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的悖論是,無論清收處置、自我核銷,還是債轉股、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一直在銀行體系內兜兜轉轉,銀行仍然是最大的消化主體。怎樣才能真正有效化解風險?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 王麗娟

3月底4月初,各家銀行年報紛紛出爐,不良貸款率一欄幾乎「全軍覆沒」。

2015年底,經過連續10個季度的環比上升,商業銀行不良率已達1.67%,且撥備覆蓋率從年初211.98%降至181.18%。2016年2月份數據顯示,不良貸款規模持續攀升,不良貸款率已告別「1」字頭,升至2.08%。

這是股改上市以來,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最大的一年。並且,資產質量還在持續下滑,依舊看不到底部在何處。

不良資產處置,成為銀行今年的重點工作。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對銀行而言,不良資產是塊毒瘤,各家銀行出於監管要求、資金成本和時間成本等因素,不得不加快不良資產的處置速度。而對資產管理公司而言,不良資產或許是潛力股,一旦資產價格回暖,便可以依靠不良資產處置賺得盆滿缽滿。

此刻,萬億「債轉股」有待開啟,不良資產證券化亦在加速推進中,各種類型的資產管理公司迅速崛起,各類接盤俠已準備就緒。那麼,誰才是不良資產的買單主力?又是否能真正有效化解風險?

處置方式史上最全

2016年可謂是不良資產處置的關鍵年。各種處置方式逐漸湧現,形成了市場化、多元化和綜合化處置不良資產的能力,可謂「史上最全」。

首先,「債轉股」重出江湖。二重重裝、熔盛重工債轉股方案相繼落地,中鋼集團包括債轉股在內的重組方案也正待批複。債轉股還將在更廣範圍內推進,預計首批將化解1萬億的銀行潛在不良資產。

作為企業降槓桿、銀行資產保全的一種方式,債轉股在銀行不良資產處置中被賦予了頗高的期待。

其次,不良資產證券化也在加速推進中。這項2005年就開展試點但2008年被叫停,直到2014年才被個別資產管理公司「怯生生」試了幾筆的處置手段,一直命途多舛。

今年,銀監會重點強調了要加快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邁出重要一步。而這「重要一步」,或是將試點逐漸常規化。

實際上,債轉股和不良資產證券化均為政策層面的新增手段,傳統的資產管理公司仍是主流接盤俠。只是隨著不良資產處置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資產管理公司也開始逐漸分層。

首當其衝是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東方、華融、長城、信達,因處置上世紀末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資產而創辦,如今已是主力軍隊伍。

也正是因為接盤了四大國有銀行股改上市之前的大筆不良資產,在經歷了一輪資產上漲之後,不良資產的變現盈利能力提升,四大管理公司「悶聲賺錢」,逐漸成為了金融巨頭。

根據在香港上市的信達資產年報顯示,2015年,中國信達實現歸屬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人民幣140.3億元,同比增長17.9%;集團合併總資產達人民幣7139.7億元,比上年末增長31.1%。經營情況遠好於眼下為實現凈利潤正增長而殊死拼搏的各家銀行。

正是看到了這一「錢景」,越來越多的處置不良資產的機構相繼成立。其中包括有地方政府背書的「地方版AMC(Assetmanagementcompanies,資產管理公司)」,以城商行等為主要客戶群,以及一些新興的民資資產管理公司,通過與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合作,分食利益。

