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更不負責任,我們讓自己變成神,而唯一剩下的只有物理法則,我們也不用對任何人負責。正因如此,我們對周遭的動物和生態系統掀起一場災難,只是為了尋求自己的舒適和娛樂,但從來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

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

  • 直立行走讓臀部變窄,產道寬度受限,而且嬰兒的頭會越來越大,為了能夠安全生產,自然選擇讓人類早產(其他動物一出生就可能會走路或者覓食)。導致人類會更突出社交技巧。因為早產的嬰兒需要更多的精力照顧,所以想養孩子,需要其他家族成員持續提供協助,從而演化成強大的社會關係種族。
  • 歷史上眾多的災難,都來源於人類從食物鏈的中段到頂端的倉促跳躍。(使用火,邁出了一大步 -> 烹飪 -> 可食用種類變多,減少進食時間,縮小牙齒,減少腸的長度 ,大腦開始發育)
  • 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為有獨特的語言。(智人發展出來的語言技能,能夠明確得知自己部落里誰比較可信可靠,於是部落規模就能擴大,而智人也能夠發展出更緊密,更複雜的合作形式)
  • 「八卦理論」,即使到今天,絕大多數的人際溝通,講的還是八卦,就好像我們的語言天生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生。
  • 人類語言真正獨特的功能,在於能夠傳達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傳說,神話,宗教應運而生。->「虛構」讓人類擁有想像力,更重要可以一起想像,編出種種共同虛構的故事;
  • 只要一個團體大於150人,大多數人就無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員的生活情形。在150人以下的團體,幾乎不需要什麼正式紀律,靠著人際關係就能運轉正常。
  • 任何大規模人類合作的根基,都在於某種只存在於集體想像的虛構故事。(例如教會,根基在於宗教故事;國家,根基在於國家故事,這些故事都存在於人類的共同想像中,在宇宙中並不存在,其實在現代社會運作的機制也還是一樣)[公司:也是一個集體想像,它不是一個實體對象,但在法律上我們卻稱它為「法人」,好像它真的有血有肉的人一樣]
  • 說出有效的故事,並不容易,難的不在於講故事,而在於讓人相信。只要把故事講成功,就能使得數以百萬計的陌生人合力行動,為了共同目標奮鬥。只要改變所講的故事,就能改變人類合作的方式。認知革命後,開啟了一條「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而不在停留在「基因演化」這條總是堵車的道路上。
  • 如果沒有信任,就不可能有貿易,而要相信陌生人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今天之所以能有全球貿易網路,正因為我們相信著一些虛擬實體,像是美元,聯邦儲備銀行,還有企業商標。而在部落社會,往往也得先藉助共同的神明,傳說或者圖騰建立信任。
  • 認知革命的影響:

  • 即使到了現在,我們大腦和心靈都還是以狩獵和採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維。我們比以前的人享有更多的物質,擁有更長的壽命,但又覺得疏離,沮喪而且壓力重重。(難以抵抗最甜最油的食物:因為在草原或森林裡,高熱量的甜食非常罕見,供不應求。如果發現,最明智做法就是馬上吃掉,不然就會被其他動物吃掉,這種直覺深植在我們的基因里。)
  • 大多數智人不斷遷移,隨著季節變化,動物遷徙,植物生長周期,人類追逐食物,從一地前往另一地。可能偶爾遇上自然災害,暴力衝突,人口壓力或者碰上有領袖魅力的首領,部落走出原有的領土區域,這些流浪促成人類擴展到全球的動力。
  • 有證據顯示,自從採集時代以來,智人的腦容量其實實在逐漸減少!因為要在那個時代活下來,每個人都必須要有高超的心智能力。而農業和工業時代開始後,人類開始靠著別人的技能生存下來,就算是低能的人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一方面,現代人只需要專精於自身小領域的知識,生活中其他方面,絕大多數都是靠其他領域的專家;另一方面,例如製藥肯挑水或是當個流水線工人,就能活下來並把平庸的基因遺傳下去)
  • 在歷史上,人類首次抵達澳大利亞絕對算是一件大事,重要性不亞於哥倫布抵達美洲或者阿波羅登月。人類第一次成功離開亞非大陸生態系統,他們所做的不只是適應當地環境,而是讓整個澳大利亞的生態系統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 物種滅絕的浪潮:
    • 第一波,採集者的擴張;
    • 第二波,農民的擴張;
    • 第三波,工業活動的擴張;

