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友「智者1111」: 您好!您的館藏文章「中國保存較好的十大古村」深受廣大館友的喜愛,於2013年12月16日進入「閱覽室」頻道的「興趣/戶外」下「地理/旅遊」類別的精華區。360doc代表全體館友感謝您的辛勤勞動和慷慨分享!360doc個人圖書館

No.1 宏村——世界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古村歷史】 宏村,古取宏廣發達之意,稱為弘村,位於安徽省黃山西南麓,距黟縣縣城11公里,是古黟桃花源裏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全村面積約28萬平方米。 宏村始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距今約有900年的歷史。宏村基址及村落全面規劃由海陽縣(今休寧)的風水先生何可達制訂。宏村最早稱為「弘村」,據《汪氏族譜》記載,當時因「擴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是汪氏家族的聚居地。明永樂年間,汪氏族長請風水先生勘定環境,重新佈局了建築,並引水入村。清代中期,村中再次進行大規模的興建,並為避乾隆帝「弘曆」之諱,而更名為「宏村」。 村內現在依然留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其中明代建築1幢,清代建築102幢,民國時期建築34幢,大都保存完好,是徽州民居的典型代表。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宏村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3年,宏村被授予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稱號。 宏村的一大特色是它有著一套完善的供水系統。村民們將村西的河水引入村內,開鑿了一條近1米寬的水圳,九曲十彎,為各家各戶提供生活用水,同時也起到調節氣溫和美化環境的作用。水圳在村的中部形成半月形的月沼,又在南部形成弓形的南湖,構成了宏村獨特的風貌。 該村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平面採用仿生學的「牛」形佈局。山因水青,水因山活,南宋紹興年間,古宏村人為防火灌田,獨運匠心開仿生學之先河,建造出堪稱「中國一絕」的人工水系,圍繞牛形做活了一篇水文章,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蹟。 以雷崗山為牛頭,村口的兩株古樹為牛角,月沼為牛心,南湖為牛肚,蜿蜒的水圳為牛腸,民居建築為牛身,四座古橋為牛腳,形狀惟妙惟肖,稱作「山為牛頭樹為角,橋為四蹄屋為身」。水圳九曲十彎,穿堂過屋,經月沼,最後注入南湖,出南湖,灌農田,澆果木,重新流入濉溪,滋潤得滿村清涼,使靜謐的山村有了動感。 宏村的選址、佈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著直接的關係,是一座經過嚴謹規劃的古村落。村內外人工水系的規劃設計相當精緻巧妙,專家評價宏村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詳細規劃之村落」。被中外建築專家稱為「中國傳統的一顆明珠」、「研究中國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古村古蹟】 1、古村佈局 宏村背倚秀美青山,清流抱村穿戶,數百幢明清時期的民居建築靜靜佇立。高大奇偉的馬頭牆有驕傲睥睨的表情,也有跌竅飛揚的韻致;灰白的屋壁被時間塗劃出斑駁的線條,更有了凝重、沉靜的效果;還有宗族祠堂、書院、牌坊和宗譜。走進民居,美輪美奐的磚雕、石雕、木雕裝飾入眼皆是,門罩、天井、花園、漏窗、房梁、屏風、傢具,都在無聲地展示著精心的設計與精美的手藝。宏村古民居羣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宏村的建築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園林,也有書院和祠堂等公共設施,建築組羣比較完整。各類建築都注重雕飾,木雕、磚雕和石雕等細膩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村內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圍繞著月沼佈局。住宅多為二進院落,有些人家還將圳水引入宅內,形成水院,開闢了魚池。比較典型的建築有南湖書院、樂敘堂、承志堂、德義堂、松鶴堂、碧園等。 2、水圳 水圳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3年),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總長1200多米,繞過家家戶戶、長年清水不斷。宏村人的祖先很會利用自然溪水來做文章,他們在宏村的上首浥溪河上攔河建石壩,用石塊砌成的數米寬的人工水渠,利用地勢落差,把一泓碧水引入村中。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村中兩棵古樹,白果樹和紅楊樹——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羣宛如龐大的牛軀。水系是按照牛的形象設計,引清泉為「牛腸」,從一家一戶門前流過,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過濾,復又繞屋穿戶,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再次過濾後,流入河流。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樑,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如此水系,堪稱中國古代村落建築藝術一絕。 這人工水系,豐富了村落景觀,和諧、多變、富有靈氣,有6大功能。一是防火;二是調節小氣候,改善氣溫和濕度,凈化空氣、美化環境;三是飲用;四是洗滌;五是灌溉;六是發電。 水圳沿途建有無數個小渠踏石,人們浣衣洗滌、澆花灌園都極為方便,是古代村落的「自來水」,當年村民飲用、浣洗都在「牛腸」裏,汪氏祖先曾立下規矩,每天早上8點之前,「牛腸」裏的水為飲用之水,過了8點之後,村民才能在這裡洗滌。更為奇妙的是,這牛腸的水位,無論天晴下雨,總保持在一定的高度,即水位總是低於小橋以下一點,不多不少,十分奇特。 3、南湖書院 南湖書院位於南湖的北畔,原是明末興建的六座私塾,稱「倚湖六院」,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合併重建為「以文家塾」,又名「南湖書院」。重建後的書院由志道堂、文昌閣、啟蒙閣、會文閣、望湖樓和祗園等六部分組成,粉牆黛瓦,碧水藍天,環境十分優雅。樂敘堂是汪氏的宗祠,位於月沼北畔的正中,是村中現存唯一的明代建築,木雕雕飾非常精美。 4、古民居 承志堂 承志堂位於宏村上水圳中段,建於清鹹豐五年(1855年),是清末大鹽商汪定貴住宅。整棟建築為木結構,內部磚、石、木雕裝飾富麗堂皇,總佔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是一幢保存完整的大型民居建築。全宅有9個天井,大小房間60間,136根木柱,大小門窗60個。全屋分內院、外院、前堂、後堂、東廂、西廂、書房廳、魚塘廳、廚房、馬廄等。木柱和額枋間均有雕刻,造型富麗,工藝精湛,題材有「漁樵耕讀」、「三國演義戲文」、「百子鬧元宵」、「郭子儀拜壽」、「唐肅宗宴客圖」等。其正廳橫樑、斗拱、花門、窗欞上的木刻,工藝精細、層次繁複、精雕細鏤、飛金重彩、人物眾多,人不同面,面不同神,堪稱徽派「四雕」藝術中的木雕精品,被譽為「民間故宮」。正廳和後廳均為三間迴廊式建築,兩側是家塾廳和魚塘廳,後院是一座花園。院落內還有搓麻將牌的「排山閣」,吸鴉片煙的「吞雲軒」。另有保鏢房、男、女傭人房。屋內有池塘、水井,用水不出屋。 敬德堂 敬德堂整幢建築裝飾簡樸,屋柱為方形,是宏村明末清初民居的代表作,可以瞭解普通商人的生活情況和徽州明、清建築的格局。它位於宏村牛腸水圳下游轉彎處,建於清初順治年間(1646年),為H型民居。廳堂背向排列,前後廳均有天井,採光性能好,兩側為廂房,南側為前院,北側為廚房,廚房裡還有一個小天井,東側還有一座面西朝東的小偏廳和大花園。 「敬德堂」的「敬」與積累的「積」讀音相近,反映主人希望自己的後人能積德行善。主人喜好種植花草盆景,在正屋前留有充裕的地方,並在院子左邊放置一間木製小房,相當於溫室,冬季時把盆景放在房內。 徽州人十分重視門樓的修建,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可以反映出門樓是身份地位的象徵。敬德堂門樓上雕刻的圖案就有很多象徵意義。樓角處有鰲魚,龍頭魚尾,表示希望自己的子孫能獨佔鰲頭。鰲魚的下方是梅蘭竹菊四喜圖,梅蘭竹菊君子代表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和高潔的品質,四隻喜鵲則為喜慶吉祥。喜鵲登梅圖,取喜上眉梢之意。東鹿、西馬圖,「鹿」是福壽祿「祿」的諧音,希望後人能夠豐衣足食,生活充裕,「馬」則反映能在事業上飛黃騰達之意。門樓最下層左右兩下角的吉祥水獸圖,形為滾滾的波濤之中,兩隻鯽魚在艱難的躍出水面,鯽魚跳龍門,即希望能在官場上有一席之地。 敬德堂用天井通風采光,天井下方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根木頭,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陽光直射在家中十分炎熱,主人就在木條上穿上鐵環,掛上布簾,擋住強烈的陽光。廳前有一幅楹聯:「立志不隨流俗轉,留心學到古人難」。 明朝的房子裝飾簡單,清朝徽商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注重雕樑畫棟。徽派建築把樓梯口和樓梯前隱藏在門的背後,起到了美觀的作用。樓梯間作為儲藏室,充分利用了空間。樓梯的臺階一般有16臺階,商人注重聚財,按五行來設計,金木水火土,第一個臺階為金,而最後也為金,金碰金,意為財運廣通。 敬修堂 是宏村典型的清代民居,坐落在月沼北側西首,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它佔地面積286㎡,建築面積452㎡,屋基高出「月沼」近1米,整個房子坐北朝南,正廳前為庭院。與其它民居不同是院門外留有10㎡的空地,俗稱廳坦,是夏日納涼、冬天曬太陽及小憩聚會之處。 樹人堂 樹人堂系清刺授奉政大夫誥贈朝儀大夫汪星聚於同治元年(1862年)建。樹人堂也稱民藝收藏館,是房主汪升九十五代孫汪森強的私人收藏館,為弘揚徽州的歷史文化,主人多年來從民間及博物館收集了明清民間時期老作坊機械,石制器具、徽州版畫、民俗用品、徽商書信用具、宏村族譜等,再現了當年徽州社會生活的一些側面。 樹人堂全屋宅基呈六邊形,取六合大順之意。正廳偏廳背靠水圳,坐北朝南。天花彩繪,飛金走彩。廳堂東邊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水塘,活水長流。外門為八字門樓內置懸坊欄板。 水碓,利用水的勢能,轉化為水車動能,從而轉化為機械能帶動龔谷、磨面、舂米的一些器具。先把稻穀的殼子除去稱為龔谷,再把米放入舂米機碾碎,最後就是磨面,整個過程同時進行,從此可體現出古人的聰明才智。 樹人堂樓上收藏有宏村人經商的路線圖——徽商遺蹤,體現當年商運老大橋碼頭繁忙景色的畫,一封1919年黟縣人在京做保險的一封書信,承志堂主人巨賈商人汪定貴的遺像、生平、家贊和訃文,當年的銀票、書信,及以前出外經商時用的手提箱及鞋架和耙犁、鋤頭、蓑衣等一些農具。 5、桃園居 桃園居建於清鹹豐十年(1860年),因房東曾於院內植一稀有品種的桃樹而得名。桃園居雖說規模不大,但門樓磚雕和室內木雕堪稱精品。 門樓上的磚雕刻得精細,而且層次比較多,清獅白象等動物形象生動,尤為獨特的是門樓上部用水磨磚砌一弧形門額,類似室內廳堂上方前部的冬瓜梁,門額中間鑲嵌一塊大形弧形磚雕,這是一般古民居所少見的。 室內木雕花樣繁多,技法多變,內容豐富,寓意深刻,這些特點主要表現在大廳房門及窗戶和書廳雕花門上。大廳門、窗主圖案為寶鼎、寶瓶,窗戶開口為掛絡式,兩邊窗戶上方各有兩個守窗「童子」,窗欄板上的四隻喜鵲、六隻麒麟猶如活的一般,寓為「四喜六順」,房門上部為「藤結花」,每扇門上的「花心板」上的人物均為歷史典故。 6、古樹 在宏村村口,一眼望去,可見到兩棵有500年樹齡的古樹。這兩棵大樹,一棵叫楓楊樹,當地叫紅楊樹;一棵叫銀杏樹,當地叫白果樹。北側的紅楊樹高19米,圍6米,樹冠形狀像一把巨傘,把這村口數畝地籠罩在綠蔭之中。南側的白果樹高20米,形如利劍,直刺天空,所以大家把這棵銀杏稱為村口「瑰寶」。 【古村典故】 牛形古村的由來 14世紀中葉,生活在皖南黟縣的汪氏家族還在篳路籃縷,以啟山林之中。因為居住的村莊屢次遭受火災,幾經搬遷,他們終於在雷岡山下,找到了一處與祖先遺言中相似的安居樂業之地:一汪永不幹涸的清泉,東西兩條河流環抱左右,在祖先的遺夢中,牛是富裕的象徵,水是福澤子孫的保證。為此,家族的女頭領胡重娘依據對祖先遺夢的解讀,把新建的村莊規劃為一個牛形村落:鑿清泉以為池塘,引西溪水為補充,擴大為「月沼」,成為想像中的「牛胃」,通過二個出水口,建成縱橫交織,長共1300餘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裡的家家戶戶,水圳被稱為「牛腸」,水圳的水經過使用之後,全部匯聚到村南被稱為「牛肚」的南湖。胡重娘等人的智慧並不止於此,他們建造的完整水系,並不僅僅是給村民提供便利,而且還是實踐宗族觀念流動的載體。居於中央的月沼,修建了村子裡最重要的建築汪家總祠樂敘堂,沿月沼建的那些高牆闊門的大宅是專供族中輩分最高,地位最顯赫的人住的。道路阡陌沿水圳而延伸,次第相連的人家引圳中水入院,飲用、洗滌、灌溉,豈能不飲水思源?如此一來,水脈與血緣相通,分門別戶與家族總祠相連,宏村人以特有的方式迎接了傳說中神牛的到來,獨特而緊密的聚集在一起,歷經600多年的風雨,他們依舊保存著他們獨有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 據說開挖月塘時,很多人主張挖成一個圓月型,而當時的76世祖妻子重娘卻堅決不同意。她認為「花開則落,月盈則虧」,只能挖成半月形。最終,月塘成為「半個月亮爬上來」。後來的風水先生認為,根據牛有兩個胃才能「反芻」的說法,從風水學角度來看,月塘作為「內陽水」,還需與一「外陽水」相合,村莊才能真正發達。明朝萬曆年間,又將村南百畝良田開掘成南湖,作為另一個「牛胃」,歷時130餘年的宏村「牛形村落」設計與建造告成。 【民族文化風俗】 宏村賽鳥習俗 宏村賽鳥最早可以上溯到清朝,是一項傳統的春節民俗活動,近幾年影響越來越大,每年都會吸引不少外地人來參加賽鳥。鳥友交流養鳥經驗和心得,場面十分熱烈。所有參加賽鳥活動的鳥都是雄性畫眉,通過抓鬮劃分比賽場次,參賽的畫眉通過比歌聲、比氣勢和「武」,戰勝對手獲得名次。 風水古樹 這兩棵古樹是這牛形村的「牛角」,宏村的「風水樹」,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按照這裡過去的風俗,村中老百姓辦喜事,新娘的花轎要繞著紅楊樹轉個大圈,這預示著新人百年好合,紅福齊天;高壽老翁辭世辦喪事,要抬著壽棺繞著白果樹轉個大圈,寓示著子孫滿堂,高福高壽。

