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在永樂皇帝朱棣的住持下開展的,既是向海外的國家宣揚大明的國威,設立天朝正統的地位,讓四夷來賀。同時也藉機尋找建文皇帝朱允炆,看看他是否逃往海外。順便到海外尋找財富。鄭和下西洋的寶船大多數是在南京龍江寶船廠製造,體積巨大,和現代驅逐艦差不多大,而且數量眾多。同時船上還有水手,兵卒,醫生,商人等眾多人員共一萬多人。船隊還攜帶了大量瓷器,茶葉,絲綢等中國商品到海外進行貿易。過去船隊航行必須等待季風,季風起後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出發,一路向西,經過東南亞穿過馬六甲海峽,來到印度,又從印度往西來到西亞半島,再到非洲經好望角進入大西洋,據說船隊還到達過歐洲和美洲大陸。

至於為什麼放棄了近在咫尺的日本,我個人以為有三點,首先,日本這個國家過去被稱為倭奴國,面積狹小,土地貧瘠,島上物產稀少,人種矮小,人口也不多。歷代王朝對其都不太重視,但同時歷代典藉對其都有記載描述,所以大明王朝對其並不陌生。其次,日本位於中國大陸以東,過去就是太平洋,再無其他國家或島嶼,船隊在後面的航行中就無法得到補給和休整。最後,而下西洋的航線,要經過很多島嶼,大陸,半島,無論是船隊靠岸獲得補給,還是修整,或等待季風起航,都很方便。同時這一路國家地區很多,經商交易也很方便。

雖然日本不在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中,但由於明初日本處在南北朝對峙中,戰事頗多。倭寇海盜四處搶掠,嚴重影響到大明東南沿海的安危。所以,朱棣在登基後,從東北到東南沿海大量設置衛所,抵禦圍剿日本海盜,「望海蝸大捷"沉重打擊了日本海盜的猖狂行為。同時還曾派鄭和率一支船隊前往日本,找到日本北朝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令其抓捕海盜,不得讓海盜再騷擾中國。足利義滿於是在國內大量抓捕海盜,使騷擾東南沿海的日本海盜暫時銷聲匿跡。


目前史學界流行有一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明裡是為了促進對外經貿交流,探索未知世界,但是實際上卻是因為,永樂帝是造反起家稱帝,而其侄子明建文帝在南京城破時失蹤了……這無疑對於永樂帝是如鯁在喉,且不說建文帝只要活著就永無寧日,弒君?百姓文人中國傳統觀念的吐沫都會淹死人。而當時有種說法是建文帝有可能經海路或者陸路去了東南亞,例如今天的越南等等。所以,其遠航重點就放在了東南亞,南亞以及東非。而日本,元代曾經遠征日本被大海打敗,後中日交流基本中斷,算是仇家死敵,建文帝不可能去。


兩點原因

一 沒必要,中國所需的物質除白銀外沒有一樣是必需品,相反中國的硫磺 鐵器 漆器 瓷器 茶葉和絲綢是日本必須的,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和為貴,必須的白銀可以通過勘和貿易中獲取。

二 技術不行,別聽中國人自己吹噓如何如何厲害,也就是船造的大而已,其實連帆船的逆風行駛都沒掌握,這也是西方人早於中國人發現美洲和澳洲的原因,即使是在下西洋也每次等待季風然後貼著海岸線航行。


鄭和根本就沒有把船隊駛向日本的航海經驗,要知道從當時來說如果要把船隊駛向日本,就必須克服逆水,只有在有相當順風的條件下才能抵達日本,而實際上,過去船隊都必須在朝鮮沿海停靠。那麼誰有這方面的航海經驗呢?鄭芝龍那樣的海盜。像鄭和的那個寶船——如果有的話,那是根本過不去的。

鄭和下西洋所行駛的都是歷代華人開闢的而且是十分成熟的航道,包括從印度南部到西非的航道。


我們首先來看看下西洋的主要目的,靖難之後,燕王朱棣繼位稱帝,國內外多有不平之聲,再加上永樂帝本人比較好大喜功,大明朝又以天朝上國自居,想讓周邊國家畏威懷德,誠心納貢,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所以開啟了鄭和下西洋。而當時日本已經遣使來朝,確立了藩屬關係,當時日本戰亂又不斷,國窮民弱,又沒有什麼好東西,就沒有去的必要了。


個人認為,原因在於動力,詳細看圖片答案!


鄭和下西洋只是耀武揚威而已,是為了消除蒙古帝國的影響。


世界那麼大,幹嘛去看島。


在打仗,怎麼去


因為日本不在西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