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曠代才女李清照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文化淵源的國度,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的長河中,才子們舞文弄墨,競相獻技,書寫華章,這些才子們多如恆河沙數;而才女們則屈指可數,寥若晨星,但她們所散射出的光輝,更為耀眼,她們同眾多才子們一起,共同把浩淼深邃遼遠幽明的夜空裝點得神祕而又多情。 我們不妨耐著性子,以沙裡淘金的細膩對才女的盛名作一下巡禮。漢代芳華永駐的才女蔡文姬,自幼就顯露出辨樂善聞強記的天賦,逐漸成長為一位才華橫溢的女詩人。當她還在襁褓中時,便隨父充軍到了朔方,後又輾轉流入南匈奴,做了匈奴人的妻子,建安十二年,被曹操贖回。唐代風塵才女、傑出的女詩人和書法家薛濤,在她風華正茂之時,淪為官妓。她出淤泥而不染,其清麗醇美的詩篇,名震成都,傳誦大江南北,令元稹、白居易折服,令詩豪劉禹錫仰慕。宋代女作家、女學者李清照,是中國歷代才女中出類拔萃、成就最大、發展最全面的絕代佳人。她的詞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成為婉約派的代表。她擅長書法,工於繪畫,精通音律,嫻於棋藝,對文物考古也做出了獨特的貢獻。面對這位才華橫溢、忠於愛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頭的光彩動人的女性形象,我再也無法移開欽敬的目光。這位曠代才女留下的萬世悲歌,如狂飆巨瀾,催促我沿著"發思古之幽情"的歷史縱深,探微李清照的人品、才藝和價值。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一說為山東章丘縣明水鎮)。出身書香世家,自幼聰敏,才華出眾。她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桎梏下衝破重重阻力,脫穎而出,英姿煥發地登上文壇,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永恆的星辰。 少年時的李清照,性格活潑開朗,是個無憂無慮的樂天派。一個初夏露濃壓得花低垂的早晨,李清照來到後花園打鞦韆。正當她打過鞦韆,正欲回房梳洗的時候,只見有人影影綽綽走進了花園。此時的她衣衫不整,披頭散髮,不好見人,只得含羞而走,慌亂中,顧不得穿鞋,頭上的金釵落地。回到樓上,她突發靈感,便將剛才發生的事情寫成了一首小令《點絳脣》: 蹴罷鞦韆,起來慵整纖縴手。露濃花瘦,薄汗青衣透。 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寥寥數行,一個活潑可愛而又有幾分調皮的少女形象清晰地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也許,這首詞是李清照的處女作,她的起點就如此雄奇瑰麗,真是閨中才俊! 徽宗靖國元年(1101年),18歲的李清照與21歲的趙明誠結為伉儷,開始了人生旅途上最美好、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歲月。 在愛情的感召下,李清照文思泉湧,一首首佳作紛至沓來,她的詩詞創作進入成熟期,並形成了情景相生,形神俱似,體物超妙,絕塵去俗的獨特風格。 數年後,趙明誠接到了出任萊州太守的詔令。送走明誠後,李清照難以面對親人遠去的現實,離別,特別是與自己最愛的親人離別,令李清照徹夜難眠,愁苦的滋味開始侵襲她的心緒。於是,抒發相思之情的名作《鳳凰臺上憶吹簫》從她的心底噴湧而出: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此詞一出,好評如潮,被稱為"壓倒鬚眉"之作。《沈際飛本草堂詩餘正集》評曰:"順說出妙。瘦為甚的,尤妙。"《草堂詩餘雋》也說:"寫出一種離別心神,而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樓頭,聲聲有和鳴之奏。" 月明星稀,歲月流逝,隨著明誠離家日子的無情延伸,李清照相思之情日甚一日,由於情緒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體漸漸消瘦下來。李清照是個多愁善感的人,此時此刻,花開花落,四季更迭,秋風春雨,都會引起她思想情感上的波動,用詞來寄託和表達自己的相思之苦,成為這個時期她創作的主流。其中的《醉花陰》應時而生,成為受到人們廣為讚譽的絕妙好詞: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把這首詞寄給趙明誠,明誠反覆誦讀,深得其中味。此後,李清照關於抒發離別、春愁、閨情的名篇佳作聯翩而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點絳脣》)都會勾起人們相思的綿綿情愫。這時,李清照剛過而立之年,便以她驚世的才華和獨具一格的作品享譽文壇,她的詞創作登上了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峯。 