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動於衷不至於,金國嘗試過進攻西遼。但是相比於繁花似錦的南宋,金國對西遼是真的提不起興趣。

公元1124年,西遼開國皇帝耶律大石認為遼天祚帝無法完成復興遼朝的大業,又害怕天祚帝會殺他,於是他便殺掉了天祚帝派去監視他的兩員大將蕭乙薛和坡里括,其後他自立為王,決心單幹。

當時,遼軍基本上被錘的全軍覆沒,遼國的富庶領土已基本都被金軍攻佔,耶律大石環顧四周後,發現只有一個地方可以去,那就是漠北草原。

於是在同年,耶律大石便率領兩百鐵騎出奔大漠。直奔漠北的可敦城。

據遼史記載,遼朝開國初期曾經在漠北草原設立了三個州:維州、防州、鎮州(其中的鎮州就是可敦城),並在此三州駐軍,監視草原部落。

設立此三州之初,遼國皇帝即言明,不論國家到了什麼地步,三州的駐軍不許南下。

因此,當耶律大石率領兩百多人及六百多匹馬抵達可敦城時,他便如天上掉餡餅一般的獲得了可敦城的兩萬遼軍精銳鐵騎。

估計也是耶律大石命中有當皇帝的運,就在他剛剛獲得可敦城遼軍的指揮權時,突然從南方傳來消息,天祚帝被金軍俘虜,遼國滅亡。他和西北路招討司的幾萬遼軍,變成了遼國僅存的殘餘力量。

隨即,大家擁立耶律大石為王。為了延續遼朝國祚,耶律大石打算召集各路力量,聯合草原部落一起抵抗金國。

對於耶律大石聚眾抵抗這件事,金國大將完顏宗翰非常惱火,打算一戰拍死他,但是由於當時金太宗下旨攻宋,金軍的主力全員南下,無暇顧及草原上的遼國殘餘勢力。因而耶律大石就躲過了一劫。(完顏宗翰就是金國五大貝勒之一的「粘罕」,據說耶律大石的妻子就是被他射殺的,他們兩人有血仇)

耶律大石在可敦城待了五年時間,實力有所恢復,但他認為自己還不是金國對手,便決定離開可敦城,先去新疆擴展地盤,等到實力能與金國抗衡後,再殺回來。

完顏宗翰聽說耶律大石要去新疆擴地盤,當即向金太宗建議,攻打可敦城。

但是,由於當時金國的另一員大將完顏宗弼在黃天盪被南宋大將韓世忠給困住了,金太宗無暇北顧,便只給了完顏宗翰一萬人,讓他去打可敦城。

完顏宗翰的這一萬人,是由燕雲地區的漢人和女真人組成的雜牌部隊。戰鬥力不強都是次要的,更關鍵的是這次出擊,包括完顏宗翰在內的金軍統帥,壓根不熟悉蒙古高原的地形,沒有做好後勤準備。結果大軍出征後沒多久,便斷了後勤。還沒走到可敦城,就灰溜溜的撤了回去。

其後,完顏宗翰再次提議攻打可敦城。但是由於南宋和金國的戰爭規模升級,再加上成吉思汗的太爺爺合不勒汗大鬧漠北草原,多次擊敗金軍的邊軍,並曾一度攻取金二十七團寨,攪得金國北面一片大亂。金太宗為了避免三線作戰,便只得壓制完顏宗翰,禁止他沒事找事。(蒙古原本臣服於遼國,金滅遼後,合不勒汗在蒙古草原趁機獨立,一度統一了草原)

又過了五年,耶律大石在西域站穩腳跟,兵強馬壯。此時的他,決心發動反擊。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派大將蕭斡里剌率七萬大軍七萬東征金朝。出征之前,耶律大石非常激動。他在漠北草原和西域征戰了十年時間,就是為了等今天的這一刻。只要能打敗金軍,他就能回歸故里。

然而,遼軍的這次行動的結果,跟五年前完顏宗翰的那次一摸一樣。蕭斡里剌帶著七萬大軍在大漠里轉悠了幾個月,牛馬多死,再繼續前進怕是要全軍覆沒。於是,這次東征便以遼軍主動撤退而不了了之。