No.2 西遞村——桃花源里人家,古代儒學和徽商文化完美結合的古村 【古村歷史】 西遞村是安徽省南部黟縣的一個村莊,坐落於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始建於北宋皇佑年間,發展於明朝景泰中葉,鼎盛於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餘年歷史。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列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這個村子的興衰都與胡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峯,當時村裡有大約600家華麗的住宅。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西遞鎮村前的牌坊西遞始建於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穿過很多窄巷。在敬愛堂、履福堂、刺史牌樓等公共建築之前有小廣場。西遞明清民居300餘座,保存完好的124座,目前完整保存的明清民居中古楹聯不下百副,就充分體現了古徽州商大多飽讀詩書知識淵博的儒商。 【古村古蹟】 1、古村佈局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 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今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 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2、牌樓 西遞牌樓建於明萬曆六年(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當時的西遞人胡文光(1521-1593)登嘉靖乙卯科進士,先為江西萬載縣知縣,後為膠州刺史,遷荊王府長史,授四品朝列大夫。因其政績顯著,皇帝遂願準敕建這座石坊。牌坊高12.3米,寬9.95米,系三間四柱五樓單體仿木石雕牌坊,通體採用當地的「黟縣青」大理石雕築而成,整個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圓雕等工藝裝飾出各種圖來,而每一處圖案都蘊含有極深刻的寓意。胡文光牌坊造型莊重、典雅,石刻技藝出眾,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歷史上,西遞村頭曾建有13座牌坊,大都為旌表孝子和貞節的。現僅存的胡文光牌坊是最雄偉最精緻的,堪稱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3、走馬樓 位於胡文光牌坊西側的「走馬樓」,又稱「凌雲閣」,始建於清代道光年間,相傳當年西遞首富胡貫三家族為迎接歙縣的親家、當朝宰相曹振鏞的到來而突擊營造的。現今的走馬樓是依據當年的佈局重新修復的,並與相鄰的七哲祠遺跡共成一個景點。走馬樓分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現走馬樓內表演黃梅戲、拋綵球、茶道等節目。樓下有單孔石拱橋,名為梧賡古橋。 4、古民居、庭院、官宅 東園 東園包括涼廳、正廳、前廳三進,正廳為厚光堂,用於接見貴客之用;前廳為接待親眷內賓,涼廳為書廳,既是主人修身養性的書屋又是主人辦私塾的場所。涼廳左邊廂房房門為六邊形,右邊卻是圓形,突破了原傳統式的對稱建築結構,而取得了不對稱中之對稱美的效果。這裡「取吉」圖案隨處可見:六邊形門上雕刻「五蝠捧壽」的圖案,五隻蝙蝠翩翩的展翅意喻多福長壽;右邊廂房房門為圓形,是一幅很大的冰梅圖(俗稱「冰裂」圖),冰塊稜角分明,香梅花瓣清晰,冰棱寓意「十年寒窗」,香梅象徵「梅花自苦寒來」,從中不難看出主人的心願,希望自己的兒孫後代要刻苦攻讀,積極上進,榮獲功名,爭氣做人。 涼廳天井牆上,嵌著一塊碑刻,此碑寬近70釐米,高約30釐米,從右往左刻有行草「結自得趣」四字,為清代西冷八大家之一陳鴻壽所書。「結自得趣」這四個字是引用唐元結的典故書寫雕刻的。 西園 西園庭院建築以漏窗借景傳情。進入園內,右側是三幢樓房一字擺開,它們由一個長方的庭院連為一個西園整體,中間用大的磚雕漏窗以及形態各異的門洞隔開,分為前園、中園、後園,園中栽種花卉,設有假山、魚池。透過前院的漏窗,隱約可見中院、後院的景物。整個庭院處於「界與未界,隔與未隔」之間,庭院深深,層層相聯這種不讓人一覽無遺的設計,使得整個狹長的庭院顯得幽深雅靜。在鄉間村居這種「移步換景,借景園外」的建築格局並不多見。 西園有很多精美的石雕。前院的石條上陳放著「西遞」兩字石刻,它是古代的村碑,原來放在村口,「文革」中被丟置一旁,是現在房屋主人抬放家中保存至今。邊上石几、石桌、石凳、石井、石魚缸給整個庭院增添了北方的陽剛之氣,正如人們評論蘇州園林那樣,「兼有南方之秀,北方之雄」。進入中院的門額上嵌有石刻「西園」二字篆書。中院住宅大門兩側牆上各嵌有一個石雕漏窗,是「徽州三雕」中的代表作品。左邊是「松石圖」,兩株奇松斜伸於嶙峋怪石之上,傲然挺拔;右邊是「竹梅圖」,婆娑幻影與傲立勁梅相錯,顯得高雅別緻。 中院住宅大門門罩上有一塊民間極為罕見的石雕,刻著西周時期「周文王訪賢」的故事,圖中清晰可見姜子牙在河邊釣魚,周文王下馬後,由武吉(下跪者)帶路,恭敬的拜跪姜子牙並懇請他出山為相,輔佐執政。令人可惜的是,這塊雕刻細膩的石雕人物在「文革」中被毀掉了頭部。   進入後園的門額石雕上刻有「井花香處」四字,後園有廚房及古井一口,「井花香處」四字,充分體現了主人的品位。再往裡走,門洞上方題有「種春圃」,含義是門洞裡面是一塊菜園,主人把春色播種在小園裡,簡單的幾幅題額詩情畫意,足以將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蘊揭示一二。 桃李園 桃李園建於清鹹豐年間,由正屋和庭院組成,系西遞徽商胡元熙的舊居兼私熟蒙館。正屋為三間三進二樓結構,前兩進為兩小套背向三間屋。二進樓上設有獨特的「樓上井」,使整幢房屋光線充足,空氣暢通。而且,樓上木雕扶欄板權作小姐相親孔洞,供小姐偷偷觀看來往家中的男青年,能否挑選到如意郎君。二三進之間用粉牆相隔,中間有門相通,門上有隸書「桃花源里人家」石刻橫額。在通往街面的小門上,石刻有小篆「桃李園」三字門額,寓意「桃李滿天下」。出桃李園,就步入西園,與西園相鄰,與東園通連的「三畏堂」,呈五間二樓結構,大廳高懸匾額「三畏」二字及跋,取「畏天命、畏聖旨、畏大人」之意。堂前軒敞,天井寬大。 青雲軒 青雲軒建於清朝同治年間,是西遞村整體民居的一個書廳,又叫便廳,整個結構類似四合院,便廳居中,二樓結構,兩側平房,環繞一小庭院,院門臨巷設有門亭。長方形的庭院中石條花臺,假山盆景錯落有致。最為奇特的是半個大海蚌化石,歷史約1億年以上,據說還有半個化石,因主人的爺爺贈給他人以解救其破產之危機,後來被賣到東洋。廳內菱花隔扇,彩繪天花,格調優雅。廳堂正中地面上有一個小圓洞,上面放著石蓋,冬天掀開,暖氣上升;夏天掀開,涼風送爽,如同一個天然空調,令人稱奇。圓洞較深,與地下洞道相通,梅雨季節洗刷地面的水可以進洞流入陰溝,建築師的設計巧妙絕倫。 惇仁堂 惇仁堂,位於「大夫第」後弄,「敬愛堂」上首,濱臨前邊溪,是徽商泰斗,明經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貫三之父胡應海晚年居住的地方。房屋呈五開間兩廂二樓結構,寬大明亮,氣勢軒昂,現為胡貫三嫡系三十世兒孫居住。房大屋亮是惇仁堂建築的顯著特點,中間廳堂十分寬敞,目前在西遞明清古居中數第一。後半部平頂天花,前半部拱形卷蓬為頂,並高於後半部,以確保天井光線直接照射到廳堂的太師壁。兩側各兩間為臥房,兩間臥房相通,古稱「聯珠房」,類似現代的套間。 堂內陳列擺設古樸典雅。「惇仁堂」匾額高懸太師壁上方,是清嘉慶年間自稱「菊叟」的汪承霈手書。汪承霈,休寧人氏,舉人出身,官拜三品,系太子太傅,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汪由敦之子。廳堂上懸掛木刻楹聯兩副:「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壽本乎仁,樂生於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廳堂太師壁左右兩側,各有一具至今隱約可見的報喜捷板。 膺福堂 膺福堂,建於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乃明經胡氏二十五世祖,誥封從二品,戶部尚書,胡如川(尚憎)的故居,現為其後裔居住,《膺福堂》高大貼牆門樓,飛檐翹角,方柱月梁,磚雕精美,氣勢宏偉,顯示了非同一般的官第型制。未進其門,便可看到磚雕的八字門樓,其構型與胡文光刺史牌樓相似,門樓上角磚雕的龍鳳尾,非常細緻。 進入大門,就有一個高高的門檻。古時門檻是衡量一個人官職高低的標誌,這是個二品官門檻,當然比大家剛纔在大夫第見到的要高得多了。文官從右側進,武將從左側進,七品以上的官員才能開大門、跨門檻而進。屋內木雕的蓮花門,以及一些古傢具,均玲瓏剔透,可見當時屋主人的豪華氣派。 曠古齋 曠古齋,徽州古民居的一大特色,就是建有門樓、門罩。它的作用既可以遮風避雨,保護門扇、門框,也可以顯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理想追求。徽州人十分重視門樓的修建,有「千金門樓,四兩屋」之說,古人寧可花去千兩黃金用來修建門樓,僅僅花費四兩用來建房子,聽起來有些誇張,但可以反映出門樓是身份地位的象徵。門樓上面雕刻有精美徽州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製作得富麗堂皇,展現了新安畫派和徽州版畫深厚的藝術根基,也展示了徽商在當時的中國無與倫比的財力和物力。從曠古齋門罩的造型就不難看出主人的身份。 曠古齋是一座由庭院、花園和多單元房子組成的私家宅院。目前對遊客展出的是前樓廳堂。廳堂的陳設是典型的古徽州風格,正面板牆上方懸掛的是一塊隸書宇大匾「曠古齋」,匾額下是中堂畫,畫兩邊有兩幅古對聯,其中一幅是「孝悌傳家根本,詩書經世文章」,這是一幅改字聯,其中把「孝悌」寫為「孝弟」,更擴展了兄弟和睦之情;「文章」的章字中「早」字豎出了頭,以示多讀詩書早日出人頭地之意。 5、天井和綉樓 西遞古民居內大都設有「天井」,這是徽派建築的一大特色。 天井的設置,一般三間屋在廳前,四合屋在廳中,起到採光、通氣諸功用。因過去徽商巨賈為了藏富防盜之需,其住宅大都建有高大封閉的屋牆,很少向外開窗。設置天井,把大自然融入屋中,使「天人合一」,足不出戶,也可見天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商人以積聚為本,總怕財源外流,造就天井,可「四水歸堂」,即四方之財如房頂上的雨水,彙集於天井內,不致於外流他家,俗稱「肥水不外流」。 綉樓是大夫第主人利用正屋旁側隙地,建起的一座臨街閣樓,俗稱「小姐綉樓」。飛檐翹角的綉樓,建築別緻,玲瓏典雅。樓額木刻分別為清進士祝世祿手書「山市」和清代本邑書法家汪恩道隸書「桃花源里人家」,其中「源」字書寫時,有意移一於「廠」頭上,益顯整體美;尤其是「人」字,活脫脫像一位傾軀伸臂迎接小姐綵球的後生。樓下的小門戶比正屋牆體縮進一大步,與主人自書石刻門額「作退一步想」相映照,耐人尋味,果真是「進也風流,退也瀟灑」。 6、古祠堂 敬愛堂 敬愛堂,原為明經胡氏十四世祖仕亨公之享堂,他的三個兒子為表示兄弟間互敬互愛,故將享堂改建成祠堂。入中門為祭祀大廳,廳分上、下庭,左右分設兩廡,下庭的兩根6米高的黟縣青石柱與上庭兩根粗壯的白果木柱相映襯,承託規整的樑架,雄偉壯觀。舉首環顧,對聯楹柱,特別是梁檁音懸掛著「天恩重沐」、「上國琳琅」、「四世承恩」、「盛朝英俊」等多塊金字古匾,似向遊人宣示胡氏宗族當年的榮耀。上庭正面木板壁上懸掛著祖宗的畫像,上懸匾額「百代蒸嘗」,意思是要世世代代不忘祖先的恩典。下面正中是一把太師椅,當是族長之位。兩邊縱列兩排羅漢椅、案,為族中年長和有聲望之人議事或祭祀時所坐。廳前還有一大几案,用於祭祀時放置祭品。上庭之後為樓式建築的供奉廳,供奉列祖宗神位。神主次序是始祖居中,其他依昭穆之序左右排列。 追慕堂 追慕堂,建於清朝甲寅年間(1794年)為明經胡氏廿四世祖胡貫三,追思慕念祖父丙培公,父親應海公一生、崇文尚義,樂善好施而建。堂內有李世明的功臣畫像和供奉著李世明塑像。追慕堂為西遞胡氏榮祖公後裔二十三世應海公祠,建於清乾隆甲寅年,寓含後人追思慕戀先祖業績之情意,追慕堂屋頂為飛檐翹角,八字型大門樓,檐下三元門外設有木欄,八字牆用整塊打磨光滑的黟縣大理石製成,風格獨特,極為精美壯觀。 【古村典故】 村名的說法 西遞這個名字,之所以改稱西遞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以前這裡是交通要道,政府在此處設有驛站,用於傳遞公文和供來往官員暫時休息,驛站在古代又稱為「遞鋪」,所以西川又稱為「西遞鋪」。另一種是:中國大地上的河流都是向東去的,而西遞周圍的河水卻是往西流的,「東水西遞」,所以西川也就被稱為西遞了。 胡文光刺史牌坊背後的故事 胡文光,字原中,號西川進士,明經胡氏十八世祖,生於1521年,明朝嘉靖乙卯年(1555年)中舉,先出任江西省萬載縣縣令,因重視興修水利、興辦教育(學堂)等方面政績卓越,深得上司賞識,被提升為山東膠州刺史,五品官,授為奉直大夫。膠州是當時的通商口岸,海盜橫行,民不聊生。胡文光到任後,精心儘力治理地方,做了許多利國利民的好事。在當地老百姓中至今還流傳了一首順口溜的贊詩:「文光刺史美名揚,重視教育辦學堂,興修水利倉滿糧,勉勵繁殖牛馬羊,防禦倭寇逐東洋,捍衛江山保吉祥。」 胡文光從政三十二年,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前程錦繡。明神宗皇帝的叔父時任荊王,管轄現在的湖南湖北、山東一帶。他看中了胡文光的文韜武略和一表人才,就將胡文光調任本王府的長史,授為朝列大夫,全面負責王府內外各種事務,故被譽稱為「荊藩首相」。雖說是個四品官,但所行使的權利卻很大。為減少和迴避封建王朝官場上的繁瑣禮節,神宗皇帝特許叔父荊王不必親自上朝,有事就讓王府長史的"荊藩首相』胡文光代為稟報和傳示就行了,這就省略了「先行國法,拜見皇侄,後行家法,拜見叔父」的禮節了。隨之,這個「代」字也就大大提高了胡文光的身價了。1578年,胡文光為官二十三年後,皇帝「恩榮」(即皇上恩賜榮譽)在他的家鄉——黟縣西遞建造牌樓一座,以示光宗耀祖之意。 【民族文化風俗】 拋繡球 近年來黟縣西遞村舉辦的一項民俗旅遊活動。 該村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臨街的一面,懸空挑出一座小巧玲瓏、古樸典雅的「綉樓」。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照給夫人、小姐們歇涼觀景用的,如今人們把它作為拋綵球的綉樓,則別有一番情趣。現在的拋繡球,當然不是古代小說中的「拋綵球擇婿」,而是給遊客一個「喜兆」,中綵球的遊客,將會幸運長駐,萬事如意。

