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紙老虎

轉自微信公眾號「紙老虎」,轉載已獲授權


相信很多讀者都會覺得伊朗這個國家有些神祕。一方面,「共和國」、「革命衛隊」這些詞語看起來挺進步;另一方面,伊朗又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宗教國家。老虎君原來也不太明白這些詞語是怎麼揉到一塊兒去的,搞明白之後才覺得非常有意思,所以今天要給大家分享一下。

1巴列維王朝

伊斯蘭革命前的伊朗

先簡單介紹一下伊朗的基本情況。地理上,伊朗東西方向是陸上連接中東和中亞的必經之路,南北方向則毗鄰波斯灣和裏海,可謂是地處海灣地區戰略要塞;人口將近八千萬,比海灣地區另外兩個大國伊拉克和沙特加起來還多;種族上,波斯人佔到60%以上,其他少數民族包括亞塞拜然人、庫爾德人等;宗教上,大約99%的伊朗人信奉伊斯蘭教,其中90%屬於什葉派,這種宗教的單一性也構成了我們後面要講的伊斯蘭共和國的基礎;資源上,幾乎跟其他海灣國家一樣,伊朗富產原油。

伊朗地理示意圖

關於什葉派和遜尼派是什麼,簡單說:

伊斯蘭教有兩派,遜尼派和什葉派;

遜尼派佔大多數,帶頭大哥是沙特;

什葉一般為少數,除了伊朗伊拉克。

接下來進入正題。太久遠以前的歷史我們就略過去了,總之在伊斯蘭革命之前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伊朗都是實行的君主制,他們的國王用波斯語講叫做沙阿。這個君主制的國家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後發生的事情我們大家動動腳趾頭也能想得到:屢次遭到列強入侵,最終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後的事情跟其他類似的國家差不了太多,就是各種列強的直接間接控制,這其中最主要的境外勢力是英國和俄國。當然了,其他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也對這塊土地垂涎不已,比如德國和美國。於是英俄這哥倆為了避免後患,就在1907年一商量簽了個協議把波斯給分了:俄國控制北部,英國佔據南部,只留下中間一小塊地區作為緩衝區,仍然由當時的卡加王朝執政。英國人從中得到的油水也是異常豐厚,伊朗的石油業自從1913年以後就一直由大名鼎鼎的BP石油公司控制。也是在這個時候,伊朗開始建立君主立憲的制度。

然而這樣的「好」景沒持續太久,到了1921年,有個叫禮薩·汗的上校發動了軍事政變,佔據了德黑蘭。再過了幾年(1925),他取得王位建立了巴列維王朝,並在1935年改國名為伊朗。於是美帝一看摻沙子的機會來了,開始大力扶植巴列維王朝,這也保障了他們在伊朗和中東的利益。這個巴列維王朝一共有兩代君主,1941年禮薩·汗遜位,由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而後者也就是伊斯蘭革命時被推翻的那位君主了。

那時候,巴列維王朝對美帝言聽計從,美帝也是儼然是把伊朗當做他們在中東的乾兒子。二戰後正是世界殖民地獨立和民主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伊朗社會也是蠢蠢欲動,想要擺脫西方的控制,廢除君主實現真正的立憲。1951年的時候,有一個叫摩薩臺的人出任首相,然後開始推廣改革,意圖把被美國和英國佔有的石油資源國有化,並導致沙阿一度流亡海外。結果美國中情局果斷出手,策動了一場阿賈克斯行動,在1953年把摩薩臺趕下了臺,讓沙阿重新回到了王位。我們上一次講的幫助伊朗搞核電站神馬的,也是發生在巴列維這個時期。

總的來講,巴列維王朝雖然名義上是君主立憲,但實際基本上是君主制,議會也就是裝個門面。如果像摩薩臺這樣想太多,不僅沙阿不同意,美帝更是第一個不同意。

2白色革命

伊斯蘭革命前奏曲

其實很多獨裁政府雖然政治上穩定壓倒一切,經濟上卻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當然了,如果不發展經濟,維持政治上的獨裁也是相當困難的),這個巴列維王朝也屬於這一類。在沙阿的設想中,伊朗應該建立一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國家,最好還能搞個像沙皇那樣的帝國主義國家。於是在1963年,巴列維國王宣佈實行白色革命,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伊朗的農業與工業改革。

