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平江)古城狀元文化旅遊節」一景。科舉,是中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乃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廣泛影響,很少有一種制度能夠和它相比。比如,深深滲透到中國人思想和血液中的「狀元文化」就是一例。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結束。現代高考制度和過去的科舉制當然不可同日而語。然而,文化的血脈卻是無法割斷的,延續了1300多年之久的「科舉文化」對中國人思想的潛移默化影響,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我們都無法迴避。「狀元」稱號最早出自唐朝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自隋唐開始施行,直到清末廢止,其間除了蒙元初期的幾十年停止了一段,無論是歷時長久的統一王朝,還是不斷更迭的五代十國;無論是漢族人建立的帝國,還是少數民族政權,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秦以前的商周時代主要是「貴族世襲制」。戰國時諸侯紛爭,得人才者昌,出現過下級士族及庶民大量登上政治舞台的現象。兩漢時代主要行「察舉制」,就是定期由郡國長官聽取「鄉舉里選」的意見,考察轄區內的人才,薦舉給中央去做官。魏晉南北朝時期,「察舉」演化成為「九品中正制」,「察舉」大權完全掌握在各地的豪門世族手中,以致弊端叢生,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種非常有害於人才發展的局面。隋統一中國後,廢除了地方豪族把持「察舉」的特權,「九品中正制」漸廢,開始試驗由中央設科目、地方舉人才、經考試後入仕的做法,這就是科舉制度的開端。又因為隋煬帝喜愛文學,他始設的「進士科」後來成了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一科。整個隋朝大約只考四五次,開頭考取的叫秀才,後來考取的才叫進士,總共只有秀才、進士12人。唐代「選士多因隋制」,初期科目之名繁多。據清代學者顧炎武《日知錄》統計,「見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是名副其實的「設科取士」、「分科舉人」。武則天以後,每年常規考選的科目,只有「進士」和「明經」兩科了。宋代「王安石變法」後,只留下了進士一科,元、明、清相沿不變。雖不是「分科舉士」了,但「科舉」這個稱謂卻一直沿用下來。「狀元」一詞始於唐代。凡舉人進京會試,須先到禮部投狀報到,故時人稱進士第一名為「狀元」,又稱「狀頭」。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朝廷開辦貢舉,考取進士4人,第一名是孫伏伽,他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狀元。唐代狀元沒有高出一般進士之上的特殊榮耀,這和當時的考試與錄取方式等很有關係。狀元既不像宋代那樣由皇帝經殿試「欽點」,也不是全憑考場上的答卷定名次,通常是由考官決定。而考官受人請託和接受推薦,取誰為狀元都屬正常現象。宋朝狀元最「拉風」唐代科舉,考試和錄取透明度都很大。所謂通關節,是指在考前就和主考官約定,用不著在考場內、答卷上或在閱卷時作弊,雖不正大光明,卻也不違法。自宋太祖禁止公薦後,科考逐步過渡到以答卷定棄取。宋真宗時,建立起相當完備的考試規則,試卷糊名彌封,不論主考官出於什麼動機,要想預定錄取誰,都不能公開進行了,完全憑考場上的答捲來定錄取與否。宋代比唐代更加重視科舉,宋太祖親自行殿試,由皇帝定狀元。殿試的定製,使皇帝成為「座主」,他選定的第一名門生當然重要。