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我來說,有些電影,是很難給出客觀評價的,例如:《過昭關》。

是在今年年初,第四屆「迷影精神賞」的評獎過程中,看到這個片子的。「迷影精神賞」是一個獨立的影評人獎,由大旗虎皮和magasa發起,每年一次,邀請很多大家熟悉的影評人,觀看來自內地、香港、臺灣的年輕影人的作品,最後選出一部,作為「年度推薦影片」。《過昭關》後來成為這一年的「年度推薦影片」。

▲《過昭關》導演霍猛在「迷影精神賞」的頒獎禮上。

在來到「迷影精神賞」之前,它其實已經獲過很多獎,參加過很多影展,尤其是在去年舉行的第二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它獲得了費穆榮譽最佳導演、費穆榮譽最佳男演員、華語新生代·青年評審榮譽等等獎項,還曾獲得北影節「注目未來」國際單元「最受觀眾注目影片獎「,以及伊朗曙光旬國際電影節」最佳亞洲導演獎。去年下半年,編劇兼導演霍猛,恐怕都奔走在參加影展和領獎的路上。

來「迷影精神賞」現場領獎,他也是匆匆趕到的,下飛機後遇到堵車,導致他晚到了半個小時,就在大家商議,要不要請人代替他領獎的時候,他跑進了會場,站在我身邊,我都能感覺到他從外面帶進來的寒意。

問了他一些問題,比如故事裡的爺爺有沒有原型,拍片子花了多少錢,有沒有遇到困難,等等,他都認真回答。至於故事人物原型,他的回答和我想的一樣,他說,故事裡爺爺的原型,就是他的爺爺。

▲《過昭關》於5月20日在全國上映。

之所以覺得他拍的就是爺爺的故事,不只因為片頭寫著「獻給我的爺爺」,還因為,只有一個真爺爺,才能讓我這樣被爺爺帶大的人,在看電影的時候,既能保留對它的判斷,又喪失對它的判斷。

2

《過昭關》的故事並不複雜。亦舒說,沒有三句話概括不了的故事,《過昭關》甚至不需要三句:七十歲的爺爺李福長,帶著七歲的孫子寧寧,騎著一輛三輪摩托車,去千里之外看老友的故事。

爺爺生活在鄉下,生命已經向著凋零而去,他住著簡陋的屋子,喫簡單的食物,生活極度簡單。偶然聽到老朋友生病的消息,立刻決定騎車出門。因為,他和這位老友之間,有友情更有恩情,他當年在運動中落難,這位老友曾經救他於水火。

▲爺爺和孫子在鄉間的林蔭道上。

但故事的重點,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路程。爺爺帶著孫子,在夏天的遠足,纔是故事最動人的部分。這一路上,他們經過村鎮,經過河流,經過樹林,經過山谷,他們在路邊撒尿,在玉米地裏睡覺,星星在他們頭上。

他們也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河邊釣魚的年輕人,山谷裏養蜂的啞巴,開大貨車的司機,和他們有過交會。

最有意思的是,這個故事裡,還有幾個小故事,這幾個故事,都是由爺爺講出來的。講故事,是為了排遣寂寞,是為了讓孫子知道一些人世間的道理,也是為了和路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交流,有的時候是勸慰,有的時候是紓解。

▲爺孫兩個和養蜂人的一段故事,是這個故事裡最有奇幻色彩的部分。

爺爺講的第一個故事,就是伍子胥過昭關的故事,這個故事,卻是以戲中戲的形式呈現的,京劇人物裝扮的伍子胥,穿過山林,經過飄著薄霧的河流。第二個故事,一個發生在鄉村的生死故事,也是由另外的演員演出來的。兩個故事,都配著爺爺蒼老的聲音,他像個說書人,說古代故事,也說自己經歷的世事。

但最動人的,不是這些景色,這些故事,而是那些很細的細節,爺爺給寧寧洗臉洗澡,爺爺帶著寧寧在路邊撒尿,爺爺在三輪車上鋪下被褥安頓寧寧睡覺,還有,在河邊,看到有人在釣魚,爺爺用樹枝和飲料瓶子,也做出了一套釣魚器具。爺爺篤定、安然,無所不能。就像那篇安徒生童話的題目:《老頭子做事總是不會錯》。

▲爺爺和孫子在瓜園裡。

3

有人說,這部電影讓人想起大衛·林奇的《史垂特先生的故事》,以及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也有人想起侯孝賢電影中的若干情緒和細節,事實上,如果單論電影的動機、用行走架構整個故事的方式,這樣的電影,在日本電影裏就有許多。

但對我來說,《過昭關》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人生的框架不外如此,人生的故事大致相仿,但那些細節,那些體驗,卻只屬於經歷過它的每一個人。《過昭關》讓我想起的,是爺爺和我在農場的往事。