說起來這個巴列維國王還是挺實誠的,自個兒就把革命的顏色定義成了白色。「白色」和「革命」這兩個詞語雖然看起來自相矛盾,但是正說明瞭這場運動的基本含義。在經濟上這是一場試圖建立起完善的資本主義秩序的革命,而在政治上則繼續鞏固白色的專制制度。事實上在同一時期美國扶植的眾多乾兒子當中,這種發展模式並不少見。東亞的韓國朴正熙軍政府、臺灣蔣家政權,以及後來智利的那位皮諾切克,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接下來我們詳細講講這個白色革命。

首先是經濟上。為了建立資本主義工業體系,必須要徹底打破傳統的地主-佃農式的封建農業結構。這件事我們很熟悉,其實說白了就是要迅速創造出資本主義的兩極——工人階級和資本家。英國當年的圈地運動,把農民從土地上趕出來,就是如此。在伊朗,白色革命推行了土地改革,地主的土地被分給佃農。一方面,為了迅速製造出資本家階級,地主們獲得了一大筆補償金,從而可以用於投資工業,而國有企業也同時被私有化出售給地主。另一方面,農民雖然一開始分到了土地,但是這些土地很快就再次集中到了高利貸者和生產出口經濟作物的跨國公司手裡,於是大量的工人階級也自然產生了。

其次是宗教上。白色革命意在建立一個封建貴族(以巴列維國王為首)和買辦資產階級分享政權的資本主義社會。對於這二者而言,宗教勢力是他們共同的敵人。因此,白色革命期間當局大力推行世俗化改革,取消了宗教領袖的特權,關閉了大量的宗教學校,給予了婦女選舉權。這一時期推行的開放型文化政策還使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迅速湧入,衝擊了原有的宗教傳統。伊朗的伊斯蘭宗教領袖霍梅尼(也是伊斯蘭革命後伊朗的最高領袖)就因為大力反對白色革命而被逮捕,並於1964年11月4日被驅逐出境。

最後是政治上。巴列維王朝對於自己掌握一切的狀況表示很滿意,但是老百姓的民主訴求其實一直沒有停息過,這也是後來伊斯蘭革命的主要動因。為了應付這種廣泛存在的不滿情緒,沙阿搞了一個叫做SAVAK的東西,也就是祕密警察。這個SAVAK是1957年在美帝中情局的幫助之下建立起來的,高峯期其人數可能多達數萬,被用於對巴列維政權的潛在反對者進行酷刑折磨和處決,因而也被描述為當時伊朗人最恐懼和厭惡的組織。

應該說在美國粑粑的幫助之下,白色革命在經濟上的嘗試還是有很多建樹的,尤其是70年代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帶來的收益使伊朗一躍由債務國轉為債權國。1968到1978年間伊朗經濟以年均16% - 17%的速度增長,人均國民產值從1961年的160美元躍增為1978年的2250美元,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2%。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伊朗初步建立起了比較完整的輕重工業體系,並進一步開始發展原子能、電子工業。1976年伊朗原油產量達到歷史峯值——每天660萬桶,佔世界總產量的十分之一,在蘇聯、美國和沙特之後居世界第四位,出口量更是僅次於沙特[4]。然而,快速的發展也帶來急劇的社會分化。當年伊朗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被人們用「荷蘭買鮮花,法國買礦泉水,東地中海買野味,非洲買水果」來形容,而普通工人和農民卻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特別是1975年之後,由於過度投資和國際石油價格下跌導致的嚴重通貨膨脹,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衝擊。

白色革命期間伊朗GDP變化情況(藍:伊朗;紅:伊拉克;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同時,工人階級也在快速地發展和壯大起來。到伊斯蘭革命前夕,單是伊朗的製造業就容納了大約兩百萬工人,交通和其他產業還有七十多萬工人。新產生的工人階級也在後來的伊斯蘭革命中成為了運動的主力。

總的來說,白色革命試圖以經濟發展來鞏固巴列維王朝的君主統治合法性。然而,取消宗教特權觸動了僧侶階層的利益,激進的世俗化改革又遭到許多伊斯蘭教徒的反對,西方文化的湧入和貧富差距的加大則推動了人民的民主訴求,祕密警察SAVAK更是為人民所唾棄。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白色革命在社會意義上完全失敗,並引發了另外一場革命——伊斯蘭革命。