農業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 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鬆的生活新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採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重量增加,但不意味著吃的更好,過得更舒服,反而造成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農業革命可以說是史上最大的騙局。
  • 人類以為自己馴化了植物,但其實是植物馴化了智人。(小麥在一萬年前,只是許多野草中的一種,而如今卻變得無處不在。衡量某種物種演化成功與否,頻段標準就在於世界上其DNA的拷貝數)
  • 為什麼不放棄農耕,回到採集生活?部分原因在於,所有的改變都必須點點滴滴的積累,經過許多代的時間,才能夠改變社會;等到那個時候,已經沒有人記得過去曾經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選了。(今天依舊如此:年輕大學畢業生投身大企業,從事各種勞心勞力的工作,發誓要努力賺錢,在35歲退休,去充是真正有興趣的事業。但等到他們到了35歲,卻發現自己背著巨額貸款,付子女學費,養在高級住宅區的豪宅,每家得有兩部車,覺得生活里不能沒有高級紅酒和國外假期。他們會怎麼做?難道會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樹跟?當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繼續把自己累得半死)
  • 人類一心想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於是釋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但結果並沒有任何人料想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樂見的。(電子郵件,讓人省下了麻煩和時間,但是生活變得更輕鬆了嗎?我們其實是把生活的步調加速成過去的十倍快,於是我們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 農業革命意義深遠,除了影響建築,跟影響了心理。在農業革命後,人類成了遠比過去更以我為中心的生物,與「自己家」緊密相聯,但與周遭其他物種畫出界限。
  • 農業時代人類的空間縮小,但時間卻邊長了。採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思考下周或下個月的事,但農民卻會想像預測著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情。農民擔心未來,除了因為有更多東西要保護,也是因為現在有別的方法可以減少風險。農業帶來的壓力影響深遠,正是後代大規模政治和社會制度的基礎。
  • 生產出來的多餘糧食養活了一小撮的精英分子:國王,官員,戰士,牧師,藝術家和思想家,但歷史寫的幾乎是這些人的故事。於是,歷史只告訴我們極少數人在做什麼,而其他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不停的挑水耕田。
  • 衝突不斷,戰爭和革命的根源在於,人類在幾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一直都只是幾十個人的小部落。從農業革命後,不過短短几千年就出現了城市,王國,帝國,但時間並不足以讓人類發展出能夠大規模合作的本能。
  • 自然界的秩序是穩定不變的,就算人類不在相信世界上有重力,重力也不會一夜之間就消失。但相反的是,想像所構建出來的秩序中石油一夕崩潰的風險,因為這些秩序背後靠的是虛構的故事,只要人們不再相信,一切就風雲變色。
  • 怎樣才能讓人相信這些秩序。
    • 對外的說法絕對要堅持它們千真萬確,絕非虛構;
    • 教育上要貫徹同一套原則;
  • 讓人類不會發現組織自己生活的種種秩序其實是想像:
    • 想像構建的秩序深深與真實的世界結合;
    • 想像構建的秩序塑造了我們的慾望;
    • 想像構建的秩序存在於人和人之間思想的連接。
  • 身為人類,我們不可能脫離想像所構建出的秩序。每一次我們以為自己打破了監獄的高牆,邁向自由的前方,其實只是到了另一間更大的監獄,把活動範圍稍稍加大。
  • 我們之所以能和完全陌生的人踢球賽,是因為大家都學過同樣一套的足球規則。這些規則全部是想像出來的,不過只要大家都同意,還是能玩得很開心。這種情況同樣適用於像是國家,教會或貿易網路等較大的規模,只有一項重要區別:複雜的程度不同。
  • 人的大腦不是很好的存儲設備,因為大腦容量有限,且人難免一死,在人類的大腦經過演化,只習慣存儲和處理特定類型的信息。人腦的限制大大局限了人類合作的規模和程度,隨著居民人數的增長,要協調各項事物所需的信息也不斷膨脹,在公元前3500~3000年,蘇美爾人發明了「書寫文字」。
  • 文字對人類歷史所造成的影響:它逐漸改變了人類思維和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過去的自由連接,整體思考,已經轉變為分割思考,官僚制度。
  • 每一種由想像構建出來的秩序,都絕不會承認自己出於想像和虛構,而會大談自己是自然,必然的結果。
  • 各種階級制度的道德意義不一,某些社會的歧視也比其他社會更為嚴重或極端,但至少就目前學者研究,還沒有任何一個大型人類社會能真正免除歧視的情形。這些階級制度開始時多半只是因為歷史上的偶發意外,但部分群體取得既得利益之後,世世代代不斷加以延續改良,才形成現在的樣子。這一切形成了一個自為因果,不斷自我加強的惡性循環。

