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前記 學語文 進入高中來發生了不少事情,慶幸自己有心思能夠沉靜下來讀了幾本正是這個時候應該讀的書。我讀書向來散漫,不大愛專門做筆記、寫感想,至多情緒高漲時立刻記下或寫一兩句感性的話,事後便不記得不喜歡了。六個月來一直在讀《紅樓夢》《菜根譚》《圍爐夜話》《小窗幽記》《幽夢影》《北京法源寺》《孩子你慢慢來》,但都不專心也都沒有讀完。認認真真看完的只有《將飲茶》《我們仨》和剛放下的《聽楊絳談往事》。 以前對嚴肅的學者文人及他們相關的作品或多或少有幾分抗拒,以致花時間看了許多閑書而甚少涉獵名著。早就知道了泰斗級文人錢鍾書,現在才開始邁出一步、試圖瞭解他。原是沖著錢鍾書去的,但自知尚無能力去解讀他零星半點,於是開始從他最親密的妻子、情人、朋友——楊絳入手。 假前讀完了《將飲茶》《我們仨》,心裡很不是滋味、也完全忘記了讀楊絳的初衷是想了解錢鍾書,被楊絳深深吸引住了。多次興之所至、很多想法湧上心頭要「寫寫」楊絳,可握好了筆卻又不知從何寫起。 現在仍是如鯁在喉,想盡量多記幾句順一順這半年來與楊絳走過的路。正文行者,楊絳

——讀《將飲茶》《我們仨》《聽楊絳談往事》有感

作者:袁銘澤

她說自己是自問自答,走在人生邊上。我想,她是真的領悟了生命,在人生這條變化多端的路上踽踽前行、不曾停留。

一、一人走

楊絳為什麼能夠擁有超脫凡俗的修養和德性、在走過的人生道路中以「德」著稱?首先應該歸結於她所受到的教育:

阿季出生於書香門第,祖上多是讀書人。父親是留學歸來的法學家、大法官楊蔭杭——「望之儼然,接之也溫」,近親裡面最有名氣的是教育家楊蔭榆——「褒貶不一,毀譽參半」。父母感情和睦,她天資聰慧,善解人意,與父母特親,對父母有聲的教誨,無言的榜樣,感悟深、吸收快,點滴人心。

從一張張的留影可以看出,楊絳少年時是一個活潑可愛、天真早慧的女孩子。

阿季是各位姆姆的「打零」、是孫伯南先生口中的「仙童」、是王季玉先生唯一指認的「接班人」。從小便在育人素質的教會學校和治學嚴謹的名牌學校上學——傳統而開明的成長環境中使她成了一個自律、好學的好學生。

無論是啟明還是振華,都是阿季日後治學、研究的基石。

二、結伴去

作為一個被同學戲謔「具備男生追求女生五個條件「的少年阿季,在東吳大學裡一心學習,剩下一門心思便用在了父母和朋友上。她膽大、調皮、聰慧、淘氣、與同學相容、不打扮、不出風頭、不大用功、「鬼聰明」、有「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本事」、有和校長姑母頂嘴的「牛氣」、也有羨慕臨水人家的「詩情畫意」。

她的樣貌無論何時都不是審美的主流,但她一直沒有改變隨年華的老去而同步增長的氣質。正如《幽夢影》雲:「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她的氣質蘊含了這一句的所有。

錢鍾書先生就用一七絕來形容楊絳臉色姣好、白潔紅潤,臉如春花、清雅脫俗:

纈眼容光憶見初,薔薇新瓣浸醍醐。

不知靧洗兒時面,曾取紅花和雪無?

面對眾多傾慕者的追求她都微笑拒之,最令人佩服和捧腹的還是她拒絕費孝通先生:「朋友,可以。當朋友是目的,不是過渡(as an end as ameans);換句話說,你不是我的男朋友,我不是你的女朋友。若照你現在的說法,我們不妨絕交。」詼諧樂天的費孝通先生在文革「交代資料」時,索性說自己「向上爬」是「因為他的女朋友看不起他。」其實楊絳根本不當費孝通是男朋友,頂多算是眾多追求者中的普通一個。

她與錢鍾書先生的相識是命中註定的緣分,再多的差錯也破壞不了。

他們的「fall in love」是浪漫的、也是「文學的」。錢鍾書先生「秀才人情紙半張」,給楊絳寫了一輩子的情書。

自由戀愛,在雙方父母的祝福與支持下他們終於結為連理。成家沒幾月,二人便相伴赴英國留學。

錢楊二人都是十足十的「書獃子「。相伴而行的日子裡大部分時光他們都會「對坐而讀,相看兩不厭」:他們會比誰讀書又快又好,時常幫助對方解決學術、學習方面的問題,楊絳教錢鍾書唱崑曲、錢鍾書插科打諢、笑得打跌,錢鍾書教楊絳作古體詩,卻拜了楊絳作「一字師「……