宋太宗曾親自寫詩賜與呂蒙正、胡旦、陳堯叟等狀元。狀元及第,立即授予很優的官職,並且升遷很快。北宋狀元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和參知政事)而政績為史家所稱道者,有呂蒙正、王曾、李迪、蘇易簡、蔡齊等。宋朝竭力給予新科進士各種榮耀。新進士錄取後,皇帝親自一一接見並賜宴。詔令宮中衛士為狀元清道開路,前呼後擁,公卿以下無不駐足觀望,連皇帝也行注目禮。其情景之壯觀,就是出外領兵打仗、奏凱還師的將軍回京,場面也不及此。宋代科舉,起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英宗正式規定,此後每3年舉行一次,並成為定製,為歷代所遵循。北宋殿試前3名均稱「狀元」;南宋時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並為後代所沿用。權臣之子得中狀元也有政治鬥爭明正德六年,四川新都人楊慎考中狀元,他父親楊廷和是當時的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楊慎是現任宰相之子中狀元的第一例。雖也曾引起一些竊竊私語,但楊慎的學識淵博,才思敏捷,素為朝野所公認。所以,即使到嘉靖初年楊慎父子以「議大禮」而獲罪,政敵們也並不糾纏此事。後來,楊慎最終成為明代成就最為突出的大學者。張居正是明代最有權勢的宰相,稱得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然而,功高震主的張居正,在皇權至上的時代結局必定是悲劇。萬曆四年(公元1576年)鄉試,張居正的兩個兒子張嗣修、張懋修考中舉人。這並不算稀奇,到此為止人們也不會說什麼。然而,到萬曆五年會試,張嗣修一甲二名考中榜眼。人們雖不敢明言,但懷疑的目光、私下的議論就難免了。更令人驚愕的是萬曆八年會試,張懋修狀元及第,大魁天下,更讓許多人心生不滿。直言敢諫的御史魏允貞上疏,認為「輔史子弟不應中式」,立即遭遇貶黜。張居正位高權重,他認可了的事,誰也不能說三道四。可是,兩年以後張居正去世,張懋修、張嗣修兄弟考中狀元、榜眼的事,便成了張居正的一大罪狀,有人揭發說張懋修的狀元策是他人代作的。結果張氏兄弟的功名雖然沒有被明令革除,但他們都以父罪而「謫戎」,命運也很悲慘。反對張居正的人更給張懋修加上了「關節狀元」以至更難聽的「野鳥為鸞」的惡名,很難洗刷清楚了。有了這樣的先例,以致後來萬曆二十年前後的首輔沈一貫為了避嫌,竟讓本來很有才華的兒子沈泰鴻放棄科考。沈泰鴻對此不能理解,結果父子反目成仇。「卷面外因素」造就的狀元在狀元錄取中,除了權勢因素的影響外,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姓名、相貌等有時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名字只是一個符號,但在科舉時代,有時因一個名字,竟關乎得失,繫於禍福。公元1424年明朝殿試中,原擬第一名是孫曰恭。當大臣們把寫好的名單呈明成祖朱棣過目時,朱棣一看就連連說「不行不行,孫暴怎能做狀元」。原來,古人直行書寫,曰與恭連起來看,看著就像個「暴」字。最後按皇上的意思,將第3名的邢寬點為狀元。朱棣為什麼忌諱這個「暴」字而推崇「寬」字呢?因為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4個兒子,他本來沒有資格做皇帝,是通過陰謀和武力而奪取皇位的,因為害怕別人說他殘暴,所以對「暴」字有特殊的敏感。他力圖在晚年樹立一個寬厚仁慈的形象,邢寬因此得了便宜。因為朱棣認為,邢寬這個名字隱含著「刑政寬和」的意思。1903年,正逢慈禧太后七十大壽。這一年的殿試中,主考官們發現應試舉人中有個叫王壽彭的,壽彭是壽比彭祖的意思,彭祖是傳說中的老壽星,活了800多歲。為討慈禧歡心,考官們決定擬王壽彭為第一名,呈太后審定。果然,慈禧見了這個名字很喜歡,很順利就欽點他為狀元。也有投機取巧、臨時改名的。