  • 各種規定男人該如何,女人就該怎樣的法律,規範,權利和義務,反應的多半只是人類的想像,而不是生物天生的現實。大多數人類社會裡,絕大多數情況下所謂男人就是男性,而女人就是女性,但那些社會學的名稱負載了太多的意義,而真正與生物學相關的部分少之又少,甚至完全沒有。

  • 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範。就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夠遵照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
  • 公元前1000年間,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相信這些秩序,就有可能相信全球的人類都「在一起」,都由同一套規則管轄。這三種秩序是:
    • 經濟上的貨幣秩序;
    • 政治上的帝國秩序;
    • 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
  • 金錢並不是物質上的現實,而只是心理上的想像。金錢的成功,真是因為人們接受了這種集體的想像,「信任」正是所有金錢形式最基本的原料。金錢正是有史以來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系統。這種信任的背後,有著非常複雜而長期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網路。
  • 宗教信仰的重點是自己相信,但金錢信仰的重點是「別人相信」。所有人類創造的信念系統之中,只有金錢能夠跨越幾乎所有文化鴻溝,不會因為宗教,性別,種族,年齡或性取向而有所歧視。也多虧有了金錢制度,才讓人就算互不相識,不清楚對方人品,也能攜手合作。
  • 金錢制度的兩大原則:
    • 萬物可換
    • 萬眾相信

就是因為這兩大原則,讓數百萬的陌生人能夠合作各種貿易和產業。這些看似無害的原則還是有黑暗的一面。如果一切都能換成金錢,而大家相信的又不是具名的硬幣和貝殼,就可能傷害當地傳統,親密關係和人的價值,讓冷酷無情的供需取而代之。

  • 我們愛看的是反敗為勝,是小人物的勝利。然而,歷史就是沒有正義。多數過去的文化,早晚都是遭到某些無情帝國軍隊的蹂躪,最後在歷史上徹底遭到遺忘。
  • 帝國正是造成民族多樣性大幅減少的主因之一。帝國就像一台壓路機,將許多民族獨特的多樣性逐漸夯平,整合製造出他們更大的新群體。
  • 帝國循環

  • 對泛神論者來說,人類只是地球上眾多生物中的一種。但對多神教徒來說,整個世界就像是反映了神和人類的關係。多神教提高了神的地位,更有人的地位。
  • 釋迦摩尼認為,人遇到事情通常就會產生貪念,而慾念總是會造成不滿。遇到不喜歡的事,就會想躲開;遇到喜歡的事,就會想維持並增加這份愉快。正因如此,人心就永不滿足,永遠不安。釋迦摩尼找到一種方法可以跳出這種惡性循環,在食物帶來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重點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在它帶來的感受。(痛苦來自慾望,要從痛苦中解脫,就要放下慾望;而要放下慾望,就必須訓練心智,體驗事物的本質)
  • 人文主義對「人性」的定義,大致分為三種對立的教派:
    • 自由人文主義:人性就在於每個個人的自我特質,個人自由神聖不可侵犯,儘可能為個人爭取更多的自由;
    • 社會人文主義:神聖的不是每個個人心中的聲音,而是所有智人這個物種構成的整體,讓所有人都能平等;
    • 演化人文主義:人類並非處處相同,也不是永恆不變,而是一個會進化或退化的物種(納粹為代表);

