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今年剛剛本科畢業,通過家裡找到了一份設計院的工作,也算是大院吧,大學的底子一般,現在進來,由於師傅比較忙碌,也沒什麼時間來指導我,就只是告訴我要去看圖集和規範,但是總感覺缺乏一個具體的思路,請各位大佬給點建議,怎麼樣學習纔是比較科學合理的?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結構工程師我需要掌握哪些理論知識呢?


做結構入門其實不難,覺得難其實是難在本科階段教育與實際工作及實踐的脫節。

剛入設計院,大概率會從樓梯入手,先看圖集,再找院裏已出的圖,對照著學習。搞清楚樓梯的結構佈置原則、如何與建築專業進行配合以及如何與主體結構設計師進行配合。

在入門的過程中,最容易入手的兩點,一個是cad,另一個是結構設計軟體(pkpm或者yjk)。

我比較懶,所以剛進設計院的時候一個勁的在找如何方便畫圖的技巧,通過各種百度以及適應終於把cad搞的非常6,6到旁邊幹了很多年的大哥都要問我cad技巧。順帶著,由於cad用的6,我畫圖非常快。

cad這塊,首先要用結構專業的深化軟體,比如tssd。一定要把常用cad以及tssd內置快捷鍵改成左手鍵位,務必做到左手單手就能覆蓋並且易於操作。第二個,要找合適自己的插件,我用的是小夥工具箱+配筋助手,小夥需要你把小夥內置的圖冊管理快捷鍵改成你合適的鍵位,我是1選層顯示,2選層關閉,3全部顯示,小夥的圖層比tssd內置的圖層要快很多,圖大的時候省不少時間,還有就是小夥內置的拉移隨心這個插件畫梁圖非常好用。配筋助手可以滑鼠放在配筋上即可顯示配筋數值,雙擊可以直接修改。有了這兩個插件,我畫圖這塊簡直快到飛起,從來不需要用軟體生成的圖來改,都純手畫。

結構設計軟體這塊,最開始的時候我們用pkpm,13年底全院就改yjk了,對於一個項目剛開始來說最繁瑣的就是結構方案階段的建模試算,建模修改的工作量很大,這個時候如果你還是用滑鼠點擊來建模,那就太慢了。這時候類比cad的操作,將yjk中有關cad部分的基本操作快捷鍵改成同cad一樣的快捷鍵,其次,你需要將梁板柱荷載佈置、樑柱對齊方式、點鉸、樓層複製等等最常用的yjk快捷鍵改成合適且好用的。通過改yjk快捷的方式,我建模速度能比其他人快很多。

做到這兩步,你畫圖跟建模操作絕對能超過絕大多數人。也算得上入門了。至於後面怎麼幹好結構設計,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我的故事

2012年畢業,當時進了一個挺小的建築事務所,20多人的那種,但是做的工程不小,北京金泉廣場,就是這家做的。

還記得我的第一件工作是畫坡道,當時剛畢業真的是啥啥都不會,而且當時各種計算軟體也不多,PKPM版本還是V1.3的,只能對著靜力計算手冊一點一點手算內力手算配筋,那個小破坡道我畫了兩個禮拜。

隨後就開始一點一點開始繪圖員的工作了,這個階段的工作流程一般都是專業負責人建模,調好各種參數,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模型去畫圖。

這是我第一個學習過程

第一次做鋼框架,鋼結構掛了兩次的我感覺亞歷山大。。但是一邊做一邊問,學鋼樑柱節點剛接鉸接,高強螺栓,壓型鋼板,組合梁,鋼柱腳等等節點的構造和計算。

第一次做框剪,跟負責人學調模型,樑柱配筋,各種強條,約束和構造邊緣構件,解決連梁超筋,板的彈性和塑性演算法。

第一次做預應力,學預應力筋的束形,學張拉端嵌固端的構造,學預應力損失的計算,自己對著規範編計算表格。

第一次做人防,學人防荷載,學門框牆演算法和構造,學防倒塌棚架。

第一次做型鋼混凝土組合結構。。

第一次做樁基。。

這個過程持續了2-3年,每個工程都有新知識可以學,靠厚著臉皮追著同事問,查各種規範圖集手冊。到後來我已經可以熟練的能處理各種負責人交代的任務了,一個坡道畫2周?不存在的,半天都嫌多。

到了2015年年景不好,單位事情很少,每天坐在辦公室裏發獃也不是事,於是開始準備一注考試。

這是我第二個學習過程

一開始做題的時候我整個人是懵逼的,當時覺得我都幹了3年了,怎麼這些題問的是什麼意思我都不明白,然後一點一點做題對答案翻規範,才發現我原來做的東西背後是有一整套理論作為支撐的,一件事會做了不代表你就明白這件事的道理。一注的複習,實際上就是重塑你結構設計知識體系的過程,不懂的要懂,凌磨兩可的要弄的清晰明確,還有一些沒做過的,比如道橋,要熟悉理解。

