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關係顛覆老師取悅學生 教師望重塑師道尊嚴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0年09月10日04:34我來說兩句(57)複製鏈接列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編者按  近些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全社會已然形成「強國先強教」的共識。教育的發展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石,而其中,教師素質的高低是決定這個發展快慢的短板。改革開放30多年,教師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羣體,和其他羣體一樣,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陣痛,目睹了社會道德體系的重建,面臨著社會上的種種誘惑。校園無形的圍牆被打開了,學校與社會融為一體:老師的工作不再簡單,師生關係不再單純,師道尊嚴正在萎縮……中國的師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全國第2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我們祝全國的教師節日快樂!也將陸續推出系列報道,與大家探討全社會如何一起努力,塑造新的師道尊嚴,讓優秀的人才自願加入教師這個羣體,為教師營造更好的教書育人氛圍。  本報8月12日報道的《郴州一教師揮刀自傷折射困惑的師道尊嚴》,在很多中小學教師中產生的共鳴是記者始料不及的。一個學生因為沒穿校服又不服老師管,引發的師生衝突,後又變成了老師和學生家長的直接衝突。而之後,在學校和教育局的處理中,老師何海濱認為不公而用刀劃傷了自己的手臂。何老師感慨,10年前家長只會配合老師一起把管好學生,而現在老師都不敢管孩子了。  不少老師很認同何海濱的觀點,向報社編輯部反映,「目前的教學環境與10年前相比發生了很大改變」。  雖然,沒有人能確切地說出發生改變的原因和改變的起始時間,但這些老師都說,自己明顯感覺到,和上世紀90年代相比,師生關係似乎發生了顛倒。  教育部在2009年8月曾頒布《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還引起一片嘩然。輿論認為,老師有權批評學生還需要教育部出規定太雷人了。但在老師們看來,這是無奈,更是現實。  「以前是老師主導,就算有錯,學生也很難有地方申訴。這是不對的。經過這些年的糾正,學生變成主導了,不能和學生有任何糾紛,不然都是老師的錯。這是不是矯枉過正了?」一名安徽的老師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說。  陳老師在北京一所中學教數學。在他的記憶中,上世紀90年代在媒體和公眾當中教師的形象基本都是正面的,對老師的態度是普遍信任的。而現在「大家把對教育現狀的不滿全都發泄在了老師身上」。  顛倒後關係變化不但不敢說重話,還要取悅學生  陳老師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堅決主張教師應該尊重並保護好每一名學生,讓他們都受到適合其發展的教育;堅決反對體罰學生、歧視學生。因為尊重學生是教師應該把握的道德底線與職業準則。我也經常在學校和媒體上看到師生間的糾紛矛盾。現實的情況是:因為強調尊重學生、維護學生權利,學生與教師如果發生矛盾、糾紛,不管事情的起因如何,不管事態怎樣,不管誰是誰非,社會輿論往往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教師的頭上,指責教師違反師德。而對學生的錯誤,往往採取寬容甚至縱容的態度。媒體對師生關係的報道也多是一邊倒。而且一旦教師對學生有體罰、歧視等出格舉動或者意向,各種指責馬上就鋪天蓋地砸向教育與教師。讓學校和教師對教育工作謹小慎微,生怕越雷池半步。」  陳老師「也相信再調皮的孩子都可以教育好,也相信家長都是通情達理的」,但他指出,教育不是萬能的。面對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面對頑劣的學生,老師不敢批評,學校不能處分,更不能開除,教育效果會適得其反。所以有教師感嘆: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教師教育學生只能小心翼翼,甚至不能在學生面前說一句重話,否則將被扣上「傷害學生自尊」的帽子。學生肆無忌憚地違反紀律,甚至傷害教師的事情時有發生,然而教師對此無可奈何。現在有些教師不但不敢批評教育學生,還要想方設法取悅學生,以求保住飯碗。「教師師道尊嚴正在不斷受到挑戰、不斷後退。」陳老師說。  上海某中學是一所知名度很高的重點中學。