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末時代要傳給世人最後的信息究竟是什麼呢?也就是關於上帝慈愛和恩典的信息。上帝執掌四方的風要向全地上的人發出最後的呼召,也就是最後恩典和慈愛的信息。

  在末時代要更清楚地表現在世人之前的,就是耶穌,他有醫治之能。他在十字架上給我們作了饒恕的保證,也給了我們義的保證。上帝把因信稱義的信息擺在人的面前,也就是把耶穌基督更顯明地擺在我們面前。他的十字架給我們饒恕的保證,也給了我們義的保證。所以基督的功勞,基督的義是罪人所需要的,慈愛和恩典的信息。基督是公義的日頭,有醫治之能,這就是最後要集中和傳揚的信息。這樣的信息在任何一處很小的段落也能夠表現出來。

  我們今天學習耶穌生平當中一個小故事,這同樣展現了耶穌慈愛和恩典的信息,也是醫治之能的信息,同樣也是因信稱義的信息。耶穌的十字架給人饒恕的保證,也給人義的保證。很小的一個故事,同樣也說明一個非常大的救贖的原理。聖經中的每一個故事都返照著基督是公義的日頭,有醫治之能的真理。這是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這真的是需要滿足於世人所需要的鼓勵的信息。

  我們上次學習了聖經當中的應許,我們悔改,得到饒恕,在義當中成長。關於這一些的應許,大家要非常簡單理解究竟什麼是悔改,什麼叫得到饒恕,什麼叫在基督裏得到成長呢?我們最終要成長到什麼地步呢?大家要非常清楚地理解,然後在這救贖的信息當中關鍵核心的內容是什麼呢?悔改是上帝聖靈光照感動臨到我們的時候,很自然產生的事情,就像饒恕是上帝給我們的恩典一樣。

  ①我在一生成長當中相對來說是在比較純潔的生活當中過來的。相對來說是比較單純地過來的,大家知道我的一生是很簡單地生活過來的,但是在我進入宗教以後,很自然悔改就在人心中產生了,雖然我去的是星期天的教會,當然是講得非常簡單的東西。但是就是當時也是能夠給我帶來感動的。所以星期天去教堂,晚上躺在牀上的時候,同學們也都睡著了,但是我就睡不著。那個時候人的腦子裡我過去生活當中所出現的惡。我想起幾年前,在當時的幾年前,我21歲的時候,從學校裏放假回來,和我的弟弟、妹妹在一起住。為了什麼事情和我的弟弟打架,當然他沒有我有力氣,所以我一下把他摔在地上,把他壓在地上,然後他就不能動了,也不能反抗了,然後他就不作聲了。

  很多年以後,我到教堂聽道以後,晚上我想著這樣的事情,眼睛裡就不斷地流淚,眼淚裡面嘩啦啦地不斷地流,一直在流淚,枕頭都濕了。我又想起我讀初中的時候,我跟我的二姐姐打架,我又沒法打她,但是我又特別生氣,我就把她最喜歡穿的夏天的襯衣拿著剪刀剪了一個口子,她實在是氣得不曉得怎麼辦好。這樣的事情我那時候都想起來了,一直流淚。你想一想,這樣的事情在我生活當中發生了,我也這麼過了,但是惟獨就是我們因著聖靈感動的時候,突然就會產生的一種悔改。當時我知道的亮光是非常少的,但是聖靈是感動了我。

  所以悔改也就是我們被引到耶穌的光中,我們看到了那樣的事情,我們置身在聖靈可以感動當中之後,自然而然從天上就臨到我們了。那時候如果我們的良心回應這場感動,就能夠悔改。從那以後,我的心就變軟了,我是不可能再動手打我的弟弟妹妹了。看到弟弟就有一種非常可憐的心情,好像動手打哪一個,把他按在地上,這種事情對於我來說太難以想像了。這就是很自然產生悔改。悔改之後人的愛好、感情都改變了。悔改不是人努力去作的,就是靠著強迫指證某一個的錯,這是無法使人去悔改的。

  ②有一天早晨,我的孩子就在門口大喊大叫地說:「後面的老伯還不來給我們幹活,給了他一百塊錢給我們作那麼一點活,就不來幹了。」我聽到以後,就想孩子怎麼說出這麼惡的話語,我趕緊跑出去,我說你閉口,你怎麼能說這麼惡的話。我就是擔心如果別人聽見了,會造成多麼大的誤解啊,那是永遠也解不開誤解。當時我訓斥他的時候,他也不覺著自己錯了,就氣憤憤地在那裡站著,什麼也不願意作了。