事後,耶律大石仰天大哭,心情低落,對殺回老家不再抱有任何幻想。隨即,他便改革發展策略,全心全意向中亞發展。

不過耶律大石還是不甘心,他認為既然大軍出擊不現實,那派出小規模部隊騷擾金國還是沒問題的嘛。

於是他便在蒙古高原的大沙漠邊緣,派出小股騎兵出沒,不為攻城略地,只是單純的刷存在感,告訴蒙古高原各部落,自己還是他們的大汗。

對於西遼的在蒙古高原刷存在感的行為,金熙宗非常不爽(金太宗病死),他派完顏宗翰去沙漠里搜尋西遼主力,予以殲滅。

當時,由於皇帝由金太宗變成金熙宗,熙宗不喜歡完顏宗翰,故意把他架空。因而完顏宗翰對金熙宗這次讓他帶兵出征的命令,非常的感激,認為這是自己鹹魚翻身的大好機會,喜滋滋的就出征了。

然而最後的結果跟上次是一摸一樣,金軍在沙漠里轉了幾圈,根本沒找到遼軍,反倒被遼軍打了幾次伏擊,吃了好幾次虧。後來金軍士氣低落,一支數量有幾千人的契丹偽軍部隊還成建制的叛逃到了西遼。幾千人的叛逃,基本上可以說,這場仗是沒辦法繼續打下去了。完顏宗翰就此大敗而去。

回國之後,完顏宗翰灰頭土臉,被金熙宗一頓譏諷。他本來就是憤恨金熙宗,再加上金熙宗又繼續故意整他,以貪贓罪為由,接連誅殺了他的數名心腹。生性暴躁的宗翰,坐視心腹親信被殺,無能為力,未及一月便憤懣而死,終年58歲。

他死後,完顏宗弼開始掌權,宗弼跟岳飛有死仇,發誓要滅了南宋,於是金朝開始大舉進攻宋朝,沒人再提打西遼的事了。(完顏宗弼就是著名的「金兀朮」,他對南宋極度仇恨,一心只想踏平江南,對建立在茫茫荒漠上的西遼沒興趣)

不過懂點歷史的人也知道,完顏宗弼跟岳飛交戰,他就沒贏過。因此儘管後來宋高宗處死岳飛,拿他的人頭給金國納了投名狀,但完顏宗弼一刻都沒有放鬆警惕,死死的盯住南面,一刻也不忘南征雪恥。

公元1143年,耶律大石病死。由於西遼的第二代跟金國的第二代一樣,都對當年的契丹和女真的仇恨不感冒,因此西遼在進入蕭塔不煙和耶律夷列時代後,對反攻金國,殺回老家也就沒什麼興趣了。(蕭踏不煙是耶律大石的老婆,耶律夷哥是他們的兒子)

此後的三十年時間,西遼和金國都是各自的地盤發展經濟。期間發生了兩次小插曲,但雙方都沒有跟對方撕破臉。

第一次是金國派使者出訪西遼,由於使者盛氣凌人,激怒了西遼攝政太后蕭不塔煙,於是蕭不塔煙便斬了使者。金國聽說使者被斬的消息後,選擇忍氣吞聲,沒有報復。

第二次是金國海陵王征宋失敗,當時契丹人趁機會起義,但最終被鎮壓。在整個起義和鎮壓過程中,西遼沒有任何動作,既沒有趁機攻打金國,也沒派人接應契丹同胞。

一直到公元1175年,由於草原上的乃蠻人歸順金國,雙方才撕破臉皮。(乃蠻人原本是西遼的附庸部落,以幫助西遼在東北抵禦金國而存在)

面對乃蠻的背叛,西遼上下非常憤怒,金國上下則非常高興。當時的金國正好是金世宗在位時期,國力強盛。西遼惹不起,因此這件事就這麼不了了之了。(西遼當時還是對付花刺子模,確實無力報復)

再此之後,無論西遼還是金朝,都開始走下坡路,再也沒有遠征對方的能力。一直到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後,蒙古人崛起,把它們倆都給收拾了。


金國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因為:

1、耶律大石所在的可敦城距離太遠,軍隊攻打非常困難;同樣,耶律大石想要攻打金國也非常困難——距離讓雙方都難以攻打對方;