3伊斯蘭革命

伊斯蘭共和制度建立

巴列維王朝的危機在七十年代末期開始集中地爆發出來。從1977年底開始,伊朗出現了大規模的羣眾抗議活動,反對國王統治和要求民主權力。由於巴列維政府之前對於宗教領袖的打擊和對宗教傳統的摒棄,很多抗議活動以宗教的名義出現,羣眾抬著霍梅尼的畫像,高呼「打倒國王,建立伊斯蘭教國家」的口號。1978年9月,國王巴列維更換內閣,宣佈對首都德黑蘭等12個大城市實行軍事管制,並出動大批軍警鎮壓反對者。關於這些衝突中的死傷人數可以說爭議不小,例如在德黑蘭宣佈宵禁當晚有五千人上街示威,軍警開槍打死了64人,然而次日流亡在外的霍梅尼就表示有四千無辜平民被屠殺,這又進一步引爆了更大規模的抗議。

沙阿的統治最終引爆了革命(標語:沙阿是美國的傀儡)

到1978年秋季,全國各地大規模的示威和罷工造成石油工業停產,交通中斷。十月底,學生也加入了示威的隊伍。這場革命在十二月(也是伊斯蘭曆的穆哈蘭姆月)達到高潮,12月2日有超過200萬人聚集在德黑蘭的自由廣場要求罷免沙阿及爭取霍梅尼返國。一週後的12月10日及11日,反沙阿示威者「總數達600至900萬」,也就是全國人口的10%。

最終,1979年1月16日,國王禮薩·巴列維被迫出國「長期度假」,此後再也沒能回到伊朗。2月1日,霍梅尼結束長達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蘭。當天他受到三百萬人空前盛大的歡迎,宣佈廢除君主立憲制度,成立伊斯蘭臨時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馬赫迪·巴扎爾甘為伊朗總理正式接管政權,巴列維王朝滅亡。4月1日,伊朗經過全民公投以98.2%的支持率通過新的伊斯蘭共和憲法,廢除君主制,改國名為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年底,霍梅尼正式成為伊朗的最高領袖。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新的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共和制度建立起來了。

漫畫:萬人迎接霍梅尼回國4霍梅尼

一個人的革命?

如果光是看上面的伊斯蘭革命概述,好像整場革命都是在霍梅尼這位宗教領袖的指揮之下取得勝利的,「沒有霍梅尼就沒有新伊朗」。也正因為此,很多人把伊斯蘭革命單純地看做一場宗教革命。然而正如革命的最終成果——「伊斯蘭共和國」——所表達的,這場革命絕不僅僅是宗教意義上的革命。我們前面講了沙阿白色革命製造出了數量龐大、組織嚴密的工人階級。而伊斯蘭革命正是新興的工人階級首次在伊朗歷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對於民主共和制度和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條件的訴求,是革命的主要動因之一;他們有力的參與,則成為了革命的核心力量。

1978年秋季的革命高潮正是由一波全國性的工人罷工引爆的。9月9日,德黑蘭主要煉油廠的9700名工人開始罷工。兩天後,其他五個城市的煉油工人也加入罷工。9月13日,德黑蘭中央政府僱員也加入罷工。到十月底,全國性的總罷工開始,幾乎所有主要工業部門的僱員都離開了工作崗位。這些核心工業部門——尤其是石油業和印刷業——的癱瘓給統治階級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工人階級無畏的鬥爭,直接導致了祕密警察組織SAVAK的瓦解。事實上早在示威行動剛開始的時候,工人和青年就敢於在街頭挑戰SAVAK這一被稱為有史以來最強力的國家機器。有意思的是,當羣眾運動進入高潮的時候,這個強力機器幾乎沒有太多抵抗就自行瓦解了。許多成員主動拋棄了自己的制服,加入了人民的隊伍。

霍梅尼在革命中成為了符號化的領袖

霍梅尼最終「一統江湖」,其實也並不完全是眾望所歸的。伊斯蘭革命不僅有大量的工人階級參與,也有許多工人和左翼組織的領導,包括民族民主陣線、穆斯林人民共和黨以及伊朗人民黨等。其中伊朗人民黨也就是當時的伊朗共產黨。之所以這場革命在外人看起來幾乎完全是宗教性質的,是由於在此之前其他這些反對沙阿的革命組織都被禁止了,因而人們經常在清真寺聚集舉行反對沙阿統治的集會。許多阿訇和毛拉(即伊斯蘭學者)利用佈道的機會傳播反對沙阿的思想。