  過了很長時間,我在蘋果園裡面刮樹皮,後來他過來了。我說迦勒,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是我親自經歷的一件事情。以前我家裡有一個聚會,我們都聚會,媽媽和外婆也在場。聚會完了,大家都走了。外婆以為都走了,她以為大家都走了。她就跟我們說某某人多麼壞,多麼不好,多麼窮,就想借我們的錢怎麼樣怎麼樣,就隨便說,隨便說,我們兩個一直那麼聽著。但是後來外婆一出門,就發現那個人就在門口坐著,並沒有離開。她其實在門外在篩米。孩子的外婆以為她走了,但是她並沒有走,所以她聽到那些話語,她在外面邊幹活,想走又沒走,陷在那裡,眼淚直往下流。那個人是誰呢?就是她們(外孫女)的奶奶。她的眼淚直往下流,別人一直這樣說我。後來外婆就知道自己犯大罪了,唉呀,我真是對不起,我不曉得你在這裡呀,我認罪呀,我悔改呀,我真是對不起你呀。你別傷心了,你千萬不要回去跟你的家裡人說了,我說錯了。

  那個當時我在邊上看到這些事情,背後說別人是造成多麼的惡毒,給人多麼大的傷害啊。那個孩子那麼聽的時候,他就明白了,就是我背後這麼隨意說別人的話語,如果是讓別人聽到了,給別人的心裡會造成多麼大的傷害啊。那他就說,爸爸,我們現在是不是也在說外婆啊?我們在講這個故事是不是在說她呀,她知道了是不是會很傷心啊。我說外婆已經改了,我不是在說她,而是過去我經歷的一場刻骨銘心的一場記憶。就知道我們犯罪會給別人帶來多麼大的誤會和傷害。我跟他講了以後,他就明白了。

  我們人悔改也是一樣,人在罪當中生活,自己是不知道的。但是當我們在聽道的時候,在讀經的時候,在被聖靈所感悟的時候,才開始覺得這真是罪啊,這真是不對啊,然後自然而然心就軟了,非常想厭惡自己犯這個罪。這個時候心靈在這個罪當中是真正脫離了,這就是很自然的得到了悔改。這樣悔改的時候我們就到耶穌面前來求,這樣有一種罪疚感的人就是悔改了。就是有一種很深的罪疚感罪責感就悔改了,但是這種罪責感是把人引到耶穌那裡去的饒恕。饒恕也是與上帝和好,他給我們饒恕。(羅5:1-11)

  比如孩子作錯了,你狠狠地訓他,你給我坐著,我來教訓你,你為什麼錯了。你的孩子只能低著頭,然後說爸爸我錯了。這不是真正的悔改,這裡也沒有饒恕。真正的悔改是什麼呢?孩子作錯了,父母親非常忍耐,也很痛苦低著頭,默默不語,這個孩子慢慢就感悟過來,就說,爸爸對不起,我作錯了。這個時候他的心情改變了,不只是口裡承認錯了,而且良心的深處認識到這個錯了,有一種悔悟之心,並且產生了一種罪疚感,並且這種罪疚感讓他很想得到饒恕。如果沒有父親饒恕的話,這個孩子犯錯了,就會覺得很難過。這就是上帝給我們的悔改。只要人不拒絕的話,上帝都會引領人到這個地步和感受當中。

  我雖然在星期天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經驗,但是我當時知道的亮光是多麼少啊。從來沒有人教導我十條誡命,也沒有教導我關於任何道德上的觀念,聖經上所有的疑問也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在我後來的生活當中仍然是非常不義的,我不知道那些是罪。但是逐漸逐漸上帝就會引導我們,使我們知道更多的亮光,使我們明白更多的真理,讓我們對上帝有更多的認識。對愛、對信上帝的經驗都會擴大,這時我們的悔改也隨之加深。但是這種罪疚感都是一樣的,是來自於聖靈的感動。然後產生罪疚感以後,希望得到饒恕,這都是一樣的。這是聖靈的吸引。

