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得點評七律《春》(九)

先說一下今天的序言:

寫詩本身,首先是行文。一般的文章寫作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就句子通順,意思表達要清楚,有一定的中心思想。近體詩,同樣有這個的最基本的要求。在這基礎之上,近體詩對文字組合的要求更高級,更嚴格。要押韻、要格律、要對仗、要章法、要鍊字……這些高級的要求,其實是需要建立在牢固紮實的文字基礎知識之上的。如果追求了對仗,追求了押韻等等,卻把文字組合的艱澀難懂,詞不達意,連作為普通文章都需要的最基本的要求---通順---都做不到,那就是舍本求末了。很簡單的道理,要想跑的好,要想飛的高,就得先從爬開始。賞析詩詞,第一步要品味的,當然就是通順二字。好現在開始今天的點評。

50無忌

臨風堤柳醉飛煙,幾怕纏綿幾欲欣。脈脈新枝揮綠袖,盈盈清露點紅裙。常思歸燕邀淫雨,偶見流川引霽雲。但問年年何所似,芳菲入夢又逢君。

主題寫《春》,一般的來講,起筆開始描繪春之景色,鋪墊詩意背景,渲染詩意氛圍,是起聯的職責範圍。我們看本律的起句「臨風堤柳醉飛煙」,寫堤柳,無疑就是帶人進入一個美好的環境之中,若是想像來,晨煙凌古韻,「堤柳」綻新枝,當是好的造境構思。但是好的構思要有好的表現手段,最基本的是要以合理為前提。解析一下這起句,「臨風堤柳」的意象,感覺應有「才拂千絲綠,便望滿目清」的景緻。「堤柳醉飛煙」是擬人,臨風而立,與醉飛煙,略顯不合。初看去,(拋開落韻的問題)起句給人的感覺還是不錯的,有些飄逸的味道。別的都可以先不必細究,但這裡一個致命的錯誤卻不可不提---「煙」字沒押韻,這是初級錯誤,不該犯的。作業要求是借韻都不允許,何況跑韻了呢。下句「幾怕纏綿幾欲欣」讀來有些彆扭。不管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首先語句就十分不暢。不暢順的根源是,這裡出現了語法錯誤,使得句子語意不暢,堆砌有痕。本聯,上句須修整,下句可重寫。

「脈脈新枝揮綠袖,盈盈清露點紅裙」。承聯續寫春景,修辭造句上感覺稍弱。這裡選用了兩個疊字「脈脈」「盈盈」基本上是擬人化的寫法,構思意圖還是不錯。「綠袖」「紅裙」對應是挺工整,但是上下句的意思沒有錯落開,流於平淡,是一個層次上的描寫。「綠袖」可以說是樹的綠意,這好理解,比喻嘛。而「紅裙」則有些語義不明了。花?血?都不合理,如果沒有合理的聯繫和脈絡,那就屬於「湊韻」了。「湊韻」是詩病(押韻八戒之一),它指所押之韻,與全句的意思沒什麼關聯,勉強湊之。凡強湊者,詩句必軟,軟則不穩。其實,回看起聯,上句屬於「落韻」(出韻),下句也屬於「湊韻」了,下句的不順,多也是因為強湊韻所引起的。這頷聯,還是在此韻腳處失誤,看來作業對韻字的限制,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到了轉聯,首先看的出作者的結構意識還是不錯的。「常思歸燕邀淫雨,偶見流川引霽雲」,以「常思」「偶見」分領上下兩句,其實就進入了「意」的層次上,結構上是可取的。但是在造境上有些隨手了。「歸燕」邀「淫雨」幹什麼?歸燕是季節性回歸,「歸」修飾「燕」,那是返程之燕(不是雨前覓蟲之燕),「淫雨」連綿對其行程有何幫助?這樣看,「歸燕邀淫雨」就不甚合理,而作者卻去「常思」之,意象雜亂了吧?解釋不清的即為強湊之句。再看下句「流川」又為什麼引「霽雲」?意象之間的聯繫要合理,不合理則為亂。其實,從近體詩寫作的角度看,這裡的癥結是鍊字不足。把名詞留下,將「邀」「引」換一下,也許效果就會忽然變了。「常思」「偶見」兩個領字的運用,作者只考慮對仗了,卻忽略上下句的聯繫主要是靠它們的對應了。推敲了這麼半天,也累了,私自酌修一下本聯,也當做休閑一下---「欲邀歸燕聽春雨,直使流川化霽雲」。