拿到一注之後,漸漸的就要進入負責人的角色了,這個時候我成了負責人,應屆生成了原來的我,做建模的工作時,就發現原來很多問題是要在負責人這裡解決的。

這時我就進入了第三個學習過程

這個過程裏,很多東西是規範和參考書裏都沒有的,很多規範上語焉不詳的問題,都要靠知網和各種同事討論來解決,要查文獻,找論文,學新軟體,偶爾還要找技術大牛去溝通,逐漸總結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經驗。


題主的問題,可能是感覺要學的很多,但一個個小知識點不成體系,零零碎碎學了很多但又感覺什麼也沒學。

我相信所有人一開始都有這個疑問,但這其實就是第一個學習過程的特點,這個過程要求你不求甚解,多接觸新的東西多積累經驗,總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但是不求甚解不代表可以不去思考,舉個簡單的例子,計算板配筋的時候想想彈性演算法和塑性演算法的區別?哪個更接近實際情況?撓度和裂縫的計算公式?裂縫控制等級?如何配筋施工簡便?是統一直徑改變間距,還是統一間距改變直徑?折板的構造?雨棚板的構造?板上局部荷載的導荷?隔牆荷載怎麼輸?等等等等。。

有些問題上網搜索、查查書、問問同事,很容易得出結論,有些問題不好解決可能更依賴經驗,這種問題也不要鑽牛角尖,有時下一個項目的經驗就可以反哺原來的問題,有些問題可以留到下一個學習階段再去研究。

題外話:其實大學的底子無所謂的,我大學最多掛了9門,結構力學土力學混凝土結構鋼結構高層抗震我都掛過,偶然一次跟前輩聊起這事時,60後的前輩表示他們那時候都去錄像廳,70後說是蹦迪和滑旱冰,80前表示玩街機和ps2,80後表示魔獸和dota,大家都一樣的。。


畢業半年的結構畫圖狗,多看規範,多看圖紙,推薦買一套朱斌寅的書,挺有幫助的。還有切記不可急於求成,慢工出細活!


剛進設計院的時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規範不熟的前提下入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千萬不要糾結在具體理論知識上。首先關注在CAD上,剛開始領導可能會給你不需要計算不需要理論知識的項目,這個時候把CAD繪圖效率提高起來,證明自己的畫圖效率,領導才能給你有計算任務的活;因為以後一個項目下來,大多數時間還是和CAD打交道,而計算頂多三四天。在此期間可以看看圖集或者規範,瞭解一下為什麼這樣畫圖。其次呢就是pkpm,不要糾結PKPM的傻瓜式操作,這是我們新手提高設計效率並且不用太擔心失誤的設計軟體,首先是pkpm的設計流程熟用,證明完自己的生產效率之後,然後就可以參悟pkpm裡面的各個參數以及計算書了。pkpm瞭解透了之後,結構設計方面可以登堂入室了。以上說的流程不是線性流程啊,期間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反覆和思考的;學而思吧。也不要被各種喜歡用哲學思考的大師們忽悠住了,記住不管做什麼,提高效率(不能忽略質量)是唯一的窄門,而此時學的知識都是為提高效率做服務的。

兩三年之後,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複習時間內考取註冊證書」。如果前期階段效率足夠高,領導馬屁拍的足夠好,那麼應該會有充足的時間複習;剩下的就是看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命。

考過了註冊證書,有一段時間覺得自己很「能」,但是會慢慢的被工作任務打擊,恢復到平常心態。這個時間也樂於用手算去複核一些東西,對結構的理解也更深入了。這個時期面對的問題是「浩如煙海的結構技術取哪瓢飲」;這個看興趣。

再過一段時間,不停的面對著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任務,在等待評高工的日子裡,發現自己在公司裏依然還是一個年輕人,一個新問題出現了「怎麼剋制住厭煩」;有人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特別想乾的事情,如果有特別想乾的事情,我們就不會厭煩工作,而是積極的處理完工作,投入自己的興趣之中」,說的有理,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特別想乾的事情。

我現在就處於「厭煩階段並且還沒有找到特別想乾的事情」的階段。


我建議直接找份最簡單的圖紙對著看 嘗試自己描圖吧 不然光看規範很枯燥的 你百度一下那種幾十方的破民宿 小農民房 試著自己描圖 帶著疑問看規範吧


結構工程師做的是結構。設計院是生產單位,肯定希望立即有經濟成果,但學習本身是要講方法,講規律。

結構工程師首先需要搞明白什麼是結構。以色列那本《結構原理》,通俗易懂,更深一步再看看林同炎的《結構概念與體系》。遇到不同結構形式,這才需要看圖集和規範,這都是些技術手冊。

結構概念不清楚,上來就畫節點,建模型,這是本末倒置。


推薦一本好書《手把手教你建築結構設計》,裡面有你從業前三年所需要學會的一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