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

 臘八節:農曆臘月初八

古代十二月祭祀「眾神」叫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初八這一天,舊俗要喝臘八粥。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臘八節習俗

臘八節:喝臘八粥。臘八節(陰曆十二月初八日),中國老百姓有吃臘八粥的傳統習俗。

  「臘八粥」又叫佛粥、福壽粥、五味粥和七寶粥。據《辭海》「臘八粥」條中云:「十二月八日為釋迦牟尼佛成道日,故寺院取香谷及果實造粥以供佛。其後民間亦相沿成俗。」

  相傳中國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是傳自印度。釋迦牟尼在古印度北部(今尼泊爾),見到眾生受盡生、老、病、死痛苦的折磨,復不滿神權(婆羅門)的統治,因而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這一天,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

  釋迦牟尼在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和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苦難,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當日吃粥作為紀念,故「臘八」也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各地佛寺的浴佛會、誦經等儀式,也都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用香谷、或麻、米等造粥供佛,稱「臘八粥」。

寺院並將臘八粥贈送門徒及善信分享,此後,臘八節吃臘八粥便在民間相沿成俗。

  據載,中國有的寺院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金本盂,到處沿街(途)化緣,將收集的米、粟、棗、麻、果仁等材料造成臘八粥,分發給民眾,吃了據說會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人們叫它做「佛粥」。南宋陸遊有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

  而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一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寺僧每日把化緣得來的剩飯曝干,積一年到臘月初八煮粥,供信眾享用,稱為「福壽粥」。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謂之『臘八粥』。」從此,民間也稱它為「五味粥」。 觸摸傳媒

  古時有些地方,偏僻窮困,民間是用紅小豆、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加,才加入棗子、栗子、花生、白果、蓮子或百合等,故又稱為「七寶粥」。

  至今,中國東北、西北、江南等地區,人們仍保持著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