「但問年年何所似,芳菲入夢又逢君」---這是本律的尾聯了。出句,以「但問」為領句,其實是有了轉折的味道,用在這裡語調略嫌硬了些。「何所似」三個虛字聯用,是遣詞過於隨意了。對句,本句語意還不錯,但在造句上也弱了些。

現簡單談一下對近體詩尾聯寫法的觀點陳述:尾斂,往往是壓軸之句,所以尾聯是需要有分量的。它既要扣合前面所描述的情景,對前三聯做為總結而有所收束,又要對詩意的餘音有所發散。套用一句古人的話說「合處要風回氣聚,淵永含蓄,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且須言有盡而意無窮」。怎麼理解呢?我想啊,這尾聯的具體寫法是解釋不清的,因為沒固定的套路可言。但首先要做到一點,就是不能與前面的描寫相隔太遠。所敘所言,前面要有跡可尋。

51白烏鴉  初春

季風摧落葉紛紛,劃破寒塘一片雲。豎子流連霸陵路,奴家空剩石榴裙。欲將新柳連根拔,付卻陳詩任火焚。休怪南山梅謝早,桃花未綻怎逢君。

季風摧落葉紛紛,劃破寒塘一片雲。

俗話講「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如果我要問為什麼會這樣,稚齡小童都會笑我:「落葉是秋天的象徵啊!」對了!一葉落而知天下秋,那麼落葉紛紛呢?作為寫詩,作為詩詞寫作里景色鋪墊,「落葉紛紛」毫無疑問就是典型的秋天的意象,更何況前面再加上一個「季風摧落」,這無疑就是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一句話「秋風掃落葉」。詩言志,寫詩其實是在寫意,而不是寫實。意象的象徵意義是我們要關注的,與詩意無關的意象的個體差異,是可以被我們忽略的。為了詩意的凝練,它也是必須被忽略的。冬春交替之季也會有風,而且常常是疾風。經過一冬,樹上偶爾也會有些落葉飄落下來,但那畢竟不是代表春意的主象。哪怕是料峭的初春,其主要意象也不可以用「落葉紛紛」來表述的,即使你眼前真的是落葉很多。所以對於本律的起句(以及對句),我的結論是,偏題。

關於下句的「劃破寒塘一片雲」,則屬於過度誇張。所言過度者,超出常理而不合理之意也。劃破這個動詞是有主語的,它的主語是什麼?前面只有兩個可選,1,落葉,不可能,落葉再猛也劃不破雲。2,季風,云為風所動,合情合理。但這個「劃」字過於生硬,它是不適合用來形容風的。即使用比喻、誇張、比擬的修辭來解釋也是不合適的。其實,從上下句聯繫起來看,「劃破」的主語應該定位在「落葉」上,這可以看做是一個遞進的句式。可能作者還有一層考慮,這裡有個「寒塘」的意象啊,雲乃塘水倒影,風吹落葉而落水,不就是「劃破」了嗎?我的結論是,這也不行。葉落水必然附著於水,更不可能「劃破」水,包括水中倒影。影會零碎,但不會有「劃」痕。