上課的老師對一名不停講話的學生進行了批評,這個學生「忽」地站起來,指著老師大聲問:你一個月掙多少錢?還沒有我一個月的零花錢多,你當這麼個破老師有什麼意思,還來管我?  湖南教師劉翔所在的學校是職校,相對來說升學壓力沒有高中大,但是學生的素質參次不齊,管理的難度遠大於高中。「有很多學生家長把我們這種學校當成是託管中心。有一些學生不是你一個老師就能感化的,他連自己的父母都可以打,你說他還會忌諱打老師嗎?一個人的教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很多家長自己都沒有負好責任,把所有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一個班主任能隨時瞭解到五六十名學生的思想動態嗎?」  說到對老師動手,幾位教師更是反映,身邊同學、同事碰到這樣的事兒,多半是打了就打了,最終不了了之。陳老師舉例,廣東某中學一名體育老師素以嚴厲著稱。一次體育課列隊,兩個學生不斷地小聲說話。體育老師多次管理無效,氣憤地讓學生站出去。可其中一個學生偏偏不理他,還一副你奈我何的神情。這下體育老師再也無法忍耐了,就去拉那名學生。兩人拉扯起來。旁邊的學生見狀,就過去勸架。他們卻是借著勸架的名義,乘機暗算老師幾下,結果老師摔在地上,並且還被那幾個學生趁亂踢了幾下。「我們都很同情那位體育老師,但老師的同情有什麼用?老師被學生打最終也只能是白打了。」陳老師說。  社會和家長變了學生成為老師腦子中知識的買主  在採訪中,一些老師認為,發生改變的原因是「市場經濟」被引入學校之後。學生是現行教育的消費者,學生的學費養活了學校和老師,因而應當是學校和老師的「上帝」。由此來說,在學校裏不是學生應當尊敬老師,而是老師應當尊敬學生。這樣師生的關係不再是相互尊重的關係,而是買賣關係,家長認為教師成了知識的賣主,學生成為知識的買主,只要有錢,就能買到教師腦中的知識。學生也不可能尊重老師,他們會認為我們出錢來學習,老師就應該服務於我們,我們纔是主體。  另一些人則認為目前師生關係緊張與學生是不是「消費者」無關。因為我國歷史上的教育主要是私塾形式,先生自然靠學生的學費餬口,但恰恰是私塾時代奠定了尊師重教的基礎,當時的口號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河北唐山一中老師江暉認為,學生是比以前思想更活躍、個性更獨立,「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就是這個特點,在以前也不是都俯首帖耳,只是不表現得那麼明顯。都是需要老師想辦法去引導,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她認為,現在改變的是社會和家長。  「如今獲取信息的渠道太多了,不像以前信息來源單一,大家得到的信息都差不多,很好引導。現在一個負面的例子就可能抵消我們所有的正面工作。」她認為這些問題不是學校和老師可以解決的,學生也不可能像學校這個大溫室中的花朵,不受社會的污染。  重塑師生關係  在當今時代條件下,教師和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關係。無論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教師與學生都有了進行平等交流、深入溝通的環境,老師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而不再居高臨下,片面強調自己的權威性。在採訪中基本所有老師都認為這是一個好的變化。  甚至有年輕教師表示,在上世紀,老師對上級的唯唯諾諾和對學生的專制霸道,其實給學生品德教育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雖然他們不太贊同傳統的「師道尊嚴」,要破除教師的權威地位,讓教師從高高的神壇上走下來,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不需要保持一定的威望。權威不等於威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是權威,但是教師需要在學生面前保持威望。  不確立老師在管理教育學生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素質教育只能是空談。一個連老師都不尊敬的學生,又怎麼指望他會成為一個文明的社會成員?一個連課堂紀律都不遵守的學生,又怎麼指望他將來成為守法的公民?其實,師道尊嚴的喪失,不僅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也威脅到社會的健康發展。  師道尊嚴並不必然意味教師侵犯學生的權利,就像沒有師道尊嚴學生權利未必一定受到關注一樣。在校方、教師和學生三者的關係上,其情形往往是既缺乏師道尊嚴,又缺乏對學生權利的尊重。這纔是今日校園中令人憂慮的地方。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