五歲以前,我是由姥姥姥爺(我們這邊一律都叫爺爺奶奶)帶大的。我們生活在新疆南部的于田農場,爺爺奶奶,舅舅、小姨,我們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農場種植了小麥、棉花、苜蓿、百合,和各種蔬菜,農場之外,是幾萬畝胡楊林。

很多時候,都是爺爺帶著我在田間地頭辨認植物,給我講農作物的生長週期和種植方法。我還清楚地記得,有一天他帶著我在菜地裏除草,然後把鏟下來的野草埋進一個大坑裡,用來漚綠肥。

例如那種不受人待見的小薊草,帶刺,一長就是一大叢,爺爺卻說,這種草用來漚肥是最好的。那以後多年,我在野外看到多汁的野草,心裡總是躍躍欲試地想把它砍下來漚肥。

▲小薊草。

我的爺爺奶奶,也和《過昭關》裏的爺爺一樣,給我灌輸很多人生道理。他們都是經歷過大饑荒的,所以很痛恨浪費糧食,如果我喫飯的時候剩下一點,我奶奶都會用非常嚴重的語氣說,浪費糧食是要被天雷打的。所以,直到現在,聚餐的時候,我都會努力地把分給我的食物喫完。剩菜剩飯太多,我都惴惴不安很久。

所謂親緣,就是在這種靜靜的日子裡,一點一滴地累積出來的吧。看《過昭關》的時候,我不止一次想起的就是農場往事。李福長像所有的中國老人一樣,面容平靜,恬淡隱忍,過著簡單的生活,但他的心裡是有風暴有大海的,只有和孫子在一起的時候,他才表現出一點想把這種風暴大海一樣的閱歷傳遞下去的慾望。

這種慾望,只有親人之間才會有,過昭關過潼關過山海關,關關難過,煎熬都要自己承受,傳給親人的,卻只有千錘百鍊後的一點人生智慧。擁有這樣一個爺爺,是幸福人生的開始。

我懂,我很懂。我們這一代人,或者再晚一點的八零後,大概也都懂,所以我們是很難客觀評價這部片子的。我們的評價裏,帶著山呼海嘯的往事,帶著童年夏天的一次次遠足,帶著家人逐漸消失的笑臉。

▲我也很喜歡《過昭關》的這款風車海報。

能在這樣一個年代,看到這樣一部讓我們喪失客觀判斷的電影,實在太難得了。所以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它,更多的人看到它,也有更多的人在這樣的電影裏丟掉一切對於電影的陳見偏見,而是用自己的生命體驗,去交換它給出的生命體驗,用自己對親緣的感受,去碰觸它給出的感受。

只有這樣,才能讓時間停下來,讓電影裏的爺爺,也讓我們血液裏的爺爺獲得永生。就像《過昭關》裏的李爺爺說的:「除非時間停下來,爺爺就不會死了。」

電影就是讓時間停下來的,唯一辦法,親緣在這裡永存。


《中國姑娘》是由郭小櫓執導,內地演員黃璐主演一部電影,2009年上映。講述一名中國鄉村女孩為了愛情與夢想,從農村輾轉至城市,又漂泊到英國的故事。該影片獲得第62屆瑞士洛迦諾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豹獎。 >>>中文名中國姑娘外文名She,a Chinese出品時間2009年製片地區

英國 / 法國 / 德國

既然是推薦,請大家好好觀看,觀後感覺自己體會

《媽媽》誕生於1990年,由秦燕編劇、張元導演、黃海波主演。被稱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元大膽地採用黑白和彩色膠片並用的手段,並在虛構故事裡穿插了記錄片的影像,大大地增加了影片的紀實力度。張元第一部作品所表現出的對社會邊緣人羣和弱勢羣體的人道主義關注以及其獨特的敘事風格引起了國際電影節的強烈關注,使當時只二十五歲的張元成為國際知名的中國青年導演。該片被稱為中國第一部獨立製作的電影。曾在柏林電影節獲得影評人獎。

當年的小男孩現在長大了黃海波也一躍成為了紅極一時的當紅明星


我推薦一部《全能囧爸》

簡單來說這是一部講訴怎麼父親操心兒子工作、愛情,幫助兒子找回信心的電影,15年上映,票房很慘淡。但在我看來它很有誠意,很有溫度,也很走心。

為了幫兒子找工作,不管經理怎麼不耐煩,一次次厚著臉皮笑臉相迎,尤其是騎自行車追汽車的場面,構成強烈反差,將小人物的卑微與艱辛展現得淋漓盡致,讓人看得心酸。

幫兒子搞定工作又強迫兒子相親,父輩們以為我們好的出發點,干涉子女的生活,生活中太常見。電影中兒子既不想忤逆父親的好意,又不想違背自己的本心,相親時一句話不說,這種沉默的反抗讓人陷入沉思。