上下句句意相通,同屬偏題,不切合《春》之主題。

豎子流連霸陵路,奴家空剩石榴裙。

不管起聯是否切題,至少表現出了一種氣勢,或者稱為韻味。這頷聯的上句「豎子流連霸陵路」從詩感上來說,是契合承接了這種韻味的。看到這裡不由的想起王漁洋一句詩「魚龍夜偃三巴路,蛇鳥秋懸八陣圖」。直觀感覺上,從頷聯上句來看更貼合這樣的韻味。尤其欣賞這種「承」的契合度,很難得。為理解詩意,這裡對幾個名詞注釋一下,「豎子」,一為奴僕之義(例:命豎子殺雁而烹之),二為小子之義(對人的蔑稱,例:1,豎子幾敗吾事。2,豎子不足與謀。)。「霸陵」(灞陵),漢文帝陵寢。如果作者在這裡用「豎子」可視為謙稱(自稱)也是不錯的選擇,若這裡用「豎子」為謙稱,其實反而沒有了其字本身的貶義。引用「霸陵」可以暫時視做意懷古韻。分析到這,對上句的韻味感覺仍是非常好。然而,非常可惜,看到下句,令人大跌眼鏡。這裡的主角竟然是「奴家」。「奴家空剩石榴裙」,詩意流轉到此,忽然就塌軟了下來。這句寫的非常意外。「空剩石榴裙」是什麼意思呢?怨嘆?悲憐?從下句而反推上句,忽然就知道了引入「霸陵路」的用意,也知道了「豎子」其實使用的就是原義。你小子燈紅酒綠的在外面流連忘返,而奴家我卻家徒四壁的守在這裡吃糠咽菜,呵呵,原來此聯是在做「怨婦」之嘆。我謂之可惜,概出之立意的角度上了。

欲將新柳連根拔,付卻陳詩任火焚。

這聯不用多看,字句描寫也不用多推敲,章法、造句、對仗、押韻等等都不須多看。因為這聯只表達了一個意思,就是寫這位「奴家」在發火。拔樹焚詩的,火氣足夠大。

休怪南山梅謝早,桃花未綻怎逢君。

尾聯,單就尾聯本身來看,還是很不錯的。上下句自然過度,寫作筆法純熟老練。不想做具體的詩作寫法分析了,只是想在這裡尋找一下到目前為止尚未見到的「春」的影子,哪怕題目所標註的「初春」,我失望了,一點都沒看到。雖然這裡有個「桃花」的意象,但只是很牽強的被借來表達作者描述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其微弱的程度不足以扣上春的主題。就全詩的立意來看,偏於流俗。就詩的結構來看,鬆散塌軟。就詩的格調風味來看,混雜不清。雖然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底不錯,但本作品就題目要求而言,尚有差距。

52易水寒

檐角呢喃今又聞,春山信步賞繽紛。千絲碧柳隨風擺,幾樹桃花接日昕。鍬鏟翻飛揮汗密,垂髫上下逐鳶勤。滿懷愜意多希望,何懼不時生雨雲。

檐角呢喃今又聞,春山信步賞繽紛

「檐角呢喃今又聞」,開篇起的挺好。「檐角呢喃」自然是檐下的燕語了,「今又聞」是說明這燕窩是剛落成的,欣聞燕語呢喃處,自是春光正當時哦。下句「春山信步賞繽紛」這句也不錯,「春山」,自然就是春日山中了。春日山中信步,一路春色繽紛。可以忽然發現一個問題,上下句的場景是不是拉開的太大了?才在檐下聽燕語,何時移步到春山呢?因為「聞」和「步」的主角都是一個,這樣,上下句必然應該有一個過度或聯繫,或者在時序上錯開,或者讓場景統一起來。如果上句寫上句的,下句寫下句的,那麼詩意的背景鋪墊必然零散。零亂的伴奏之下,能演奏出優美的主旋律嗎?這樣的景緻上的協調性,在寫作時常常被忽略,是因為沒有謀篇意識。

千絲碧柳隨風擺,幾樹桃花接日昕。

「碧柳擺」,「桃花(艷)」,頷聯承接的是春日景色的鋪墊。也承接了起聯下句的意象,信步而來,所見所聞。上句可以,下句可酌。「幾樹桃花接日昕」,這個「昕」就是明亮的意思,桃花昕就是桃花亮,桃花亮就是桃花艷。「昕」用於此,也無不可,但是「接日」二字寫的有添足之嫌。「昕」本身就含有「日」的蘊意,本來也含有日出之義,何必前面再綴以日呢?所以,這個韻字「昕」切合不算自然,「接日昕」令人生疑,可酌,莫因湊韻而吟詩。

