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先民是中原人,他們是如何由中原漢人演化為漢族客家民系的呢?

第一次大遷徙 :西晉「八王之亂」後

西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漢人大舉南遷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另一支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第二次大遷徙 :唐代「安史之亂」後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爆發了農民起義,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各省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大遷徙 :宋元時期

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文天祥起兵抗元,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大遷徙 :清代初期

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台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

第五次大遷徙 :清代中後期

太平天國運動,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划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20世紀中葉以來,又有部分人由原住國向歐美等國乃至世界各地再行遷移。現在客家後裔已遍布五大洲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