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的開始時間,有時候是要照顧到參與者的身份的。就好象國際上(尤其是歐洲)普遍將二戰的開始時間定為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的日子,中國以前的教科書也是這麼寫的),後來中國方面為了提升自己為二戰所作的貢獻,將二戰的開端提前到了1937年7月7日,甚至有的傳媒將1931年「9.18」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此外,新加坡將二戰的開始時間推遲到了1942年。

關於朝鮮戰爭,以前曾經有很多人將其與抗美援朝混為一談,以為開始於1950年10月25日;目前又向美國、日本、台灣方面的說法靠攏,提前到了1950年6月25日。

目前,隨著韓國左翼與民族主義勢力的崛起,另一種有關朝鮮戰爭開端的說法開始在韓國流行起來,這種說法又將朝鮮戰爭爆發的時間提前了2年。現在,就讓我們來看一下1950年6月25日之前的「朝鮮戰爭」。有關這段歷史,目前在中國國內還是一片空白。

一、戰爭爆發的起因:

1、土地問題。

《太白山脈》是這樣描述當年朝鮮內戰期間的階級鬥爭的:

「左右翼的矛盾是從土地開始的,結束也會是因為土地。」

「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期間,為了強化半島的殖民地化,最先開始的就是經過8年的土地調查,掠奪了農民們的土地。結果有80%的農民變成了佃農,並且其中80%生活在飢餓中,這些人叫做貧農。不過也有不少地主和日本人一起買進土地,成了大地主,也就是所謂的親日地主。他們和日本地主一起榨取農民的血汗,並且以這些來協助日本進行殖民化。農民們把產量的70%交給地主後,要忍受非人的飢餓和寒冷。」

「解放後(按:韓國方面這裡說的「解放」是指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被美蘇佔領的南北出現了很大差異。北部正施行無償沒收、無償分配土地政策的時候,南部的地主們想極力維護自己的土地,農民們的失望和憤怒也加深了,這樣就造成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尖銳矛盾。左翼就是利用了這些矛盾,他們主張的無償分配,對那些想擁有自己土地的小農們是很大的誘惑。結果很多小農連思想是什麼都不知道,就參加了左翼的活動,很多農民入山也是因為這個(按:這裡的「入山」是指上山參加左翼游擊隊)。」

這個時期韓國農民受剝削的情況相當嚴重,1945年至1950年受到地主剝削的農戶占整個農戶的86.2%。

2、韓國經濟的惡化。

李承晚政權在政治、經濟方面極不穩定。這個時期,工業崩潰,農業凋敝,財政出現巨額赤字,通貨嚴重膨脹,韓國人民過著更加貧困的生活。1949年底,韓國工人的實際工資只有1936年的一半。

3、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在韓國人心中培養了仇美的情結和播下了朝鮮戰爭的種子。

1945年9月8日,由霍奇將軍率領的大部隊在仁川登陸。這天早些時候,已受霍奇領導的日本警察向準備歡迎美軍的朝鮮人群開槍,打死2人。結果,只有戰敗的日本人獨享歡迎的榮耀。日本人是真心歡迎。在此前後,美國飛機在南朝鮮撒下傳單,宣布「任何傷害日本人或美國人的朝鮮人都將受到死刑的懲罰。」在霍奇的眼裡,「管理日本人是小問題。」而朝鮮人是「無法自理」的賤民。

9月9日,霍奇接受了三八線以南日軍的投降,成立了「美國駐朝軍政府」,將3天前由南韓抗日愛國人仕成立的「朝鮮人民共和國」打入冷宮。讓日佔時期的朝奸繼續管理政府機構和警察,並保留了日本警察的制服。很多警察就是過去的日本警察。

12月5日,霍奇開辦了「朝鮮軍事英文學校」,為建立一支南韓軍隊作準備。首批學員60人。20人是臨時政府的人,20人是前日軍中的朝鮮人,20人是前『關東軍』的朝籍成員。明確規定不得招收「有過被日本人監禁記錄的朝鮮人。」