鍬鏟翻飛揮汗密,垂髫上下逐鳶勤。

這聯啊,寫的過於零亂了。與前面的景緻狀態也相差的過遠了。試想啊,從起聯開始,1,檐下聽燕語是個狀態,是靜;2,信步春山游是個狀態,是動;3,揮汗翻鍬鏟又是個狀態,是大動。這幾樣都同時擠在你的詩里,會是什麼情形呢?混亂。沒有謀篇,布局必亂。各自為政,想一句是一句,寫這句的時候不管其他句,景色鋪墊無序,詩脈寸斷,詩則不成其詩了。「垂髫」是指兒童的意思。「鳶」(yuān)是指老鷹,下句是說兒童到處攆老鷹?從起句到轉聯的上句,行為的主語都是一個,都是第一人稱的描述角度,在轉聯的下句,忽然又以第三人稱的說法,去寫兒童抓老鷹。其實,這已經不是什麼謀篇不謀篇的問題了,而是真的在隨意的去寫了,為了什麼而寫,為了合律和對仗吧?

滿懷愜意多希望,何懼不時生雨雲。

「滿懷愜意多希望」,希望什麼呢?這裡的多是多麼的多,還是很多的多?「何懼不時生雨雲」……。還記得我在今天開講前的序言嗎?任何行文,流暢達意是第一位的。

53天涯孤客

蕭蕭煙雨草氤氳,淡淡清風處處欣。縷縷花香偷入袖,聲聲燕語漫穿雲。邀梅借得春千樹,把酒吟來韻幾分。不管天涯何處醉,且沽村釀醉東君。

這篇律看到的時候,我隨意的一氣讀了下來,我身邊一位朋友聽到了,說,這個聽著還不錯,挺順的。我不由的又讀了一遍,是的,我感覺也挺順。那這篇律詩到底順在哪呢?我發現,是前兩聯使用了大量的疊字,而且貼合的還比較自然。呵,讀起來,口感自然好些。後兩聯語句上也比較通順,詩之流暢的韻味自然就流露了出來。在今晚點評開始時,我就強調了一個觀點,詩,首先要順暢!這篇律也確實起到了這個效果。但近體詩不是山歌,也不是鄉村俚調,僅僅讀著順是遠遠不夠的。工典、含蓄、精練、旋律、蘊籍等都是近體詩需要表現出來的美感要素,所以,詩之欣賞,就是要發現這些美,詩之批評,就是要補足這些美。

下面依然按聯為序,層層賞析:

蕭蕭煙雨草氤氳,淡淡清風處處欣。

上下句皆用疊字為領字,這兩個疊字一平一仄的交替,使詩的開篇便具有了旋律感。「蕭蕭」「淡淡」,起的平和隨意,形成了口感上音律的優勢。所描述的景緻又很清新淡雅,比較得體。「煙雨草氤氳」,「氤氳」是一種瀰漫態,形容煙雲,形容霧氣,與雨之意象的連用,又構成了濕潤之象。領字「蕭蕭」其實是種冷清蕭瑟的形容詞,但用在這裡,可以轉化為野靜,自然貌的意象。這就不多看了,我要關注的是句字的貼切度,以及句與句之間的自然協調。上句「煙雨」貌,下句「清風」象,似乎並不協調下句的「淡淡清風」與「處處欣」在氣氛渲染上也不一致的。「淡淡」與「清」又屬於重複修飾。追究的比較細緻了呵,精緻工典是要求,呵呵,沒辦法,近體詩講究的就是「推敲」。

縷縷花香偷入袖,聲聲燕語漫穿雲。

雖然讀起來蠻順口,但更要注重的是詩意的貼切。疊字使用其實是要慎重的,不在於使用的多少,而在於使用的是否恰當。疊的多了也不怕,但是要疊出層次來,疊出變化來。疊若為領字,其實帶動的是整句的調子。從造句的角度看,連續疊字來領句,會產生一種單調感,漂浮感,使得詩意偏於輕浮而不穩。所以,我曾建議,疊可以用在一聯而不可多用,甚至我曾建議「疊字」與「重出字」都盡量不同用,其目的也是追求一種變化。近體詩的體裁決定了字數句數的固定形式,那麼變化的體現,就要靠句式的錯落,和詩意的迴旋來完成了。在此對疊字的使用多說幾句,也是因本律疊字用的比較多而起。頷聯這裡寫的還是比較輕鬆而巧妙的。「偷入袖」是種妙喻,「漫穿雲」是種舒展,用的都比較好,這聯也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描述--「鳥語花香」。

