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黄沈瑛芳
摄影/萧耀华、陈李少民

外籍移工已然是台湾基层劳动力不可或缺的一群,维系了产业营运以及有长照需求的家庭照顾。
寄钱回家乡,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动力,为此忍受与家人长期分离、战战兢兢的身心压力。
以同理心帮助他们,同时也帮助了自己,能创造双赢的正向循环。

星期假日,台北车站大厅,棋盘图案的地板上围坐著一簇簇年轻男女,比手画脚开心谈笑,有人抱起吉他唱著家乡的流行歌,有人拿著点上蜡烛的蛋糕为朋友庆生。熙来攘往的旅人,细听他们的言语,打量色彩鲜艳的传统服装,眼神里带著好奇。

「那边有慈济的义诊,欢迎大家来检查身体!」一群外籍面孔身著志工背心,走进一簇一簇的人群,用印尼语、英语认真邀约著。随著他们来到大厅西侧宛如小型医院的开放式空间,马上有人过来招呼,「来,先挂号喔。第一次来的先来填表单,会有人带你去量身高、体重、血压……」

这是两个月一次,北区慈济人医会志工于台北车站举行的外籍移工健检义诊服务。周日下午一点左右,陆续有移工来挂号,拿著填好的表单,在志工的引导下做例行检测,之后再分散到自己想要看的诊科。

来台担任家庭看护七年的优里(Yuli),已经多次前来看诊。「这样的活动对我们很方便。」优里娓娓道来,他们不是每个月可以规律放假,平常生病了,雇主忙碌无法带她去看病,自己也不方便随便外出就医;若是假日遇到台北车站有健诊活动时,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来检查眼睛、牙齿等。

带著浓浓的印尼乡音,优里说:「我们离开家乡来到这里,有人这么地关心,医师、志工都很亲切,感觉真的很温暖。」

优里除了看病,同时也担任翻译志工帮忙同乡。她们大多来台照顾老人家,阿公、阿嬷半夜都会醒来,她们要陪著,没有办法久睡,常感觉很疲累;身体不舒服时,只能靠自己这里、那里按一按;她有所感触地说:「每当这个时候,就会特别想家……」

已经第二次来台湾工作的法乐(Falar),正等待转介下一位雇主。家乡在印尼泗水的她说,想赚钱寄回家给孩子过比较好的生活。之前她也曾经来看了多个科别,皮肤问题在医师给药后好多了。另外,她的胃常常不舒服,「医师一问就知道我早上不吃东西只喝咖啡,建议我要调整;现在有改善,对我最有帮助的是内科。」

她也表示,在自己国家到医院看诊费用昂贵,所以小病都忍著。无法看病的因素,在印尼是因为家计,在台湾则是因为工作限制,「可以看医师真好,看了之后就会舒服了。」她以尚不流利但可沟通的华语跟志工说著。

法乐诚恳地表示,假日他们可以出门时,诊所医院都休诊,所以在周日举办的义诊对他们格外重要,很感谢这么多台湾的医师和护理人员、志工,利用假日在火车站帮忙他们,「我想慈济是配合移工们的休假时间,真的是很感谢啦!」

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台湾开放外籍移工二十余年,移工人数在二○一四年已超过原住民人口,至二○一八年底更突破七十万,估计台湾每三十四个人就有一位是外籍移工。其中,约二十多万人从事机构照护、家庭看护工,是台湾长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

移工们俨然成为台湾一股不可忽视的劳动力,随著愈来愈多不同的面孔,人们是否准备好以同理心,彼此理解,相互学习且共同生存?

二○○四年起,慈济人医会开始关怀外籍移工族群,在移工聚集的台北二二八公园、圣多福天主堂,举办不定期义诊活动;二○○五年,台北市劳工局、健保局提供协助,再透过广播电台宣导,慈济固定在台北车站每两个月举办「台北市外籍劳工健康关怀暨爱洒人间活动」,迄今迈入第十五年。

如今除了在台北车站定期为移工健检义诊,在新北市、桃园市、南投县、高屏等地区,慈济人医会均有外籍移工义诊活动。其中,在新北市市府广场,新北市劳工局结合慈济人医会,配合印尼、泰国、越南、菲律宾重要庆典,每年举行四场移工健诊;在屏东东港与渔工人数最多的高雄前镇渔港,南区慈济人医会也提供义诊与卫教,守护这群异乡讨海人。

在假日举办的健检活动,宛如将小型医院机动带到现场,牙科、眼科、骨科、中医科、家医科,以及挂号处、量血压及体重等等规画齐备;为了照顾移工身心,医护志工尽心尽力付出,用「爱」串起健诊活动每一个环节;异乡人感受温暖,他们也将守护台湾的家庭,彼此疼入心。

【本文为「慈济月刊」授权刊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