No.3 洪坑村——福建永定土樓的傑出代表,濃縮的博物館,民居建築的奇葩 【古村歷史】 永定客家土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神話般的民居建築奇葩,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規模宏大、結構精巧、功能齊全、內涵豐富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傳統古民居建築中獨樹一幟,被譽為「東方文明的一顆璀燦明珠」。如果說永定是一個沒有大門的中國土樓博物館,那麼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就是濃縮的永定客家土樓博物館。 洪坑村,位於福建省永定縣湖坑鎮東北面。13世紀(宋末元初)林氏在此開基,林氏先人在此開基時所建方形土樓崇裕樓、南昌樓已坍塌。現存明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峯盛樓、永源樓等13座,清代建造規模較大的土樓有福裕樓、奎聚樓、陽臨樓、中柱樓等33座。土樓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五鳳樓、半月形及其變異形式。此外還有以生土建造的天后宮、日新學堂、林氏宗祠、關帝廟等。 這個平常的自然村落,就因至今猶存30多座大小不一、方圓各異的客家土樓而名揚天下。村中有最富麗堂皇的「土樓王子」振成樓,有最小的「袖珍圓樓」如升樓,有布達拉宮式的奎聚樓,有府第式的福裕樓,還有土牆最厚的景陽樓……奎聚樓、福裕樓、如升樓、振成樓為該土樓羣的傑出代表,其中振成樓、福裕樓、奎聚樓於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洪坑土樓羣作為福建土樓的代表被列為世界遺產,2009年洪坑土樓羣整體被列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自北宋景德二年(1005)至清代嘉慶十四年(1849)的844年中,這裡共舉進士18人(其中狀元、榜眼各1人)單人17人,建於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的,洪氏世科坊上捶有其名,和建於清代乾隆二年(1237)的進士洪本仁牌坊,以洪瑩狀元廳、洪遠家廟等雖已蒼老破舊,至今猶存,這是該村歷史輝煌的佐證。 【古村古蹟】 1、土樓佈局 土樓分方形和圓形兩種。龍巖地區共有圓樓360座,方樓4000多座。永定土樓從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衛防禦的堅固樓堡,土樓用土石夯築,不用鋼筋水泥,但安如磐石。土樓的大門是用十釐米厚的雜木製成,外釘鐵板,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圓形土樓一、二層不開窗戶,有雙層的外層開窗,除用於通風納光外,也便於狙擊入侵之敵。土樓最高層處設有瞭望臺,以便了解敵情。土樓除防範外.還有防火、防震、防獸和通風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涼,是一種特獨的建築。 圓形土樓是客家人居住的典範民居。圓形一般由二、三圈組成,由內到外,環環相套。外圈高約10多米,高三至四層,共有一二百個房間。底層是廚房和餐房,二層是倉庫,三、四層是居室。二圈兩層,均有30~50個房間。中間是祖堂。是婚喪喜慶的公用場所。樓內有水井、浴室、磨坊等設施。 比較典型的土樓有振成樓、承啟樓和遺經樓。 2、洪坑村典型土樓 「外土內洋,中西合璧八卦形」振成樓 建於1912年,佔地5000平方米,懸山頂抬梁式構架,分內外兩圈,外圈4層,每層48間,按八卦形設計,每卦6間,一樓梯為一個單元。卦與卦之間築防火牆,以拱門相通。振成樓的祖堂是一個舞臺,臺前立有四根周長近2米、高近7米的大石柱,舞臺兩側上下兩層30個房圈成一個內圈,二層廊道精緻的鑄鐵花格欄杆,是從上海運到此樓嵌制的。 內環樓分兩層,一樓的鏤空屏門和二樓的走廊鑄鐵欄杆,古樸典雅,精緻美觀。內環樓當中仿西洋式裝修的中堂大廳,寬敞明亮,是一個多功能大廳,既為全樓人婚喪喜慶的場所,又為族人議事聚會的大廳,還是接待賓客或演戲觀戲的地方。廳中石柱石樑構架支撐,呈三角形屋頂,酷似希臘雅典的神廟。「土」、「洋」相對,在振成樓中得到鮮明體現。磚木結構並仿西洋式裝修的內環樓,別於架樑式土木結構的外環樓,有「外土內洋,中西合璧」之風,為土樓中罕見。 大廳裏門楣上有民國初年黎元洪大總統的題字。1986年4月在美國洛杉磯舉辦的世界建築模型展覽會上,振成樓曾與雍和宮、長城並列展出。引人矚目,轟動一時。 「袖珍圓樓」如升樓 如升樓,建於1901年。乃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圓樓。直徑為十七米,樓高三層,只開十六間,為內通廊式的單圈圓樓,小巧玲瓏。樓底直徑僅有8米,屋內天井圓形,屋頂瓦面內側連緣為八卦形,外側邊緣為圓形。設一個大門,正對大門是中廳,內院中有一口水井,左右兩部樓梯,樓梯間一側為土牆隔斷,可以起到隔火作用。圓樓住六戶人家,內院直徑只有五米,雖樓內空間極小,但整座土樓家居聚湊,井然有序。因樓小,外觀形似客家人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故名如升樓。許多遊客又稱之為「袖珍土樓」。  「宮殿府第式傑作」福裕樓 福裕樓是永定府第式土樓的傑出代表,富麗堂皇。為洪坑方形土樓之首。1880年開始興建,耗資十萬光洋,歷經三年建成,佔地七千多平方米。   該樓由樓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張星炳設計,仿西洋式建築風格,富麗堂皇。大樓依山面水、山青水秀,院外門樓因風水原因而旋轉一個角度斜對水口,進入院內是一個寬闊窄長的前院(樓坪),照壁前、小溪旁的護牆與地板用河石砌築,構築精細,與大自然渾為一體,十分和諧。其結構特點:在主樓的中軸線上前低後高,兩座橫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樓前有三個大門,在主樓和橫屋之間有小門相隔,外觀連成一體、內則分為三大單元。樓門坪和圍牆用當地河卵石鋪砌,做工十分精細與大自然環境渾然一體,十分和諧。外形像三座山,隱含樓主三兄弟「三山」之意。   前樓是兩層樓房,與兩側三層的橫屋相連;後樓五層與兩橫相接,構成四周高樓圍合的更具防衛性的佈局,實際是府第式土樓發展到方樓的過渡類型。中堂為磚木結構樓閣,雕樑畫棟,精緻華麗。中堂與兩側的接廊及前後廂房,將樓內分隔成大小六個天井,使空間層次更加豐富。樓外兩側分置廁所,確保樓內清潔衛生。   據樓主林氏族人講述,樓主之父曾任清朝「朝政大夫」,官四品,所以才准予建造這種宮殿式的住宅。整座建築中軸對稱,屋宇錯落,氣勢軒昂,最盛時居住二十七戶兩百餘人。其樓名亦為汀州知府張星炳所書,兩邊對聯「福田心地,裕後光前」,既闡明瞭樓名,又表達了樓主的追求。 「布達拉宮」奎聚樓 這是一座宮殿式結構的方樓,依山而築,遠觀頗有「布達拉宮」般的氣勢。從高處看,樓宇與背後的山脊連成一體,有如猛虎下山,奎聚樓即是「虎頭」。此樓是清朝翰林學士巫宜福根據虎形地理特點設計的,他與樓主林奎揚是結拜兄弟。 奎聚樓建於1834年,用了近五年時間建成,已有160多年歷史,佔地6000餘平方米,高約15米,現住24戶,107人。一百多年裡,樓里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功名顯赫,樓裏考取進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海外華僑有40多人,正如大門對聯所言:「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於斯氣象新」。奎聚樓的建築特點是中廳高,兩廂低,經160多年風雨,巋然如山。中門平時不開,貴客來到,才開中門迎接。樓內檐粱雕刻十分精美,可惜「文革」期間受到破壞。   前後樓建築依山就勢前低後高,構成豐富的外觀形象,與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外牆厚實,只在頂層開窗,並僅闢一個大門出入,極其封閉。樓內左右披屋中各有一口水井,井臺上部蓋頂,並開一小天窗,既防了雨天淋雨,又便於打水,這是此樓一大特色。最有特色的當是中堂前處理成兩層的樓閣式,作歇山垂檐頂,與後樓的腰檐相連,形成四層重疊的屋檐,樓閣與層疊的屋檐使方樓內院景觀別具一格。   「規模宏大的大圓寨」環極樓 環極樓坐落於南中村。創建人是蘇卜臣,於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建成這座土木結構、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大圓寨。全樓四層,高約20米,樓的直徑43.20米,周長130米,底層牆厚1.70米,牆頂0.9米;第一層32間(作廚房與餐廳),並設有一個較大的門廳與正廳、第二層34間(作貯倉),第三、四層各34間。樓的內環建有二廳十室(作待客之用)與男女浴室各二間。樓內走廊寬1.56,樓外檐廊寬1.82米。樓門高2.96米,寬3.4米,加釘了鐵皮。樓的內外各有水井一口。樓外附屬建築還有臥室16間、馬房8間、碓磨房6間。環極樓現住有21戶,116人。 3、其他村典型土樓代表 承啟土樓 位於永定縣古竹鄉高頭村,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全樓直徑73米,走廊周長229.3米,全樓為三圈一中心。外圈4層,高11.4米,每層設72個房間;第二圈二層,每層設40個房間;第三圈為單層,設32個房間。中心為祖堂,全樓共計400個房間。整個建築面積為5376.17平方米。1986年,中國郵電部發行一組中國民居系列郵票,其中就有承啟樓為圖案的郵票。 遺經土樓 位於永定縣高陂鄉上洋村,建於清鹹豐元年(1851年)。屬於方形土樓。外牆東西寬136米,南北長76米,佔地10336平方米,其後座主樓高17米,5.5層,是永定縣現有土樓中最高的樓房。主樓左右兩端分別垂直連接一座四層樓房,並與同主樓平行的四層「中廳樓」相連,合成一個巨大的方樓。遺經土樓共有280個房間,51個人小廳堂,整個建築佈局規整。顯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建築藝術水平。 【古村典故】 「振成樓」的千古故事 永定土樓,數不盡,看不完,但有兩座非看不可,否則枉了土樓之旅,有「土樓王子」之譽的「振成樓」就是其一。樓內演繹一個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引人入勝。 振成樓由內外兩環樓構成。樓中內、外環樓間東西兩側,各有一口水井,剛好位於八卦陰陽兩極上。東邊水井處於陽極,相傳建樓之初,不少打工仔喝了此井之水,後都成了工匠師傅,就有了「智慧井」之說。西邊水井在陰極,水質清洌甘甜,常飲此水者皮膚嬌嫩、烏髮鮮亮,男的英俊、女的靚麗,而俗稱「美容井」。遊人到此,少不了要喝口井水,好變得聰明點、漂亮些。更為奇特的是,兩井間距不過三十米,同處一水平面,卻水溫、水位和水的清澈度各不相同。 樓中還有一聯,「帶經耕綠野,愛竹嘯名園」,內含一個被稱為「字王」的「帶」字,字中有字,字能造句,據說這個「帶」字可分解出一百多個字來,奧妙無窮。樓主為此懸賞,請高人破解其中奧祕,常常引得遊人抓耳撓腮。  有了這一個個故事,榮登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列的振成樓讓遊人嘆為觀止。它曾與北京長城、雍和宮的模型並為中國古建築代表,一道亮相美國洛杉磯國際建築模型展覽會,轟動一時。 如升樓的來源 據說樓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後得一夢:一輪紅日下落此地。他認為此地建房好,便千方百計籌措資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時間才建成這座最小的圓樓。為什麼命名為如升樓?是因樓小,外觀形似客家人昔時用竹筒做成的量米工具「米升」。許多遊客稱之為「袖珍土樓」。據說,取名「如升樓」還有更深一層意思,那就是寄託樓主的美好祈願——如日東升、光明萬年。 【民族文化風俗】 如今,儘管時移境遷,但是閩西客家人依然保留著特有的中原遺風,凝聚著濃厚的鄉土氣息,土樓節中如舞龍、舞獅、擂大鼓、「鬧古事」、「迎花燈」、漢劇、木偶、「十番」演奏、民間藝人絕技、迎親、客家山歌等,民風之古樸異彩紛呈,無不洋溢著獨特的客家民俗風情,象徵著土樓人家對幸福和美好未來的無限追求。

