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公司 WeLab(我來貸) 週二 (3 日) 已向港交所 (0388-HK) 披露招股書,2017 年淨利潤 1769 萬美元 (約港幣 1.38 億元),B2B 業務達到人民幣 21.33 億元;聯席保薦人為摩根士丹利及摩根大通,招股書尚未披露具體募資數額。

WeLab 於 2013 年開始在香港運營 WeLend 線上貸款平台,之後進入大陸運營我來貸。目前,WeLab 的業務分為 2 大板塊,一是包括 WeLend 和我來貸在內的零售端線上貸款業務,另一個是提供企業解決方案的 B2B 業務。

線上上貸款業務以及 B2B 業務的快速增長下,2015-2017 年,我來貸總收入分別達 215.6 萬美元 (約港幣 1691 萬元),3033.2 萬美元 (約港幣 2.38 億元)、1.55 億美元 (約港幣 12.16 億元),並在 2017 年實現扭虧,實現利潤 1769 萬美元 (約港幣 1.38 億元),2016 年虧損 2477.2 萬美元 (約港幣 1.94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是我來貸 B2B 業務快速發展的一年。2016 年,B2B 服務撮合貸款金額為人民幣 1.07 億元,2017 年達到人民幣 21.33 億元。B2B 業務撮合的貸款占比從 2016 年 3.3% 增加至 2017 年的 19%。

至於業務模式,招股書披露,WeLend 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貸款,借款人向 WeLend 償還本金及利息。我來貸則採取助貸模式,對接 P2P、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的資金。P2P 是我來貸最大的資金來源,2017 年,P2P 平台資金占比達到 57.7%,來自持牌機構的資金占比為 41.9%。

不過,我來貸在招股書中表示,由於相關法規的變動,其目前並沒有與持牌機構直接合作,而是在 2017 年 5 月開始,與一家資金促成方合作,通過資金促成方連接多家持牌機構的資金。招股書並未具體披露這家資金促成方。

WeLend 的貸款金額和期限要遠高於我來貸。據招股書,2017 年,WeLend 平均貸款金額為港幣 8 萬 7194 元,平均還款期為 3-4 年,平均實際利率為 24.7%。

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WeLend 共發放貸款港幣 23 億元,M3 逾期率 (90 天以上逾期貸款率) 在 0.1% 到 0.2%。而同期我來貸的平均貸款金額為人民幣 6752 元,平均還款期為 10.6 個月,平均年化利率 25.5%。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我來貸共撮合貸款人民幣 133 億元,M3 逾期率在 0.4% 到 1.5% 之間。

WeLab 的收入來源構成主要包括:貸款撮合服務收入、貸款撮合後服務收入、信貸服務收入等。在助貸模式下,WeLab 能夠獲得貸款撮合服務收入,貸款撮合後服務收入包括提供還款處理及催收服務的收入,以及為資金合作方提供增信服務獲得的信貸服務收入。其他收入主要來自於 B2B 業務,貸款利息收入則來自 WeLend 平台。

2017 年底,WeLab 便傳出上市消息,當時剛完成 B + 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2017 年 11 月,WeLab 在 B + 輪股權及債務戰略融資中,籌得 2.2 億美元,獲阿里巴巴香港創業者基金、國際金融公司及多家國際銀行支援。

之前的 B 輪融資由馬來西亞主權基金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 (Khazanah Nasional Berhad) 領投,香港南豐集團與荷蘭銀行集團 (ING) 跟投。

WeLab 在 2015 年 1 月完成 A 輪 2000 萬美元融資,李嘉誠旗下 TOM 集團、矽谷紅杉資本等為投資者。

WeLab 目前正拓展東南亞市場,其在招股書中表示,已經在 2018 年 6 月與印尼一家企業集團簽訂了股東協議,計畫向印尼的零售客戶提供手機貸款產品,並且向企業客戶提供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