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客觀記錄六位95後在極致環境下不斷突破自我的過程,《青春的征途》嘗試用“真實”構建和觀眾之間的連接點,從而輸出“奮鬥”“奉獻”的正向價值。

從寧夏沙漠到青海高原,從海南深山到漠河雪原……安徽衞視《青春的征途》將鏡頭對準六位不同背景且特點鮮明的95後,並帶領他們深入極端艱苦的地方完成相應挑戰與公益任務。

1月6日,《青春的征途》迎來收官,在三亞西島上,六位朝夕相處三月有餘的95後迎來了特約觀察員胡錫進和王能憲,並在他們的陪同下進行終極挑戰。他們需要用自己的作品在島上進行義賣,並將所有義賣款項捐獻給西島的環保部門,為西島的環保事業貢獻一份力。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1張

自2018年10月21日在安徽衞視開播以來,節目受到廣泛關注並收穫不俗的口碑。其中,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日報對《青春的征途》的節目立意和形態予以肯定,“節目通過記錄征途中的磨礪,詮釋了95後不畏艱難的本色,通過體味成長中的故事,展現新時代青年堅韌不拔的精神風。”

打開95後的“面具”

談到95後,你會想到什麼?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的95後逐步脫離老一輩人眼中“傳統”的生存方式,轉而以“興趣”為首要標準選擇職業。有人認為他們特立獨行,但更多人常常為他們冠以“非主流”“不靠譜”等標簽。《青春的征途》首期節目的開篇採訪中,也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回應:“有人說我們『娘』,有人說我們『腦殘』,有人說我們『自私自利』,有人說我們是『最差的一代』。”

隨着社會的發展,當下的95後正在逐漸走出校園,並成為社會中的一股主流力量。那麼,真正的95後到底什麼樣?

《青春的征途》將鏡頭對準陳帥先、唐思楠、朱雲慧、姚筱筱、昌宸樂、戴鑫六位95後,讓他們在一位90後隊長王金武的帶領下深入四個極端艱苦的地點開啟他們的征途,通過這段歷練展示95後面對困境時的真實樣貌。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2張

之故此選擇寧夏沙漠、青海高原、海南深山、漠河雪原這樣四組挑戰地點,其意義並不在於用“艱苦”“惡劣”來博得大眾眼球。《青春的征途》出品人胡雅清表示,將六位95後置於這樣極致的環境中,其目的在於通過特殊地點中的任務,激發這羣年輕人身上拼搏進取、奮鬥不止的青春力量。

由於常常被誤讀,當下的95後和社會大眾之間往往存在着一條天然的、難以逾越的溝通鴻溝。《青春的征途》總製片人胡寶承認為,《青春的征途》在一定程度上打開了蒙在95後臉上的一層“面具”。

“這是一個95後主動摘下自身面具的過程。”節目中,六位95後在由於一系列任務聚合在一起,組成一個集體。在長達3個月的時間中同吃同住,共同攻克難關。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從獨立個體相對封閉的狀態轉為主動接納他人。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3張

這亦是一個《青春的征途》幫助95後摘下“面具”的過程。節目帶着這樣一批95後在特殊環境中一路前行、一路挑戰,讓特殊環境和特殊團隊之間產生化學反應,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奮鬥意志和挑戰熱情,讓大眾認識到95後重要的“另一面”。其中,“青春觀察員”的的設置,也令觀眾多了一個視角目去見證這羣95後在接受前所未有的磨練中,一步一步實現蛻變。

“引導比迎合更為重要”

在《青春的征途》的這場征途中,六位95後背景不同且個性各異:他們有的經營着愛心粥屋,有的熱衷運動與自由,有的是概念餐廳的主廚,也有的正在朝着自己鍾愛的事業不斷努力,甚至有的致力於要做“集美貌於才華於一身的美少女”……事實上,這樣六位95後恰恰代表了現實生活中一大批同齡人,真實記錄和刻畫這些人面對困境所展示出的狀態,恰恰折射出的是整個95後這一代人的橫切面。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4張