No.4 婺源古村落羣——中國最美麗、保存最多、最為完好的古村落羣 【古村歷史】 江西婺源古村落羣,地處江西東北部,西距景德鎮80公里,是鑲嵌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的一顆綠色明珠。已被國內外譽為「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婺源古村落的建築,是當今中國古建築保存最多、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全縣至今仍完好地保存著明清時代的古祠堂113座、古府第28棟、古民宅36幢和古橋187座。村莊一般都選擇在前有流水、後靠青山的地方。 婺源縣是江西省一個歷史悠久的古縣,婺源建縣的歷史大約有1200多年,自古屬安徽管轄。是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是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家鄉。「徽州」是被越來越多人提及的字眼,有人說這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家園,地處偏僻山鄉的婺源很幸運地保存了古徽州的所有氣韻。 婺源明清時代的徽式建築幾乎遍佈全縣各鄉村。走進古村落,可以看到爬滿青藤的粉牆,長著青苔的黛瓦。婺源民居中的「三雕」(石雕、木雕、磚雕)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典範,用材考究,做工精美,風格獨特。 【古村古蹟】 1、理坑 婺源沱州鄉理坑村,建村於南宋初。自元代始,村子漸盛,人煙茂密,科第蟬聯,簪纓奕葉。尤其在明代官宦屢出其村。他們顯宦擢職之時或年老返鄉之後,便致力於營造邸第,以耀祖光宗。至今,以官邸宅第為主體的明清古建築有130幢之多。2000年理坑古民居批准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5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落以「箬皮街」為軸線,大小40多條街巷呈技術佈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高牆與通道構成的空間,時窄時寬,開際線時高時低,彎曲而又貫通,幽深曲折,猶如迷宮。街巷路面全用青石板鋪設,光潔平整。民居大多沿街、沿河而築,飛檐翹角、粉牆黛瓦,高低錯落。在小溪河彎處形成「出水蓮花」形狀建築羣落。 主要有: 尚書第——明末工部尚餘懋學之府第。門樓花坊上有「尚書第」三字。 天官上卿府——明休啟元年(1621)南京吏部尚書餘懋衡之住所。石庫門坊上有汪刻楷書「天官上卿」四字。前中後三堂。正堂三間兩廂,出面方柱,素麵方石拙,梁枋雀替深雕,上堂青磚鋪地。 駕睦堂——明代崇禎年間廣州知府餘自怡奉旨敕造的官廳。外門樓上正中有磚雕「雙龍戲珠」圖,四沿「富貴萬字」磚坊。門樓內正中水磨磚淺雕「聖旨」二字,依稀可辨。正廳五間,三面回廓,軒廓木質卷雕,深天井。後間為雙天井。前有大院,後有廚房。 司馬第——明末兵部主事餘維樞之宅。門樓上磚雕花框正中有「司馬第」三字。三間兩進,前進正廳三間兩廂。上黨橫樑兩端雕刻月牙,雀替深雕靈芝紋。兩廂拱坊中雕戲劇人物,旁雕花卉。右廂通往軒廓捲棚,下有雕獅拱撐二對。梁枋上有雕刻。正房格子窗、護凈雕工精緻。前進後堂三間兩廂,明間橫枋深雕圖案花紋,兩廂花枋深雕。 九世同居樓——村中余姓仁宦的住宅。建於明末清初,現保存完好。門內前廳粗樑上木雕「九世同居圖」,老幼孺各呈喜狀,形態逼真,門、窗護凈雕工極為精緻。 2、篁嶺 篁嶺建村歷史約500年,為曹姓所建。曹姓屬於山東祖,由歙縣篁墩遷婺源汪口河東至大鱅源後至篁嶺,至今已到四十四世祖(計26代)。曹姓文人輩出,「世界文化遺產」地——安徽西遞的清代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大學士、太子太師曹振鏞父子,其故鄉在篁嶺——《婺源縣誌》記載。 窗銜篁嶺千葉匾,門聚幽篁萬畝田,篁嶺因「其地多篁竹」得名,嶺高500米,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巢雲,被稱為「梯雲村落、曬秋人家」。篁嶺村500年來一直隱藏在婺源縣海拔1260米的石耳山中,是一個偏僻而幽靜的山村,「地無三尺平」是篁嶺最突出的特色。村落羣山環抱,房屋鱗次櫛比,位於村口的水口林古木參天,綠樹成蔭。 篁嶺古村處處閃爍著民俗風情的亮點,這裡有一幅縮寫版流動的「清明上河圖」,近三百米的「天街」古巷兩旁徽式商鋪林立,徽派古建粉牆黛瓦、飛檐翹角,石雕、磚雕、木雕三雕工藝精美絕倫,官宅、商宅、茶坊、酒肆、書場、硯莊、篾鋪,古趣盎然。雖說「地無三尺平」,篁嶺人心中自有一桿稱,那是朱老夫子推崇的「天人合一」。至今篁嶺水口仍茂盛地生長著80多株「天然活化石」國家一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紅豆杉,有的樹齡已達500年。 3、江灣、曉起、汪口 江灣、曉起、汪口,三村鼎立,都是歷史悠遠的古遠走高飛,且同屬江灣鎮。江灣鎮,婺源的東大門,是婺源通往皖、浙、贛三省水陸交通的要塞。 江灣村 有一水灣,環村而過,村名雲灣。後因江姓繁盛,遂改名江灣。江灣村從北方後龍後山到南西梨園河邊,明晰地分成三個區域:山腳一保留著部分寨牆的區哉稱「古江灣」,明清商業街叫「老江灣」,臨近河邊是「新江灣」。江灣村於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元豐二年(1079),江敵率族遷來江灣(又稱去灣)。江灣西端,有一座氣勢恢寵的「蕭江宗祠」。祠內「永思堂」前有一幅撰於 1924年楹聯:江氏自節度易姓以來,疊分於婺於歙於衢,代挺聞人,粲乎溯蘭陵八蕭晦至昭明太子;雲灣當有清重儒而著,其它若胡若程若戴,並稱世哲,翕然推弄丸一老繼晦庵先生。 曉起村 距江灣僅一公里是曉起村。曉起村分上、下曉起,連接上、下曉起的是青石板古驛道,這是古官道。而上、下曉起又都有古道通往山裡。段莘水由東北向西南流經曉起,沿途,古木參天,濃蔭蔽日,有的沿河路段古驛道旁還構築起青石板欄杆。古道曲折,路面平坦,車轍時深時淺。遠山渺渺,近水淙淙,村落若隱若現。這裡是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下曉起多富商宅第,號稱「商一村」,村頭溪畔有兩幢高大的民居,門樓裝飾採用磚雕形式。用高浮雕、透雕、鏤雕等技法,在厚不過三四公分的水磨青磚上,雕琢出「文王訪賢」、「連中三元」、「五子奪魁」、「龍鳳呈祥」、「八駿圖」等等,人物栩栩如生,景物惟妙惟肖。一個圖案雕出五個層次,二十多個人物。工藝精湛,格調不俗。反映出走南闖北的婺源商人文化修養、審美需求,體現了民間能工巧匠技藝高超、手法老到。 上曉起多官宦府邸,號稱「官一村」。清後期科場得意,有過「一門三大夫」,「祖孫兩進士」的佳話。走在村邊的古道上,「進士第」額匾赫然顯現。這是嘉慶進士江之紀的府邸。為凸現官家身份與威嚴,門額大青石板上陽刻三個楷書大字,門罩磚雕卻並不繁複精細。屋內許多木構件,卻是木雕精品。門口三級臺階稱作「三步金階」,似乎官宅專用形制。村中著名的官宅還有「大夫第」、「榮祿第」。與普通民居不同的是,官宦府邸外表要張揚的多。 上、下曉起,水傍村落,古樟成羣;大街小巷,韻味天成。 汪口村,離江灣鎮十里的汪口村是個商埠名村。 汪口 古稱「永川」,處于山水環抱之間。材落背告的後龍山,呈五級升高的臺地。江灣水匯入段莘水以後,在村南側由東向西流過,時凈如練的河水因村對岸的向山阻攔出現 U形彎曲,形成村前一條「腰帶水」。古時此地是徽州、饒州間的陸路要衝,也是婺源水路貨運去樂平、鄱陽湖、九江的起點碼頭。18個埠頭,另有18條巷弄北通主街官路。汪口是俞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人煙稠密,商旅輻輳,是一個商業貿易集鎮。古建築保存至今的有:俞氏宗祠、養源書屋以及民居、商鋪等265幢。其中,明代建築11幢,清代建築253幢。2003年汪口村亦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7年被列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歷史上這裡有進士14人,任七品以上官員74人,村人著述27部。 俞氏宗祠,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婺源現存宗祠中最完整、華麗的一處,與黃村的「百柱廳」齊名。由大門、享堂、後寢組成,形制雖不甚特別,但享堂前與左右側廊交接的陰角上,向院子挑出一個高蹺的翼角,角梁下懸一個垂花柱,構架雕刻得很華麗。有資料說,明間上、下花枋之間原有「俞氏宗祠」字匾。上枋浮雕 「雙龍戲珠」,下枋是「雙鳳朝陽」,合稱為「龍鳳呈祥」。大門的背面與前面基本相同,稍間連接兩。明間上方匾「生聚教訓」。騎門梁中間開光盒子裏、以及明間、次間所的花枋,滿雕人物故事、園林場景和各種吉祥紋樣。兩廊各三間,前檐過海梁通長8.6米。其它枋雕場景生動,構圖宏偉。享堂主樑是一棵罕見巨大的銀杏樹,整個祠堂所用木材大多是樟木。 4、延村和思溪 延村、思溪民居以優雅的儒商村落景觀為特色。 延村 出婺源縣城北行13公里到了延村。延村,原名延川,明初,金姓遷入,才改叫延村。位於山谷平川裏。南北兩面不遠就是山,山在村東互相逼近,擠成斜向東北的峽谷。村西是平展展的水田,一直鋪開到裏把路外的思溪村,在向西延神。這片活田被鄉民誇做「九里稻香」。一條十來公尺寬的溪水經思溪而來,貼村子南緣向東北衝進峽谷,水流湍急,翻著白花。據說從前一列列的木排就是順著這條思溪水,漂向思口,漂向縣城,下鄱陽湖,運達長江。延村於2003年由江西人民政府名為「歷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列為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思溪村 延村西邊一里多路就是思溪。延村在溪水北岸,思溪在南岸,同樣是「腰帶水」地形。 思溪村始建於南宋元末年(約1199),先祖由長田村遷來。多俞姓,俞音諧魚,「魚」思溪水,故名思溪。整個村子設計成了船形。村口有一座風雨橋。進村必須過橋。橋名「通濟」,一墩兩跨,橋上建有廊亭,八開間。比例和諧,構造合理,方棱方角,沒有雕飾。橋面兩側有靠凳欄杆,是全村唯一公共交誼中心,也是一個商業點。思溪村於2003年由江西人民政府名為「歷史文化名村」。 延村和思溪的民居規模龐大,造型考究。木製的二層榀架,外圍以高聳的出山馬頭封火牆。住宅緊挨著住宅,封火山牆也是宅第之間的界限。表條石門框門楣,水磨青磚雕琢鑲嵌裝飾的門樓。堂屋有三間式、四合式、大廳式、穿堂式,均以「天井」採光和導引雨水。大戶豪宅樓上樓下有房多達 20餘間,天井也有多個。每幢的門分大門、二門、正門、偏門、耳門和後門。村中所有街巷,都是青石板鋪墁。即使雨雪滿天,在此串門入戶,從村頭到村尾,衣賞可以不濕。 內部的梁枋、斗拱、門楣、窗欞、雀替、護凈之上。皆刻成雕滿吉祥寓意的紋飾,表達主人良好的願望和期許。「雖為賈者,鹹近士風」,一派儒商風範,故而還題客題匾,設庭院、鑿景窗、置盆景、石桌石凳、花壇水缸,一應俱全。思溪一處清代富商民居,面積一畝,天井六個,正廳 70平方米,貼金的「敬序堂」匾額高高懸起,書齋、庭院古色古香,客舍課館做工精細。這些豪宅巨室表現出儒商幽雅即也繁縟的審美情趣,彰顯他們衣錦還鄉的榮耀,和對理想生活的追求。 思溪延村的古建築有一種「集體」的美。「庭院深深深幾許」,南唐詩人延巳的這一名句,常常被用來形容中國古建築的延綿無盡。婺源鄉村的民居庭院,究竟深幾許?委實使身臨其境的遊人頗費思量。 5、李坑 李坑村,婺源縣城東北15公里,屬秋口鎮。2003年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村」。李坑村原名「理田」,改名李坑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 李坑建村於宋大中祥符辛亥四年(1011),是李唐皇室後裔。《家譜》載:「始遷祖洞公,字文瀚,名祁徽。生(於)宋太祖開寶元年(968)戊辰正月初七辰時。祥孚(符)庚戌自祁浮溪新田遷婺東塔子山。辛亥遷於理源雙峯下,改理源為理田。有記於盤穀道院。構書屋課子。」 可見李氏聚居於此將近千年。 李坑村的主體位於一個東西狹長山谷裏。山谷東端是一個封閉的盆地,都是水田。兩條小溪,都發源於盆地,一叫上邊溪,一叫下邊溪。上邊溪流向正西,下邊溪由南側西流、轉而偏西北。兩溪在村中心匯合,匯合後繼續西流。出村約百米,溪流折而向北去了。堪輿術認為,「水向西流必富」。李坑的格局,很講究風水。生於元末的李坑人李景溪,是著名的風水大師。他既然聞名全國,也就可能對家鄉李坑的規劃佈局有所影響了。至今,李坑保存有明清建築數十幢。 四幢明代舊宅,都沒有前院,附屬建築面積較小。做法和風格上的特點很顯著,與延村、理坑的一樣。天井裡有「冂」形且相當深的明溝,顯見當年屋檐末置天溝。樓上和樓下高度相近,而不是上低下高,相差懸殊。廂房和正屋之間沒有「退步」。隔扇樸素,隔心用橫直欞子,沒有雕飾。有的樓上的護凈採用竹篾紡織成六角格眼。李坑的明代建築還有別於他處的特點:金磚鋪地,即凈不雕飾;本質柱礎,而不用石礎。 【古村典故】 婺源名稱說法 關於婺源縣名稱的解釋,眾家說法不一。婺字的意義,《辭海》是這樣說的: 一、古星名,即「女宿」,舊時用作對婦人的頌詞,如婺煥中天;二、水名,亦為對金華一江的別稱。《現代漢語辭典》是這樣說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舊婺州,在浙江金華一帶。對婺源的解釋,歸納各派說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以「婺水繞城三面」,故名;二是「舊以縣本休寧地,曾屬婺州,取上應婺女之說」,故名;三是「以縣東大鏞水流入婺州」,故名。 江灣故事 江灣蕭江乃漢相蕭何之後,為何改蕭姓江?上面楹聯隱一故事,說的是蕭氏後裔唐宰相蕭遘之子蕭禎,時任江南節度使,被朱溫所逼,隻身渡江,此後遂易姓為江。六代之後,舉族遷住婺源,是為江灣「江」姓鼻祖,但數典不敢忘祖,乃在江姓之前加個「蕭」旁邊,是為「蕭江」。 人傑地靈的江灣古鎮,出了許多名人,粗略統計有60多位。有專家學者,名臣良將,還有教育家、名醫、藝術家。例如,明代江一麟,在朝,則與權相嚴蒿抗爭;外任,則將一個廣平府治理得天下第一;禦侮,則驅除倭寇;安民,則犁盪土匪;最後,死在治理淮河任上。 清代的江永是著名的經不家、章韻學家、考據家,著述極豐,僅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27部。 清末民初江謙,教育家、佛學家,宣統元年公舉為安徽省諮議局議員,民國元年舉任省議會副議長,曾任南京政府眾議院議員,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蘇省教育局局長等職。曾獲孫中山三等嘉禾勳章。 江石溪(江澤民的祖父)學識淵溥,智慧超人,胸懷坦蕩,且多才多藝,善簫笛工山水擅詩賦,備受世人尊崇,受聘於張謇任大達輪船公司內河輪局協理後,大展其才,「言談揮灑稱絕倒,煦煦儒雅風度好」,多次受到張謇獎賞。 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和江灣亦有不解之緣。這位後來發跡的光緒年間的「狀元郎」,兒時,曾隨挑洋貨擔之人流落婺源江灣。是江灣人把他收養並供給讀書。成人成才後,他不忘養育之恩伺機報效,在他興辦的實業中,聘用了江灣有識之士,同時十分信賴,情同手中。 李坑故事 一個小小的村落,宋代以後,竟出了12名進士,可謂文風鼎盛,其中宋代9名,明代1名。清代3名。李仁,北宋天禧元年任徵南先鋒,以功封安南武毅大將軍,加封光祿大夫。南寧乾道三年的武狀元李知誠,是位儒將,授忠翊,改武經郎,轉軍撫司事。宋末,李芾,鹹淳元年知臨安府,為人忠直,不謅事賈似道,被黜,後任湖南鎮撫使兼潭州知州,抗元殉國後,贈端明殿水學士,謚忠節。李坑村有忠觀閣,專為紀念他而建。到了明清雖然科名不振,但也代有其人。 【民族文化風俗】 篁嶺曬秋 篁嶺村中由於空地稀少,村民們自古就有在自家屋頂曬辣椒等農作物的傳統,形成全國聞名的「曬秋」農俗特色景觀,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畫家和攝影家前來創作。篁嶺曬秋是人文的傑作,數十棟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嶺谷錯落排布,家家鑿窗採光,戶戶支架曬物。村民們用眺窗為畫板,支架為畫筆,曬匾為調色盤,春曬茶葉、蕨菜;秋曬紅辣椒、稻穀黃豆……就這樣成就了一幅幅民俗風情傑作,一年四季延綿有序。 篁嶺生態觀 置身祥雲深處,篁嶺人有自己的生態觀:房前植樹,屋後插竹,篁嶺村古樟、紅楓、香榧林立;方竹、觀音竹、篁竹迎風飄逸,「高山流水」青石池內,餵養的是五顏六色的原生態魚。 江灣雪梨 江灣村不僅風水旖施,且物產豐富,「江灣雪梨」久負盛名,是婺源「紅綠黑白」(紅魚、綠茶、龍尾硯、白梨)四「色」中的一色。每當梨樹開花之際,十里蕭江,濃香裹鬱,那纔是「灑不醉人花醉人」啊!

