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分享

  雖然感性的年輕男女嘴上經常掛著「緣份」二字,但理性地分析,相親比遭遇型的傳統戀愛有很多好處。傳統戀愛一般是和身邊交往密切的同學、同事或者玩伴發生感情,雖然自認為瞭解很深,但對於家庭背景、經濟狀況等隱私,未必會真的及時坦率溝通。等發展到很深入的階段,再發現對方有一些自己本來無法接受的問題,那時只好也就認了,這可能給日後感情埋下陰影。相比之下,準備充分、媒婆(公)又客觀認真負責的相親,幾乎一上來就解決了這類問題,既節省了日後溝通磨合的時間,又避免了心理衝擊。你可以用長短來衡量距離,你可以用大小來估量尺寸,但你可曾想過,用公式來計算相親?

  近日,一道由北大數學博士自創的相親公式在上海的婚介紅娘中受到一致追捧,到底是怎樣的公式引起人們的熱議?

  設P為一個人外在和內在等條件的整體估值,即:P = {年齡、學歷、工作、收入、身高、容貌、健康、性格、才藝、閱歷、家族……},如果P(A,B)-P (A,A)≥V (A),P (B,A)- P (B,B)≥V (B),當以上兩條件都成立時,雙方握手成交。

  猛一看此公式艱澀難懂,其實可以這樣解釋:若一男一女去相親,相過後給對方和自己打個分數,男方給女方打的分減去給自己打的,差值若在他可承受的範圍內,則表示男方相中了女方。

  但問題來了,根據大多數人「寬以律己,嚴以待人」的心理來看,我們會不自覺地給自己打分偏高,給別人打分偏低。而由此推出的結論是:要想相親成功,至少有一方放低要求,給出折扣。

  「P值裏的標準是考量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這些東西怎能打折扣! 」有網友對此表示,「即使現在勉強接受了,心裡總會有個疙瘩,將來也不會有好結果。 」也有人認為,這是教科書式的理論,不符合現實情況。

  其實,筆者倒認為,這個相親公式,算算也不錯。在這個什麼都不靠譜的大環境中,相親已從最原始的看看男方家有幾頭豬,升級到考察對方有幾套豪宅、幾多存款等。有人將每日行程交由「星座」指導,有人將婚喪嫁娶託付給「八卦」占卜,有人用金錢估量婚姻,有人用價值衡量感情,那麼,現在你可以從一道固定的公式和不會任意更改的數字中尋找安全感與信任感,沒有什麼不妥的。

  據測算,全世界有兩萬個人可以和你相配。你要如何找到自己這兩萬分之一的「真命天子」,總不可能和每個人都談一次戀愛吧。現在有了這麼個相親公式,動動手動動腦算一算,就可以找到較為理想的對象,也不失為一種方法。總比揣著期待的心情報名參加電視相親,卻不小心被其中的作秀噁心到吐要強。

  華師大心理學家唐海東說,如果純以「相親」而言,利用數學公式,甚至以後以計算機語言輸入,利用高科技技術配對相親都是可行的。但相親只是種手段,其終極目標是婚姻。婚姻裏有個重要元素是 「愛」,假如以婚姻為目標而言,這個數學公式就顯得蒼白無色了。

  這話說得沒錯,愛是無法用公式來計算的,至少現在還沒有數學家研究出來,但是,如果無法找到能夠託付愛的人,那該何以言愛?因此,各位剩男剩女們,別小瞧了這個相親公式,先用這個公式找到個能看對眼的人,再來用心經營愛吧。

  當然,人品、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等,也是兩性關係中非常核心的內容,但後面這些範疇,恐怕要清晰地認識自己都很困難,何況要在短短的幾年交往中認識到對方?更何況大多數男女都是在三十歲不到就互訂終身的,那時很多內在的品性都沒有定型,即便清晰互相瞭解,又怎能保證日後繼續和諧統一?而且,教育背景、職業、家庭等硬條件對對方的人格和性情也是有相當影響力的,甚至存在某些因果關聯,這比自己去短時間內體會揣摩對方的人品和素質更加有效可靠。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