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中山國起初差點被晉國所滅,後來碰上了“三家分晉“這才得以喘息,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三家分晉“。“三家分晉”是春秋戰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被稱爲是春秋戰國的分界線。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裏面第一句話說的就是”三家分晉“,”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爲諸侯“。

周天子讓這三位晉國的卿大夫升了諸侯,這就標誌晉國從此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趙魏韓三國。有人認爲周天子這樣做不合規矩,但是周天子又有什麼辦法呢?趙魏韓三家早已瓜分了晉國,不管周天子同不同意,這都是既定的事實,趙魏韓之所以要上表徵求周天子的同意,也不過是走個形式,取得自己建國的合法性,再者,也是給周天子一個面子。

三家分晉以後,雖說韓國的實力弱了一些,但是趙國和魏國在強盛時期可都是統一天下的有力候選人,特別是魏國,一度可以和秦國並肩。我時常在想,這趙魏韓三國的力量都不可小覷,要是他們當時沒有分裂晉國,那麼後來造就統一的會不會就是晉國?

還別說,晉國確實有這個實力。在春秋時期,晉文公就曾經稱霸,晉國在當時算得上是超級大國。爲什麼這樣一個強國,不是被他國所滅,而是自己分裂了呢?這就要從晉獻公說起,晉獻公到了晚年,想起自己的身後事,很是發愁,他覺得自己死後晉國一定會因爲奪位之爭而發生內亂,獻公不願見到這種狀況,於是他想出了一個相當簡單粗暴的方法——盡殺諸公子。

晉獻公此舉真的是讓人啼笑皆非,雖說暫時的奪位之患解決了,但是此舉爲晉國埋下了更加深遠的禍患。晉獻公“盡殺諸公子”以後,晉國“無公族”,在諸侯國裏面獨樹一幟。但是世間萬物向來都是此消彼長,晉國沒有了公族,起來了異性貴族,這些貴族的勢力慢慢變大,後來晉國就形成了六卿制。到了春秋後期,晉國基本上是由韓、趙、魏、智、範、中行氏這六家卿大夫把持,晉國國君的權力被架空。

再接着,趙氏把範氏。中行氏滅了之後,六家就成了四家,智氏一家坐大。其實按照常規發展,智氏有很大可能會效仿“曲沃代晉”,但是偏偏智氏家族的掌門人是智伯,“智伯代晉”就只是今天的一個假想。當初智伯的父親要選繼承人的時候,他毫無疑問地就選了智伯,智伯既是嫡長子,且才能突出,非常得他的心意。但是手下有人勸說智伯的父親不要傳位給智伯,說智伯雖然優點挺多,但是他心狠手辣,不講仁義,但是智伯的父親不聽他的勸告仍然將智伯定位繼承人。

智伯上位以後,狂妄到不行,將趙氏、韓氏、魏氏這些小弟欺負了個遍,甚至還伸手向他們要城池,趙魏韓三家忍無可忍,終於聯手把智伯滅了,瓜分晉國。

如果當初智伯真的成功代晉,我想,就智伯這性子,結局也不會好到哪裏去。再加上,晉國雖然看似強大,但內部矛盾已經十分突出,分裂只是早晚的事。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