No.5 張谷英村——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風格奇特的迷宮井字江南古村 【古村歷史】 張谷英村,位於湖南嶽陽以東的渭洞筆架山下,地處嶽陽、平江、汨羅三縣市交匯處,距離長沙、嶽陽分別約150公里和70公里,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江南民居古建築羣落,古建築羣始建於明嘉靖41年,至今已存在500多年。保留1700多座明清建築。2001年被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評為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張谷英村建築規模之大,建築風格之奇,建築藝術之美,堪稱「天下第一村」。張谷英村現住有658戶,2169人,全部是張谷英的第26、27代子孫。族居在這座迷宮似的古屋裡,謹守著先祖「識時務、順天然、重教育、興禮義」的遺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繁衍生息幾百年,世傳不衰。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江西人張谷英沿幕阜山脈西行至渭洞,見這裡層山環繞,形成一塊盆地,自然環境優美,頓生在此定居的念頭。張谷英是位風水先生,他經過細緻勘測後,選擇了這塊宅地,便大興土木,繁衍生息,張谷英村由此而得名。 張谷英村幾經滄桑,基本上保留了原狀。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層」、「石大門」、「潘家沖」三棟,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順著屋脊望去,張谷英村整個建築就變成了無數個「井」字。 【古村古蹟】 1、古村佈局 從高處眺望,四面青山圍繞著一片屋宇,渭溪河迂迴曲折穿村而過,河上大小石橋47座。屋宇牆檀相接,參差在溪流之上,形成「溪自階下淌,門朝水中開」的格局。傍溪而鋪的是一條長廊,廊裏鋪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連接每一條巷口,巷道縱橫交錯,通達每個廳堂共有60條,最長的巷道有153米,居民們在此起居可以「天晴不曝曬,雨雪不濕鞋」。 張谷英村整個建築羣由當大門、王家塅、上新屋三大羣體組合而成。古建築羣始建於明嘉靖41年,清代兩次續建。現有巷道62條,天井206個,總建築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1732間。總體佈局依地形呈「幹技式」結構,主堂與橫堂皆以天井為中心組成單元,各個單元自成庭院,各個庭院貫為一體。其最大特點是排水設施完整,採光、通風、防火設施完備。 張谷英村呈半月形分佈在山腳下,以主屋為大門,背靠青山,門前的渭溪河成了天然的護莊河。大門門楣上有一幅太極圖,為全族人保平安、佑富貴之意。傍溪建有一條長廊,廊裏用青石板鋪路,沿途可以通達各家門戶,連接著各個巷道,巷道兩旁由青磚壘牆,高達10餘米。牆高且厚,宜於防火,稱為封火牆。大屋場裏像這樣的巷道一共有60條,它們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最長的巷道有153米,所有的巷道加在一起,總長度達1459米。檐內,渾圓的樑柱上刻有太極圖,屋下鏤雕的是精巧的小鹿。窗欞、間壁以及隔屏大多以雕花板相嵌,圖案有喜鵲、梅花、猛獸之類,栩栩如生。 2、上新屋,石大門,潘家沖 張谷英村比較完整的門庭有「上新屋」、「石大門」、「潘家沖」三棟,三棟門庭各自分東、西、南方向設置,主庭高壁厚檐,圍屋層層相因,分則自成系統,合則渾然一體,總建築面積1.08萬平方米。規格不等而又相連的每棟門庭都由過廳、會面堂層、祖宗堂屋、後廳等「四進」及其與廂房、耳房等形成的三個天井組成,可以說,張谷英村整個建築由無數個「井」字組成。廳堂裏廊櫛比,天井棋佈,工整嚴謹,格局對稱,形式、尺度和粉飾色調都趨於和諧統一,體現出高超的建築技藝。建築材料以木為主,青磚花崗巖為輔。 3、天井 大屋場中最大的一個天井,大約有22平方米,既可以採光,又可以通風。天井內有一座花崗巖砌成的花壇。天井一角的地下有下水道,雨水可以從下水道一直流到渭溪河裡去。一般天井的左右兩側房屋對稱。正面的會客堂屋比較高,常達10米左右,屋裡冬暖夏涼。正屋後面是偏房,用來作牛欄、豬圈、柴房、穀倉和堆放農具,老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天井裡乘涼和嬉戲。 4、當大門 張谷英村的樞紐是建於明代萬曆年間的當大門。儘管當大門不是張谷英村最古老的建築,但所處地理位置決定了它身份的非同一般。所謂當大門,取意於大門兩側的石鼓,也就是門當。門當越大也就表示家族越旺、家勢越大。門上方的橫樑叫「戶」,表示一戶人家,當大門的門戶上刻有太極圖形與門當彼此呼應,二者合起來就叫做「門當戶對」。 進入當大門是一個不小的庭院,甬道兩側各有一個水池,被稱為「煙火塘」。塘中水波蕩漾,堪稱一道景觀。甬道盡頭又是一扇門,進門纔是當大門堂屋。當大門堂屋的佈局是「五井五進」,「井」指的是天井,「進」是指堂屋的間數。五井五進是說當大門堂屋是由五個天井,五間堂屋構成的。堂屋的盡頭供奉著張谷英老先生的塑像,每到年節,張谷英村的村民會在這裡舉行祭祖活動,參加祭祀的人長袍禮帽,古老的儀式展示著這個家族悠久的文化傳承。 5、祖先堂 祖先堂金字橫匾上赫然寫著的「世業崇儒」四個大字,讀書隆禮成為張谷英村人們厚實靈魂的追求,也成為這個龐大家族賴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於是,張氏族譜家訓中一再懇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願子孫希」;「遺子黃金滿瀛,不如一經」;「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寒可無衣,飢可不食,讀書一日不可失」……於是,位於當大門第五進西邊的青雲樓,從明末起就成了村裡的私塾。 6、龍珠石 龍珠石直徑約三米的天然巨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恰恰與張谷英村大屋後龍形山龍口相對應,所以故稱為龍珠石,同時也與其身後的古建築羣一同形成了龍戲珠的格局。 7、畔溪走廊 畔溪走廊建於清順治十二年,是連接江西和嶽州的古驛道。傍溪而鋪的是一條消廊,廊裏展有一條青石板路,沿途通達各門各戶,銜接每一條巷心。從那些古老的建築和留下的足跡,可見當年是多麼的繁華。 8、百步三橋 百步三橋是張谷英村的特色景點之一,這橋又叫「張谷英橋」。百步三橋建於清嘉慶年間.位於張谷英古建築羣中部,橫跨渭溪河,在不足百步的距離中,依渭溪河水迴環曲折之勢,搭起三座花崗岩石板,平橋。橋隨水轉,人在橋上過,腳如水上漂:同時,石橋也二次橫跨渭溪河。石橋兩岸建築鱗次櫛比,橋下流水潺潺,宛如一幅清新的水鄉圖畫。 因為橋共有九段,每段由三塊條石組成,共二十七塊長條石,正好「張谷英」三個字的老式筆畫是二十七畫。這橋的的設計,寓巧於拙,視石如術,打眼穿榫.巧奪天工。 【古村典故】 張谷英的故事 據傳在600多年前,張谷英乃明洪武年間江西大官,其父輩多有傳雲。後到清乾隆年間,相傳乾隆來嶽州,登嶽陽樓,望洞庭。隨後往東南而去,來到幕阜山西,慢慢的就到了張谷英村。在張氏族長陪同下遊覽,知道了張谷英在洪武年間為朝廷命官,駐守江西。時有貪官污吏,用百萬白銀賄賂張谷英,他不願同流合污,攜家眷祖業,與劉萬輔,李千金三人,遷移到嶽州一帶,當看到張谷英村古木森森,四面環山,猶如一個天然屏障,往外面的路只有幾個山坳。便在這裡安居生息。 其時乾隆與當代族長和一眾人說天談地,乃道:當年張谷英身世多有迷霧,元末有張士誠在至正十三年(1353年),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率鹽丁起兵反元,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大周,改元天。其子多有可能是張谷英也不無可能,後朱氏稱帝,張谷英為江西官宦多半有此爾。 村落的來源 相傳十四世紀六十年代,有三個神祕人結伴而行「由吳入楚」,來到幕阜大山的餘脈渭洞山區。這三個人一個姓張名谷英,一個姓劉名萬輔,一個姓李名千金。三人中,張谷英懂風水,沿途定盤擇地,遴選風水,最後被渭洞的奇峻風光所吸引。於是乎,就在這裡相中了三塊寶地。按地勢風水,這三塊地一塊主財,一塊主丁,一塊主仕。張谷英任由同伴先挑。劉萬輔選定了主財一塊,期望四季發財,成為豪富之家;李千金選定了主仕一塊,期望步入仕途,成為官宦之家;所剩一塊主丁的,自然屬於張谷英了。 於是,他們各自在自己遠中的風水寶地上造宅安居,繁衍生息。果然,發的發了財,做的做了官,張氏則成了方圓百里的名門望族,綿延了26代,一代一代繁衍了8000餘丁。張谷英的子孫們為紀念這位創業始祖,將其大屋取其名定為「張谷英」。 【民族文化風俗】 張谷英村人世世代代一直尊奉孔孟之教,重禮儀、教育,孝敬父母,尊老愛幼。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族內人團結和睦,而且不以族大而欺壓附近異姓鄰居,與鄰村人關係友善,互相幫助,許多老人主動幫助年輕人照看孩子,享受天倫之樂。白天勞力出工後,屋場裏也沒有關門閉戶的現象。 張谷英村人以讀書為光榮,以不識字為可恥,喜好讀書的風氣代代相傳。科舉時代曾有40多人取得過功名。張谷英村人不但愛讀詩書,也精武術,不少人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No.6 諸葛村——傳統民居古建築的富金礦,九宮八卦陣圖式內涵古村 【古村歷史】 浙江省蘭溪市諸葛村是三國時期蜀漢名相諸葛亮後裔的聚居地,坐落在蘭溪市高隆之西。諸葛村中現居有諸葛亮後裔近4000人,為全國諸葛亮後裔最大聚居地。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末,承載嫡裔、諸葛亮第25世孫諸葛夢漕由南塘水閣遷居高隆(即今諸葛村),已歷700多年。明清兩代,此地經濟發達,人文璀璨,逐漸成為諸葛氏後裔聯絡的樞紐,地名高隆逐漸被姓氏稱謂所替代,成為今天的諸葛鎮諸葛村。 諸葛村歷700多年科第不絕,加之中藥業常盛不衰,因而財力相當雄厚,當年建房規格極高。明末清初,諸葛村就號稱有18座廳堂、18口池塘和18口水井。至今尚有50餘座明清古建築保存下來,絕大多數雕樑畫棟,工藝精湛。據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實地考察,認為象諸葛村這樣規模大、年代早、數量多,結構精緻,佈局合理,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羣,國內罕見,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古村古蹟】 1、古村佈局 諸葛村村落佈局十分奇巧罕見,高低錯落有致,氣勢雄偉壯觀,結構精巧別緻,空中輪廓優美,是南宋末年諸葛亮二十世孫諸葛大獅公遷居此地後,為紀念先祖諸葛亮而按九宮八卦陣圖式精心設計構建的。 位於諸葛村九宮八卦圖中心的鐘池,一半水塘一半陸地,兩面各設一口水井,形成極具象徵意義的魚形太極圖。鍾池周圍構築的八條弄堂向四周輻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歸入坎、艮、震、巽、離、坤、兌、乾八個部位。更為神祕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環抱諸葛村,構成天然的外八卦陣形。當遊客步入村中縱橫交錯的古巷時,大有似連非連、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的內涵。 2、傳統民居 諸葛村被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稱為「傳統民居古建築的富金礦」。現存有209座明清民宅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結構之精、佈局之奇,令人嘆為觀止。建築類型上的樓上廳和前廳後堂樓,在全國範圍內都屬少見。明清時期有18座廳、18座堂、18口井及8條主巷。保存完好的11座堂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禮堂、雍睦堂、大經堂、崇行堂、春暉堂、文與堂、燕貽堂和敦復堂。 據歷史記載,諸葛村整體結構是諸葛亮第27代裔諸葛大師按九宮八卦設計佈局的,整個村落以鍾池為核心,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形成內八卦,更為神奇的村外八座小山環抱整個村落,構成外八卦;村內以明、清建築為主,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及廳堂有200多處。雖歷經數百年,但村落九宮八卦的格局一直未變,其「青磚、灰瓦、馬頭牆、肥梁、胖柱、小閨房」的建築風格,成為中國古村落、古民居的典範。199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落格局按九宮八卦圖式而建,整體佈局以村中鍾池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八條弄堂,將全村分為八塊。村內弄堂似通非通,似連非連,曲折玄妙。 3、「八陣圖」 該村處於8座連成弧形的小山包圍之中,地勢隱蔽。始建者全面規劃、精心佈局,以一個池塘為中心,村道呈放射狀,四周拱衛著大公堂、懷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樓宇建築,組成了一個宏偉機巧的「九宮八卦」圖形的迷宮式建築羣,正好與文獻上記載的「八陣圖」相吻合,有很強的防衛功能與觀賞價值。據傳盜賊進村會因巷道交錯複雜、難覓出路而被獲。抗戰時期,日軍從崗下大道經過,由於四面環山,茂林修竹,未能發現這一繁華村落,從而免受劫掠之災。 村中心池塘與地面型如陰陽魚圖形,在兩個陰陽魚中有兩口井,這就行成了一個內八卦;而村外有八座小山形成一個外八卦,加上村中的建築與小河剛好形成一個「八陣圖」。 4、大公堂 諸葛村古建築以建於明正統年間的大公堂和建於萬曆年間的丞相祠堂為中心。大公堂是諸葛武侯紀念堂,始建於明代,迄今已歷500多年,前後五進,建築面積近700平方米,門庭飛閣重檐,高達10米。正門有「敕旌尚義之門」橫匾,頂層有盤龍「聖旨」立匾一方。門前有鍾池。以此為核心,眾多民居建築分八條小巷向外輻射分佈。與《諸葛氏宗譜》所載的族居圖對照,可以明顯看出建築分佈呈九宮八卦形。研究者認為這是村落的創始者們對其先祖八陣圖的有意模仿和演繹。 5、丞相祠堂 丞相祠堂始建於明萬曆年間,迄今已歷400餘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高十米,建在1米高的臺基上,是諸葛氏族祭祀的場所。為了諧音「松柏同春」,中庭選用了4根直徑約50cm的松木,柏木,桐木,椿木做成4大金柱。