12月12日,軍政府宣布以朝鮮共產黨為主的「人民委員會」非法,「委員會」建立的「人民共和國」也名存實亡。幾乎同時,實施新聞檢查,宣布罷工和勞工運動非法。

「人民委員會」開始組織抵抗運動,包括武裝鬥爭。「軍政府」的對應之一是公開聘用具有在滿州鎮壓中國抗日游擊隊有經驗的人來追剿「朝鮮共產黨」。

美國的新殖民主義政策在韓國人心中培養了仇美的情結和播下了朝鮮戰爭的種子,抵抗運動此起彼伏。截止1946年10月的「大丘暴動」,已經有約800警察和數千名農民學生被打死,3萬人被監禁。

二、戰爭的開端:

關於戰爭的開端,目前大致有2種說法:一為1948年4月3日的濟州島起義,二是1948年10月的麗水-順天起義。

(一)濟州島「四·三」起義

1、三一節開火事件

「光復初期」的濟州島,「就業困難、生活必需品的短缺、霍亂導致數百人犧牲、嚴重的農作歉收等惡劣情況交雜一起,加上米穀政策的失敗、日帝警察轉變為軍政警察、軍政官吏的牟利行為等,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在這樣的氛圍下,1947年「三一節」爆發的開火事件,更讓民心惡化。」

「三一節開火事件」,是警察對示威群眾開火,造成六人死亡、八人重傷的事件,犧牲者大多是圍觀的一般居民。這個事件就是引爆四三事件的導火線。

這時,「南勞黨」(按:即南朝鮮勞動黨,前身為「朝鮮共產黨」,總書記朴憲永,此人為金日成當年最主要的政治競爭對手)濟州島黨部展開有組織的「反警察」運動。為了抗議警察開火,於1947年3月10日大罷工。「包括公家機關、民間企業等濟州島95%以上的職場都參與了,也是韓國前所未見的民官聯合大罷工。」

美國軍政當局當時派遣的調查團到濟州後分析指出,「這場大罷工是因為警察開火引起島民反感」。但是事後的處理,卻強調「南勞黨煽動」,採取了「強力攻勢的政策」。「包括道知事等軍政高層,全由外地人替代,並大舉派遣救援警力與『西北青年會』團員南下濟州,展開對罷工主謀者的逮捕作戰。一個月之內,逮捕收押了五百多人。」到第2年爆發濟州島起義之前,一年間一共拘禁了兩千五百人,被拘禁者「接連遭到恐怖刑求」。

2、起義爆發

1948年3月,基層警察分局連續發生三次「刑求致死事件」,濟州社會頓時陷入一觸即發的危機狀態,此時,南勞黨也因組織外泄而處於危機,決定展開武裝鬥爭。

1948年4月3日清晨二時,350名游擊隊員攻擊了十二處警察分局與右翼團體,展開了武裝起義。駐韓美軍司令哈奇中將與軍政部長狄恩少將於是下令警備隊出動,展開鎮壓作戰。

這就是濟州島「四·三」起義。

據韓國方面推測,當年濟州島民有六七千人加入南勞黨。濟州島的人民游擊隊也如這般被組成。人民游擊隊由兩聯隊和支持部隊所組成,在暴動達到最高潮時候,推測人民游擊隊的兵力約四千人,其中約不到百分之十裝備有步槍,其餘人員大部分持日本刀或自製武器。

1950年5月,美軍政當局任命布朗上校為濟州地區最高司令官,展開更強勢的鎮壓作戰。

5月20日,發生四十一名警備隊員「脫營」,加入游擊隊的事件。

6月18日,發生新任聯隊長朴振敬上校遭部下暗殺的事件。

3、韓國成立的事態發展

1948年8月,「大韓民國」成立。9月,北邊也建立了另一個政權。這使得「濟州事態跳脫單純的地方問題,而成為對政權正統性的挑戰。」李承晚政府在10月11日設置濟州島警備司令部,增派了本土的兵力到濟州。