邀梅借得春千樹,把酒吟來韻幾分。

「邀梅」是在取意,把酒「是種盡意,「春千樹」是實物是具象卻在虛寫,「韻幾分」是虛的是抽象卻是實感。本聯意象的選取還是不錯的,鍊字上有些隨手了。「借得」是取,吟來也是一種「得」,二者在意思上不免有些雷同,這樣使得上下句的描寫平行化了。如果能變換其中的一種,有來有去,或者有聚有散,或者其他錯落開一些的寫法,或許會使得頸聯顯得更精神一些,也免於詩意的輕浮表現。還注意到詩在這的一個轉了,這個轉就是在前面景色鋪墊的基礎上,將詩意提升到「意」的層面上來,前面對句子的分析,也是對「意」的一種理解。本聯寫作上還是比較巧的,也比較自然,但不算很精細。

不管天涯何處醉,且沽村釀醉東君。

尾聯跟著轉聯就勢而鋪,進行了一種詩意的發散性描寫,並及時的從抽象的層面扣回了現實,「且沽村釀」實際上就是把全篇的詩意的進行一收束,收束的同時又透出餘味,結的還是很有味道的。「不管」寫的嫌直白也生硬了些,似可再酌。

由於俺這些詩評皆是拾閑而做,或詳細或疏散,不可能一一每篇都能點評到位,所以疏漏難免。但請相信俺對每一篇作品都是認真閱讀的,都是儘可能的保持客觀性,呵呵。時間的關係,今天就先賞析到這裡,謝謝各位!

續評-----

54大海溪山閣外一天雲,半入瑤台碧玉裙。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去日堂堂春幾度,誰教明月不思君.

溪山閣外一天雲,半入瑤台碧玉裙.

推敲詩句,與作者商榷。起句的「溪山閣外」,乃設景鋪境,還比較自然。個人感覺「一天雲」在這裡的形容不很好。「一天」,相當於滿天,如果滿天皆雲是什麼景象?陰天了,呵呵。況且「一天」也比較刻板,如果用動詞或形容詞來修飾這雲,也許會更靈動些。或者,把「天」換一下,因為天字太大了,不利於靈活使用。看下句「半入瑤台碧玉裙」,就可以品味出,上下句的「一」和「半」的關係了。就靈動性而言,有「一」就別要「半」,取這「半」字就不要在前面寫上「一」。就下句而言,感覺寫的過於「實」了。「瑤台-碧玉-裙」,實字嫌多了,一般而言,實字過多的情況下,雖然可以讓語句凝鍊,渾厚穩健,但是很容易流於板滯沉悶,往往使人費解。這裡,建議將「碧玉」換了成形動等其他虛字詞,因為它雖起修飾作用,但畢竟是很實的詞。本聯,與春之主題貼合不緊。