當咸豐皇帝即位時,有位應試的孫姓舉人立即悄悄改名為「孫慶咸」。開科後,雖然他的文章平平,但考官看見這個名字好,為博新主子歡心,遂將他取為會試第一名。名字取得好不好很重要,相貌長得帥不帥關鍵時刻也會成為決定因素。1371年,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沖為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以壯國威」。1499年,殿試結束後,原定浙江人豐熙為第一名,但因為豐熙一隻腳有毛病,就改選廣東南海相貌不俗的倫文敘為狀元。但豐熙的對策寫得很出色,弘治皇帝十分讚賞,就定他為一甲第二名,卻賜同狀元及第,作為安慰。豐熙成為戴狀元冠的「副狀元」,千古僅此一例。據《北京日報》相關閱讀古代狀元軼事狀元平均年齡大約三十歲歷史上的狀元大都是青年。據統計,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狀元,其及第時平均年齡如下:唐朝狀元29.4歲;宋朝狀元29.6歲;元朝狀元29.5歲;明朝狀元32.3歲;清朝狀元31.9歲。據說,狀元中年齡最大的是北宋時期的梁顥,參加科考47年,登「龍門」時已82歲了。而他的兒子梁固,後來也考取了狀元。歷史上最年輕的狀元要數唐朝的賈至和明朝的丁顯,都是17歲得中狀元,可謂少年得志。關於丁顯還有一段趣事。據說,當年殿試前夕,朱元璋做了一個夢,夢見一枚特別大的釘子牢牢釘在牆上。朱元璋第二天閱卷時看見丁顯這個名字,丁者釘也,顯者應夢也,丁顯就被欽定為狀元,人們稱之為「應夢狀元」。「連中三元」歷史上只有17人宋代確立了科舉考試的地方、禮部、殿試三級考試製,所以也就有了「連中三元」的說法。宋代的「三元」,指科舉考試中地方解試、中央禮部試和殿試中的3個第一名,即:解元、省元(禮部是尚書省所屬的一個部,禮部試又稱「省試」)和殿元。北宋最有名的「三元」是王曾,他在禮部試所作《有教無類賦》和殿試所作《有物混成賦》,都被視為模範答卷,長期為人傳誦。王曾官至宰相,是中國科舉史上僅有的十幾名「三元」中的佼佼者。據統計,歷史上獲連中「三元」殊榮的狀元只有17人。蘇州是最名副其實的「狀元窩」有人做過統計,自隋唐至明清1300年間,大約進行過科舉考試788次,有名字記載的狀元有671名。可這樣少量的狀元,也出現了「狀元窩」奇觀。「狀元窩」最突出的是蘇州。明、清兩朝共出狀元204名,而蘇州獨佔34名。其中,清朝狀元114名,蘇州佔27名,紹興8名,杭州6名,山東曲阜5名,這4個地方竟佔全國狀元總數的40%強。而蘇州可算名副其實的「狀元窩」。最後一個狀元未辱名節1904年清朝舉行殿試,狀元是劉春霖,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狀元。據說,當初原擬狀元是廣東人朱汝珍。因為名字中有個「珍」字,慈禧最恨光緒帝的珍妃,因此慈禧就把朱汝珍一筆勾掉,換上本是第5名的劉春霖。因這時恰逢大旱,最盼甘霖。劉春霖狀元及第後不久被派往日本留學,辛亥革命後一度隱居家中不參與政事。「九一八」事變後,偽「滿洲國」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邀請他擔任教育部長,劉春霖斷然予以拒絕。日寇侵佔北平後,漢奸組織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拉攏他擔任北平市長,也被劉春霖當面痛斥。1944年,劉春霖時年73歲。歷史上曾有一個女狀元有一齣戲叫《女駙馬》,寫馮素珍女扮男裝考中狀元被招為駙馬的事。現實歷史上確實有一個女狀元,出現在洪秀全的太平天國時期。太平天國於1853年定鼎南京後就開科取士,先後錄取幾百名進士,其中文武狀元7人。太平天國還專門設立女科,錄取的女狀元名叫傅善祥。傅善祥只有19歲,一舉奪魁,轟動天京。傅善祥最初在東王府任記室,也就是秘書,後提升為殿前左丞相。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