2、金國和西遼彼此都有需要關注的臨近威脅。金國在1135年時有蒙古反叛和持續十幾年的南宋這一南一北的威脅。西遼有大食、東喀喇汗國等中亞政權的威脅和擴張需要。


金國和西遼之間的軍事行動

1、1124年,耶律大石以200鐵騎在可敦城召集威武、崇德、會蕃、新、大林、紫河、駝等七個軍州和大黃室韋、敵剌、王紀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達剌乖、達密里、密兒紀、合主、烏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糾而畢十八個部族進行會議,稱王。

2、1125年,耶律大石和白韃靼、西夏、北宋進來聯絡,以孤立金朝。1125年夏,西夏和耶律大石共同攻打山西(《金史 完顏希尹傳》。

3、1125年年末,耶律大石派使者到北宋的宋欽宗,建議共同夾擊金朝(三朝背盟彙編 卷58)。

4、1127年白韃靼因和耶律大石結盟,拒絕賣馬給金朝(建年以來系年要錄 卷181)。5、1129年,耶律大石奪取金朝的北方二營。

6、1130年金朝派遣耶律余睹、石家奴等征討耶律大石,但因為北方部落不同意出兵而半途而止。當年天祚帝被金朝擒獲。

7、1131年春,金朝的完顏宗翰和耶律余睹率領雲中、燕州、靈州的金、漢合計1萬軍攻打耶律大石的根據地可敦城,但由於距離太遠而失敗。

1132年,耶律大石在葉密立正式稱菊兒汗,漢號為天佑皇帝,建元延慶。西遼正式建國。

從此之後,金朝和西遼再無交戰記錄。

總的來說,金國無力控制北方蒙古草原,是金朝沒有攻打西遼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金國在進攻遼國的過程中,耶律大石西遷入中亞。耶律大石離開遼國天祚帝西遷的時候,只帶了200人。但耶律大石最終在中亞一代建立了盛極一時的西遼帝國。而且耶律大石還一度派出七萬大軍往東打回來,準備滅掉金國,重新恢復原來遼國的江山。

既然如此,當初金國為什麼不斬草除根,而要放任耶律大石,讓他建成強大的帝國呢?

(耶律大石劇照)

一、金國忙著剿滅遼國皇帝天祚帝。

金國當時一直很關注的是天祚帝。儘管金國一攻打遼國的都城中京,天祚帝就逃跑。留守中京抵抗金國的是耶律大石,他擁戴耶律淳為皇帝,號召遼國人堅決抵抗金國的進攻。儘管耶律淳去世後,耶律大石又擁戴耶律淳的妻子蕭德妃為太后,讓蕭德妃主政,領導大家繼續抵抗。不過,金國確實並沒有把那時候的耶律大石放在眼裡。

因為不久,金國在進攻中京的時候,耶律大石很快就敗亡了,蕭德妃回到天祚帝那裡,被天祚帝殺死。後來,耶律大石也回到天祚帝那裡的時候,當時天祚帝責備耶律大石,說,本來我是皇帝,你為什麼要另立一皇帝?耶律大石說,你都逃跑了,沒有人帶著大家抵抗金國了,難道我不該另立太祖的子孫起來抵抗嗎?當時天祚帝無言以對,雖然沒有處罰耶律大石,但是忌憚上他了。

後來,天祚帝忽然冒冒失失又想進攻金國,這與耶律大石的「養兵待時」的主張不一致,耶律大石反對天祚帝出兵,天祚帝更加忌憚耶律大石。於是,耶律大石殺掉天祚帝的兩員大將,率領200人西逃。

耶律大石逃走後,金國一直在準備徹底剿滅天祚帝,當然就不會去注意只有200人馬的耶律大石了。因此,耶律大石沒有遭到金國的任何打擊。

(天祚帝劇照)

二、金國滅遼後進攻重心轉移到進攻宋朝。

金國滅掉天祚帝後,儘管耶律大石西逃了,而且在中亞一代打得有聲有色,大有死灰復燃的陣勢。但是,當時金國的進攻重心在宋朝,沒有在乎耶律大石,也實在抽不出兵力對付耶律大石。

之所以金國只重視宋朝,並不重視耶律大石。一是因為宋朝是中原王朝,滅掉宋朝,就可以取代宋朝,成為新的中原王朝。二是宋朝的物產極為豐富,這是位居中亞的耶律大石的西遼完全不可比的。因此,沒有必要放著富庶之地不要,去進攻西遼。三是就算想斬草除根,也分不出兵力來應付。畢竟當時宋朝的反抗異常激烈。尤其岳飛、韓世忠等人,還多次打敗金軍。金國對付宋朝都顯得有些捉襟見肘,怎麼還有精力去對付耶律大石的西遼呢?