現在回頭看當時的情況,其他這幾個政黨畢竟還是有點naive。人民黨當時認為伊斯蘭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因此選擇支持霍梅尼領導的革命政府,先發展資本主義,再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其他幾個政黨也都沒有反對霍梅尼。

相比之下,霍梅尼則要心狠手辣的多。在革命剛勝利的時候,工人組織仍然存在,他也不太敢輕舉妄動。但隨著這位大阿亞圖拉(什葉派宗教領袖的稱號)站穩腳跟,對這些「異端」組織的清洗也就隨之開始。1979年3月初,霍梅尼聲稱「不要用『民主』這個詞語,那是西方的模式」。8月,民族民主陣線被禁止;1980年1月穆斯林人民共和黨也被封號。1983年,在徹底瓦解了工人組織之後,霍梅尼又抓住機會取締了人民黨。四分之三的黨員及許多支持者被逮捕(這些人很多死於1988年的大處決),少數倖免於難者大多流亡歐洲。

5民主與神權混編

伊斯蘭革命後的伊朗

接下來我們來講一講革命之後到底建立的是一個怎樣的伊朗。按照新的伊斯蘭共和國憲法,伊朗的最高領袖為伊斯蘭大阿亞圖拉,在當時也就是霍梅尼,現在則是哈梅內伊。這個最高領袖對於伊朗五大政權機構——總統與政府、議會、司法總監、國家利益委員會、憲法監護委員會——具有人事權力和政策建議權與否決權。也就是說,雖然總統和議會由全民選舉產生,但是要經過大阿亞圖拉的任命。

這種神權統治和民主共和混編的制度,確實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很難講相比於原先的君主制度進步了多少。但是比較明確的一點是,這一新生的伊斯蘭共和國,幾乎就是對之前的巴列維王朝和白色革命期間的政治經濟形態在主要方面取反:經濟上跟美國斷絕聯繫,不再依賴西方;政治上從獨裁走向民主共和(當然具體操作另外說);宗教上卻從世俗化社會走向政教合一。

伊斯蘭革命的主導者構成複雜,目標也各不相同。僧侶階層希望建立神權的絕對權威;民族資產階級希望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工人階級則希望建立更加平等的社會。特定的歷史環境讓這些在此前受到打壓的階級聯合在一起參加了伊斯蘭革命,其結果就是打碎了原有社會的表面形態並取其反面,從而纔有了奇葩的伊斯蘭共和國的政治形態。

伊斯蘭+共和國:你投票,神決定

革命前君主立憲制的伊朗由以國王為代表的貴族勢力和西方資產階級共同控制,這個權力在革命之後以伊斯蘭共和國的形式轉移到了僧侶階層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手中。工人階級雖然作為主力參與了革命,但並沒有得到什麼實質性的好處。

但這場革命還是有其進步意義的。雖說建立的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但是民主選舉的制度畢竟第一次在伊朗實行了。儘管近年的選舉中也存在許多爭議,一般還是認為伊朗的選舉制度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民意。而且雖然宗教領袖具有對政權機構的監督否決權,但是最高領袖本身也是由人民間接選舉產生的。憲法規定最高領袖由一個88名伊斯蘭教法學家組成的選舉領袖委員會協商指定,而這個選舉委員會則由全民選舉產生。

伊朗政治結構示意圖

此外,沙阿時期激進的世俗化改革,也使得伊朗的神權統治總體上相對寬鬆。舉例來說,雖然性別不平等仍然存在,但是婦女選舉權和接受教育的權力還能得到較好的保障。15-24歲婦女識字率從1979年的42%上升到現在的近99%。今天伊朗大學裡超過60%的學生為女性,這個比例在科學和工程學科更是高達70%[12]。目前伊朗議會中也有多位女議員。當然伊朗婦女真正平權還是前路漫漫,有婚前性行為的婦女會被罰款、鞭打甚至是處死。但想一想其他穆斯林國家,比如遜尼派帶頭大哥沙特,婦女連開車都不允許,男人可以娶四個老婆,凡此種種,就覺得伊朗這樣的已經算是比較開明瞭。

對於伊朗人民而言,幾十年來他們自身的利益常常被其他的紛爭所掩蓋,革命前他們的訴求被宗教捆綁在了一起,革命後他們的利益又成為了反帝的需要。1979年的春天過去了三十多年,伊朗人民卻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只有等伊朗人民真正看清了社會主要矛盾的時候,纔是他們自己掌握自己命運的時候。而現在,隨著其他矛盾的解開,這一時刻似乎也並不遙遠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