11月17日濟州宣布戒嚴。在此之前,第九聯隊長宋堯贊發出布告稱,在距離海岸線五公里的山區地帶通行的人,視為暴力份子將予以格殺。從此,就對山區村落大肆展開「焦土化」的強力鎮壓作戰。與此有關的美軍情報報告書中記載了:「第九聯隊基於山區地帶村落的所有居民,明顯提供游擊隊幫助與方便的假設之下」,而對村落居民採取「大量屠殺計畫」。

戒嚴令宣布之後,許多山區村落的居民遇害。不只是山區部落,連住在海岸邊村落的零散居民,也以提供武裝隊協助的理由而被處死。結果,為了保命而逃入山中的難民更為增加,他們在寒冬躲在漢拏山中,被抓到的話,不是遭射殺就是送到監獄。鎮壓軍警甚至將家中有人不在者列為「逃避者家屬」,而對他們的父母與兄弟姊妹施以「代殺」的殘忍替代手法。

到了十二月底,鎮壓部隊由第九聯隊改為第二聯隊接替,但是聯隊長咸炳善繼續執行強勢鎮壓作戰。沒有經過審判的程序,許多居民就被集體屠殺。人命受害最多的「北村事件」,就是第二聯隊的暴行。

1949年3月,設置了濟州島地區戰鬥司令部,展開了鎮壓與安撫並行的作戰。新任司令官柳載興發表赦免政策,躲避到漢拏山的人投誠的話,全都可以得到寬恕。這時,有許多居民下山了。當年6月,游擊隊領袖李德九遭射殺之後,游擊隊已經「形同潰滅」。

後記:1950年6月25日,人民軍攻破38線,李承挽政權再次在濟州島製造白色恐怖。「輔導聯盟」加入者、需監視者、入山者家屬等,在第一波拘留中大舉遭到殺害。在全國的監獄中被拘禁的四三事件關聯者,則遭立即處決的處分。據估計,在第一波拘留與監獄中犧牲的人達三千多,受害者的屍體大部分都無法找到。游擊隊的「殘餘份子」儘管還有攻勢,但力量已經衰微。

1954年9月21日漢拏山從禁足地區全面開放。至此,從1947年3月1日三一節的開火事件引發1948年「四·三」武裝起義,「四·三」事件歷經七年七個月總算落幕了。)

有關「濟州島四·三起義」的死亡人數,根據日文的《朝鮮知事典》(東京平凡社,1986年版)的「濟州島四三蜂起」詞條中所述(P155),「有八萬多島民遭到屠殺。包括無辜的婦孺老弱在內,佔了當時濟州島人口的十分之一。」

(二)麗水—順天起義

為了鎮壓濟州島的游擊隊與群眾運動,李承挽不斷從各地調兵。

1948年10月16日,李承晚命令國防軍第14團派一個營的兵力去濟州島討伐游擊隊。但遭到14團全體愛國官兵的反對。在南朝鮮勞動黨地下組織的支持下,該團成立了「拒絕出兵濟州島軍人委員會」,並決定舉行武裝起義。

他們制定的起義計劃是:聯合其他部隊佔領全羅南道的光州地區,然後再攻打漢城推翻李承晚政府,如情況不利,轉入智異山地區進行游擊戰。

1948年10月20日凌晨,麗水起義爆發。

起義軍兵分兩路:主力3000人攻打麗水;另一部分奔赴距麗水不遠的順天,爭取第四團的支持。當天上午,起義軍攻佔麗水。下午,起義軍在麗水召開有5萬人參加的群眾大會,宣布成立「麗水郡人民委員會」,並通過了「人民委員會」的鬥爭綱領。