楊絳多一份靈氣,錢鍾書多一份憨氣。在婚姻生活裡面一個不會生活、一個生活不能自理,可是卻也時時想著對方、照顧對方。楊絳在《我們仨》裡面寫到,錢鍾書為了照顧她還親自將早點用小几裝好送上牀鋪,不知道錢家人有沒有想過自家的憨癡兒子還會這樣照顧人。

兩個書獃子之間的情思縈逗,可能就是這樣敘敘如水卻有充滿真實的甜蜜和浪漫的生活。

「好不快活「四字最能形容他們的生活狀態。即使快活的天地有時也出點意外,不過富於人生智慧的阿季總能想出辦法,巧妙地化險為夷,難怪鍾書對她佩服得五體投地。

三、三人行

三口之家

1937年5月19日,錢鍾書和楊絳一生的喜嗔、一生的牽掛、一生的驕傲、一生的至愛女兒「星海姑娘」——錢瑗「高歌(sing high)到來」。自此,楊絳的人生開始了一段酸甜苦辣鹹俱全的三人行道路。

錢瑗:相貌五官是楊絳的、精神靈氣是錢鍾書的。圓圓從小聰明,是錢基博老夫子口中的「錢家的讀書種子」。一生多病多災,大半輩子都在為讀書、為教書而操勞。錢楊二人愛在心裡、捧在手上的獨女卻走在了他們的前面。

回國之後

思鄉心切、心繫民族的錢楊歷經波折帶著女兒回到祖國,回國後三人反而長久分離:楊絳長期住在孃家,以辛苦教書為生計,還自嘲「狗耕地、牛守夜」地當了一年母校振華女校的臨時校長;錢鍾書四處奔走在各大高校教書,常年不在家;錢瑗跟著媽媽和外公、姨媽,不乏關愛卻缺少陪伴。三人都苦得很。

後因各種差錯,再次重聚,便鄭重發願: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在生離。

在家鄉生活的這些年二人一直在不斷創作、做學問。可能是因為一心苦讀,楊絳不願拋頭露面遭人口舌,從這時起開始創作劇本,專門「無中生有」又「有中存無」!因為臉皮薄、怕出醜,她的「處女作」劇本《稱心如意》都化真名「季康」作「絳」,於是朋友們就都開始叫阿季為「楊絳先生」、錢鍾書變成了「楊絳的先生」。此後創作《弄假成真》《遊戲人間》《風絮》等,佳作不斷。

抗日戰爭勝利,他們以為「無論如何,漫漫長夜已經過去……我們終於熬過來了。」

可是人生真正的坎坷苦難還在後面。

他們仍不停地讀書做學問,錢鍾書的《圍城》、《談藝錄》、《人獸鬼》等鉅著便是在這個時候創作出來的。1946年初版的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出版後,在自留的樣書上,錢鍾書為妻子寫下這樣無匹的情話:

「贈予楊季康,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那句「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 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這是楊絳告訴錢鍾書、錢鍾書又說給楊絳的。

錢鍾書的「自負「和他本人一樣出名,事實是怎樣並不清楚,但錢鍾書對於別人讚揚楊絳是一點都不謙虛的。王辛笛先生還調侃錢鍾書「uxorious」 (溺愛妻子的、怕老婆的)——「譽妻癖」。

1949年三人離開上海搬到北京、清華園,他們說這一行是「重返母校清華。」楊絳怕瑣事煩擾在這裡當助教;錢鍾書在這裡當教授;錢瑗在這裡成長。

烏雲

浩劫的呼號聲早早響起,社會的動蕩餘波很快就波及到了溫馨幸福的三口之家,他們在之後的十幾二十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苦難:錢瑗在讀書、不久便上了大學,因為為人處事並沒有受到打擊;錢鍾書被折磨欺負;只說三件楊絳的事。

1.錢鍾書被貼「大字報」,楊絳立刻在旁邊貼上「小字報」澄清事實,被抓了出來卻囂張得很!和革命羣眾頂嘴,大叫:「就是不符合事實!就是不符合事實!!!」讓她敲鑼遊街——她正好在氣頭上、沒處發泄!下死勁拚命敲鑼示威!楊絳「無事,絕不惹事;有事,也絕不怕事」。有人說這樣的「嬌弱女人」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2. 她一點都不自暴自棄:淪為「牛鬼蛇神」就安安分分做自己的「牛鬼蛇神」,被打壓去打掃女廁就將女廁打掃了乾乾淨淨、給自己創造了良好的「摸魚空間」,還被剃了「陰陽頭」她自己一晚上趕工做了一頂假髮、第二天照樣提菜籃逛菜市!

