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黑洞事件開始,至暗時刻開始降臨視覺中國。

在一批基金經理紛紛下調視覺中國估值之後,人民網又站出來倡議主流媒體應在在圖片採編、使用和版權交易等方面形成合作。這猶如一隻蝴蝶,掀起了一陣風,似有攪動版權圖片市場之意。

無獨有偶,視覺中國在上週五面臨鉅額解禁潮之際,正是新華網、共青團中央紛紛討伐之時。一時間,視覺中國似乎成爲了知識產權界的“毒瘤”。

投資者不禁疑問,視覺中國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它又爲何引起廣大網民的憤怒?今天,我們將聚焦於這家公司,一起來看看視覺中國的那些事。

01|“採”圖片以賣

視覺中國創始人柴繼軍接受採訪時曾表示,視覺中國的模式核心是授權分成,而不是索賠維權。柴繼軍的意思是他們只是賣圖片的。

數據顯示,視覺中國在線提供超過2億張圖片,1000萬條視頻素材和35萬首各種曲風的音樂或音效。

財報顯示,2014至2018年前三季度,視覺中國營業收入從3.91億元增長至7.01億元,淨利潤從1.43億元增長至2.26億元;毛利率從2014年的55.39%一路提升至2018年前三季度的65.86%。

其中,其核心的“視覺內容與服務”這一項目在去年前三季度貢獻了81.8%的營收,營收、淨利分別同比增長38.48%、43.74%,均高於整體業績增速。

向攝影師分成,讓圖片版權也能產生收益,一直是視覺中國一直在標榜的“提高版權意識”。伴隨視覺中國高增長的,確實是一個版權意識更健全的市場。

視覺中國部分圖片內容來自攝影師,他們之間的關係類似銷售代理。攝影師負責創作,視覺中國作爲平臺負責銷售,收入方面分爲五五式和四六式,一般而言平臺拿的更多。

但實際情況是,視覺中國同樣也在自覺或不自覺地“侵權”。某公關攝影公司創始人曾發文稱,他們曾拍攝了一場新車發佈會,並將圖片發給媒體使用,最終使用圖片的媒體卻被視覺中國狀告侵權,原來是某媒體將他們拍攝的圖片上傳到了視覺中國上。

此次事件焦點中的國旗、國徽,以及潘石屹爆料等,都暴露出了視覺中國在審覈上存在的問題。在事件發酵後,它也終於開始正視這一問題,柴繼軍向媒體表示,“出了問題和瑕疵,說明工作還不足,對我們來說,因爲是平臺,還是得盡責”。

02|“勒索”式維權

其實,在另一端,視覺中國已經做得相當“盡責”,那就是此次事件中被很多人所吐槽的疑似“勒索”式維權。

* 資料來源於廣發證券

在下游市場,視覺中國傳統客戶主要爲廣告行業與媒體行業,根據2018公司半年報,有超過60%收入來自於有承諾的長期協議客戶(框架客戶)。框架類客戶一般爲提前預付款的合作形式,但奇怪的是,該公司應收賬款賬齡情況在增加。

|資料來源於東方財富網

數據顯示,2014-2017年,公司應收賬款分別爲1.507億元、2.893億元和3.454億元,同比增長85.64%、92.06%、19.38和1.98%。細分看,2017年年報披露,1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佔比爲72.8%,1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佔比爲27.2%。到了2018年上半年,1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佔比下降至57.4%,1年以上的應收賬款上升至42.6%。

視覺中國的長期應收賬款賬齡上升跟其客戶有關,原因有很多種,而該公司進行“維權銷售”的方式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視覺中國研發了“鷹眼”系統,這套系統利用全網爬蟲、自動圖像比對、授權比對自動生成報告等技術,實現精準營銷。但有人質疑稱,該系統爲“釣魚執法”提供了便利,即放出圖片讓用戶免費使用,然後根據系統找到侵權人進行維權。

在2017年財報中,視覺中國寫道:鷹眼“能夠追蹤到公司擁有圖片在網絡上的使用情況,並提供授權管理分析、再陷侵權證據保全等一站式的版權保護服務”。

2017年全年,它通過“鷹眼”發現的潛在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有超過 84%的增長;通過“鷹眼”新增年度協議客戶數量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 54%。