三、西遼太遠金國鞭長莫及。

當時西遼雖然屬於遼國的後裔,但是,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離金國實在是太遠了。當時耶律大石曾對百官們說過一句話:「朕與卿等行三萬里,跋涉沙漠,夙夜艱勤。賴祖宗之福,卿等之力,冒登大位。」

這句話中包含了一個重要信息,西遼離他們所出發的遼國本土有「三萬里」。這個距離也實在是太遠了,金國就算要想進攻西遼,他也得「勞師遠征」,這對於金國來說,是辦不到的。

耶律大石實際上是想要打回來的。《遼史》記載:「(耶律大石)率七萬騎東征……行萬餘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也就是說,耶律大石率軍七萬多人東征,但是才走了一萬多里,牛馬很多都死了,毫無收穫,只得返回去。當時耶律大石喪氣地說:「皇天弗順,數也!」也就是說他已經認命了。

既然耶律大石想打回去都不容易,金國怎麼可能還能打到西遼去呢!

(岳飛劇照)

四、金國和西遼之間隔著西夏等國。

在耶律大石率軍西遷後,他們經過的地方,党項人逐漸強大起來,建立了西夏。除了西夏外,還有其他一些國家。這樣一來,金國不但和西遼隔得很遠,而且也不接壤,中間隔著許多別的國家。金國就算想打西遼,也打不著了。

當然了,也是金國實力不濟。它要是像後來的蒙古一樣,就算中間隔著國家,把這個國家給消滅,依然會打過去。只不過,他們既沒有那樣的實力,也沒有那樣的魄力。

(參考資料:《遼史》《宋史》)


西遼的建立是屬於類似南宋一方偏安格局政權,當時他和宋受同樣命運,都因為金國的出現,金國的出現改變了十二世紀的東亞的政治格局,使當時強盛的大國遼國,宋國洗牌一樣被抹去,盡而驚起了一番波浪,可見金國實力不同一般,就連北部蒙古也受牽連,刺激了成吉思汗的出現。所以金國當時在各國面前是不召見的,也給自己本身帶來麻煩,得罪了不少人,盡而給自己埋下了坑。

1126年,由於金太宗吳起買兩度發動的侵宋戰爭,面對宗翰和宗弼威逼下使多於數倍的宋軍紛紛潰敗,重走過去遼攻宋道路,可沒有像遼一樣簽訂《澶淵之盟》,只圖占點便宜,相反,金國這次不懷好意將宋朝兩位皇帝包括妃子公主王子都統統逼迫其北返老巢五國城,耀武揚威般顯示大金國實力,這就是所謂靖康之恥。北宋宋徽宗時期雖然扛過了國內方臘起義和梁山起義,卻頂不住金國的進攻。

金國在當時可以說已經算把宋朝基本給拿下了,在他認為俘獲宋帝及其家眷,就等於得到了江山,可萬萬沒有想到會漏掉一個王子,那就是康王趙構,趙構在建康稱帝,後來由於金軍的鐵浮屠南下,宋朝江山岌岌可危,可是金國即便憑藉最強大的精銳有最英明的將軍完顏兀朮也滅不了宋朝。就這樣金國後來雖然因為秦檜做中間人和宋朝談判,可是還在糾纏著宋朝,仍把他作為主要威脅的對手,意圖統一天下。

所以這就有向上面話題所說,為什麼金國對西遼是那麼的冷淡原因,金國興起由於樹敵太多,主要還是與南宋的之間的矛盾,相反他卻對繁華富庶的江南感興趣。而居於貧瘠漠北的西遼他卻持有觀望態度,任由其發展,後來越滾越大,在中亞地區稱霸。金國女真人在早先本來臣服於契丹大遼,他自從把遼朝五京佔領後,大遼主要實力基本被消滅,就連遼天祚帝及王族貴親都成了俘虜,而西逃的那些只是些少有殘餘,主要還是由耶律大石帶隊。