與此同時,支持起義的第四團也解放了順天,成立了「順天市人民委員會」。

21日晨,起義部隊已控制了順天(在麗水西北)。麗水的市民們,以工人、青年學生為骨幹組織了「市民部隊」,負責當地治安。

10月22日,由兩團士兵組成的起義軍,乘勝向北進軍。

10月23日,當起義軍進至全羅南道求禮地區時,遇到擁護李承挽的國防軍十個營兵力的阻擊和美軍飛機的狂轟濫炸。兩軍對峙你死我活,激戰七天七夜,起義軍終因寡不敵眾,遭到了失敗。李承挽軍在這次武裝鎮壓中,打死起義軍民九千四百五十餘人,並逮捕二萬三千餘人,其中國防軍起義官兵1600多人。

這次起義在韓國人民反對美李集團軍事統治和要求民主化的鬥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當時和後來韓國人民的革命鬥爭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起義失敗的革命軍,以智異山、普賢山、太白山、五台山、白雲山等為根據地轉入游擊活動,這也就是後來的「朝鮮人民南部游擊軍」。

後記:本來「濟州島起義」在「麗水-順天起義」的前面,理應作為開端。但濟州島起義的人員是半平民性質的「游擊隊」,而且裝備極差,更多得時候是濟州島的島民被李承挽軍單方面屠殺,將李承挽軍對濟州島軍民的「鎮壓」作為「戰爭」似乎級別不太夠。因此韓國親美、親共兩派「國防軍」之間開戰的麗水-順天起義就成了朝鮮內戰開端的另一說。實際上這次起義之間本身也是有聯繫的,有點類似於辛亥革命時期的「四川保路運動」與「武昌起義」,可以作為共同開端。

濟州島起義

麗水—順天起義後,長期在山上進行游擊活動的南勞黨游擊隊下山佔領全羅南道的筏橋鎮。(韓國電影《太白山脈》劇照)

韓國群眾熱烈歡迎韓國國防軍第4團與第14團的起義官兵。(韓國電影《太白山脈》劇照)

南勞黨游擊隊領導人同麗水—順天起義的國防軍革命官兵熱情擁抱(韓國電影《太白山脈》劇照)

一九四八年秋天,在朝鮮南部山田附近,婦女因家人被害而悲痛欲絕。站在一旁觀看的是美軍顧問拉爾夫·布里斯上尉。這張照片發表在美國《生活》雜誌上,標題為:「美軍顧問在一旁默默觀看,找不到安慰的話。」然而,文字卻沒有提到:美軍由詹姆斯·豪斯曼親自指揮,參與鎮壓了順天和麗水的起義。

三、「6·25」前「朝鮮戰爭」的高潮:「白天是大韓民國,夜晚是人民共和國」

麗水-順天起義失敗後,殘存的親共國防軍與南勞黨的原有游擊隊合編,成立了「朝鮮人民南部游擊軍」。這支游擊隊,當初估計約有2500人。 1949年4月27日,左翼與反對派佔據優勢的韓國國會通過《土地改革法》,李承挽政府行使否決權。

前面提到,當年韓國突出的社會矛盾之一是土地問題,當時饑寒交迫、掙扎在死亡線上、沒有土地的貧農集中在「土地廣闊的南部地區,其中以全羅道最厲害。」廣大農民對李承挽政權徹底放棄幻想,紛紛進山加入游擊隊。

到1949年春,南部軍增加到約2萬人,與韓軍展開大規模游擊戰與拉鋸戰,控制了韓國約40%的地區,宣稱:「白天是大韓民國,夜晚是人民共和國」,曾一度達到差點推翻李承挽政權的地步。1949年6月21日,韓國政府頒布「不可能」的《土地改革法》。雖然分給農民一些土地,但由於韓國當局要農民分期交付「土地償還金」,在當時農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更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南方游擊戰爭依然風起雲湧,並且在1949年9月達到最高潮。

為了消滅南部軍,李承挽在美國人和「越南人」(北朝鮮逃過來的人)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擴軍。1949年5月,李承挽將韓軍發展成為5個師又1個旅,同年8月又進一步增強為8個師。