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

頷聯入境,落花流水,呵呵。「篆爐」之義我尚未吃透,「香篆爐」?曾有詩云「瞻天只有丹心在,香篆爐熏達九垓」。其實,這聯里的「篆爐」本身是什麼東東不重要,重要的是「空憶」的這種狀態,一故一焚,流露的是詩意的情調和所渲染的情緒氛圍。本聯雖然看是寫景緻,其實是在寫意,歸納起來就是一句話「一聲嘆息」。在這裡用了一些修辭的手法,比擬,隱喻,借代等,言之不可言之事,借外象以書己義。作為承聯,感覺本聯與起聯的承接並不順暢,起承兩聯之間缺乏一種關聯,詩脈在此為之一澀。上一聯的主角是「雲」,而這裡的借的意象是流水落花。這一聯本身意象的選取也頗感雜亂,流水、紅葉、落花、篆爐……它們之間的組合過於隨意了而沒有形成一種詩意上的「序」。「流水已隨紅葉故」---「流水……故」這樣的形容很不自然,流水可盡、可枯、可斷、可逝……但不可故的。情理上,只能紅葉隨流水,流水如何追紅葉?千萬不要把這說成是一種詩意的藝術表現手法,誇張想像比喻,是要以合理為前提的,情理之中是必須的,也是意料之外的基礎所在。下句「落花空憶篆爐焚」也是同樣的有悖常識。既然是「憶」,那麼必然是先有「焚」才能有「憶」,「焚」後的「落花」還能稱之為「落花」嗎?本聯,因為「紅葉」意象的影響,以及悲涼情調的渲染,依然沒有貼切作業的主題---春

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

頸聯,也叫轉聯,而我更喜歡稱他為轉聯。因為這個位置在詩體中很重要,說句不很恰當的比喻——這裡相當於「黃金分割法」中的分割點。我們看這篇律詩的轉聯,轉了沒有,按常理,有「醉」有「恨」都屬於「意」的層面上的意思,在詩的章法上是可以算做「轉」的層面之象了。但是,我仍然判定這一聯其實沒有章法上的「轉」,這一聯其實屬於一個散字。怎麼說呢,也就是說,前面的起承兩聯和這一聯沒什麼大的關聯,細品味一下,這不是轉,而是另一個「起」。前面點評時,我曾試著將詩意散亂的詩作切割成兩首可獨立成篇的詩,這篇律,是同樣的情形。為證實我的感覺,將之分一下試試:

(一)溪山閣外一天雲,半入瑤台碧玉裙。流水已隨紅葉故,落花空憶篆爐焚。(二)新成綠蟻愁無醉,早熟黃鶯恨未勤。去日堂堂春幾度,誰教明月不思君。

看到了吧?這完全可以分成兩個互不牽扯,而獨立成篇的絕句。我們可以注意一下承聯下句里的「空憶」二字,這兩字其實就已經有了「結」的味道了。因為在此「空憶」之感之後,其實詩的味道已經用盡了,再寫什麼都屬於添足了。所以,遣詞造句的準確性和貼切性,會直接影響到整體布局的效果的。平素所說的謀篇和鍊字造句,其實是不可分的。詩作可以被一刀兩斷,說明了什麼?說明在律詩的寫作中,沒有很好的謀篇布局。沒有整體觀,就必然把詩寫的分了家了。我一貫強調結構是詩詞創作的第一要素,賞析詩詞作品,首先看重的也是謀篇。結構不穩,徑自在這推敲詞句就失去了意義。

本律的結聯還是比較典型的結句,說明了作者的筆力還是很嫻熟的。整體看,主題的表現比較弱,結構不穩是主要的,造句湊痕明顯,鍊字略有不足,本律可再斟酌推敲。

55憶秋詞

城中未省春光好,檻外無將秀色分。覓徑拾階鐘鼓近,鳴禽甫動渺然聞。遙觀鐵耒仍耕綠,暗嗅山僧應煮芹。莫問余心牽念否,擷桃花潤染詩文。

[對仗小議] 先閑聊幾句對仗的問題。近體詩寫作之特點,重在對偶,妙在虛實。原則上頷、頸二聯是必須對仗的。,而首尾二聯則不要求對仗。中間對仗可以夠成精緻典雅之工穩,形成文體的骨架,首尾不求對仗,則可體現虛實變化之靈動。這樣的安排是為了避免文法過於單調而顯得枯燥。這是近體詩一般的形式要求,但近體詩也不是刻板僵化的,也是允許有變通的。在對仗上,就可以有些變化。比如,僅頸聯相對仗的,是「蜂腰格」,首聯對仗而頷聯不對仗的叫「偷春格」等等。而前三聯皆對仗只是尾聯不對的,也是時有所見的,下面要賞析的這篇律,就是這樣在對仗上變體的近體詩。

