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佔三月淡季小製作電影的「七種武器」

  董可

《錢學森》劇照

  經歷了1月賀歲檔的大片轟炸、2月情人節檔的浪漫雲集後,電影市場迎來了3月淡季。3月票房一般是全年最低,又稱「倒春寒」。今年《桃姐》領跑,30部新片登場,讓這個淡季有點擠。

  30部新片包括14部國產片、4部港產片、6部引進片、6部合拍片,呈大片缺席,小製作爭寵的態勢。無疑,這個3月是國產小製作電影的春天。

  2010年3月喜劇片《越光寶盒》曾收穫上億票房,去年3月文藝片《觀音山》(點播路徑:電影——文藝)又輝煌大賣。

  今年3月,眾多小成本電影為搶灘淡季市場,「七種武器」輪番上陣,誰會成為票房大黑馬?

武器一:一個好名字

  片名決定了電影給人的第一印象,顧長衛在電影上映前兩個月,堅持用《最愛》(點播路徑:電影——文藝)代替了《魔術外傳》,只因這兩個字點題更樸實。

  在三月,《桃姐》的片名帶給我們淡淡的文藝與溫馨。這個稱呼裏隱含的溫情與親暱,也奠定了電影的基調。

  而對已形成系列的電影來說,延續經典的名字更具品牌效應。如劉鎮偉的《越光寶盒》(點播路徑:電影——喜劇),黃百鳴的喜事系列。《瘋狂的蠢賊》也接起《瘋狂的石頭》和《瘋狂的賽車》(點播路徑:電影——喜劇)的班,把瘋狂進行到底。

武器二:起用大明星

  除了草根,小製作電影也開始請明星掛帥。同樣都是紀念錢學森的影視題材,由陳坤、張雨綺主演的《錢學森》也許比《仰望星空》更有看點。許鞍華導演的《桃姐》聚集劉德華、葉德嫻、秦海璐三位影帝影后,《情謎》中舒淇一人飾兩角,楊冪、馮紹峯、王寶強等紛紛加盟中小電影,都增加了對青年觀眾的吸引力。

  戲裡,明星是靈魂演員;戲外,明星是宣傳王牌。這廂《錢學森》派出陳坤在微博上發「高低眉」照片賣萌,那廂劉德華宣傳《桃姐》時自嘲「一輩子靠女人」……明星為電影的宣傳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武器三:定位觀眾羣

  一年裡只有3月沒有節假日,所以小成本電影紛紛盯上三八婦女節,向女性觀眾「獻媚」。

  你可以跟著《女人如花》穿越到19世紀20年代;或者回到有《柳如是》的明朝,感受名士風範、名妓風流。即使事業失意,依然有人《高舉愛》的溫馨;或者一分為二糾纏愛欲,猜一猜旖旎《情謎》。最好年輕時參加選秀,《一夜成名》;年紀大了成為《桃姐》,老有所依……這些電影,幾乎包含女人一生的幻想。

武器四:製造熱話題

  話題就是亮點。當年不知多少人沖著「李連杰最後一部功夫片」這句話去看《霍元甲》,等《龍門飛甲》上映後唯有黑線千行。

  本月《桃姐》與《一夜成名》堅持「不忽悠」,在電影題材上極具話題性。一個關注現實,緊扣現代社會中的養老問題;一個聚焦熱點,反映小人物蛻變成大明星的選秀傳奇。

武器五:密集宣傳期

  由於投資少,中小成本電影的營銷普遍偏弱。但在《失戀33天》(點播路徑:電影——文藝)創造票房奇蹟後,製片方愈發意識到宣傳的重要性。

  《桃姐》利用已有的明星效應,讓觀眾和媒體主動靠近。它只需要亮出征戰電影節的口碑,與金馬獎最佳導演、影帝、影后3個重量級獎項,就吊足了影迷的胃口。

  《晚秋》在國內造勢時主打「湯唯」牌,並強調電影節首映門票5秒告罄的紀錄。而聽完《女人如花》宣傳方的吆喝我們才知道,為其操刀音樂的卞留念,是2008年奧運會開閉幕式音樂總設計。

武器六:勇敢拍續集

  說白了,續集就是在喫老本,這種武器最討巧,也最容易招來狗尾續貂的罵名。曹瑞原執導的《飲食男女2012》,延續94版《飲食男女》的主題,繼續探討感情與飲食的微妙關係。彭浩翔導演的《春嬌與志明》則續寫《志明與春嬌》的故事,只是不知主人公從香港移師北京後,還能不能打動那些癡男怨女?

武器七:撞色加混搭

  3月最被看好的幾部電影都是合拍片:《桃姐》、《春嬌與志明》是大陸與香港合拍,《女人如花》是中美合拍,《晚秋》是中韓合拍,合拍片就像時尚界流行的撞色,不同地區、國家的電影文化、演員、風格相撞,撞出了奇妙的化學反應。

  混搭也是技術活。《春嬌與志明》用重口味配小清新,《錢學森》給主旋律換上偶像臉,《桃姐》的文藝風格加大眾明星,把普通文藝2B觀眾一網打盡。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