這也就有金國為什麼不重視的原因,而宋朝對他而言就不同了,因為宋朝主要實力仍在,只是漸漸萎縮於南方,更何況還有宋王子趙構撐腰,在臨安恢復大宋政權,試圖北伐洗刷靖康之恥,所以金國還是很害怕的,一直虎視眈眈,在不斷加緊防禦,意圖南下。由於重心在中原,這也就有金國後來疏於對北方的防備,地理的隔閡,隔著北方是大戈壁,瀚海,遼朝殘餘恰恰抓住了這個空,向原自己屬地西北招討司逃竄,這也畢竟是他的最後王牌。

耶律大石作為太祖八世玄孫,和天祚帝有交情,憑自己的學識任翰林林牙,他本來勸說天祚帝一起北去保存實力,可勸不過來,自己率領二百親衛從夾山溜走,意圖匡扶社稷。這一出走竟然走出了明堂,他在漠北鎮州站穩腳跟後,又繼續西循,想找大食國借兵攻金,一直走到阿爾泰山也迷離地區,將東西喀喇汗和高昌國收入囊中,極盛時勢力最遠達裏海,在當時還擊敗了波斯最強大的塞爾柱帝國,所以他在西邊激起了的波浪是相當的大。

這也自然引來金國的注意,向上題所說金國無動於衷完全錯誤,1131年金國在他沒有響動時就已經開始注意,派主將完顏宗弼發燕雲率一萬征可敦城,可由於地理因素,補給困難最後作罷,對方也不示弱,耶律大石在中亞強大後,發兵征討金國,準備報仇,浩浩蕩蕩率領七萬東征,可還是敗於氣候和地理。兩方在不大的摩擦後最後作罷,畢竟金國和西遼還隔有西夏和蒙古地區漫長地帶,是很難在補給充足情況下得逞的。金國並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力不能及,畢竟他的主要敵人是宋朝。


這個問題很簡單,金國對耶律大石的關注度是伴隨著雙方距離的越來越遠而越來越少的。

耶律大石最初是在蒙古高原上的可敦城積攢力量,圖謀復國大業。而可敦城位於今天蒙古國土拉河西岸的巴彥諾爾縣附近,

被契丹征服後就成為了遼朝在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這個時候大約是1124年10月,耶律大石的部隊此時就在金朝側翼。金朝的邊境將領上報給金太宗這樣一封信——(即西北路招討司的駐地)

近日,遼朝詳穩撻不野前來投奔,據他彙報,耶律大石自稱為王,設置南北面官署,擁有戰馬萬匹和很多牲畜,請陛下決策,是否要趁其未穩,發兵進攻。

金人當時的第一要務是要捉住到處亂竄的耶律延禧,同時也擔心跨過荒漠去實施遠征會顧此失彼,於是決定先不進攻耶律大石,但要緊盯著其動向。而且,金太宗不像金太祖,太宗他這人對宋金加盟中宋軍基本沒出啥力是非常不滿的,而且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中,我們可以發現——

當耶律延禧1125年被捉住後,金人馬不停滴地開始進攻宋朝,所以說,金人此時對於耶律大石是覺得進攻他得不償失,他們得為了之後進攻宋朝做準備。

到了宋金大戰時的1126年,駐紮在陝西府州的將領折可求曾經上表給宋欽宗,指明了耶律大石在蒙古高原招兵買馬,意圖復國之事,宋人本來因此想和耶律大石結盟,可惜信使在路上被金人捉住了,這件事讓金人更加警惕了。

第一次進攻汴梁失敗後,斡離不曾經提議讓粘罕放棄攻打太原,和自己合兵一處南下攻宋。粘罕拒絕了,並且說道——「耶律大石割據西北,聯絡西夏,我如果現在放棄山西,說不定他就會趁虛而來。」最終在攻克太原,徹底堵住了任何勢力從西救助宋人的可能後,金人才合併進攻汴梁。

在宋金戰爭高潮期間,即南宋抗金,耶律大石趁機襲擾金人的西北邊境,直到1130年,金朝才最終能騰出手來了。第一次西征金朝本來想的策略是派出一小支部隊招募草原民族,借力打力,可惜沒能成功。而至此時,耶律大石也終於意識到可敦城終究不是安身之處,發動了蕩氣迴腸的西征。