  什麼樣纔是得到饒恕了呢?和好了。比如說,孩子作錯了,他就說,爸爸我作錯了,對不起。這時候我們會摸著孩子的頭,把他摟在懷裡,就說,是的爸爸饒恕你了,知道你感覺到錯了,爸爸饒恕你了。這個時候孩子是不是很高興啊?那麼犯罪之後畏畏縮縮地想躲藏起來,很懼怕的心情是不是沒了,然後孩子感覺到很輕鬆,很愉快,我作錯了,爸爸已經饒恕我了,現在沒事了,和爸爸和好了。這就是上帝的饒恕。上帝的饒恕使我們對罪有一種饒恕,所有的心情改變了,並且感覺到與上帝和好了,很融洽。夫妻之間如果有了什麼事,大家彼此饒恕以後,就會和好,也感覺到沒什麼事一樣的,大家彼此的心已經和好了。這就是在耶穌的十字架裏上帝讓我們與他和好。十字架總是讓我們的良心更深地感悟自己的罪,這種罪疚感不斷地得到饒恕,我們跟上帝和好,這就是十字架的根由。但是當我們與上帝和好以後,我們在亮光當中去長進,我們會得到更深的改變,這個改變是在義當中的成長。隨著我們接受的真理越來越多,我們對心靈的洞察越來越深,我們的悔改的程度也會加深。反過來說我們的義在我們心中也會增長擴大。但是這個工作一直是聖靈去作的,一直是像起初那樣光照,感動,饒恕,持久地去完成的。

  大家現在信仰生活當中到了什麼階段呢?我想大家都是到了已經悔改了的階段,大家都有過悔改的經驗,可是在成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應當一直有這樣悔改的經驗,更深地悔改。這種義在我們心裏面的注入和成長,這同樣是聖靈去作的。當我們讀經的時候,聖靈感動我們,當我們聽道的時候,聖靈感動我們。大家發現自己品格上有什麼弱點的時候,不要否認耶穌基督已經饒恕了你過去的罪,也不要否認你對耶穌的愛已經有了悔改的例子。你只需要更深地去長進,繼續地信上帝,繼續地去認可這都是上帝的恩典,繼續地去接受主的饒恕。

  大家看加3:1-6節,「無知的加拉太人哪,耶穌基督釘十字架,已經活畫在你們眼前,誰又迷惑了你們呢?」也就是說我們一個罪人,開始有的悔改和罪疚感和饒恕也都是從十字架而來的,也都是聖靈所作的。第2節,「我只要問你們這一件:你們受了聖靈,是因行律法嗎?是因聽信福音呢?」不是我們行律法啊,因為我們以前根本沒有行律法。但是當我們聽到十字架的福音的時候,我們真的有罪疚感、罪責感,有與上帝和好,有饒恕的體驗。這不是聖靈作的嗎?我們一開始的經驗不就是聽了福音,受了聖靈嗎?我們怎麼知道我們受了聖靈呢?我們有罪責感,我們有悔悟,有與上帝和好的經驗。我們的心意、動機和興趣都改變了,人生的方向改變了,這真的是聖靈去作的。因為在這以前,我們根本不是一個守律法的人。第3節,「你們既靠聖靈入門,如今還靠肉身成全嗎?你們是這樣的無知嗎?你們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嗎?難道果真是徒然的嗎?那賜給你們聖靈,又在你們中間行異能的,是因你們行律法呢?是因你們聽信福音呢?正如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當我們有了悔改的經驗以後,我們以後屬靈的經驗仍然是悔改、稱義、饒恕,仍然不斷地加深。所以不是說我們信了主以後,我們開始好好地作,好好地努力,我們的罪人身份沒有改變,我們本性的軟弱沒有改變。這樣我們接受越來越多的亮光,但是我們並沒有更多的能力去順從這些亮光。我們還是像以前那樣,所以照樣需要聖靈的恩典,需要聖靈的能力。就是每當我們接受亮光,感覺到自己的罪的時候,我們就說,主啊饒恕我,我相信十字架上的應許,我們這樣就長進。所以在義當中的成長,人聖化的經驗,仍然是不斷地接受聖靈感動的經驗。

  那麼這個聖靈是怎麼去作的呢?讓這些基督徒不斷地去成長,是怎麼去作的呢?通過自然界、通過聖經、通過交通、通過禱告、給你不斷地感悟,你就不斷地去經歷。所以大家要記住,我們起初悔改是因著主的憐憫,恩典和信,現在照樣是。我剛纔跟大家講了一下悔改、饒恕和在基督裏的成長。