宣和三年(1121年)秋,趙明誠把李清照接到萊州,結束了他們兩地獨居、異地相思的生活。後來她又隨趙明誠出守淄州。然而,好景不長,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滅遼後,立即分兵兩路南下,開始發動大規模的侵宋戰爭。此後,不幸的陰影久久地籠罩著她。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被調往湖州知州,此時高宗已從杭州來到建康,並下詔明誠立即"過闕上殿",領旨奏事。由於時間緊迫,不允許他們帶著那麼多的金石書畫同時返回建康,只好臨時決定"駐家池陽",由明誠一人先到建康赴詔,然後再回來接李清照。 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時節,趙明誠離開池陽。李清照望著舍舟登岸漸漸遠去的明誠,不禁淚流滿面,心如刀絞,一種不祥的預感像烏雲一樣籠罩著她。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誠臥病不起的消息,當天她就乘船東下,日夜兼程,火速趕到建康,與相濡以沫的丈夫見了最後一面。他們夫婦訣別的情景,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作了十分生動感人的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從此,李清照開始承受國破、家亡、夫死的劇痛。與此同時,她也不得不加入到逃亡的人流中。 一年多的逃亡生活,使李清照嘗遍戰亂流離之苦。她在《清平樂》這首詞中,用"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來慨嘆獨自一人逃亡,流落他鄉的苦悶心情。 但是,更大的打擊還在後面。在她49歲那年,病倒在臨安,終日高燒不退,常常處於昏迷狀態。張汝舟乘人之危,用花言巧語說通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將李清照接到他的府上。這一切都是在她病入膏肓、長期昏迷不醒的情況下進行的,李清照本人對騙婚鬧劇毫無所知。 隨著身體的逐漸康復,李清照終於瞭解到騙婚的真相。人格受到侮辱,這是她最不能忍受的,她下定決心"惟求脫去",於是,她把狀紙遞到公堂,並最終勝訴。事後,她給當時已出任翰林學士的綦崇禮寫了一封信,信中除了對他幫助自己表示感謝外,還闡明瞭這次被"強以同歸"騙婚事件的真相。儘管有此信可以作證,李清照是被騙婚而非改嫁,但李清照晚年改嫁之說,仍一直成為主流。曠代才女蒙此千古奇冤,是李清照的不幸,更是文壇史評的不公,真不知何日才能還李清照以清白! 這一系列的變故,使李清照的詞情為之一變,往事的追憶,故都的懷念,身世之感,家國之恨,成了她後期的詞的主旋律。至此,李清照的詞達到了完美的藝術境界,形成了語言清麗而深婉,韻致醇厚而秀雅的獨特風格,被稱為"易安體",詞人爭相效仿。李清照被公認為兩宋詞壇上的一位大家,為中國婦女在文學史上爭得一席之地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追隨李清照的人生軌跡,我們應該為有這樣一位全才的女性而欣喜。她在潛心做詩做詞之外,還為凈化和美化"婉約詞"建立了理論依據,她所作的體現這些傳統的審美觀點的《詞論》一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詞論。"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沈謙《填詞雜說》),此評不謬。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發自一個柔弱女子筆端的錚錚誓言和心靈的告白,另多少七尺男兒感奮不已,也讓少許卑劣小人聞之喪膽。這是李清照為後人留下的萬代悲歌,也是其本人坎坷經歷及執著求索精神的概括和總結,從中我們不難窺視到曠代才女才藝的超羣,動感的文思,心靈的高潔,還感受到正直文人忠貞溫婉人格的魅力。 曠代才女李清照早已作古,但是,在眾多文人的幻覺中,眼前還會站立著在蕭瑟肅殺的秋風中演唱悲歌的李清照。 姓名:李清照 別名:易安居士 生辰:1084 民族:漢 祭日:1155? 籍貫:山東 地區:齊州章丘 國家:中國(宋朝) 職業:詞人 信仰:佛 李清照(1084-約1151):南宋女詞人。 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少女時節,浪漫純情的李清照與不喜作官的年輕學者趙明誠吟詩誦詞,結為知音……夫妻隱居青州,相敬如賓,沉浸在詩詞創作和《金石錄》編撰之中……十年後,金人入侵中原,趙明誠赴萊州上任,行前,李清照許諾一定要守護好趙明誠苦心收藏的文器珍寶……幾年後,趙明誠轉赴湖州上任。青州遭掠,李清照離鄉背井,攜文物與丈夫相聚。趙明誠卻遭人誣陷,死在異鄉……李清照為澄丈夫冤案,僱舟攜物,追趕朝廷,行至婺州,古董盡數被騙……國破、家亡、夫喪、物盡,李清照陷苦痛與災難……晚年,李清照貧困落魄,常借酒澆愁……在失散多年的奴婢和眾酒客的激勵下,李清照終於從醉夢中驚醒,立志完成《金石錄》……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