高昌回鶻的國王畢勒哥知道金朝正在追捕耶律大石後,便將耶律大石留在高昌城中的將領如撒八,突迭捉住送給了金人,金人同時決定趁耶律大石不在可敦城的機會,再次進攻。

由於長途跋涉後,加上經過的都是廖無人煙的荒漠,所以金軍到達可敦城周邊時已經是強弩之末了,被守將耶律佛頂殺的大敗。

到了西遼正式建立後,耶律大石曾經派遣蕭斡里刺東征復國,但一路上都沒遇到金軍的影子,反而補給損失大半,最終撤了回來。

耶律大石死後,那些在中亞享有榮華富貴的契丹貴族子弟誰還記得東征復國的偉大使命,況且金朝的統治力量也沒有越過蒙古高原直接和西遼接壤,於是,兩個仇敵的印象和聯繫就越來越淡了。


1124年,耶律大石與天祚帝分道揚鑣,率二百鐵騎起家,到達遼國西北路招討司可敦城(今蒙古國布爾干省青托羅蓋古城)。

1132年2月5日,耶律大石在在葉密立城(今新疆額敏縣)稱帝,建立西遼,號菊兒汗。

金國對西遼不是無動於衷,而是多次派軍隊試圖攻擊耶律大石。

但是兩者相隔萬里,並受制於漠北草原環境的惡化,大部分時間中,金國軍隊還沒找到耶律大石的軍隊,都快餓死凍死了,只得撤軍。

1,遼國西北路招討司。

唐朝末期的846年,漠北草原的回紇汗國被黠戛斯滅亡,黠戛斯人數較少,無法統治整個漠北草原。

隨後整個漠北草原成為各個部落混戰的局面。

遼國建立後,逐漸降服了大部分的漠北草原部落,並建立西北路招討司進行鎮撫。

遼聖宗統和十二年(994年),承天蕭太后的大姐領三萬兵,擴展西北路,隨後在漠北草原修建鎮州(可敦城)、維州、防州三城。

遼國在西北路招討司留下二萬騎兵屯軍,已防備韃靼和蒙古部落的反叛,並規定「凡有征討,不得抽移」。

耶律大石起家時只有200騎兵,但到達可敦城後,兵力迅速擴充到二萬人。

原來的西北路招討使耶律遙設,早已被遼天祚帝殺死。西北路招討司的屯兵對天祚帝極其不滿,耶律大石收編軍隊時毫不費力。

2,北宋和遼國末年的小冰河期,使漠北草原的環境惡劣。

北宋末年,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氣候異常寒冷乾燥。

靖康元年的冬天,開封一場大雪就下了三尺深。長江以南的太湖都結冰了。

漠北草原的氣候更加惡劣,各個部落為了爭奪草場和牲畜,戰亂不停。

金國想從大同出發進攻西遼,首先要穿過內蒙草原,再經過戈壁灘大漠,橫穿整個漠北草原,再翻越阿爾泰山,才能與耶律大石交戰,行程萬里。

金國並沒有降服漠北草原的各個部落,這些部落反而對金國人虎視眈眈,在小冰河期的嚴寒下,都處於飢餓狀態。

金國的統治者完顏部落起源於東北平原地帶,雖然冬季寒冷,但沒有冷到漠北草原的地步,也沒有穿越沙漠的經驗。

金國多次試圖尋找耶律大石的主力,進行決戰,但都沒找到,最後都失敗在自然環境和飢餓之手。

3,金國幾次嘗試對西遼進攻,均失敗。

1130年,金太宗派遼國降將耶律余睹征討耶律大石,但由於漠北草原的各個部落不同意出兵,金國大軍行進至兀納水後,草草收兵。

此時金國的主力還在淮南和陝西,分別進行搜山檢海捉趙構和富平大戰。

1131年,金軍元帥完顏宗翰探聽到耶律大石西征,緊急簽發燕雲漢軍和女真軍一萬人,還是由耶律余睹率領,北攻可敦城。

金國發動三路農夫運糧隨行,陷落在沙漠之中,死亡率高達80%,結果連耶律大石軍隊的影子還沒看到。

《大金國志》記載:

