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宗薪傳有後人——呂少華的篆刻藝術

文/王叔重 陳含素

呂少華先生

濤聲聽東浙印學話西冷

馬洲漁人

呂少華與恩師江成之先生在一起

張宗祥詩一首

江山如此多嬌

俯首甘為孺子牛

  呂少華,一九六〇年出生上海,號默庵,祖籍浙江東陽。他對篆刻的喜愛,緣起於中學時看到班主任用橡皮刻上「語文」「數學」等字敲在作業本上,頗覺好玩,由此開始了從參加篆刻的興趣小組到參加上海市書法篆刻聯展和各種篆刻大獎賽,最後參加西泠印社全國篆刻作品評展三界連續折桂並加入西泠印社的篆刻人生歷程。

  說起呂少華的篆刻藝術,離不開他的業師江成之先生。江成之是浙派傳人,用刀是典型的沖中帶切。呂少華在上鋼三廠職工篆刻組的展覽上第一次見到江成之先生的篆刻作品,就深深地被江老的篆刻藝術所吸引。他便鼓起勇氣寫信給江成之先生。令他感到驚喜的是,幾天後他收到江老的回信,信中江老不僅勉勵他好好學習篆刻,還特地安排了他的學生夏偉軍負責教習呂少華的篆刻基礎知識,令呂少華兩年後再帶上自己的篆刻作品去請教他。這對呂少華的篆刻生涯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

  兩年後,呂少華幾乎每週都去江老師家裡求教,江老對他的篆刻總是耐心地批改和悉心地指導。呂少華進步很快,自此連獲數次市級及以上篆刻大獎賽一等獎和西泠印社全國篆刻作品展優秀獎。一九八八年,呂少華東赴日本,幸得東瀛書法篆刻界泰斗小林鬥庵親筆題籤的書法雜誌,他對此書珍愛至今,頗有中日「印緣」的情結。此後,呂少華勤於用刀,溯源古今,章法平穩勻稱中取奇,刀法取浙派之意,頗能得其精髓。他加入了心儀已久的西泠印社後,時任西泠印社副社長的劉江先生這樣評價呂少華的篆刻藝術:「從流溯源一路入手,取法近人趙叔孺、王福庵一路,再上溯元朱文、漢玉印、鑄印等,基礎較紮實,佈局、書篆、用刀均見功力。『龍池瀑布』一方,法漢玉印,結體平勻而不板滯,線條柔美而秀動,全印氣息古潤而又具新意。『數風流還看今朝』一方,用線遒勁,佈置舒展……」筆者曾有幸觀看過他創作的「心經」全文巨印,氣勢如虹,頗能代表他這些年來的努力和成就。

  呂少華因工作關係經常出差在外,不過這不僅沒有減弱他的創作熱情,反而卻更使他能夠靜下心來篆刻。他在取法古人和繼承浙派篆刻傳統方面,可謂取徑甚廣。他的多字細朱文印就是取法韓登安多字印的技法;浙派切刀白文印也是呂少華擅長的風格之一,切刀取法王福庵,走刀略帶轉折,卻不露鋒芒,頗顯厚實雋秀;他的細白文用浙派切玉法,用刀爽挺中略有起伏;近年來又取法吳樸堂、葉潞淵、唐醉石等師法漢印的技法,仿秦印,仿漢朱,仿古璽,仿封泥,仿宋官印,在線條起止並筆處留意,使全印氣息高古又增添幾分新意。

  浙派篆刻藝術自丁敬開創,經西泠八家至民初王福庵,續之韓登安、吳樸堂、江成之等先生,薪傳至呂少華一脈,追古溯源,接踵西泠諸家,為當今浙派後起之秀,正如他的一方印文所言「浙宗薪傳有後人」。(稿件來源:《走遍中國》雜誌第96期)

評分

  • 1
  • 2
  • 3
  • 4
  • 5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主辦 | ?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版權所有 版權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