這部電影很善於運用這種人物的沉默。在我看來在本片恰到好處,比語言更加富有感染力。片中有個場景出現兩次,父親騎著電動3輪車載著兒子,突然熄火。父子關係好的時候,一句話不說跳下去推;父子間有矛盾的時候,兒子也是跳下去,但只是站在原地,然後父親回頭看著著兒子,3輪車在慣性的作用下離兒子越來越遠。他們沒有說話,但這種表達確是如此細膩。

為了讓兒子找回信心,父親上電視參加選秀表演,兒子看到電視的父親,話都說不明白的他,清晰、大聲的說出了:牛X。電影由此終結。電影看起來很俗套,很主旋律,卻沒有刻意的說教,只是用一個個生活的細節勾勒生活的圖譜。電影在熒幕上,卻能讓人感受到真實的情感。

電影傳遞給我們的除了父子的親情,朦朧的愛情,還有生活的態度,就像父親在電影唱的歌詞一樣:雖然挫折的創傷已讓我寸步難行,但我相信光明就在遠方。《全能囧爸》是一部品質過硬的影片,故事接地氣,笑中有淚,很值得一看。


首先,我們來瞭解一下什麼是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的概念來源於上個世紀中期的好萊塢。當時的Hollywood由所謂「八大電影公司」所壟斷,一部電影拍攝的運作遵循步驟嚴謹的「製片人制度」。這種「製片人制度」的目標完全瞄準市場,期望獲得最大的利潤,因此,儘管這種制度為電影事業帶來的大量資金,但也限制了電影創作者的發揮空間。於是,一批電影人擺脫「八大電影公司」的控制,自籌資金,甚至自己編寫劇本,自己擔任導演,拍出了許多與商業電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強的電影,被人們稱為「獨立電影」。近幾年來,中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獨立電影,越來越多的電影人放棄主流電影甚至商業電影而是熱衷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所見所想,接下來我將分享我認為比較不錯的獨立電影。首先,我想說的是獨立電影人畢贛,我相信大家對他並不陌生,前段時間爭議比較大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就是他所執導的,我想推薦的是他另外一部電影,叫《路邊野餐》

這部在2016年7月上映的電影也在網路上飽受非議,有人說畢贛是天才,同樣也有人說這部影片十分空洞讓人看不懂。拋開這些爭議不談,《路邊野餐》在獨立電影的概念中算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非線性的敘述、大量的想像畫面、時不時穿插的用方言朗誦的詩,都將自己與快節奏的商業電影區分開來。

雖然電影影像複雜,故事銜接好像並沒有那麼流暢,但他始終沒有偏離方向,導演始終知道自己要表達的是什麼,從這一點上來說,《路邊野餐》這部電影算得上一部比較成功的獨立電影。


謝邀!

國產獨立電影,我觀看的少。但是國產紀錄片,我個人可以推薦你看幾部,也都特別有深度。

《最後的棒棒》一名轉業軍官,親自去當棒棒,感受他們的生活,感受這個傳奇羣體的衰落。

《鐵路沿線》2000年左右,一個導演在鐵路旁,拍攝的一羣流浪人,記錄他們的生活、記錄他們為何而流浪。


???

刺痛我

百度評分7.3分

鮀·戀

百度評分7.3分

有人讚美聰慧,有人則不

百度評分7.6分

不要攝像機

百度評分7.9分

清水裡的刀子

百度評分7.0分

蔣築英

百度評分7.2分

喜喪

百度評分7.7分

愛情,猴,秦皇島

百度評分7.1分


我推薦《光榮的憤怒》,曹保平導演作品,吳剛、王硯輝主演,現實主義喜劇電影。講的是雲南某村村書記吳剛用智慧將村中惡霸三兄弟掀翻的故事,黑色開局,和諧收官,節奏感很好,深刻且不乏幽默地表現了中國基層官場的特色(你懂的)。故事結尾還不夠辛辣,上面畢竟有廣電管著。他覺得這是一個輪迴的故事,當正義一方鬥倒了既得利益一方,是不是也逐漸變成惡勢力……


有一部比較有名的,很多人也看過《唐人街探案》,屬於喜劇的範疇,很適合多人一起觀看;《茶壺》也是一部比較不錯的作品,應該屬於歷險風格,人小鬼大,兩個孩子歷經艱險,靠自己的智慧達到了目標;最後推薦一部《走山人》,講述了少數民族人民為保護大山保護動物與不法分子鬥爭的故事。這三部電影故事情節都比較吸引人,你看了絕對睡不著。


《自行車與舊電鋼》《光棍》《姑奶奶》《金剛經》《待業青年》《毛嗑兒》等等

我還是友情提示一下,看慣了商業電影的話可能這些電影會對觀眾有點催眠…不建議晚上看


我不是葯神,一個現實的電影,一個發人省醒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