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日本著名社會學家上野千鶴子教授不久前在東京大學學部2019年入學式上的致辭。

上野千鶴子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立命館大學特聘教授,日本著名社會學家。在日本戰後近七十年來,她是日本女性學領軍人物,無疑也最具社會影響力的女性學者之一。著有《近代家族的成立與終結》(1994,獲三得利學藝賞)、《民族主義與性別》(1998)、《厭女》(2010)等。平日言辭犀利,積極參與公共事務,批評美軍普天間基地、在“慰安婦"問題上批評日本政府。

譯者王瀚浩,東京大學中國留學生。

平成31年度東京大學學部入學式祝辭

文 | 上野千鶴子

譯 | 王瀚浩

來源 | NJU學衡研究院

恭喜你們,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來到這個地方。

女學生所處的現實

毫無疑問,大學入學考試是公正的。不然,想必會令羣情激憤。但,真的如此嗎?

去年,東京醫科大學被發現了入學考試中存在舞弊問題,其對女學生及復讀生的歧視被曝光。文科省在全國81所醫科大學、醫學部進行了整體調查,得出女學生入學難,即相較於女學生的考試合格率,男學生的比率平均高出1.2倍這一結果。被爆出問題的東醫大有1.29,最高的順天堂大有1.67,處於較高位置的有昭和大、日本大、慶應大等私立大學。低於1.0的,也就是女學生更容易通過的大學有鳥取大、島根大、德島大、弘前大等地方國立大學的醫學部。順便一言,東京大學理科3類的結果是1.03,雖然低於平均結果,但高於1.0,該如何解讀這一數字?統計十分重要,因爲以此爲依據的考察是成立的。

女學生比男學生更難入學,是因爲男性考生的成績更好嗎?公佈全國醫學部調查結果的文科省負責人解釋說,“在男性優勢學部、學科中沒有特別發現,不論在理工科或文科,很多時候都是女性佔優。”如此說來,除醫學部之外的其他學科,女性的入學難度應該處於1之下,對於醫學部超過1一事,需要給出一定的說明。

上野千鶴子著作《厭女》

《厭女》不是一部純理論性著作,而是運用女性主義理論針對日本當代的各種社會現象的實踐性分析。《厭女》處理了廣泛的日本題材,其中既有文學性的,比如談到小說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風、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則是社會性的。上野千鶴子談到的許多現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國也有很類似的情況。知性的讀者會從這些論述中獲得強烈共鳴並得到理論上的指引。

但事實上,各類數據都證明女性考生的偏差值要高於男性考生。

首先,女學生爲了避免落榜,傾向於選擇更容易的備考學校。第二,東京大學入學者中女性的比例長期都沒有突破“兩成壁壘”。今年18.1%的數值更是低於去年。因爲從統計上來看,偏差值的正態分佈中男女差別並不存在,所以便可以得出只有比男學生更爲優秀的女學生參加了東大的入學考試。第三,四年制大學入學率也有性別的差別。根據2016年度學校基本調查,四年制大學入學率男性佔55.6%,女性佔48.2%,有7%的差距。這一差距不是成績的差別,而是父母“兒子要上大學,女兒去短大”就可以了的性別歧視的結果。

最近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馬拉拉 · 優素福 · 扎伊(Malālah Yūsafzay)在訪問日本時疾呼“女性教育”的必要性。這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很重要,與日本就無關嗎?“反正是女孩子呀”、“畢竟是女孩子嘛”,這樣潑冷水拖後腿,便被稱爲aspiration的cooling down,即意志的冷卻效果。當馬拉拉的父親被問道“爲什麼要教育女兒呢”時,回答說“爲了不折斷女兒的翅膀”。如此,太多數的女兒們,被折斷了兒時誰都曾擁有的雙翼。

2014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馬拉拉 · 優素福 · 扎伊

點擊即可購買馬拉拉自傳

那麼,等待着各位,拼命考進東大的男女學生們的,又是怎樣的環境呢?與其他大學的聯誼會上,東大的男學生極具人氣。但從東大的女學生那裏卻聽到過這樣的話。當被問到“你,是哪個大學的”時,回道“那個……東京,的大學”。若要問是爲什麼的話,聽說如果說是“東大”,便會把別人嚇退。爲什麼男學生可以誇耀自己是東大生,而女學生卻對說出這樣的答案如此猶豫呢?如果要給一個答案,便是男性的價值與成績的好壞是一致的,而女性的價值與成績的好壞卻並不重合。女孩子從小便一直被以“可愛”相期,但“可愛”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價值呢?在被愛,被選擇,被保護的價值中,包含了絕不威脅到對方的保證。也因此,女性會隱藏自己的好成績與東大生的身份。

曾發生過東大工學部與大學院的5名男學生對私立大學的女學生進行集團性凌辱的事件。加害者中,3人退學,2人停學處分。以此事件爲原型,作家姬野カオルコ寫下了《因爲她蠢》(『彼女は頭が悪いから』)這部小說,去年以此爲主題在學校內召開了研討會。聽說“因爲她蠢”,是實際在取證調查過程中,由作爲加害者的男學生說出口的言語。讀完這部作品,可以知道東大的男學生是如何被世人看待的。

姬野カオルコ著作

聽說在東大,至今還有東大的女學生實際上不能加入的,只讓其他大學的女學生參加的男性社團。我半個世紀前當學生時也存在同樣的社團。我很喫驚地發現其竟延續到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今年三月,以東京大學男女共同參畫負責理事、副校長的名義,以排除女性學生違反“東大憲章”所倡導的平等理念爲由,對其發出了警告。