  現在我進一步給大家說明,我們要成長到一個什麼地步呢?耶穌纔能夠來接我們。在1844年復臨運動的時代,當時的復臨信徒們是不是非常獻身啊?是不是非常熱忱啊?也非常有能力,他們傳揚耶穌快來的真理,並且他們把一切都獻上了,但是當時耶穌為什麼沒有來呢?因為當時地上的教會還沒有預備好耶穌的再來。反過來說1844年後,教會還需要進一步的亮光,還需要成就另一番工作,然後上帝就興起了復臨安息日會。那麼復臨安息日會究竟要成就一番什麼樣的工作,耶穌纔能夠來呢?大家想一想這個問題。

  我相信大家都有悔改的經驗,也都在成長當中,但是我們要迅速地成長到一個什麼地步,纔能夠有耶穌的來臨呢?1844年以後,耶穌不能來,以後的教會還需要進一步地亮光,還需要一番工作要作,然後耶穌纔能夠來。大家想一想究竟是番什麼樣的工作呢?為什麼復臨教會要預備,然後耶穌纔能夠來呢?為什麼1844年復臨運動的時候耶穌不能夠來呢?你要知道耶穌來之前,地上是不是有恩典時期的結束,恩典時期結束以後,地上是不是有最後一代教會要活在上帝的面前。以前的教會不會經歷這個時期,但是在耶穌來之前的教會必須要經歷這個時期,復臨教會正是要為這個作好準備。所以還有一道亮光,還有一個更深刻的一番功夫去作,這番工作是什麼呢?就是要完全潔凈自己的品行,再也不去犯罪的品行。完全的教會,成熟的教會,這教會在恩典的門關閉以後,還活在這個地上,但是他們可以站立在上帝面前,達到這一步救贖的計劃纔能夠完成。

  大家知道我們是生活在這樣的末時代,我們要預備好自己成為一羣什麼樣的人呢?當恩典的門已經關閉,我們仍然活在這地上,我們就活在上帝面前,我們能夠站立得住。必須有這樣一個成熟完全的教會產生以後,經過七大災,耶穌纔能夠復臨。所以耶穌復臨之前,這樣的一個工作,這就是我們成長的結論。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所以以前的聖賢們,亞伯拉罕、雅各、但以理,他們也都是守誡命的人,但是他們是在各個時代當中一個一個的人,到這末時代上帝要造就的是一個團休,一個教會,一個國度。整個地上的一個國度。完全守誡命的一個國度。這個國度在地上因著恩典建立起來了,恩門關閉了,他們仍然因著上帝的恩典站立得住。這就是耶穌來之前,最後要有的結論。這一點大家理解了嗎?

  那麼我繼續地問大家,上帝要作最大的工夫,也就是把救贖計劃完成的最後的工夫,要達成最後末時代教會要成熟的工夫,那麼上帝給了什麼樣的恩典讓我們得以去預備呢?上帝給我們末時代的教會特別賜下了什麼?預言之靈。預言之靈究竟是什麼呢?你理解了聖經,你知道了上帝的十誡,但是在具體的生活當中,衣、食、住、行,家庭的教育,這一切方面究竟怎麼樣去實行上帝的話語呢?在每一天當中怎樣與上帝同行,去實行上帝的話語呢,怎麼樣才能達到這成熟的地步呢?就是說聖經上的話語是有了,但是把聖經的話語仔細地去理解,詳細地去實行在生活當中,這個必須要靠什麼去作呢?也就是預言之靈。

  如果我們每一天豐豐富富地閱讀預言之靈的話,就會明白在生活當中所有的方面怎樣去運用上帝的話語。我們不只是理解了十誡,那麼十誡的精神在生活當中所延伸的細則,所有的律例典章,衣食住行也都明白了。預言之靈就給我們非常真實,非常切實的教導。所以只要我們去讀預言之靈,我們就會被聖靈充滿,我們的一生都會被聖靈充滿,並且最後就會達到成熟的地步。很自然而然地上帝的救贖計劃就能完成,很自然而然地教會就會達到一個最後的結論。我們活在這個地上,恩典的門關閉了,但是我們站立在上帝面前。我們已經有真正的悔改了,因著上帝給我們的亮光我們自然而然地悔改了,並且已經得到了饒恕,耶穌的義也已經擁有了。這都是因著信去作的,也都是耶穌基督供應給我們的,教會是在恩典當中長大的。萬物是在陽光之下得到生命的。耶穌基督是公義的日頭給我們帶來的醫治,最後耶穌的義完全返照在教會的身上,所以教會就成熟了。