  • 歷史上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是一個十字路口。雖然從過去到現在只剩單行道,但到未來卻又無數岔路可走。事實上,真正最知道當時情況的人(也就是活在當時的人),正是最看不出歷史走向的人。那些在當代看來最不可能發生的事,常常就是最後成真的事。歷史就是這樣的一團混沌,歷史就是無法解釋得斬釘截鐵,無法預測十拿九穩。
  • 雖然我們無法解釋歷史做出的選擇,但有一點可以確定:歷史的選擇絕不是為了人類的利益。並沒有證據顯示史上最成功的文化就一定是對智人最好的文化,先演化一樣,歷史的演進並不在意生物個體是否幸福。至於對個別人類來說,即使受到了歷史演進的影響,但通常一方面太過無知,一方面太過軟弱,因此無力改變。

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

  • 現代科學與先前的知識體系三大不同之處:
    • 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
    • 以觀察和數學為中心;
    • 取得新能力;
  • 科學研究之所以能得到經費,多半是因為有人認為這些研究有助於達到某些政治,經濟或宗教的目的。
  • 亞當斯密提出:人類全體財富的基礎,就在於希望增加個人利潤的自私心理。他其實告訴我們,貪婪是好的,而且我們讓自己過的好的時候,不只是自己得利,還能讓讓人受益。
  • 消費主義的美德就是消費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鼓勵所有人應該善待自己,愛寵自己,就算因為過度消費而慢慢走上絕路,也在所不惜。
  • 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倫理可以說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將這兩種秩序合二為一。有錢人的最高指導原則是「投資」,而其他人的最高知道原則則是「消費」。
  • 解放個人是有代價的,現在許多人都悲嘆著家庭和社群的功能不再,覺得疏離,而且感覺冷漠的國家和市場對我們造成許多威脅。組成國家和市場的是一個又一個孤單的個人,而不是關係緊密的家庭或社群,要干預個人生活也容易的多。現代的高樓公寓,所有人各自鎖在自己的家裡,連每戶該付多少清潔費都無法達成共識,又怎麼可能一起站出來抵抗國家機器?
  • 我們畢竟都沒真正看過1000年前的模樣,所以很容易忘記過去的世界其實更加殘暴。更重要的是,我們比較容易體會個人的辛酸,而不是人類整體的苦難。
  • 為何現在比以往更和平:
    • 戰爭成本大幅上升;
    • 戰爭利潤下降;
    • 和平成了一筆划算的生意;
    • 全球政治文化有了結構性變動;
  • 對現代人來說,雖然有各種鎮靜劑和止痛藥任我們使用,但我們越來越期望能得到舒適和快感,也越來越不能忍受不便和不適。結果就是我們感受到的痛苦程度可能還高於我們的先人。在我們試著猜測和想像其他人有多快樂的時候(可能是現在或過去的人),我們總是想要設身處地的去想想自己在那個情況下會如何感受,但這麼一來,我們是把只記得期望放到了別人的物質條件上,結果當然就會失准。
  • 我們會短暫感受到快感,但不會永遠持續。遲早快感會消退,讓我們再次感受到痛苦。
  • 尼采:只要有了活下去的理由,幾乎什麼都能夠忍受。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不管任何文化,任何時代的人,身體感受快感和痛苦的機制都一樣,然而他們對生活經驗所賦予的意義卻可能大不相同。
  • 佛教:快樂既不是主觀感受到愉悅,也不是主觀覺得生命有意義,反而是在於放下追求主觀感受這件事。人想要離苦得樂,就必須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觀感受都只是一瞬間的波動,而且別再追求某些感受。就像是有人已經在海灘上站了數十年,總是想抓住「好的海浪」,讓這些海浪永遠留下,而同時又想避開某些「壞的海浪」,希望這些海浪永遠別靠近。這樣一天又一天,這個人站在海灘上徒勞無功,被自己累得近乎發狂,最用終於氣力用盡,癱坐在海灘上,讓這些海浪自由來去,忽然發現,這樣多麼平靜啊!
  • 未來科技的真正潛力並不在於改變什麼車輛和武器,而是在於改變智人本身,包括我們的情感,慾望。未來主人翁和我們之間的差異,可能會遠大於我們和尼安德特人之間的差異。我們與尼安德特人至少還是人,但未來的主人翁很可能會更接近神的概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