城中未省春光好,檻外無將秀色分。

觀看本律的起聯,是採用了對仗的方式而寫作的。我認為,形式是為主題服務的,採取什麼樣的表現方式,要根據主題以及所構思的特點而決定的。對仗,則表現出工穩的特點。起聯便對仗,對於理趣詩、豪放詩以及庄謹一些主題格調的寫作比較適合。但對於寫情描景之作,尤其寫《春》這樣題材的作品,對仗的工穩性會對詩意的靈動性有所制約。觀看本聯,其實就感覺到了這點。這裡注意到二個關聯詞「未省」和「無將」。「未省」是沒有領略到的意思,「省」在這裡只是感覺的意思。「無將」本是一個成詞(謀逆之義),但作者在這裡其實是沒用這個成詞的含義,而是引申了一下。個人感覺,這兩個關聯詞在詩句中的作用,只是體現了文典之表現,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寫,有為了對仗或者為了表現「典藏性」而強湊的嫌疑。結合全篇,揣測起聯本意是應該----城裡品味不到什麼春光,還是到野外去尋覓一下春色吧。但從寫作表現上看,有些生澀。上下句字義顯得雷同了。下句「檻外」本義只是門外的意思,引申到「野外」(俺給引申的,否則隔的太狠了)這個意思上,有點遠了。依轉折詞的關聯性質,有此「未省」的意思,下面就須要承接,上聯有否定,下聯要承接。而不應該寫成並列關係。這樣用詞,就是不作對仗句,也要有流水意。「未省」和「無將」形不成這種流水的關係。

本聯鋪陳,形成分敘,有欠流暢。七律的起聯,還是自然平穩點為好。建議起聯採用流水對比較合適,並注意對仗的工整。

覓徑拾階鐘鼓近,鳴禽甫動渺然聞。

起聯求對,而頷聯未對。可以看出這是作者有意採用的對仗形式——偷春格。是想在格式上也暗合題意吧,呵,可謂用心。對於這一聯,描寫上有些不夠簡練,鍊字顯得不足。「覓徑」「拾階」二個意象取其一便可,詩語上不需要如此細緻的「重複」刻畫。「鳴」「甫動」的搭配也嫌贅筆了。關於鍊字的問題,我在前幾天賞析作品時說過一個個人觀點:一句之中不要使用三個(包括三個)以上的動詞(動作),動多必亂,這樣的語病謂之「多動症」。本聯上下句的銜接不夠自然,意上有些隔了。「渺然聞」這樣的寫法也很不妥,這裡用不上「渺然」來形容的,此情此景,其實就是若有若無的「隱然」的意思。「甫動」在這裡尤其彆扭。還有個問題,就是關於「鐘鼓」的。呼應下句的「聞」字,這裡的「鐘鼓近」應該是指鐘鼓之聲了吧?結合下面「山僧」的意象,這裡應該是接近寺院了吧?那到底是鐘聲還是鼓聲呢?人常說的是「晨鐘暮鼓」,指的是早晨撞鐘,暮時擊鼓,而不會每天鐘鼓齊鳴的。此詞可酌。

遙觀鐵耒仍耕綠,暗嗅山僧應煮芹。

詩寫到這裡,就有點強行湊景了。說作者這裡是在「湊景」,因為這樣描寫的可疑之處很多。前面有「鐘鼓」的意象描寫,就是說明了時辰,那麼此時是耕作的時候嗎?既然是「遙觀」你分辨得出耕作者使用的是「耒」還是其他工具嗎?前面又寫了「覓徑拾階」「鳴禽……渺然聞」,本聯還有「山僧」,結合起來看,想像得出是山中、野徑、林密的景象,那你身在其中能「遙觀」多遠啊?不過,看這句「暗嗅山僧應煮芹」寫的卻是很有趣的,呵呵。