接下來你們即將生活的校園,是一個原則上平等的社會。在偏差值競爭中沒有男女差別。但,在進入大學時已經開始了隱性的性別歧視。進入社會後,更爲明目張膽的性別歧視將橫行無忌。很遺憾,東京大學亦是其中一例。

學部中約20%的女學生比例,在大學院修士課程中達到25%,博士課程則爲30.7%。然而,到了教職層面,助教中的女性比例則只有18.2,副教授11.6,教授職位中更是低至7.8%。這是一個比國會議員中的女性比例更低的數字。女性學部長、研究科長只佔15分之1,歷任校長中更是從未有過女性。

上野千鶴子著作

作爲女性學的創始人

研究以此爲名的學問,始於40年前。女性學這一學問,之後又被稱爲性別(gender)研究。我在做學生的時候,女性學這一學問尚未誕生。因爲沒有,所以我做了。女性學產生於大學之外,其後進入大學。25年前,我赴任東京大學時,是文學部的第3名女性教員。此後便一直在講壇上教授女性學。

回望女性學剛開始的時候,世間滿是未解之謎。爲什麼男主外女主內?家庭主婦是什麼?要做什麼?在沒有衛生巾和衛生棉的時代,女性月經時用什麼?日本歷史上有同性戀嗎?……因爲這些不曾有人調查,所以沒有先行研究。也因此不管做什麼,都是這個領域的開拓者,第一人。

在今天的東京大學,不論是關於主婦的研究,還是少女漫畫或性研究都可以取得學位。這正是因爲我們致力於新的領域不斷奮鬥。而刺激我的,便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與對社會不公的憤怒。

學問中也有冒險。對於持續衰退的學問而言,存在不斷勃興的新學問。女性學便是一次冒險。不僅是女性學,還有環境學、信息學、殘障學等各種各樣嶄新的領域。這正是變動時代下的產物。

這是一本超越“母性”話題,向女性致敬的揮臂吶喊的振奮之作,是繼波伏娃《第二性》之後法國女性問題研究的旗幟性著作。

開拓變化與多樣性的大學

預先說明,東京大學是一所開拓變化與多樣性的大學。錄取我這樣的人便是明證。在東大,有國立大學第一位在日韓國人教授,姜尚中先生,也有國立大學第一位高中畢業的教授,安藤忠雄先生。此外,還有盲聾啞三重殘疾人福島智教授。

你們是被選拔至此的。據說每一位東大生一年的國家財政負擔是500萬日元。在今後的4年間等待你們的是絕佳的教育學習環境。我以自己在此的從教經驗進行保證。

你們可能認爲自己是努力之後獲得了回報,方纔能來到這裏。但正如開頭所言的入學舞弊事件,即便努力了也得不到公正回報的社會正在等着你們。所以,請不要忘記,你們認爲的努力之後的回報,實則並不是你們努力的結果,而是託了大環境的福罷了。你們今天認爲“只要努力便能有回報”,這一想法正是因爲至今爲止你們周圍的環境對你們的鼓勵及扶持,並對最後的成功給予褒獎。在這世上,有即便努力也得不到回報的人,也有即便想努力也無法努力的人,更有因爲過於努力而令身心具損的人……更有在努力之前,便因爲“你這樣的人行嗎”、“我這樣的人不行吧”等挫傷幹勁的人。

請不要將你們的努力用於一己輸贏。請不要將受惠於彼的環境與能力,用於貶低不曾受惠的人們,而是幫助那樣的人。請不要逞強,而是承認自己的弱點,互相扶持着生活下去。誕生女性學的搖籃是女權主義(feminism)這一女性運動,女權主義絕不是讓女性像男性般行爲舉止,或是讓弱者成爲強者的思想。女權主義,是讓弱者在原來的狀態下被尊重的思想。

在東京大學學習的價值

等待你們的,是與至今爲止所有理論都不相符,不可預測的未知世界。一直以來,你們都在尋求有着正確答案的知識。從今以後,等待你們的,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如果說爲什麼學校內的多樣性是必須的,那就是新的價值是在體系與體系之間,異文化的相互摩擦中產生的。沒有必要止步在大學內部,東大也有支持海外留學與國際交流、解決國內地域課題等相關活動的部門。

請追尋着未知的領域,飛向不同的世界。沒有必要害怕不同的文化,人生在世,天涯可存。對你們而言,東大的標籤即便是在陌生的世界,任何環境,任何世界,即便成爲難民,也能爲你的生存提供必要的知識。我相信在大學學習的價值,不在獲得已知的知識,而是獲得爲了產生至今從未有人知曉的知識的能力。知識的知識,稱爲元知識。將元知識提供給學生,這便是大學的使命。東京大學,歡迎你們!

老齡化社會正在形成,不婚、離婚的趨勢也逐漸走強,再加上女性平均壽命比男性長,“一個人”的老後生活已經成爲所有熟齡女性都要面對的人生大事。單身暮年,你是否做好了準備?

本書中,上野千鶴子一筆點出所有女性“一個人”的人生結局,以明快的筆調分享了自己長久以來累積的智慧與經驗,針對單身女性的理財、居住、人際、照護、遺產和身後事安排等生活課題提供妥帖建議,更幫助所有女性建立成熟、豁然的態度——

只要做好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準備,就能順應自己的心意安享自在晚年,

“一個人”並不寂寞,“暮年”也絕不淒涼,

一個人的老後同樣能過得樂觀優雅,充實自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