一條處置不良資產的產業鏈正日漸成熟。

接盤主力仍在銀行間

看上去當前的處置手段和渠道逐漸多元化,但實際上,不良資產的消化主力還在銀行體系內。

目前,商業銀行處置不良資產有三大正規渠道:一是自行清收重組和減免,二是自主核銷,三是對外轉讓。這三種渠道的處置規模約各佔1/3。

其中,清收重組需要銀行一對一地與債務人商談債務清償,或通過法律手段清收,主要針對國有獨資或控股的金融企業。自主核銷則直接損耗銀行的撥備,對利潤形成直接影響。

於銀行而言,儘管清收重組和自主核銷是處置不良資產的主要方式,卻不是最有效率和收益的方式。

於是,債轉股被再次重提,不良資產證券化加速重啟。但這兩大新增手段和渠道,儘管能實現時間換空間,緩解銀行流動性和盈利壓力,卻並未將不良風險轉移出去。

對於債轉股,業界爭議頗多。基本共識在於短期內能化解銀行資產質量壓力,也能緩解企業償債負擔。但是長期來看,並不能解決企業經營不善,銀行與企業過度捆綁的問題。

「如果貸款企業的經營狀況沒有好轉,甚至進一步惡化直至破產,那麼銀行手裡的股票還是會變成一張廢紙,還不如當初作為債權人要求破產清算。」一位銀行資產管理部門人士指出。

上述銀行人士透露,萬億規模的債轉股不只是針對不良資產,還涉及到關注類貸款,畢竟有很多壞賬主體不具備長期發展的趨勢。無論被動還是主動,銀行都希望轉換過來的股權是具有投資價值的。

而重啟不良資產證券化,對於試點銀行自然是增加了又一種處置方式,只是對於行業中的其他個體而言,未見得是一件幸事。

從去年年底重啟以來,銀監會已經批複了包括國有銀行在內的六家試點機構,並給予了500億元額度。但直到今年一季度結束,各家銀行的產品還沒有發行的跡象——其一是資產估值存在挑戰,其二是潛在認購機構也猶豫不決。

對於不良資產證券化產品,購買主力還主要集中在銀行間市場,一些銀行同業部門的業務負責人在產品銷售還沒開始時,就已經對產品有所顧慮。「要關注發行人和擔保。如果有財政兜底,那才有購買的動力。」

無論是清收處置、自我核銷,還是債轉股、發行不良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一直在銀行體系內兜兜轉轉,銀行仍然是最大的消化主體。

資管市場打破壟斷

然而,萬億級的市場規模,使得不良資產並沒有因為是「壞孩子」而被嫌棄,反而成為資產管理公司盯上的一塊肥肉。

在西方發達資本市場,那些專門盯著壞賬並且以此為生的金融機構,被稱為「禿鷲」。如今在中國,「禿鷲」越來越多。

對於專業從事不良資產處置的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而言,在嘗盡了上一輪銀行剝離壞賬的甜頭之後,如今的處置手段和模式也在不斷花樣翻新。

例如,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紛紛布局「互聯網+不良資產」,信達、華融就先後試點在淘寶資產拍賣平台分別上線40億元、515億元不良資產。

不過,過去能賺得盆滿缽滿,除了不良資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之外,四大資管公司相對壟斷的地位同樣功不可沒。現在,這種壟斷已經被打破。

經過兩年多醞釀和準備,目前已有20多家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成立,甚至落地到地市一級。

這些地方版AMC以處置城商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的不良貸款為主,通過統一收購、處置地方政府不良債權,一定程度上防止了銀行被地方債務所綁架,減少對實體經濟的衝擊。

除此之外,一些民資資產管理公司也在低調躋身這一隊伍,且勢力逐漸擴大。

一方面,它們選擇直接與銀行合作,通過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從銀行手中購買不良資產,再通過自己的追討團隊、法律團隊進行追訴和變現。「其實民資更多是做一些比較瑣碎的活兒,多是"四大』不願搭理的。比如抵質押的盡職調查和處置跟蹤,或者零碎的不良資產包處置。」上述銀行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它們通過與「四大」合作設立私募基金,由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作為GP(普通合伙人),其他資產管理或投資公司作為LP(有限合伙人),LP再受讓股份給更多的投資人,形成標準化產品。這無疑是對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的突破,而不止局限於原來的資產證券化這一雛形。

專家指出,市場更樂見的,是不良資產不再停留在銀行體系之內,而是在控制住系統性風險的前提下,讓更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其中,以更加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本文系本刊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作者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