莫問余心牽念否,擷桃花潤染詩文。

前面三聯實際上是描述了一個出來踏青的過程,城裡嫌悶,踏青野玩,描繪景緻。描述的有點凌亂,但畢竟是理出了一條線索。無所謂起承轉合,只是將過程一路寫到了第三聯。到這裡應該是結最後一聯了,作者在此忽生感嘆句「莫問余心牽念否」---不要問我是否在挂念著。這句好象來的有點突兀了。「牽念」什麼呢?為什麼「牽念」呢?前面遊玩的正開心呢,還在暗嗅煮芹的味道呢,此時此刻,有何牽念可言?嗅到煮菜的味道,餓了?最後一句屬於湊字了,接引無由。

綜合全篇,立意上比較貼題,扣合春的景象,描寫城外踏青之旅。有遊記的影子。對仗採用偷春格,暗合春之主題,選材用心。詩之結構不穩,結的突兀,影響全篇構架。遣詞造句方面,有堆砌的痕迹,失之流暢。造境略有失之和諧,鍊字尚嫌草率。

56嘯天

東風無信誤飛燕,二月江南斷錦文。昨夜霏林折幾處,今晨霜草倒千軍。兒童難目紙鳶影,老叟還皮棉襖紋。連夜雨疏添亂絮,何時入夢枕橫汾。

東風無信誤飛燕,二月江南斷錦文。

沒有東風吹來的訊息,春未到,燕未歸,一個「誤」字,代表了對春的期盼。這樣起的構思比較獨特,還不錯。下句的「錦文」,可能是指「錦書」而言(為湊韻而為文),意取易安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之句。但這裡有個小失誤。注意一下,可以捎信的是大雁的「雁」而不是燕子的「燕」。按近體詩的章法來說,從題意的反面來引出主題,這樣的開篇起句,屬於「反起法」。作業題目是春,本律起聯開篇如是寫,可以視為反起。蕭瑟悲涼,悲涼中含著祈盼。

昨夜霏林折幾處,今晨霜草倒千軍

承聯還是這個背景氣氛,但卻加重了筆調。今晨起來看到「霜草」倒了一片,可想而知,昨夜肯定大風吹過,而且是寒風。「霏林」的意象有些不明,「霜草」其詞是指衰草而言的。這樣描寫,把這個景象描寫的很生猛,但誇張的稍嫌過了些,也有些直白,呵呵。

兒童難目紙鳶影,老叟還皮棉襖紋。

這一聯還是在描寫春未到時冬天的景觀。孩子們想去玩風箏也玩不成,老人為了抵禦風寒,還穿著大皮襖呢。「紙鳶影」是春天的遊玩景觀,作者在這裡用的還是一種對比,以孩子的角度來襯托出對春的願景。

從起聯到三聯,皆是描寫「北風卷地百草折」的景象,描寫時借用一些象徵春天的「意象」,來暗喻一種內在的希望,是對春天到來的強烈的希望。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從景物到人物,沒有感言,沒有直接寫題目,卻用這種強烈的反差來表現希望中的春的意象,構思很有新意,呵呵,賞。不足之處有幾點,1,遣詞造句不夠精練,用語比較直白,造境略嫌生硬。2,對背景氣氛的描寫,最好在情調上能協調起來,起聯是「思念」之意,次聯是寫「冷酷」的強度,三聯是老幼貓冬。顯得零散了些,最好能協調起來。3,造句上,句式很彆扭,容易形成歧義,「老叟還皮棉襖紋」怎麼斷句都難受,是吧?

連夜雨疏添亂絮,何時入夢枕橫汾。

看到尾聯,令我頗感意外的是,上面描寫的背景氛圍一點都不改變,作者是決定將陰寒意象進行到底了。其實,前面幾聯的描寫,在構思上,我都覺得可以。但是這一聯,還是能夠提升一下為好。哪怕在最後一句,引入一個春的意象進來,哪怕讓它在夢裡實現,都可以變成一個點睛之筆。「何時入夢枕橫汾」寫的太朦朧了,是讓什麼入夢啊?希望不要做猜謎式的含蓄表述,而是該亮的時候就要亮起來,該亮的地方就要亮起來。賞讀時,可以把大部分的背景描寫看做是著意的設計,但是不能都是背景,不能都做襯托,要有點睛。個人看來,有些可惜了。因為這一點的差別,判定為脫題。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