整個祠堂翼角高翹,木劍雕刻十分精美。祠堂坐西朝東,前臨半月形池塘,背負山丘,是三進帶廂房的回字形建築。祠堂四周廊柱皆為青石方柱,共36根,有石雕欄杆,造型別緻。正中是中庭,為歇山頂明間中縫內四界帶前後廊式建築,翹角高聳,極其壯觀,是專供祭祀祖先的場所。後進地勢高聳,從兩廂拾級而上,鐘樓鼓樓分列兩旁,中設武侯公靈位,兩側分列忠孝義烈與鄉先賢達之位。總面積1400平方米,有房屋52間,至今保存完好。此外,尚有鱗次櫛比的數十座明清民居建築。所有這些,都已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村典故】 傳統中藥美名的來源 宋末元初以來,諸葛村以傳統的中藥業,使蘭溪與浙江慈溪、安徽績溪合稱「三溪」,稱雄江南中藥市場七百多年。據1947年版《諸葛氏宗譜》祝諫序載:「吾蘭葯業以陑西為著名,陑西藥業又以諸葛為獨佔。以餘聞之,有清中葉蘇州之"文成』,鹹同間如皋之"實裕』,具有聲於時。除杭州胡氏"慶餘』、葉氏"種德』外,當首屈一指……諸葛氏設"祥源莊』於滬上,南則廣州、香港,北則津沽、牛莊,運輸貿易半中國。即就蘭而論,"天一』葯肆,馳名浙東,歷百餘年生理勿衰。」據1947年統計,諸葛村人氏在江南各省、市、縣、鎮獨資經營的中藥行、店達200多家,佔蘭溪人開設的中藥行、店半數以上。諸葛村,人人習葯成風;傷風咳嗽,婦嫗皆知用藥;三尺之童,多能背誦《藥性賦》。 《本草綱目》、《醫宗金鑒》等醫藥典籍,幾乎無室不有。清鹹豐之後,村中男丁經營葯業者佔半數,或開藥店,或創藥行,或當老闆,或做葯工,或掛牌行醫,和衷共濟,因襲相傳。村中從業四代以上的中藥世家達17戶。諸葛氏經營中藥業,鹹以「道地藥材」,「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相標榜,十分重視本店聲譽與商業道德。當年蘭溪「天一堂」精製全鹿丸,將要宰殺之鹿,事先陳設三天,當眾遊街宰殺,所以人人信服。「天一堂」監製的諸葛行軍散、臥龍丹,皆按相傳是諸葛亮認定的古方配製而成,療效顯著,為家藏救急的必備良藥,與杭州胡慶餘堂的闢瘟丹相媲美,至今暢銷不衰。自明、清以來,北上京、津,南達閩、廣,遠至港、臺,均有諸葛氏子孫開設的中藥行店和藥商往來。 【民族文化風俗】 祭祖,相傳農曆四月十四日為諸葛亮誕辰,為紀念先祖,每年在大公堂和丞相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並延班演戲,屆時家家掛燈結綵,賓客盈門,遠近商販前來趕集。自明嘉靖七年(1528)《敕賜忠武侯廟規祭文祭品》發布始,定於諸葛亮忌辰農曆八月二十八日舉行祭祖。

No.7 爨底下村——保留完整、構思巧妙、結構嚴謹、等級嚴格的北方山村四合院古村 【古村歷史】 爨底下村位於北京西郊門頭溝區齋堂鎮西北狹谷中部,別名川底下村,實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裏安口」(當地人稱爨頭)下方得名。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現保存著500間70餘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羣,佈局合理,結構嚴謹,頗具特色,門樓等級嚴格,門墩雕刻精美,磚雕影壁獨具匠心,壁畫楹聯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屬清水河流域,綠樹成蔭,村後1.2公里處,有古道「一線天」。這裡至今居住的依舊是清一色的韓氏家族。「爨」原意有竈的意思,當年在建這個山村時,主人為其取名「爨底下」,意為躲避嚴寒,或許有避難之意,觀景寓意,讓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 爨底下是國家3A級景區,2001年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村還是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古村古蹟】 1、民居佈局 坐落在山谷北側的緩坡上,坐北朝南,佔地約1公頃,存院落74個,689間房。一條街道將村落分為上下兩部分。民居以村北的山包為軸心,呈扇面形向下延展。古民居以清代四合院為主體,基本由正房、倒座和左右廂房圍合而成,部分設有耳房、罩房。主要分為山地四合院、雙店式四合院及店鋪式四合院。 四合院的附屬建築主要有門外影壁、門內影壁、門樓、拴馬樁、上馬石、荊芭棚等。民居裝飾有磚雕、石雕、木雕、字畫等,雕刻裝飾多以象徵吉祥的花卉、鳥獸為主,如喜鵲、蝙蝠、牡丹、荷花、蓮蓬等,裝飾的主要部位集中於建築的屋脊、檐口、牆腿口、門墩石、門窗、門簪、門罩、牆壁及影壁等處。受家庭地位、經濟條件等的限制,其裝飾部位、內容及精緻程度等均有差異。廟宇建築主要有關帝廟(大廟)、娘娘廟及五道廟等。 廣亮院,村民稱其為「樓兒上」,為川底下地勢最高、居中軸線的宅院。建於清代早期,在清晚期及民國時期有過不同程度的修繕。院內北高南低,相差約5米。南北二進,院落分東、中、西三路,即三個相對獨立的院,構成一個大四合院,共有房45間,院外有圍牆。東路前院正房、中路院正房及西過廳僅存牆體或地基,其他建築主體完好。 全村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四合院整體精良,佈局合理,建築風格既有江南水鄉窗、樓、室等細節、局部處理上的風韻,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體的氣勢。石牆山路、門樓院落、影壁花牆,仍能看出當年的精工細作,磚雕、石雕、木雕蘊育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灰瓦飛檐、石壘的院牆凝重厚實中透著威嚴、恬淡平和中積澱著深厚的文化,被稱為「京西的布達拉宮」。 整體精良。北方大部分村莊,地主老財的宅院特別好,而貧下中農的房屋卻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於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輝煌,尤其清後期有聞名京西的大財主及遠近知名的八大家,有錢的人多,沒錢的人少,故而每家都蓋起青磚灰瓦四合院,三合院,可謂:整體精良。 高低錯落。爨底下村坐北朝南,建於緩坡之上,層層升高,依山而建,依勢而就使每家採光、通風、觀景視覺都具最佳效果,充分體現人與建築,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結合。 構思巧妙。爨底下街道、衚衕多用青石、灰石、紫石板鋪路,質地堅固而漂亮,雨過天晴各色石板映射出迷人之彩。而院內多用方磚鋪地,夏天不熱,冬天不涼,走路不滑,還可調解院內濕度。地下則建地窖用以儲存蔬菜、果品,因可用氣孔、窖蓋兒調解溫度,羅卜、土豆等能儲存數月。地面上,鑲嵌外方內中央有圓洞的六個石窩,到秋季,六個等距離對稱的石窩內樹起六根帶叉木樁,搭放荊芭,上曬糧食,下可行人。糧食曬乾下棚,將木樁拔掉,既方便又漂亮,可謂:構思巧妙。 豐富的文化遺存。明代老村遺址、清代民居、壁畫、捷報、二戰時期被日軍燒毀房屋的廢墟、抗日哨所遺址、五十年代的標語、六十年代的標語、七十年代的標語、古碾、古磨、古井、古廟使人們感悟歷史,感悟蒼桑,信步其中,如品陳年老酒。 2、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與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等地方。 正房多大,廂房多大,門樓開在那邊,中軸線在哪兒,完全靠風水學所規範。它講究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其建築思想相同。在工藝上也講究幹磨細擺,磨磚對縫。不同之處是,東西廂房向院中央縮進,減少佔地面積,二進院中,內宅與外宅的中軸線上,不建垂花門,而建三間五檁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穿堂屋東側開二門,大門開在前院東南角。雨水從大門左側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為四梁八柱,廂房為三梁六柱。牆體四角硬,房頂雙坡硬山清水脊,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房內設土炕、地爐,方磚鋪地,條磚牆裙。門和窗的窗欞多富於變化:工字錦、燈籠錦、大方格、龜背錦、滿天星、一馬三箭、和斜插欞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條石砌成,房兩側牆腿下有迎風蓋板,其石雕花紋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紋或花卉吉語等。 3、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後院東廂房的南山牆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分。帽上雕有壽桃,萬字錦,檐頭瓦當或虎頭,或福字,磨磚假椽頭或圓或方,精雕梅花,以取萬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時花卉,內角雕雲花,中心為置或雕「鴻禧」或書「福」字,而「福」字左上點為蝙蝠造型,下為梅花鹿頭造型,而右側為壽星造型,寓意福、祿、壽。更有在福、祿、壽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狀示五福臨門,實為絕妙之極。用料考究,做工精細裝飾華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顯豪富、壯觀瞻、避邪氣、迎吉祥。 4、門樓 爨底下門樓大部分建在四合院東南角,也就是沿中軸線橫向東移,寓發橫財。同時也符合左青龍,右白虎的風水思想。而建於街南的四合院門樓建西北角。屋宇式門樓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兩端起蠍子尾,下置花草盤子,磨磚對縫四角硬,前有前門罩,後有後門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裝窗欞卡花,門額之上有圓形或多邊形門簪,上雕迎祥吉語。門檻下置門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語、花卉、瑞獸。門上裝銅製或鐵制門鈸,配門環,釕銱,門樓四角下有迎風蓋板,上有戧檐博逢富麗而壯觀。 【古村典故】 爨底下村村名的由來 這與村民的原居地有關。這裡最初的居民很可能是從山西夏縣爨村遷來。史載: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先後18次自山西向外移民,其中「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即達7次之多。尤其是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奪得皇位後,又遷都北京,在位21年,從山西移民8次,其中有6次移往北京,且主要採取軍事屯墾的方式,動輒萬戶、數萬戶。屯墾的農民以地設營。今天京郊大興、順義一帶的「蒲州營」、「降州營」、「紅銅(洪洞)營」、「夏縣營」、「稷山營」、「河津營」、「霍州營」等都是當年山西移民軍屯留下來的地名。「爨裏安口」的村民正是在這次軍墾移民大潮中來到京郊的。 這裡地處京西古道,村子以「口」命名(古北口、喜烽口、南口、殺虎口、張家口一樣),表明它曾是個軍旅要塞。然而,千里移徙故土難忘,村民們仍然襲用了山西原居地村名的「爨」字,並把它鐫刻在村邊的石崖上,以作紀念。據介紹,該村原址在溝底,故「爨裏安」實際就是「爨底下」的意思。可能最初是山西移民用家鄉口語起了「爨裏安」這個村名,後來時間長了人們嫌這三個字難寫,於是將「爨」字簡化,改用北京人的說法,寫成了「川底下」。 此外,從這裡四合院建築來看,也與晉南夏縣一帶鄉村建築風格相同。夏縣爨村位於今縣城東2公里處,據《戰國策·魏策》記載,爨襄為魏惠王時一員大將。爨襄之封地就在魏故都安邑(今夏縣禹王城)附近。爨襄被稱作史書有記載的爨姓第一人。「爨村」傳說即是由爨襄所封而得名,當地現簡化寫作「全村」。 那麼,京郊「爨裏安口」村為何沒有爨姓人家呢?這就要從爨氏早期的遷徙說起。據史載,河東安邑爨氏作為氏族,後遷於雲南,繼而演變為部族,與其統轄之少數民族白族、彝族先民融合,統稱為「爨人」,且分為「東爨」、「西爨」。由於爨氏漢晉之際已舉族南遷,故夏縣爨村很早就沒有爨姓人家。明初徙往京郊「爨裏安口」村當然就更沒有爨姓人家了。這就是今天「川底下村」及該村無爨姓的由來。 【民族文化風俗】 荊蒿子 荊蒿子屬落葉灌木,葉子有長柄掌狀分裂,花小紫蘭色。它不在乎土質肥瘦,在山上、坡上、溝裏,春發芽,夏開花,秋結籽,年復一年。荊蒿子生命力極強,頭年被砍掉,第二年又能長到三四尺高,稱其為荊條,是編簍、編筐、編籠馱、編荊笆、編糧囤子的上好材料,蓋房子時可用來串連椽子。用帶葉的荊梢挽成小團兒,曬乾後可用來燻蚊子,其味清香。荊蒿子的嫩枝條與荊葉,漚在水坑中,覆上土,可漚出上好的肥料。荊蒿籽可作牲口飼料,經炒制也可用作肥料。荊梢子也是煤礦生產材料,煤礦巷道中立上坑木,別上杈木後,還要別入荊梢子。荊花的用途最具價值,每年夏至後,荊花蜜是最大也是最好的蜜源,養蜂戶每年的收入高低都取決於荊花蜜期的好壞。   爨底下村每家的墳頭上都栽有荊蒿子。人故去下葬後,必須刨一棵荊蒿子,栽在墳頭上,這是因為荊蒿子非常容易成活,更重要的是取其諧音,「凈好子」,祀盼後代兒孫成器成材。儘管墳頭上都栽上了「凈好子」,可是還有「敗家子」出現。由此看來美好願望與現實總是有差距。 北不挖土,南不砍柴 爨底下村座北朝南,建於緩坡之上,村背後是老龍頭山,龍頭後十幾米山勢下垂恰似龍脖子,長有五六十米,再往後,山勢逐高形成龍脊,龍脊兩側的梯田如龍鱗,唯獨從龍頭到龍脊之間的龍脖子全是黃土,爨底下村老輩人有一不成文的規矩,北不挖土(指龍脖子),南不砍柴,那時村民們都自覺遵守這一規矩。人們在生產、生活中離不開黃土,蓋房子、壘牆用黃土,盤炕砌竈要用黃土,燒煤末也要摻入適量黃土,村民只好到兩裏之外的西港去背黃土。到了文革以後,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凡用黃土都到龍脖子去挖、去背,幾年功夫,就把龍脖子挖得坑坑窪窪,千瘡百孔。   爨底下村對面的南坡梁就像一個大屏風矗立於村前,山頂上一溜柏樹,日月星辰,酷暑寒風,成為古村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見證。山坡上長滿茂密的喬木、灌木,有牛犁、青槓子、土牀子,最多的是牛腳鬍子,鬱鬱蔥蔥,花香葉綠。南不砍柴這一規定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數百年來這一座山上的山林呼風喚雨,調解氣場,呵護著勤勞的山民,也被人們所關愛,山林和山民,相依相戀共渡時光。現如今,全社會都關注生態,保護環境,我們爨底下村的先輩們怎能說沒有先見之明呢!