被鷹眼發現的這些“潛在客戶”,大部分或許是侵權客戶,正如經緯中國張穎所說,“侵權確實不應該”,但是視覺中國存在的問題在於其報復式的要價。

據用戶反饋,視覺中國一張圖片單次下載最低60元,漫畫、圖表等創意類的圖片可能在150元。這是一般情況,而一旦被視覺中國起訴,則面臨高達幾千上萬元的索賠金額。

* 資料來源於天眼查

從2009年至今,該公司法律訴訟有141條,其旗下兩家公司漢華易美涉及法律訴訟4011條,華蓋創意涉及法律訴訟8000餘條,三家公司涉及糾紛案件共12000餘條,其中案由絕大部分爲起訴他人公司作品侵權。

總結來說,視覺中國採取維權方式動輒進行高價索賠或者要求下游用戶簽訂包年合同。正如有評論所說,某種程度上,維權成爲了視覺中國的商業模式之一。

03|壟斷惹的禍?

視覺中國事件的發酵,版權本身不是爭議的焦點,焦點是它的方式,以及它給市場帶來的影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版權保護制度更爲健全的歐美、日本市場,圖片、音樂等都是版權保護的重點,從實際案例來看,這種平臺與中介類組織的版權保護更傾向於保護版權,而非自我盈利。

如上圖所示,全球圖像存在三個細分市場,包括傳統庫存圖片市場、庫存圖片市場、其他形式庫存圖像市場。從三者的特點來看,視覺中國更傾向於以庫存圖片形式在做着傳統市場的活兒,外殼是定價、自助式的電子商務市場(雖然同時也會有定製需求),但定價高,甚至“價格通過談判而成”。

在美國,或許受版權市場發展階段較高影響,近年來其圖像發展傾向於微利模式。以美國圖片公司Shutterstock爲例,其採用的是微利圖片模式,單詞下載收入從2.23元增長到3.13元,穩中有升,但價格並不高。

而反觀視覺中國,其毛利、淨利潤增長的背後,既有國內版權市場的壯大,也有其近乎壟斷的市場地位所帶來的影響。

* 資料來源於廣發證券

有數據顯示,視覺中國佔據創意類(商業類)圖片50%的市場份額,佔據編輯類(媒體類)30%的市場份額。同行業的全景公司側重於創意類圖片,市場份額僅有20%;東方IC側重編輯圖片但市場份額不足10%。

佔據着市場的商家往往能賺取更多盈利,可惜的是,視覺中國在業務模式上走錯了一步,而這成爲了引爆地雷的引子。

在整個交易中,視覺中國攫取了大部分的分成,且在放鬆圖片來源審覈的同時,在合同簽訂之初就將責任風險分散給了攝影師。攝影師簽約合同時就約定了,如果照片版權出了問題,攝影師要承擔責任,也就是說,如果真正出問題,風險將完全由攝影師承擔。

而在另一端,有攝影師反映,對於有的侵權行爲,視覺中國在以法律警告之的同時,如果對方選擇與其合作簽約,很可能不會追究此前的侵權行爲,在這一過程中,攝影師的權利被它“無視乃至放棄了”。

除了一開始的共青團出手,引爆話題,隨着視覺中國事件的發酵,中央電視臺、人民網等國家隊下場,或發評論,或給意見,在試圖維護國內版權市場的同時,也在強調建立一個更爲開放有序的版權市場。

或許正如某位攝影師所說,這次事件要問責的不是圖片版權交易,而是視覺中國壟斷地位所帶來的不正常交易模式,“打破圖片行業的壟斷局面纔會迎來攝影師真正的春天”。

04|結語

“視覺無處不在,視覺服務中國”,被視覺中國當做是企業文化,如今,其“服務”已被打上問號,乃至被貼上“勒索”的標籤。

隨着版權事件發酵視覺中國股價在4月12日迎來跌停板。屋漏偏逢連夜雨,公司網站也隨即暫停了服務。

在筆者看來,保護知識產權無可厚非,畢竟在法律體制的監管下才能出現更多的原創產品。但是對於任何企業而言,法律只是維護商業正義的護身符,但絕不能利用成過度維權,更不能形成霸權,否則,健康的市場將會越來越變味。當圖片使用者整日惶恐於法律糾紛之中,誰還有精力去幹事?

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一方面塑造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的環境,讓原創者提升版權保護,另一方面讓平臺規範業務模式,讓圖片使用者用得放心。當原創者、平臺、用戶之間關係皆呈現良性循環,這纔是本次事件給與大家的寶貴經驗!

來源:一點財經(ID:yidiancaijing)

作者:楊思湘

編輯:邱 韻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