3.在這個民不聊生的時期,有些人滿身傷痕、有些人滿眼仇恨,她沒有被苦難沖昏頭腦、發現了很多「披著狼皮的羊」!感激不已。

雲開

痛苦才能發現美,苦難中才能找尋真正的平靜。楊絳保其天真,成其自然,身處卑微,腳踏實地。最終,還是迎來了鍍烏雲那一層金邊和烏雲後面的陽光。

四、相儔來

這期間錢瑗成了家,去了很遠的地方教書、工作,三個人又變成了兩個人。他們又開始創作。楊絳擁有超脫凡俗的修養和德性、在走過的人生道路中以「德」著稱,她不看重名與利,讀了很多書、做了多年學問卻不愛顯露,很少發表自己的創作,常年把時間花在翻譯這件「喫力不討好」的事情上,《堂吉柯德》《小賴子》等眾多外語文學鉅著都是她翻譯的作品。

後來楊絳還創作了「半部<紅樓夢>,半部<儒林外史>」的《圍城》「姊妹篇」——《洗澡》。晚年涉足哲學,創作散文。錢鍾書則有《管錐編》、《宋詞選注》、英譯《毛澤東詩詞》

他們都是文化巨人,時常被「請」去應付工作,這是他們最煩惱的事情。女兒成家不在身邊,第一任女婿在文革的「五一六」事件中自殺,女兒後來又去了外國讀書,這是他們最傷心的事情。幸好還有對方一直陪伴、理解,這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情。

五、獨自行

人什麼都能看淡,唯獨時間不能。生老病死是必然的事情,楊絳和錢鍾書當然不在例外。女兒錢瑗常年勞累,於97年因肺癌病逝,當時錢鍾書已經住院療養四年,楊絳兩頭牽掛、身體十分虛弱。在《我們仨》和《將飲茶》中她以空靈虛幻的筆調將自己化作一個幽靈,以夢的形式看望女兒、與丈夫交流。向丈夫傳遞了女兒的死訊——「從此老母斷腸處,明月下,常青樹」;也迎來了丈夫的離去——「又有了一斷腸處」。錢鍾書曾遺言不留骨灰,不設靈堂,不舉行告別儀式,不開追悼會,懇辭花圈和花籃等等,當晚,江總書記親自打電話慰問楊絳,同意不舉行儀式。。

她說:

「我們倆老了,

「我們仨失散了——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古驛道上相失,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剩我一個人!」

「家在哪裡,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不到一年,「我們仨」變成了「我一個人」。《我們仨》,卷首就是一句寥寥的話: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為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顧望徘徊,能不感嘆「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一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她仍沒有停下腳步:2001年設立清華好讀書基金。年逾九十,出版回憶散文集《我們仨》《將飲茶》,2004年翻譯出版了著作《柏拉圖對話錄》的《斐多篇》,2005年開始,楊絳開始思辨生與死的哲學,96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一本《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的書稿,渴盼著與親人重聚交流。

百歲老人也寫得一手好字,忽然想到唐朝韋續《贊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芙蓉;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又若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今年七月她將迎來自己103歲的生日!為什麼她還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停地走——

我思考了,不知道。

《孟婆茶》《隱身衣》兩篇散文徹底解決了我一直困惑的問題。

答案有很多,全憑領悟,要想知道還得自己想清楚。

六、我也上路

這篇讀後感不三不四,到處都是平白無趣的年曆事蹟。總結的、升華的文字少之又少。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我對於楊絳還與許許多多沒有參透的地方,我不敢妄下定論、我怕毀了楊絳、毀了人生這條路。只想寫下一點我在她的帶領下真正走上人生道路的小片段,以供記憶。以後在人生的道路中一點一滴回味楊絳,那時候可能纔敢說到底是怎麼領悟了。

楊絳暫時讀到這裡,許下一個對我喜歡欽佩的眾多文人都許過的一個願:在雙方的有生之年能夠見上一面、說一句話。

祝她生活愉快、疾病不來,人生的路、天上的路都有她的地方,隨她自己!

【作者簡介】袁銘澤,湖南省常德市一中學生。指導老師:徐穎。

第一屆「勸學杯」原創大賽優秀作品選推。

歡迎原創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近期圖文。

編輯:王光立

學語文小夥伴們的作文發表平臺按住二維碼數三聲 即可關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