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蟲創意 圖

資管元年,銀行理財業務表現如何?

近期上市銀行陸續披露的2018年年報或許能給出答案。從已披露的年報來看,理財業務收入下降、理財規模保持穩定是多家上市銀行的共同特徵。

理財收入普降

一方面,金融去槓桿加強,同業理財規模大幅壓降;另一方面,理財業務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的收入轉爲單純的手續費收入。

據《國際金融報》記者整理,部分上市銀行在年報中公佈了理財業務收入數據,也有部分銀行僅公佈了包含理財業務收入的手續費收入。

總體來看,理財業務收入下降是多家上市銀行的共同特徵。

國有銀行方面,2018年,建設銀行理財產品業務收入爲111.13億元,較2017年下降44.55%;工商銀行2018年實現理財業務收入421.78億元(含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275.96億元,對公理財145.82億元),同比下降18.62%;郵儲銀行公佈了2018年全年實現的理財業務手續費收入,爲45.89億元,同比下降5.11%。

雖然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沒有直接披露理財收入的相關數據,但包含理財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同樣出現下降。

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農業銀行代理業務手續費收入下降8.1%;中國銀行實現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872.08億元,同比減少14.83億元,下降1.67%。兩家銀行均在年報中表示,原因主要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和代理保險業務收入減少。

此外,交通銀行管理類手續費收入爲125.24億元,同比減少24.24億元,降幅爲16.22%,主要是由於該行理財產品收入減少。

相比國有銀行,股份行的降幅更爲明顯。其中,平安銀行的理財手續費收入由2017年的34.11億元降至2018年的13.65億元,降幅達60%;光大銀行2018年理財服務手續費僅爲8.76億元,上一年這一數字爲34億元,降幅高達74.24%;此外,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理財業務收入也較2017年分別同比下滑50.32%、37.5%和56.4%。

上市城商行方面,2018年年報顯示,寧波銀行的理財產品及資管計劃收入爲74.82億元,同比下降28.55%。此外,江陰農商銀行2018年理財產品及資管計劃收入爲15.2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41.5%。

對於上市銀行理財收入的普遍下降,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主要原因在於資管新規的影響。

“一方面,金融去槓桿加強,同業理財規模大幅壓降,來自於同業的理財業務收入減少;另一方面,以前理財盈利模式除了手續費還有利差,而現在隨着理財業務的淨值化轉型,銀行理財的收入轉爲單純的手續費收入,所以導致理財收入下降。”楊慧敏進一步指出。

向淨值化轉型

各家銀行在壓縮保本理財規模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產品淨值化的進程。比如,浦發、中信等銀行淨值理財佔比飛速上升。

相比理財收入的大幅下降,但從上市銀行的年報數據來看,理財產品規模和變動幅度則較爲穩定。

截至2018年末,工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2.58萬億元,小幅下降3.4%,但仍居行業第一。

建設銀行、農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餘額分別爲2.19萬億元、1.66萬億元,較2017年末的2.09萬億元、1.76萬億元,分別增長4.78%、縮減5.68%。

交通銀行表外理財產品餘額達7696.69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1.83%,增速相對較高。但在國有大行中,該行表外理財餘額僅爲工行非保本理財存量的30%左右。

理財產品規模較大的還有招商銀行。根據該行年報,截至2018年末,理財產品餘額(不含結構性存款)爲1.96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4.6%。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表外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餘額在商業銀行中均排名第二。

其他股份行方面,截至2018年末,民生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爲1.4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5.22%;光大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爲1.24萬億元,同比增長11.71%。

城商行方面,截至2018年末,鄭州銀行、寧波銀行存續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爲454.94億元、2594億元,較上年末分別下降7.91%、增長7.1%。