據胡寶承介紹,在節目立項之初,節目就確定了將“奮鬥”和“奉獻”兩個關鍵詞,通過95後們在節目中的實際行動詮釋他們對青春價值的理解,詮釋他們身上的責任和擔當。此外,通過豐富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高度,構建和觀眾之間的情感勾連。

在創作手法上,《青春的征途》讓節目按照線性劇情發展,符合敘事邏輯和審美習慣的同時,並以劇情升華的方式帶給觀眾強代入感。節目中,六位95後面對艱苦的環境一次次崩潰、又一次次振作,逐漸領悟到團隊作戰的重要意義,並一步步“解鎖”逆境生存的技能。藉助這一方式,讓觀眾從單純的觀看者成為參與者,更好地從角色本身反觀自己,進而主動認同角色本身傳遞出的正向價值和能量。

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中,六位95後除了依靠自身毅力和團隊作戰生存下來之外,還需要找到在特殊環境中勞作的特殊人羣,和他們一起完成相應的工作,給予他人切實的幫助。例如在中衞沙漠中,這些年輕人需要和當地人一起在惡劣的條件下學習如何固沙防沙;在西藏公路上,他們還跟工人一起在4300米海拔高度的高原上完成公路養護的工作……在挑戰中完成自我突破,力所能及地幫助他人,從而將“奮鬥”和“奉獻”兩個關鍵詞落向實處。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5張

正如胡雅清所說,“引導比迎合更為重要”。節目的重點一方面在於通過所設置的規則激發人物內在性格,另一方面也希望發揮電視節目的“引導”力量,構建受眾和人物之間的連接點,讓人物身上的能量釋放給更多受眾。

“奮鬥”和“奉獻”並不一定意味着刻板、說教,在胡寶承看來,正向價值和公益元素的輸出並不代表一定是枯燥的、無味的,也可以是有趣的。“有一些笑點和萌點是在不經意間就自然流露的,比如姚筱筱他們一起織漁網就織出了電影《甲方乙方》的感覺。”

“真實”是第一位的

每個時代都應該有專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在胡雅清看來,無論是電視劇,還是綜藝節目其發展趨向存在一定的規律性。“電視劇領域,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集中湧現且獲得諸多好評,而當下的綜藝節目也應該從現實生活中獲取素材和能量,更多地觀照現實。”

於是,《青春的征途》將焦點對準當下已經,或即將步入社會,成為復雜社會關系中一員的95後,讓95後自己講述自己的故事。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6張

由於拍攝地點異常艱苦,很多人把《青春的征途》歸為戶外探險、荒野求生的真人秀範疇,胡寶承並不認同這樣的說法。據他介紹,雖然節目的拍攝環境看上去很像探險求生,但節目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於藉此擴大視覺刺激。而是通過記錄年輕人的歷練成長,將“奮鬥”“奉獻”的口號落入實踐。

“全素人”是《青春的征途》的一大“冒險之舉”,但也因此更加立體、真實還原了95後這代年輕人的真實生活。在長達三個月的拍攝時間中,團隊並不幹涉和幹擾這羣年輕人。節目中,常常能夠看到95後“釋放天性”, 例如節目中,六位隊員對沙漠生存毫無經驗且預估有誤,在發現食物不足後,大膽尋求導演組幫助;在經歷沙漠暴曬之後,朱雲慧直接坐在地上哭泣,並喊着“媽媽,我要回家!”……摒棄“演”的成分,95後或果敢、或叛逆的特性直接透過鏡頭展示給大眾。

歷時三月、途徑四地,《青春的征途》用極致挑戰見證95後的成長 娛樂 第7張

“無論綜藝市場如何變化,唯一不變的只有『真實』,『真實』是《青春的征途》最大的法寶。”胡寶承強調。

啟用全素人,採用有意義的公益任務設置環節,禮贊平凡工作中的美好,可以看到,節目在輸出正向價值理念的同時,也使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在青春的征途中體悟了磨礪得到了成長。而其嘗試與實踐也為素人綜藝的創意和創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作者:鄭長華

【版權聲明】標注“原創”的文章系《廣電時評》獨家稿件,《廣電時評》編輯部保留所有版權;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或使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