可敦城自雲中由貓兒庄銀瓮口北去,地約三千餘里,盡沙漠無人之境。是行也,三路之夫,死不勝計,車牛十無一二得還。

1134年3月,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蕭斡里刺為兵馬都元帥,率領七萬騎兵東征金國。結果也是路上不順,「行程萬里,無所得,牛馬多死,勒兵而還」。

1135年,金熙宗命粘罕再征西遼,在大漠地帶,被西遼伏擊。金軍糧草不濟,人馬多死。副將外家得是契丹人,帶領部下起義,回歸西遼。金國再次無功而返,最後粘罕也病死了。

後來掌權的金兀朮的主要精力主要對付南宋了。

從此金國和西遼,誰也夠不著誰,連仗也懶得打了。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本文為原創,如果覺得有點意思,敬請點一下關注並點贊。

感謝邀請。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時,金國並沒有無動於衷。金國對這個由契丹建立的國家非常在意。並且西遼一直派間諜前往金國,煽動金境內的契丹族造反,所以金也想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心頭大患。但是金為何遲遲沒有動手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金國距離西遼路途的遙遠。

契丹與西遼之間橫亘著蒙古戈壁,達數千公里,而當時北宋還在,金國在消滅遼國以後,就要處理與北宋之間的問題,這樣就無暇顧及西遼,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試圖進攻金國,遭遇失敗。讓金國重視了西遼存在。於是派兵試探性地進攻西遼佔據的可敦城,大約是公元1131年,金軍約10000人由耶律余睹率領進攻西遼的前沿堡壘可敦城,這個可敦城在現在蒙古境內,是西遼離金國最近的城市,也是耶律大石建立西遼的出發點,位置很重要,但是這個位置與金國相距超過1000公里,並且沿途荒涼沒有糧草的供應,並且接近可敦城時有沙漠的阻擋,最終金軍的進攻遭到失敗。

4年以後金國又再一次發兵進攻可敦城,這次金國事先有準備,隨軍攜帶大量的糧草。但是事先行動被西遼偵察得知,在沙漠中設伏,重創金軍,並且燒毀金軍的糧草使其糧草斷絕,隨後,又用契丹語呼喚金軍中的契丹士兵,使其叛變轉而進攻金軍軍官,在契丹士兵與西遼的聯手下終於擊敗了金軍的大隊進攻。這一戰讓金國元氣大傷,20多年沒有進攻西遼,到了1156年,金國準備徹底解決西遼問題,採取步步為營的辦法進攻可敦城,到了1157年終於攻佔可敦城。但從可敦再到西遼也有上千公里,金國畏懼路途遙遠,最終決定毀城撤軍。從此西遼與金國再無戰爭。


耶律大石建立西遼後,金國無動於衷嗎?當然不是了,金國其實對於西遼也一直有很高的警惕,雙方也多次爆發戰爭,但由於西遼是建立在漠北,後期還很快把發展的重心轉向西域地區,因此對金朝始終沒能形成直接的威脅,西遼也始終沒有成為金朝的戰略重點。
金國與耶律大石的戰爭

其實耶律大石在西逃之前,就曾經被金軍俘虜,但不久之後他從金軍營中出逃,後來又和遼國末帝耶律延禧發生矛盾,自己在公元1124年帶200親兵西逃。所以耶律大石能夠在後來立國,就是因為他確實逃出了金國能比較容易夠的著的地區。

耶律大石逃亡路線和西遼的疆域,西遼和金國之間始終隔著西夏和戈壁大漠,互相攻伐都很難

比如耶律大石的第一個根據地,也就是他宣布稱王的可敦城,其位置可能是位於今天蒙古國北部的布爾干省境內,在遼朝時期這裡就已經是邊陲地區了,和金國的核心地區隔著非常難以逾越的戈壁沙漠,所以開頭幾年金國其實根本就不知道耶律大石的老巢在哪。