美國人主要是提供資金與武器,他們除了把解除日本侵略軍武裝時收回的大量武器移交給李承晚集團以外,1949年7月還向韓國提供了足以裝備五萬軍隊的價值達1.1億美元的武器援助,同年10月又扶持韓國軍隊建立了空軍。美國曾向韓國提供「經濟援助」4.09億美元,這個時期李承晚集團撥出巨額經費用於擴軍和加強警察機構,1949年韓國的「國防治安費」在整個預算中所佔的比重高達46%,在僅有的243億韓元預算中,國防費為134億元,治安費為109億元。

「越南人」(北朝鮮逃過來的人)當時是韓軍重要的兵役來源。李承晚政權的主要支柱除4萬名前日本朝籍軍警外,就是北方來的難民。日本投降後,約180萬日本合作者,地主,基督徒之類的人及其家屬從北方乃至中國東北逃到南方。這人痛恨共產主義,積极參加對南部軍的圍剿。與很多士氣低落、同情左翼的普通南韓籍士兵不同,這些人作戰特別勇敢,對韓國百姓的殺戮也特別兇狠。

除了參加正規軍,他們還積极參加「反共青年團」(《太極旗飄揚》里殺害李英順的就是他們,我想中國的觀眾一定很少有人會想到,那些積極反共、對「大韓民國」特別忠心的傢伙原來大部分是北朝鮮人),對南方各地進行「白色恐怖」,肆意姦殺左翼家屬,比較出名如濟州島的「西北青年會」(雖然濟州島在朝鮮半島的西南,但這個組織的成員基本是來自朝鮮半島西北部的北朝鮮政治難民)。

49年11月,軍警發動冬季大掃蕩。50年3月,冬季掃蕩結束。由於朝鮮半島寒冷的冬季,游擊隊活動的山區成了一片「白色沙漠」,部隊隱蔽與後勤補給發生極大的苦難,90%的南部軍被殲滅。游擊戰爭遭遇重大挫折。

1950年春,南朝鮮治安當局估計:「有組織的游擊隊不過557人」,但3月初的一周之內仍有29次「游擊隊襲擊」。

南部軍的游擊戰爭給了李承挽政權重大打擊。根據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寫的《朝鮮戰爭》所說,1950年6月25日人民軍大舉跨過38線前夕,「韓軍的補給品由於邊境糾紛和討伐游擊隊,基本上已經消耗完了」。韓軍「訓練」方面,由於「忙於討伐游擊隊及對付邊境糾紛,沒有時間進行統一的現代化的訓練,特別是反坦克戰鬥、陸空協同訓練等尚未進行,據說大部分軍官還沒有見過坦克。」 6月24日夜,韓國軍隊的61個營的兵力之中,實際上進入邊境陣地的只有11個營,卻同時 「有25個營分散配置在南部地區,仍在討伐游擊隊。」

目前,有很多人都以金日成準備充分而李承挽準備不足作為朝鮮「先動手」的依據。其實李承挽不是不想早點「北進統一」,而是被南部軍拖住了手腳。

後記:1950年7月25日,朝鮮人民軍第6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66朝鮮族獨立師)佔領順天。此時,全羅道的南部軍游擊隊全都從山上下來,配合作戰,切斷李承挽軍電話線,佔領李承挽軍撤離後的全羅道各地,並為北朝鮮正規軍帶路。