對於上市銀行理財收入大幅下降而規模變動幅度不大,楊慧敏表示,主要在於盈利模式的變化,以前是利差模式,現在是管理費模式。2018年下半年,隨着理財新規的下發,政策鬆綁,理財規模逐漸回升。此外,股市和P2P高風險投資表現不佳,部分投資者回歸銀行理財等穩健型產品。所以規模相對比較穩定,但由於盈利模式的變化,理財收入大幅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上市銀行年報也反映出壓降保本理財規模的趨勢。其中,2018年年報顯示,建設銀行存續保本理財產品344只,存續金額爲3417.79億元,較上年減少126.57億元。

平安銀行致力於將保本理財“換血”爲結構性存款和非保本理財。截至2018年末,該行保本理財產品餘額爲826.65億元,較上年末下降36.1%;同時,結構性存款餘額爲4335.62億元,較上年末暴漲99.2%;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5377.8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7.3%。

鄭州銀行在2018年年報中表示,截至2018年末,該行同業理財規模爲139.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39.08%;保本理財規模爲91.22億元,較上年末下降23.33%。

各家銀行在壓縮保本理財規模的同時,也在持續推進產品淨值化的進程。

農業銀行表示,2018年加快推動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淨值型產品體系構建完善,淨值型產品規模超過5000億元;2018年,交通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日均規模較上年增加356.19億元,淨值型理財產品日均規模佔表外理財比重較上年上升4.83個百分點至15.52%。

多家銀行淨值理財佔比飛速上升。比如,浦發銀行的淨值理財產品規模突破4000億元,佔比提升至48.68%;中信銀行個人淨值型理財產品存量規模佔比較上年末提升25.98%。

子公司加速落地

成立理財子公司需具備一定業務規模,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大型國企和民企、非銀金融機構等外部股東。

記者注意到,此前陸續有20多家銀行宣佈成立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5家國有銀行的理財子公司已全部獲批。已遞交理財子公司申請材料的多家股份制銀行也在年報中表示,目前正在內部推進各項工作,實現向理財子公司的平穩過渡。

從目前透露的情況來看,各大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採用的模式並不相同。有些銀行表示將保留總行的資管部門,還有銀行表示將總行資管部門的部分職能委託給未來的理財子公司。

工行副行長譚炯在該行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工行在理財子公司成立後,總行層面的資產管理部門仍將保留,未來將發揮“1 1>2”的功能,總行資管部主要發揮統籌大資管戰略作用。

交行副行長呂家進公開表示:“經過同業交流和監管溝通,現在基本上允許雙線管理的模式,交行將把行內資管中心的部分職能委託給理財子公司。”

中行業務管理總監鄭國雨則透露,中行的理財子公司與集團內的一些資產管理機構,如中銀基金、中銀證券等在定位上有所側重。理財子公司從投資範圍來說,不僅可以投固定收益、權益類資產,也可以投資非上市股權,投資的範圍比較廣。發行方式既可以公募發行,也可以私募發行。而且與基金公司、券商資管在適用的監管辦法、經營範圍和產品結構等方面,各有特點,應該說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風險偏好。

在楊慧敏看來,總行資管部與理財子公司是否並存,一方面應該考慮過渡期內銀行理財新老產品對接因素,總部和子公司並行有利於更好地對接新老產品;另一方面則是人員對接因素,涉及到原有總部資管的人員如何安置,以及子公司如何選址等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對於選擇保留總行資管部來說,除了理財子公司成立初期還有一些存量的產品要消化和管理之外,同時國有大行的架構相對複雜,這也可以幫助協調理財子公司跟行內各部門、分支行以及其他子公司之間的關係,有助於內部的溝通協調。

董希淼認爲,成立理財子公司,首先要面對的是資本問題。根據規定,成立理財子公司最低註冊資本要求是10億元,這直接消耗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對資本充足率帶來影響,同時還可能削弱銀行其他業務拓展能力。而隨着對實體經濟服務力度加大、表外業務“回表”以及資本約束加強,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越來越大,中小銀行問題更突出。

“因此,成立理財子公司需具備一定業務規模,商業銀行可以通過引入外資金融機構、大型國企和民企、非銀金融機構等外部股東,部分解決子公司資本問題。”董希淼進一步指出。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