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一直是一件很嚴肅的事。

但,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那麼重視這些細節上的事。卻不知道,這些生活中點滴行爲的積累會造成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的缺失,甚至是性格上的扭曲。

​(一)

周邊總能聽到這樣的“逗”,其實這種逗,可以上升爲“戲弄”

“你要是敢上這棵樹,我就把錢包裏的錢都給你”

“你是撿來的,你爸媽還沒告訴你啊”

“你媽媽有了小弟弟小妹妹,不管你了怎麼辦?”

“你是男孩還是女孩啊,我怎麼看都是女孩啊”

……

這種“逗”法,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慌。造成孩子缺乏安全感、不自信、甚至是傷害孩子自尊心。

堂媽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如果在場,要及時制止。並且向孩子解釋,儘可能的降低孩心理上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壓力。

(二)

老人總愛用筷子蘸酒逗寶寶“來,先練練酒量,那麼點嚐嚐,沒事!”

這種情況很常見卻不知禁止未成年人飲酒是國際社會的主流態度,兒童和青少年身體各部及內臟器官還不成熟,飲酒危害極大

堂媽建議,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請及時制止,引導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

很多家長很少和孩子“好好說話”,直接用“我很煩你”“我很生你的氣”甚至按壓不住脾氣,上手直接打孩子。

其實,這已經上升到了“家暴”。

家暴的分類很廣義,包括肢體暴力、語言暴力等等。其實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不經意的話,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已經達到了某種“暴力”的程度。很容易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位母親曾經驚恐地說:“不久前,我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想不到他竟抓起一隻短凳朝我扔來,險些砸在我的頭上。他還恨恨地說,‘走着瞧吧,過幾年再算賬!’想想兒子的話,我的心都涼了。”

有心理研究顯示,對6歲前孩子經常性的生氣,會讓他形成消極的負麪人格,產生自卑、內向、憂鬱、易怒的心理,而且害怕與人相處,甚至有自殺的傾向。

堂媽建議:

儘量不要對孩子生氣,即使真的生氣了,也要先控制好情緒。用“溝通”代替肢體暴力、語言暴力。

其實,暴脾氣的父母也能養出心理健康的娃,暴脾氣的父母,如果能察覺自己生氣的真正原因,並且向孩子坦誠說明,那麼對孩子的傷害,會大大降低。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