美軍仁川登陸後,南部軍被趕出智異山與全羅南道,逃入北朝鮮,在平康附近進行了重新編成;其實力約有800人,編為司令部等(150人)、勝利師(400人)、人民旅(150人)和革命支隊(60人)。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後,南部軍主力(由第57師、第81師、第92師等組成,估計武裝人員766人,非武裝人員3076人)於1951年8月回到南方,重建智異山革命根據地,開展游擊活動,兵力從新恢復到約2萬人。 1951年11月,聯合國軍利用停戰談判拖住中朝聯軍,從38線上調集當時韓國最精銳的首都師和第8師,配合地方警備隊與美國空軍,在韓國第1軍長白善燁少將(原「滿洲國將軍」,曾經追隨岡村寧次參加了對華北八路軍的圍剿)的指揮下,對南部軍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圍剿(與中國抗日戰爭時的「五一反掃蕩」很相似)。此時,南韓山區在冬季一片白茫茫,無法隱蔽和缺乏補給的缺陷再度顯露出來,1949年冬季南部軍遭受重創的悲劇再度上演。1952年1月末,韓國方面的作戰報告說,「捕鼠作戰的總戰果是捕殺了1.9萬人以上的游擊隊和土匪。」

2月初,南朝鮮第8師再次回到了「大缽」北側的戰線,首都師依然繼續進行掃蕩,到3月15日,在「大成功」之中結束了「捕鼠作戰」,游擊隊的兵力被壓縮到3000人以下。日韓的史料稱:這次圍剿「雖然說尚未達到完全根除的程度,但捕殺了麗水、順天叛亂的領導者南部軍的首領金智會和全鉉相以及第57師師長李永會等首腦級的幹部,摧毀了其核心組織,可以說是打開了徹底根除的道路。」

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後,以南部軍為主的南朝鮮游擊活動徹底陷入絕境。但依然堅持了近10年的游擊鬥爭,直至1963年最後一個游擊隊員被捕。

南部軍雖然覆滅了,但南部軍戰鬥過的全羅道地區一直是韓國左翼的傳統根據地。

南部軍作戰序列
南部軍活動區域

四、38線上與朝鮮境內的槍炮聲。

1948年,韓國成立了主要由「越南人」(流亡南方的反共北朝鮮人)組成的「虎林大隊」,用於對北朝鮮的武裝滲透。

1948年12月1日,李承晚集團炮製了「國家安全法」以加強其統治的法令,並拒絕朝鮮北方關於實現朝鮮和平統一的合理建議,不斷叫囂要「收復失地」和發動「北進統一」的戰爭。

1949年1月後,朝鮮與韓國屢次發生「邊境糾紛」,有的規模相當大。其規模從瓮津半島的團級交戰,發展到開城的師級交戰。關於這一點,韓國公開史料稱:"包括6次交戰在內共發生300餘起",北朝鮮史料稱:"在1949年1年之內,南方即向北方越境達1836次之多"。

1949年5月4日,駐春川的南韓軍襲擊北方,打死400多名北方邊防軍人,南方自己雖僅陣亡20多人,卻有2個連反水,受到北方熱烈歡迎。韓國方面將這次反水稱之為「春川逃亡」。

1949年6月25日,南方的「猛虎隊」再次攻擊北方邊防軍。

1949年6月29日,前面提到的韓軍「虎林大隊」的252名隊員越過「三八線」,襲擊了靠近雪岳山和金剛山的一些朝鮮村莊,有些甚至還滲透到位於北緯39°的元山市附近的安邊地區。他們在朝鮮活動了兩個星期後,大部分被殲滅,只有50人回到了韓國。

1949年6月,半島上的武裝衝突正進入高峰期,雙方都竭力高喊要『統一國家 』。

1950年春,南方游擊運動勢頭減弱,促成北方準備打更大的仗,即統一戰爭。

1950年6月23日,就在「朝戰正式爆發」的前兩天的,南方從上午10時起在昂津半島炮轟北方,一直轟到6月24日凌晨4時。

參考資料:

《朝鮮戰爭》,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

《韓國的動亂》

《韓國戰爭與良民屠殺》,金榮范(大邱大學教授)

《韓國濟州四三事件之研究》,戴郁軌,韓國亞西亞大學碩士,台北韓國研究學會會員

《從台灣228看濟州43》,資料來源:「台灣心 韓國情」個人網站

《韓國四總統合傳》

《太白山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