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1年,發明者就試圖解決互聯網的隱私、安全問題,並將其納入密碼學。無論他們如何重新設計這個過程,總是會有泄漏,因為第三方參與了。在互聯網上用信用卡付款是不安全的,因為用戶不得不泄露太多的個人數據,而交易費用對於小額支付來說太高了。1998年,尼克.薩博(Nick Szabo)寫了一篇題為《上帝的協議》(The God Protocol)的短文。「薩博所說的是關於建立一個所有的終極技術協議的,一個在所有交易中指定上帝為受信任的第三方的協議。他的觀點很有說服力:在互聯網上做生意需要信心的飛躍。

十年後的2008年,全球金融行業崩潰。一個化名為中本聰的神祕天才,他提出了一種新的協議,使用一種名為比特幣的加密貨幣來實現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加密貨幣與傳統的法定貨幣不同,因為它們不是由國家創造或控制的。該協議建立了一組規則(以分散式計算的形式),確保了這些數十億設備之間交換的數據的完整性,而不需要通過可信的第三方。這一看似微妙的舉動引發了一種興奮、恐懼或其他的火花,激發了計算機世界的想像力,並像野火一樣到處蔓延。

「他們會說,『哦,天哪,就是這個。』」「這是一個重大突破,」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說,他是第一個商業網路瀏覽器網景(Netscape)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也是科技企業的大投資者。「這是一個分散式的信任網路,互聯網一直都需要,但從來沒有過。」

今天,有思想的人都在嘗試理解一種協議的含義,它使普通人通過聰明的代碼來製造信任。這從來沒有發生過——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之間的直接信任交易,通過大規模協作進行認證,並以集體的自我利益為動力,而不是由利潤驅動。

它可能不是萬能的,但是是一個非常宏大的值得信賴的全球交易平臺。我們稱之為信任協議。

這個協議是以越來越多的全球分散式賬本基礎,稱為區塊鏈(blockchains),比特幣區塊鏈是最大的。雖然技術很複雜,但主要的想法很簡單,區塊鏈使我們能夠直接和安全地將錢寄給你,而不用經過銀行、信用卡公司或貝寶。

這不是信息的互聯網,而是價值或金錢的互聯網。這也是一個讓每個人都知道真實情況的平臺——至少在結構化記錄信息方面是如此。最基本的是,它是一個開放源代碼: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下載它,運行它,並利用它開發新的工具來管理在線交易。因此,它具有釋放無數新應用程序的潛力,並且還擁有實現能夠改變許多事情的潛在能力。

大銀行和一些政府正在實施區塊鏈作為分散式賬本,以徹底改變信息存儲和交易的方式。他們的目標是可以達到的——速度、更低的成本、安全、更少的錯誤,以及消除可被攻擊的中心點。這些模型並不一定涉及用以支付的加密貨幣。

然而,最重要和影響深遠的區塊鏈是基於比特幣模型的。以下表示它們是如何工作的:

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貨幣並沒有保存在某個文件中;它的代表是一種類似於全球電子數據表或分類賬的交易記錄,它利用了一個龐大的P2P網路的資源來驗證和批准每一個比特幣交易。每一個區塊鏈,就像使用比特幣的一樣,都是分散式的:它由全世界的志願者在電腦上運行;沒有中央資料庫可以破解。區塊鏈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查看它,因為它駐留在網路上,而不是在一個負責審計事務和保存記錄的單一機構中。區塊鏈是加密的:它使用了包括公鑰和私鑰的重重加密,以維護虛擬安全。

每10分鐘,所進行的所有事務都經過驗證、清除,並存儲在與前面的塊相連的區塊中,從而創建一個鏈。每個塊必須引用前面的塊以生效。這種結構永久的時間戳和存儲交換的價值,可以防止任何人改變分類帳。如果你想偷一個比特幣,你就得在光天化日之下,在區塊鏈上重寫整個歷史,而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區塊鏈是一種分散式賬本,代表著每一筆交易的網路共識。就像互聯網的信息一樣,它是世界範圍內的價值分類賬,每個人都可以在他們的個人電腦上下載和運行。

這種新的經濟交易數字分類賬可以被用來記錄幾乎所有對人類有價值的東西: 出生和死亡證明、契約和所有權、財務賬目、選票、食物來源以及任何可以用代碼表達的東西。

這個新平臺能讓數字記錄在實時的情況下實現共識。事實上,在現實世界中,很快就會有數十億的智能物體被感知、響應、交流、分享重要的數據。從保護環境到管理我們的健康,這個互聯網上的一切都需要一個總帳。商業、金融和經濟也需要一個數字清算。

你為什麼要關心區塊鏈?

我們相信,真理可以讓我們自由,分散的信任將深刻地影響各行各業的人。也許你是一個想知道餐桌上的牛肉到底是從哪裡來的消費者,也許你是一個討厭花大價錢把錢寄給家人的人,也許你需要確定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權,這樣你就可以在地震後重建家園。又或者你是是幣乎這種新型社交媒體的用戶,他們重視你,認為你所產出的知識可能對你有價值。就像我寫的那樣,創新者們正在構建基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序來服務於這些目的。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歡迎小夥伴在底部發表神評,與我們交流!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頂置公眾號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