但剛剛稱王的時候,耶律大石肯定還是要把金國視為頭號敵人,至少對外要做出這樣的姿態,因為如果不以為契丹人復國為號召,他是無法團結其它契丹人的。所以他稱王之後,曾多次遣使聯絡位於漠南的白韃靼人,也就是後來的汪古部,以及西夏和北宋,希望從外交及軍事上聯合遏制金國的擴張。公元1125年,西夏攻取了金國位於今天山西省的部分領土,期間耶律大石就曾經提供過協助。公元1127年,白韃靼人還曾經在耶律大石的勸說下對金國實施戰馬禁運,和金國交惡。到公元1129年,耶律大石還攻取了金國北方的兩個重要軍事基地,而這次行動之後,引起了金國對耶律大石的警覺。

此後金國從往來絲路的商人口中也得知了耶律大石大本營所在地,於是在公元1131年派大將粘罕和降金的契丹大將耶律余睹一同發兵,想穿越戈壁沙漠徹底殲滅耶律大石的勢力。但金國大軍在戈壁沙漠中因為自然原因損失慘重,到達可敦城時已是疲憊之師,結果被耶律大石的軍隊輕鬆擊敗。

耶律大石征戰場景想像圖

而耶律大石雖然以反金復國為旗幟團結起了大量契丹人,但其實他內心深處也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反金復國成功基本是沒有希望的。所以他在稱王初期挑逗了金國幾次之後,很快就把重點征服目標定在了西域地區。公元1130年,耶律大石就以借道去阿拉伯為名義,親自率大軍西征,很快攻入今天的吉爾吉斯境內。兩年之後他在葉密立城稱帝,其實這時耶律大石事實上已經準備專心在西域發展了。儘管後來大石在西域立足,力量增強之後,也曾再次發兵東征,但卻和金朝西征的軍隊一樣,在戈壁大漠里損失慘重,無力穿越。而金國得報後,再次由粘罕率兵反擊,但結果還是一樣,在戈壁大漠里人馬大批凍死,還導致其契丹副將倒戈,最終同樣無功而返。

金國和西遼後期的衝突

所以由於耶律大石建國的地點就已經遠離金國力量所及,後期西征後其重心進一步向西遷移,這兩者之間其實是很難發生大規模衝突的。但金朝對西遼的戒心當然也不可能消除。公元1144年,金朝熙宗得知耶律大石在前一年去世之後,曾派特使粘割韓奴出使西遼勸降。他到達西遼之後,見到當時攝政的耶律大石的皇后蕭塔不煙。他不但不跪,還讓蕭塔不煙下馬接詔,結果被蕭塔不煙處死。

明朝人畫的西遼人形象

但隨著西遼統治不斷西移,其對東方漠北地區的控制也越來越弱。公元1175年,原來受其控制的乃蠻部首領撒里雅派人與金朝聯繫說:

乞納大石所納牌印,受朝廷(金朝)牌印。

這意思就是西遼的官我們不當了,希望金朝朝廷給我們封個官,我們就效忠金朝了。之後乃蠻部就投靠了金朝,這也為後來西遼的滅亡打下了伏筆。但兩年之後,金熙宗派監察御史巡視邊界時,其隨行的幾個契丹官員還曾藉機叛變,投靠了西遼。到公元1185年,西遼又想借道西夏再次伐金,但後來不知為何也又作罷了,估計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東征的實力不足。

西遼雖然身處中亞,但漢化程度仍然比較高,此圖據稱是西遼發行的十貫紙幣,完全是中原王朝的風範


不久之後,蒙古各部開始崛起,金國應付蒙古已經吃力,也就更顧不上數千里之外的西遼了。而西遼則更慘,在之前降金的乃蠻部被蒙古征服之後,其王子逃到西遼,竟然篡奪了西遼的皇位。公元1218年和1234年,西遼和金國分別被蒙古滅亡。

怎麼可能會無動於衷,遼朝是被金國滅掉的,作為遼朝的自然延伸,西遼和金國那是你死我活的敵對關係。金國自然想斬草除根,而西遼當然也想報仇,所以兩者之間其實是發生過戰爭。後來為什麼保持和平,實際上兩個原因。

第一個,兩個離得太遠。耶律大石西遷走得太遠了,導致西遼和金國統治核心地區其實已經完全脫離開來,互不干擾。

第二個,西遼出現新的敵人,金國也是。西遼這邊,恰恰也是中亞地區政局變幻莫測時期,而金國也要面對著蒙古的崛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