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爐的日本2016年版《防衛白皮書》大肆渲染「中國威脅」,引發中國方面的不滿。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吳謙直指該白皮書「滿篇充斥著對中國軍隊的惡意,對中國與鄰國關係的挑撥,和對國際社會的欺騙」。

日本海上自衛隊擁有亞洲排名第二的國產艦艇編隊。據悉,日防衛白皮書強調,中國的力量日益壯大,反艦導彈庫存不斷增加,對日本艦船構成威脅。

南海仲裁結果揭曉前,中國官媒央視播出的解放軍南海演習相關報道中,出現了海軍轟-6轟炸機發射鷹擊-12反艦導彈畫面,被認為軍方對外釋放強硬信號的標誌。

儘管已服役多年,這是鷹擊-12在實戰演習中首次公開亮相,在南海爭端的背景下,這款頗為神祕的導彈立即被媒體冠以「航母殺手」的美名。

2015年9月的抗戰勝利閱兵儀式上,鷹擊-12A艦艦導彈曾作為反艦導彈方隊受閱武器出現,當時也是鷹擊-12艦射版裝備部隊以來的首次公開亮相。從外形看,鷹擊-12A身材修長,外表美觀,據介紹,這款導彈具有速度快、射程遠、威力大幾大特點。

多位軍事觀察家分析指出,只要命中一枚鷹擊-12,就可讓敵方萬噸級別軍艦失去作戰能力,如果同時命中2枚,航母將被擊沉。

解放軍在早前的南海演習中公開試射鷹擊12導彈

(圖源:央視截圖)

解放軍海軍的鷹擊-18導彈曾被《簡氏防務週刊》列為全球七大反艦巡航導彈之首,有分析稱,只需1枚鷹擊-18就足以使1艘「宙斯盾」戰艦喪失作戰能力,即使在距敵艦50米處爆炸,其強大的反輻射功能也可將敵方60%的艦載電子系統摧毀。

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的報告認為,鷹擊-18導彈可垂直發射,也可以由水下的潛艇發射。該導彈最大射程為290海里,是俄製「俱樂部」反艦巡航導彈的一倍多。它很可能取代現有的鷹擊-82,成為中國潛艇的主力武器。

據稱,鷹擊-18最大優勢是採用「雙速制」設計,即在發射後的大部分時間採用高亞音速飛行,只有靠近目標的最後階段才以2.5-3倍音速衝刺。這種設計既保證,鷹擊-18具備亞音速導彈的重量輕、射程遠、通用性好等優點,同時還具備超音速導彈的高速特徵,大幅壓縮對手反應時間。

鷹擊18導彈採用垂髮方式(圖源:央視截圖)

除了鷹擊-12外,解放軍第二炮兵(火箭軍前身)在2015年9月的閱兵式上展出的東風-21D和東風-26兩款具有反艦功能的彈道導彈更是備受外界關注。

據悉,東風-21D中程反艦彈道導彈是中國專門為應對航母威脅而研製的打擊海上移動目標的導彈。其目的是防止美國航母介入臺海,號稱「航母殺手」、「航母剋星」,對打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具有重要作用,具有攻擊大型水面艦艇的能力,其特點是可以在打擊過程中改變運行方向以避開反導攔截。

9·3閱兵式上的東風-21D導彈(圖源:新華社)

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是中國研製的先進固體中遠程彈道導彈,被稱為「關島專遞」。有分析認為,東風-26除了執行核反擊任務之外,還可以對海上航行的中大型艦船實施常規中遠程精確打擊。預計該型導彈射程為3,000至4,000公里,它使解放軍能夠以第二島鏈或者關島的美國海軍編隊為目標。

世界唯一中程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6亮相震驚世界

(圖源:新華社)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