No.8 黨家村——農商並重經濟發達的小韓城,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古村歷史】 黨家村位於陝西省渭南市韓城市西莊鎮,建村距今有670年的歷史,全村共有320戶人家,1400餘人,黨家村的民居四合院為韓城民居的典型代表,黨家村在清代因農商並重經濟發達則又被稱為「小韓城」。2001年6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民居以明清四合院為主,現存完整四合院100餘座,街道20多條,用條石或卵石鋪就。村民絕大部分為黨姓和賈姓。 元至順二年(1331年),黨族始祖黨恕軒由本省原朝邑縣逃荒播遷至此定居。恕軒娶鄰村樊氏女為妻,生有四子,除四子君明赴甘肅河洲「屯田」未歸外,長子君顯為長門,次子君仁為二門,三子君義為三門。他們都人丁興旺,綿延至今,已傳25世。元末明初,賈族始祖賈伯通由山西洪洞遷居韓城,先棲居縣城、賈村等處。其第五世賈連娶黨姓女,生子賈璋。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賈璋以甥舅之親定居黨家村,興家立業,他們仍奉伯通為始祖,也子孫繁衍至今,已傳24世。從「輩分」說,賈姓第六世相當黨姓第七世,相互兄弟相稱,直到現在保持不亂。 清朝前期,黨家村黨賈兩姓分幾處在豫鄂交界的唐、白河流域經商。由於能抓住時機,經營得法,都取得了很大成功。嘉慶、道光、鹹豐三朝是黨家村經濟史上的黃金時代,據傳往老家運送銀兩的鏢馱絡繹於道,號稱「日進白銀千兩」。與此同步,黨家村翻舊蓋新,進入了一個持續百年的修建四合院高潮時期,一併築起了祠堂、廟宇、文星閣等配套建築。鹹豐初年,村中集資築建泌陽堡,同時建起了寨堡中幾十座四合院。使村寨相通,連為一體。至此,黨家村就以富有和住宅好聞名遐邇了。 黨家村在明清兩代經濟富裕之後,不僅大興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兩代進士舉人5名,秀才44名,幾乎半數家戶取得功名。 黨家村選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木、石、磚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鑒賞價值,而現存的古代題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現了當時的生活文化氛圍。黨家村集古代中國文化、建築之大成,是人類文明的寶貴遺產。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查理教授說道:「東方建築文化在中國,中國民居建築文化在韓城」。日本建築學會農村計劃委員會委員長工學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過歐、亞、美、非四大洲十多個國家,從來沒有見過佈局如此緊湊,做工如此精細、風貌如此古樸典雅,文化氣息如此濃厚歷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傳統居民村寨。黨家村是東方人類古代傳統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現黨家村被列入「國際傳統民居研究項目」。 【古村古蹟】 1、古村佈局 現存四合院達成院123院,321座。黨家村民居歷史悠久,選址恰當,建築精良,內涵豐富,有村有寨,羣體保護完整,公用設施齊全,避難防禦安全。村中有寶塔、祠堂、私塾、節孝碑、看家樓、暗道、哨門城樓、神廟、老池、古井、火藥庫等公共建築和獨特建築。村中20多條巷道綜合縱橫貫通,主次分明,全部條石或卵石墁鋪,古色古香,別具一格。每院一般佔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長方形,個別的是正方形,俗稱「一顆印」。四合院由廳房,左右廂房、門房圍成。廳房為頭,廂房為雙臂,門房為足,似人形,有喻意。廳房高大寬敞,前檐多為歇檐,為供祖和設宴之所,逢婚喪嫁娶,卸掉活動屏門,設席擺宴,顯然發揮了廳房設施功能。門房和廂房為起居之室,長輩兄弟居有序。 走進黨家村,高大氣派的,「走馬門樓」列於巷道兩側,建築裝飾十分講究,樸實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藝術薈萃。家門外有上馬石、拴馬樁、拴馬環。門枕為方形或鼓式,均為石雕。有獅子門墩、鼓兒門墩、獅子鼓兒相結合的門墩,還有形體單純的豎立雙體線雕門墩。特別是獅子門墩,無論是粗獷簡略或精雕細刻,都能將這一猛獸處理的形體生動,神態逼真。門樓兩側有美觀的磚雕峙頭,內容非常豐富,有琴棋書畫、梅蘭竹菊、鹿兔象馬,虎牛麒麟以及幾何圖案、萬字拐、八卦圖等等,更為奪目的是門額題字,幾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磚刻,名家書寫,相當講究,成為書法藝術的展示。從內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倫理道德、理想追求三類。大門內照牆多為磚雕,主題畫面題材多樣,有「鹿鶴同春」、「封(蜂)候(猴)掛印、「五福(蝠)捧壽」等等,有的則一個大「福」字或大「壽」字。院中家訓磚雕,多在廳房歇檐兩側山牆上,內容多為道德修養之類,文化氣氛濃厚,像這樣把現實生活起居的空間拓展到了人們的精神世界,不僅有美化建築空間,還具有跨時空對多代人進行教化的功能。這些建築藝術,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是文學、道德、美學的融合,凝聚著一種潛在的鄉村文化力量,是勞動人民在建築裝飾上創造的文明成果。 村東南有文星閣風水塔,始建於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層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層內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觀各層都有磚雕牌匾,從內容上看,可以得知黨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風水塔,表達了更多的人文內涵,寄託著「修身治家」的一種生活理想。 2、看家樓 村中的看家樓,磚砌方形三層閣式,高14.5米,登高瞭望全村四周,是防禦設施的瞭望樓。仿木磚雕節孝碑樓,雕制精美,建造獨特,是黨家村磚雕代表作品。 3、特色建築 黨家村四合院一般都是一個獨立的院落,佔地四分左右,雖有帶後院、偏院的,但數量較少。上首的廳房和下首門房都將地基的橫向基本佔盡,兩側廂房嵌在二者之間,圍在中間的院落比較狹窄。廳房門房前坡的大部分檐水,先要流入廂房山牆上用磚懸砌的。 筒槽 緊承著屋檐的水槽——俗稱筒槽,再流瀉下來。也有的筒槽是檁上架椽、筒瓦包溝結構,高度與磚結構的相同,但要寬得多。院中全部青磚鋪墁。四面房子的背牆和廳房門房的山牆一起,構成院子的界牆。即使有人得到一塊較大的房基地,也都是遵循這一格局,只是兩院三院地並排修建而已。 黨家村四合院的廂房,絕大多數是兩坡水。為節約地基,相鄰院落間為廂房後坡檐水留的水道僅僅一尺來寬,檐水落地後直接排入巷道,或者拐入自家院中;有的甚而將兩院廂房背牆築得挨在一起,把水道修到牆頂上,後檐檐水由水道匯入筒槽後再分別下瀉到自家院中。 院門 黨家村四合院院門分牆門和走馬門樓兩類。牆門窄小樸素;走馬門樓高大氣派。門大多開在門房偏左或偏右的一間上,中門較少。據說,家裡出了有「功名」的人,才能開中門,所以中門外面,往往豎有旗杆。但是,有「功名」的人家多數並不開中門。這裡央有「堪輿家」所謂的「風水」問題,即中門直,易「泄氣」,偏門曲,可「聚氣」。就實用講,中門面對巷道,路人可直窺堂奧,所以中門之內又設一道屏門,平時關閉,人走左右,有重要賓客,才開屏門迎送,而北京四合院的門,總開在門房右側。 北京四合院的建築工藝比較集中地顯示在通向內院的「垂花門」上,黨家村則比較地集中在走馬門樓上。走馬門安在門房背牆內縮七八尺處,門外房下的空間稱「外門道」。外門道上有閣樓,閣樓向外一面堆疊起來的枋木稱為門楣,門楣有略施藻繪,也有全部透花飾以楓拱和垂花的。兩側下起牆裙,上與門框等高處,用做有紋線的花磚圈出兩方很大的「框壁」,框中用磚做成各種圖案。「框壁」外側左右各有一根一半牆內一半牆外的通柱,柱下有石礎,是逢年過節、紅白喜事粘貼對聯的地方。 兩柱外側以及同列山牆,牆頭都砌著寬約一尺的「螭頭子」。「螭頭子」呈弧形,支撐房檐,也起裝飾作用。古書上把無角的龍叫「螭」。《辭海》「螭頭」條:古代彝器,碑額,殿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所刻的花飾那麼,它在這裡是「借稱」了。「螭頭子」下部為座鬥,建築師恨不能把自己滿腹巧思全用在這座鬥上。座鬥靠內一面與牆砌在一起,整體突出牆外,呈懸空狀,雕刻的是外露的三面。 門樓 外露部分又分兩層同上層多為透雕須彌座,下飾流蘇,雲頭等形狀。上層多為二級「鬥」形構件,能刻六幅畫面。年代較早的畫面簡單,如明朝,清朝前期的內容多為字,卦爻符號之類。後來發展為瓶爐三事,盆景瓶子插,琴棋書畫,人物故事等。至乾隆年間,藝術上可說是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有人調查統計,黨家村走馬門樓的「螭頭子」的樣式有四十多種呢。 門為黑色,配以紅綠色門框。門上面為木質門匾,浮雕著諸如「耕讀世家」,「安樂居」,「忠厚」,「文魁」,「登科」,「太史弟」之類的題字,白底黑字或藍底金字,有的表白心志情趣,有的顯示身份地位,書法刻工都十分講究。匾下左右兩個「管扇」頭,雕成雲頭,蓮花等樣式,塗著金粉或銀粉,點綴著門樓外觀,增了不少色彩。門兩邊有「門墩石」,分方形,鼓形,獸形幾類,方形,鼓形上也都雕有人物,禽獸,花卉等,形態生動逼真,臨街有「上馬石」,就近牆上安有「栓馬環」,有的豎著「栓馬樁」,為主人出入,賓客來往上爬乘騎騾馬提供方便。因這幾樣設施,這種門樓才冠以「走馬門」的大名。 拴馬樁 門裡房下空間稱「內門道」內門道牆上,總築有一個小神龕,用來供奉土地神。設在門房一側的偏門式內門道迎面山牆上,都有青磚浮雕,有的是字有的是景。字以「福」,「壽」為多,只雕一字,兩米見方。 「福」字瀟灑開放,「壽」字平和厚重,各自形態相同,當是出自昔日大手筆,輾轉臨摹而成。景則多以喜鵲,梅花及青松,仙鶴為題材,構圖雕琢絕無雷同,皆取福慶長壽之意。 節孝碑 黨家村的節孝碑就位於村子東哨門外大路北側,此碑工藝卓而不羣。青石基座上兩丈多高的碑樓。樓頂懸山兩面坡式,檐上筒瓦包溝、五脊六獸。脊為透雕,橫脊中部聳有一尊圓雕,為1公尺高四面透風的兩層小閣樓。檐下結構為仿木磚雕,層層疊起的斗拱擎著檁條,檁上架著方椽。斗拱下面是橫額「巾幗芳型」,額框由遊龍、麒麟、香爐等圖案的透雕組成。額下雕刻尤為精美,總體欄杆形狀,每兩個立柱間為一畫面,共四幅。碑樓牆面十分平整,「清水式」磚縫橫豎中繩。牆磚比別處的要小,村中老輩人傳說這是用鋸截齊打磨平光後砌。 文星閣 文星閣的塔身頗像《封神演義》中的托塔天王李靖手中之鎮妖寶塔。登梯而上,彷彿「後人見前人履底,前人見後人頂,如畫重累人矣」。一層門額題「文星閣」三字,閣內供奉著聖人孔子以及其10位高徒的牌位。二三四層分別供奉著顏淵、曾參、子思以及孟軻的牌位。五層供奉文昌帝的牌位。頂層供的則是一手拿筆,一手執卷,正在點元的魁星爺——文曲星的塑像。 【古村典故】 黨氏祖先是怎樣來的? 兵荒馬亂,赤地千里。元朝至順二年(1331年)的三月,青黃不接的難民們紛紛逃離朝邑家園,四處求生。逃荒人流中,有個叫黨恕軒的壯漢,拉著飢餓多病的弟弟,在父母墳前跪拜一番之後,朝東北方向而來。兄弟倆沿路乞討,飢腸轆轆,且人多爭食,擠不到鍋邊。黨恕軒領著弟弟繼續向北走,過了合陽,來到百良塔旁,弟弟的肺病犯了,氣喘難行,還出現陣咳,進而咳出了鮮血,癱倒在地上。弟弟斷了氣,恕軒痛哭一場,寄埋了屍體,做了記號,自言自語地說:「弟弟,你暫安息吧。等哥哥發了家,一定搬你的屍骨,也建一座這樣的塔!」 黨恕軒隻身一人,朝韓城縣而來。下芝川,過八仙鎮,毓秀橋,上死牛坡,下寺莊河,看見東邊沿河一片綠色,夕陽燦爛,無風無塵,空氣清新,好一派川道田園美景!他不想再北上了,便順河東下,來到了這泌水河谷的北土崖下的「東陽灣」(即今之黨家村小坡崖,又稱吉家崖)。當時,這東陽灣還沒有人家居住,崖上僅有白廟(今之飼養室位置)一座。黨恕軒夜宿在白廟內,第二天借了郭家莊一戶人家的一斗穀子和一把钁頭,便在東陽灣開墾河灘地,在北土崖邊打了個土窯洞,定居下來。 四合院不落塵的奧祕 明朝初年,朱元璋坐了皇上,但他不忘自己曾經討飯時的心酸,得知黨家村始祖黨恕軒逃荒要飯的實況後,便賜給黨氏後裔一顆「避塵珠」,防止沙塵落入村莊田地,使人們安居樂業。這顆「避塵珠」,村族人安放在村邊的土地廟中供奉,並派人日夜看守。這顆寶珠,在夜晚,發出爍爍亮光,象夜明珠那樣。這種光芒,尤如探照燈,扇形輻射,扇把光源在下。每到半夜三更,漆黑夜晚,這種光芒看得最顯,四射的光芒,籠罩了黨家村上空,從北邊崖頂弧形跨入南邊泌水河灘,象一片黃紗帳子漂在空中護著黨家村這塊凈土。你如果睡在麥場上,半夜裡,仰臥著向天空細望,只見那從崖頂刮來的北風,帶著沙塵,徐徐從黃紗帳子上滾過,落在南邊的河灘中。 這就是「避塵珠」的神奇魔力,它阻止灰塵沙土落下村莊,漂向遠方,使黨家村的四合院房頂不染塵,永遠保持新凈潔美,巷道也和水洗過的一樣,無泥無沙,路面光亮。 「避塵珠」的神話,在當代科學發達之時,已由中外建築專家解開了謎底。這些專家列舉了「五種因素」來證明黨家村不染法:一是地理位置優勢,黨家村位於泌水河谷,地勢低,北邊是高崖,具有擋風避塵作用,這兒常刮西北風,當風吹來時,塵土便隨風落到河谷,被河谷之風吹走;二是自然氣流上升,河谷氣溫高於崖上塬地,使灰塵難落;三是「寶葫蘆」地形更溫暖,綠樹覆蓋面多,地面揚不起塵埃;四是建築奇特,全村一律磚瓦房,四合院,雜草難長,且巷道全部青石鋪路,無一處土路土牆,本身塵土很少;五是優良民風民俗,家家戶戶「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掃門道不和外村一樣,他們是由外向內掃,不許灰塵風揚巷中,塵土在四合院中墊廁之用。以上這「五因避塵」之說,比起前邊那神奇的「避塵珠」的傳說來,要科學的多。 【民族文化風俗】 廟會 黨家村本村廟會,人數最多的要數「馬王神會」。這個神會,入會人多,且基金雄厚。每年農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三天時間,除炸油食外,還演小戲,白天木偶,晚上皮影。這些廟會,都在各自的廟宇中舉行。 黨家村東頭的廟宇有:「菩薩廟」一座,有享殿五間,獻殿三大間;「娘娘廟」一座;戲臺一座及官房一院;「關帝廟」一座,有享殿三間,獻殿三間;「火神廟」一座;「馬王廟」一座,有享殿、獻殿各三間;「財神廟」一座,有一大間房;碑亭兩間,立碑石10個,刻有建廟修廟捐獻佈施人員姓名及捐銀數目;還有廟大門房三間,大門一座,角門三座,廟院牆一週。

No.9 張壁村——罕見的古代袖珍「軍事城堡」,一部厚厚的史書 【古村歷史】 張壁村是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的一個行政村,又稱張壁古堡,位於介休盆地東南三面溝壑,一面平川的險峻地段,海拔1040米。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難攻易守的地理優勢,在地下建有長達3000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在地上築壘構城屯甲藏兵。古堡堡牆1300米,面積12萬平方米。在堡內一條用紅色石塊砌成的「龍脊街」兩側,錯落有致地修建著五大神廟建築羣。2005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壁古堡始建年代不詳,傳說為隋朝劉武周所建。 張壁古堡是我國現有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為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它集中了夏商古文化遺址、隋唐地道、金代墓葬、元代戲臺、明清民居等許多文物古蹟,特別是隋唐地道、劉武周廟、琉璃碑等為全國罕見,張壁獨有。張壁村是一個融多民族文化為一體、住百家姓的千年古村落,堪稱一部厚厚的史書。張壁古堡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世界建築史上罕見的袖珍小城,0.1平方公里的面積,古堡暗道、宮殿廟宇一應俱全,軍事宗教、民俗歷史多種文化融合為一體。地下暗道一萬多米,地上古堡一千餘年,可進可退。方寸小城規劃高超,魚型巷,龍型港,孔雀琉璃,處處可見。 【古村古蹟】 1、迷宮暗道,地下的一座城 壁者,軍壘也。顧名思義,張壁最初有可能就是功能單一的軍事堡壘。事實也是如此,張壁「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是中國唯一具有軍事、民用雙重用途的城堡遺址,也是中國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融軍事、居住、生產、宗教活動於一體的罕見的古代袖珍城堡。張壁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北面,有三條深溝向下延伸;南面,有三條向外的通道;西面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東面則有溝塹阻隔,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建有南北兩座堡門,北堡門為磚砌,南堡門為石砌,中間是一條長300米的街道。