各種病因引起的急性胰腺炎致病途徑不同,卻具有共同的發病過程,即胰腺各種消化酶被激活所致的胰腺自身消化。正常情況下胰腺能防止這種自身消化:

  1.胰液中含有少量胰酶抑制物可中和少量激活的胰酶。

  2.胰腺腺泡細胞具有特殊的代謝功能,阻止胰酶侵入細胞。

  3.進入胰腺的血液中含有中和胰酶的物質。

  4.胰管上皮有黏多糖保護層。當在某些情況下上述防禦機制受到破壞即可發病。

  在病理情況下,因各種原因導致胰管阻塞,胰腺腺泡仍可持續分泌胰液,可引起胰管內壓升高,破壞了胰管系統本身的黏液屏障,HCO3-便發生逆向彌散,使導管上皮受到損害。當導管內壓力超過3.29kPa時,可導致胰腺腺泡和小胰管破裂,大量含有各種胰酶的胰液進入胰腺實質,胰分泌性蛋白酶抑制物(PSTI)被削弱,胰蛋白酶原被激活成蛋白酶,胰實質發生自身消化作用。其中以胰蛋白酶作用為最強,因為少量胰蛋白酶被激活後,它可以激活大量其他胰酶包括其本身,因而可引起胰腺組織的水腫、炎性細胞浸潤、充血、出血及壞死。

  胰腺磷脂酶A與急性胰腺炎關係近年更受重視,此酶一旦被膽鹽、胰蛋白酶、鈣離子和腸激酶激活後即可水解腺細胞膜的卵磷脂,生成脂肪酸和溶血卵磷脂,後者能促使細胞崩解,胞內大量胰酶釋出,加重炎症程度。此外磷脂酶A使胞膜磷脂分解為脂肪酸及溶血卵磷脂的過程中,還產生血栓素A2(TXA2),TXA2為強烈的縮血管物質,TXA2與PGI2的比例失調可導致組織血液循環障礙,加重病理變化。脂肪酶被激活後可導致脂肪壞死甚至波及胰周組織。血鈣越低提示脂肪壞死越嚴重,為預後不良的徵兆。彈力纖維酶被胰蛋白酶激活後,除具有一般的蛋白水解作用外,對彈力纖維具有特異的消化作用,使血管壁彈力纖維溶解,胰血管壞死、破裂與出血,這也是水腫型發展為出血壞死型胰腺炎的病理生理基礎。血管舒緩素原被胰蛋白酶激活後形成血管舒緩素,可釋放緩激肽及胰激肽,能使血管舒張及通透性增加,最終引起休克。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急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的研究已由上述「胰酶消化學說」轉至組織「炎症介質學說」。大量實驗研究揭示急性胰腺炎胰腺組織的損傷過程中,一系列炎性介質起著重要的介導作用,並且各種炎症之間相互作用,通過不同途徑介導了急性胰腺炎的發生和發展。

  1988年Rinderknecht提出的「白細胞過度激活」學說,最近闡述的「第二次打擊」理論——即炎症因子的產生及其級聯「瀑布」效應(cascade reaction),認為胰腺侷限性炎症反應發展為威脅生命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不同的致病因素致使腺泡細胞的損傷,引發活性胰酶的釋放和單核巨噬細胞的激活,過度激活中性粒細胞,激發炎症因子大量釋放,導致胰腺壞死性炎症、微循環障礙和血管通透性增高,從而引起腸道屏障功能失調。腸道細菌易位至胰腺和血液循環導致內毒素血癥;內毒素再次激活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導致高細胞因子血癥,激發全身炎症反應綜合徵(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同時部分炎性因子趨化更多中性粒細胞浸潤胰腺、肺臟等器官,致使多器官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參與SAP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炎性因子包括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S)等;炎性介質,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一氧化氮(NO)等;趨化因子,如巨噬細胞趨化蛋白-1(MCP-1)等。儘管這些炎性因子作用各異,但最終的作用是殊途同歸,導致SIRS和MOF的發生。

  腸菌易位的確切機制仍有爭議,最可能的途徑是穿透腸壁易位或血源性播散。目前普遍認為細菌內毒素是單核巨噬細胞的強烈激活葯,誘導炎性因子TNF-α、IL-1和IL-6等分泌。正常人門靜脈血循環的內毒素很快即被肝庫普弗細胞清除,防止因內毒素對免疫系統過度激活而導致細胞因子瀑布樣效應。肝網狀內皮功能下降或抑制網狀內皮功能,可導致全身內毒素血癥發生和全身單核巨噬細胞的激活。臨牀研究表明SAP患者網狀內皮系統功能受到破壞和抑制。由此可見,內毒素在SAP的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扣扳機」角色,通過激活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引起高炎症因子血癥以及氧自由基和中性粒細胞彈性蛋白酶的強大破壞性,最終造成SIRS和MOF。這就是最近提出的「第二次打擊」學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