街道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還有幾座琉璃覆頂、金碧輝煌的廟宇點綴其中。抱柳的古槐和罕見的琉璃碑也為古堡增色不少。 古堡的與眾不同,還在於這裡的所有路口都是丁字,沒有十字。其主次街道分明,南北主道長約300米,由石塊和石條鋪就而成,叫龍街。它與東邊三巷、西面四巷構成了「丁」字型的結構。東三巷民居多為農家小院,西四巷建築錯落有致,街巷格局嚴整,過去多為富戶居住,門楣考究,磚、木、石雕精美。 保存完好的民居目前主要集中於戶家園與賈家巷的嘉會堂。而這些富戶的後代,大多已經遷出古堡,他們的祖屋也被封閉,對遊客而言無緣參觀真是一個遺憾。此外,張壁古堡還保留著中國多數古城均已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裏坊」,在龍街與幾條小巷的丁字巷口,遊人仍可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門,他們是各個「裏坊」唯一的出口。關閉巷門後,各個裡坊就成為相對封閉的堡中之堡,裏坊之間既可各自為戰,又可相互呼應,是一套完好的內部防禦體系。 2、袖珍城堡,地上的一座城 隔著黃土地,張壁古堡的地底下是另外一座讓人驚嘆的城。從西場巷一座普通民居的地道入口進入,就是一個神祕的地下世界,這裡隱藏著張壁的地下防禦體系,也隱藏著一個個未解之謎。 地道為三層立體,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地道彎曲迷離,道內留存有氣孔,通於溝塹外,還有隔井直下三層底部。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離不等,是放置油燈的地方。高層有餵養牲畜的土槽;中層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棲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層有寬2-3米、長4-5米的深洞,是存糧的洞穴。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地下工程,其軍事需要、對外保密的戰略目的可想而知。 走在暗道裏,就像進入了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迷宮。這裡,馬槽、將軍窯窟、天井水井,還有糧倉、瀉洪防堵、壁孔通訊設施和暗殺機關,均在昏黃的燈光下充滿了詭異色彩。來到堡內最低處,距離地面20米左右的高度,通過正上方開鑿的天井仰望外面燦爛的天色,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天空彷彿更加遙不可及了。 3、寺廟宮觀,罕見的密集建造 除了頗具規模的軍事堡壘,眾多的宗教廟宇也是張壁的一個看點。堡內現存十六座祠廟,真武殿、空王殿、三大士殿、二郎廟、可汗祠、關帝廟等各自分佈在南北兩門附近,且大都建於城牆之上。 張壁古堡為子坐午向,南高北低,有悖於古代城市選址「子午」坐城須北高南低的原則,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張壁村不遺餘力地對北堡門和周邊祠廟進行了多次改造,他們在北堡牆上修建了「二郎廟」和「真武廟」,廟頂高度高於南堡門,以順應北高南低的原則。由於綿山的地勢高陡,「沖」氣足,於是又在南堡門外建造了關帝廟,以遮擋來自綿山的「煞氣」。其實,稍加留意古堡的建築,就會瞭解古堡內的建設規劃無一不反映著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風水的思想。譬如,南北兩座堡門士是相互看不見的,它們並不在一條貫穿的直線上,因為連接兩座堡門的主街道在兩端被有意加上了弧度,略呈「S」型,而這正是處於「風水不外流」之考慮。 小小的張壁古堡建有如此多的寺廟宮觀真是讓人叫奇。它的金碧輝煌、流光溢彩也從另一個側面表現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託,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對平安幸福的希翼和長盛不衰的祈盼。這眾多的廟宇中,最著名的是明代空王佛行宮,建造在北門丁字門頂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牆繪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最珍貴的莫過於行宮前廊下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曾聽聞山西介休是中國琉璃藝術建築的寶庫,見此二碑更深信不疑了。據專家考證,這兩座碑是我國目前唯一發現的琉璃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小小的村落能有如此眾多的佛教廟宇和道教廟宇,也是十分獨特和神祕的。 4、空王佛行宮 著名的明代空王佛行宮,建在張壁村北門的丁字門頂上,坐北向南,大殿三間,殿內塑有空王佛像,山牆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的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另外,在空王佛行宮的前廊下有兩尊罕見的琉璃碑,東側的石碑記述了空王佛修鍊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的石碑記載空王佛行宮修建的經過。 5、古地道 張壁村的地下有古人修建的錯綜複雜、規模巨大的地道系統,總長度近10公里。部分區段有上下兩層,甚至三層。地道內,寬處可並行兩人,窄處僅能通過一人,大部分區段高度不足1.8。洞壁上每隔幾步便有一個凹坑,可能是用來放置油燈的。張壁村的西場巷有一座很考究的民居。它正房的東次間裏就有一個地道入口。這個入口藏在房間裏的一個黑漆大櫃中,十分隱蔽。 張壁村有十餘口水井,目前已發現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內側壁上開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對的兩個洞口,搭塊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斷了後路。由於多次的地震和洪水造成的塌陷,地道的全貌已無法知曉,而且由於村民在沒有專家指導下曾自行挖掘清理,破壞了原始洞壁。如今,地道挖於何時,因何而挖,已無法得到準確答案。有學者認為張壁村的建設者是劉武周,得出這一結論最直接的證據,是古堡內的可汗祠和唐初李世民與劉武周在介休一帶交戰的歷史事實。 【古村典故】 小村落裏營造軍事堡壘的歷史真相之謎 李世民和劉武周的戰爭聲勢浩大,意義深遠,因此在各種史書上都有記載。劉武周利用介休境內的綿山作屏障,順著黃土高塬的地形修堡壘、挖地道,建造防禦設施也在情理之中。   在張壁村裡的西南角,有一條巷道叫西場巷,村民們說它的名字就來源於那段歷史。而在張壁村附近,還有一對村子的名字非常有趣,分別叫東歡村、西歡村。史書上都有記載,決定劉李大戰的關鍵性一仗是在介休城南、綿山之中的雀鼠谷展開的,雀鼠谷是一個險要的山口,距張壁村不到十里地。與李世民直接對陣的是劉武周的妹夫宋金剛。   《介休縣誌》記載:宋金剛潰敗之後,落荒而逃,唐軍勢如破竹,乘勝追擊。按王融亮的猜測,宋金剛正是鑽入了張壁的地道逃走了。經過近一年的考證,史志專家們的目光停留在了隋末唐初這段歷史上,李世民和劉武周的戰爭為張壁的明堡暗道找到了一個有分量的答案。   張壁村三面環山,伴有深溝險壑,只有村南有通路,劉武周的守兵只要盤踞其中,堅固的城牆、防守嚴密的巷道便使得唐軍難以侵入。即使古堡陷落,守城士兵可以馬上轉入地下,在三層結構的地道網路中穿梭自如,他們可以利用哨口傳遞消息,利用伏擊口打擊敵人,如果敵人進來,便有陷阱伺候。地道內有糧倉,有供將士們休息的地方,即使不用出去,照樣可以從井中打水。萬一地道也被攻破,他們可以通過與介休縣城以及其他村落相連通的地道迅速轉移,悄無聲息地逃脫。   但天下一統畢竟是歷史的大趨勢,劉武周的軍隊早在雀鼠谷就已經慘敗給李世民,或許張壁古堡並沒有來得及發揮它的軍事作用,只是成為敗軍逃脫的通路了。劉武周兵敗之後,投奔突厥,一直想回歸故里、東山再起。但不久便被突厥所殺。後來他的首級被安葬在介休城南,而身子永遠留在了漠北。   但是,令人感到疑惑的是,介休境內有很多紀念李世民豐功偉績的建築物,但為什麼又留有供奉劉武周的廟宇呢?其實,劉武周和李世民家族同為隋末起義軍,他開倉放糧,濟富百姓,當地人民還是很愛戴他,所以他雖為敗軍之將,後人還是沒有忘記他的功勞。   如今,當地的村民們都接受了古堡和地道是劉武周所修建的觀點。但通過如此多的假設、間接求證得來的結果,還是讓專家們心有餘悸,很多問題依然得不到解釋。也就是說,劉武周在介休正式駐軍僅十個月,要想修建這樣複雜的軍事工程難以想像。況且尉遲恭作為鎮守介休的大將,他投靠李世民之後,難道一點都不提及地道的事,史書上也不做任何的記載?或許推論的前提就不正確,地道和堡壘根本就不是同一時期同一人所建,它們的謎底還需要單獨去尋找。但是,直到今天,除了隋末唐初這段歷史,專家們還沒有找到更可靠的答案。 【民族文化風俗】 張壁村傳統手工業源遠流長。唐代以前,洪山採坪溝已開設三窯,即煤窯、泥窯、碗窯。唐末宋初,洪山陶瓷業和縣城釀醋業已規模生產。介休陶瓷以洪山白瓷為主,其印花刻花器製作筆意潑辣奔放,不失民窯本色。唐、宋時期,介休已有燒造琉璃記載,到明代,介休琉璃燒造達到極盛,現存張壁古堡、城內城隍廟、師屯北廣文濟寺、靈石資壽寺等琉璃建築皆為介休匠人傑作。介休陳醋具有色黑亮、味香美、不變質等優點,據傳,明代安徽潁州的大升陳醋,清代山西清徐的老陳醋,分別為介休人侯大升、王來福傳藝。 清代鹹豐年間,義安「咸亨湧」釀造的木瓜黃酒,醇香適口,色澤鮮艷,民國18年(1929)曾獲巴拿馬國際賽酒會銀質獎。 十里鄉俗不同,介休城鄉歷來為一日兩餐,(70年代後城區機關因作息時間改為三餐),且人人有喝茶習俗。另外,據史籍,介休鄉民樸直,急貢賦不敢後;士懼禮法,重氣節與清廉。但邑人中也有競相與奢和崇佛重禱之陋習。據歷代《介休縣誌》記載,介休較大的寺廟堂祠有149外之多(含佛寺77處,道觀47處),香火盛俗,昭昭若揭。相傳新春鬧社火的習俗在張壁村已經有幾百年的傳統。張壁村辛勤勞作一年的村民們興緻勃勃地划起旱船,吹起嗩吶,以此表達心中的喜悅之情和對新一年的美好嚮往。

No.10 培田村——中國南方莊園,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築古村 【古村歷史】 培田村位於中國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1956年前屬長汀縣),是一個客家古村落,居民多為吳姓。培田村於2005年被列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培田村古建築羣於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先祖吳拔仕(八四郎公)於元末從浙江遷至河源裏上籬,其孫吳文貴(三世祖文貴公)遷往上籬北側一里處,到六世祖郭隆公時將該村稱為培田。培田與上籬為同宗的兄弟關係,合稱為吳家坊。培田居上游,稱吳家坊上村,上籬則稱吳家坊下村。20世紀50年代,上籬村改稱升星村。 從明初三世祖遷居到正統年間,為培田的形成時期;嘉靖到清乾隆年間為繁榮時期;其後受太平軍的影響,村落破壞嚴重,至光緒年間很多建築重建;到20世紀30年代,受紅軍以及現代交通發展的影響,培田逐漸衰敗。 這是一座擁有800年歷史的村落,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羣。其精緻的建築,精湛的工藝,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築文化的經典之作,人稱「福建民居第一村」、「中國南方莊園」,有「民間故宮」之美譽。培田古民居建造技藝精湛,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的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築。 【古村古蹟】 1、古民居建築羣 培田村現存主要建築有30幢大宅、21座祠堂、6座學堂、2處書院、2座牌坊、2座廟、3座庵,以及1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2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總面積達到7萬平方米。全村建築的博大、保護的完好、珍藏品的多、文化底蘊之深,為外界所嘆服。帶有鮮明明清建築特點的古建築羣落,其濃鬱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漫步培田古街,衡公祠、久公祠等精巧華麗的百年古祠令人目不暇接。這些祠廟建築注重門廬構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其中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有文貴公祠、石頭丘草堂(南山書院)、超北公祠、官廳、衍慶堂、容膝居、衡公祠、繼述堂、厥後堂、雙善堂、祖堂、思敬堂、文貴公祠、敬承堂、濟美堂、三讓堂、務本堂、世德堂、教五堂、致祥堂、如松堂、穩南公祠、三伯公祠、配虞公祠、思容坊、聖旨坊、雙灼堂等。 培田古民居建造技藝精湛。以官廳、繼進堂為代表的「九廳十八井」建築,設計構思秉承「先後有序、主次有別」的傳統觀念。縱主橫次,廳、廂配套,主體、附房分離。通風、採光、排水、衛生,連同子孫的發展都納入規劃之中。挑梁式梁桎結構以其「牆倒屋不塌」的特點,被中外專家稱為世界一流的抗震建築。宅內的建築裝飾集中了各種工藝手法,梁託窗雕鎏金,屏曲、梁扇鏤空浮雕,有的圖形紋樣多達9個層次,巧奪天工。培田21座百年古祠的門廬構造也是技藝超羣,素有「三分廳堂七分門廬」之說。其結構斗拱壘撐,立石柱雕樑,架飛檐翹角;安紅門,畫彩棟,懸金字牌匾,鏤雕窗牖牆屏,刻石柱楹聯,繪木壁漆畫,富麗堂皇,令人目不睱接。 培田古民居不僅建造精巧,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而且保存大量楹聯、牌匾,其中不乏名人佳作,如清大學士紀曉嵐為培田書院題匾:「渤水蜚英」;明代兵部尚書裴應章考察培田後贈聯「距汀城郭雖百里,入孔門牆第一家」,都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2、古街 村中心是一條千米長的古街,貫穿全村,旁列古祠、民居、商鋪,是培田的主要商業集市。相傳,盛時街上商鋪數十間,客枝、轎行、賭莊、布店等等無所不包。曲折古街,巷道,互為連通,把錯落的明清古建築有機連為一體,「雖是人工,宛若天成」。 3、古代水圳 街道邊有水圳相伴,穿街過巷,直通各戶,是古時自來水工程。村中老人回憶,過去圳水清澈見底,村裡人就靠屋旁流動的圳水作為生活用水,洗菜淘米。村中還有一口口水塘、古井,見於房前屋後。 數百年前的建村者,極為講究村落的理水。每一座古建築都布有暗溝,用來排泄家家戶戶的天井雨水、生活污水。天井將民居屋面流下的雨水匯聚一處,順溝而出,流人石砌水池,滿足「四水歸堂,財源攘滾而來」的聚財心理。排水路徑講究宜暗藏,不宜顯露;宜彎曲而去,不宜直瀉而出,乃因「水為氣之母,逆則聚而不散;水又屬財,曲則留而不去也」。有的民居還在廳堂下設有陶製暗水管,放養烏龜在管內爬動,起著排污清溝作用,別出心裁。 【古村典故】 九廳十八井 這裡明清建築的特色是「九廳十八井」,曾認真的到一棟宅院裏數了一下,還真有「十八井」,但很不容易找到。「九廳十八井」是客家人參照北方庭院建築特點,適應南方多雨潮濕氣候,採用中軸對稱佈局,廳與庭院結合的大型民居建築。其廳、井佈局科學合理,九廳各有功用。上廳供祭祀、族長議事,中廳接官議政,偏廳會客交友,樓廳藏書課子,廂房橫屋起居炊沐,集政、住、居、教於一體。廳堂後部往往有太師壁,供奉著神像或者是祖先的畫像,牆上常常貼著書法或者對聯。 銅錢的說法 很多院落用鵝卵石鋪地,並做成各種圖案,有金錢紋啊,有如意結啊,有松鶴圖啊,四周再用條石鑲邊,諸多考究。有一家大宅院,大門檻的外面是個半圓型的卵石地面,比院子的地面整整矮了一大截,當中還有個銅錢的圖案。每當下雨,這個半圓型的卵石盆就積滿了水,像個聚寶盆,這就有了吉利的意味。而中間那個銅錢也有個說法——閉著眼睛從屋外走到屋裡,第三步的時候若正好踏到銅錢上,就說明你有財運哦。我們抱著好玩的態度都踏了一遍,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踏到銅錢。看來民間工匠在那麼早的時候就懂得樸素的人體工程學了。 【民族文化風俗】 培田人是喜歡種植花草的,而無論大廳小廳,都有用磚頭架起的木條,上面擺滿了盆花。有的用臉盆,有的用奶粉罐做成很隨意的花盆,看起來樸實又別有情趣。除了在宅院的主要通道鋪砌石板道外,別處一律留泥土種植花草。在民宅的屋脊上,常可以看到一些裝飾,以動物中的龍、魚,植物中的卷草為主。這些吻飾,在麗江的納西族民居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但造型是不同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