  當我們講這些從悔改到成長到最後的結論這個過程當中的時候,你要明白:在這個裡面,在這個過程當中最核心的也就是因信稱義。因著信得到上帝給我們饒恕的恩典、義的應許、義的保證和義的祝福。所以人一直有一個信心,一直去屈服,一直去領受,人就會得救。關於這些救人的原理,是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錯誤,所以需要這樣詳細地反覆地說才能說得明白。

  我們打開聖經的時候,我們看到這樣的原理是如此簡單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可以說是簡單地讓人難以置信,並且是多麼的讓人感動,讓人屈服啊。

  我們來看一個非常好的例子,這個例子正是因信稱義非常好的說明,也貫穿在我們剛才所說的救贖的整個經驗當中。但是我們看看這個故事讀起來,真的是簡單,真的是非常奇妙,所以我真的理解了,末時代的信息傳給世人是非常簡單的。是非常清晰的,一點也不複雜,非常可信,非常簡單通俗。我們看這個例子就能明白。

  太8:5-10節:「耶穌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進前來,求他說:『主啊,我的僕人害癱瘓病,躺在家裡甚是痛苦。』耶穌說:『我去醫治他。』百夫長回答說:『主啊,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13節,耶穌對百夫長說:『你回去吧!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那時,他的僕人就好了。」

  路7:1-10節,同樣的故事,但是他們的敘述相互補充,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這裡講到信心成全了。「耶穌對百姓講完了這一切的話,就進了迦百農。有一個百夫長所寶貴的僕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長風聞耶穌的事,就託猶太人的幾個長老,去求耶穌來救他的僕人。他們到了耶穌那裡,就切切的求他說,你給他行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為他愛我們的百姓,給我們建造會堂。耶穌就和他們同去。離那家不遠,百夫長託幾個朋友去見耶穌,對他說,主啊,不要勞動。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我也自以為不配去見你,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耶穌聽見這話,就希奇他,轉身對跟隨的眾人說,我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那託來的人回到百夫長家裡,看見僕人已經好了。」

  故事合在一起,過程是這樣的:百夫長他的僕人病了,他非常相信耶穌能治好他。但是他自己不敢去見耶穌,就託猶太人去求耶穌。耶穌答應了,就來。百夫長派的是僕人去的,他聽說耶穌往他家來了,他就趕緊自己親自跑出來迎接耶穌。我真是不敢讓你到我家裡去。他先是託僕人去找猶太人的長老,去求情;然後當耶穌往百夫長家裡走的時候,在路上碰見他的僕人,讓他不要來,但是耶穌繼續往前走;這時候在路上遇見了百夫長,他親自出來迎接了。他就說:「我不配。」這個故事的記述沒有矛盾,剛好吻合在一起的。

  這裡面有非常好的教訓。大家首先想一想,這個百夫長是不是一個好人,雖然他是一個羅馬人,按照羅馬人的法律和習慣,僕人也就是像奴隸一樣,在街市上買賣的,對他的待遇可以很苛刻,暴虐的。但是這個百夫長對待他的僕人非常和善,他說「他寶貴的僕人」,希望他的病早日康復,並且還替他想辦法,這是第一。第二,這個百夫長是羅馬人,是征服者,但是他和猶太人沒有徵服者和被征服者的界限,他隱隱約約的感覺到猶太人的宗教好像比羅馬人的宗教高尚。他對上帝的事情,有一種很尊重的態度。把猶太人敬拜上帝,建造會堂這樣的事情,他都採取一種很仁愛的方法去對待。所以這個百夫長,第一和僕人之間沒有界限,第二和猶太人之間沒有界限。第三,他和耶穌之間卻感覺到似乎有界限。他當然聽說過耶穌的事情,他雖然沒見過耶穌,但聽別人說過耶穌的事情。所以他感覺到耶穌所講的這些教訓,真的是非常對的,非常適合當時人們的需要,非常切合人靈性的需要,他覺得耶穌的教訓真好。並且他也覺得這位耶穌,照著猶太人所信的,可能是上帝的兒子,他絕對地相信,他有醫治的能力。也就是說這位百夫長,雖然沒有見過耶穌,但是他心靈的感受、感動和耶穌的教訓是非常相應的。他覺得自己不配向耶穌求什麼,所以他求猶太的長老去醫治他的僕人。

  在這裡面,有截然不同的兩個態度。我現在問大家,我剛才講到百夫長有三個方面看起來是非常優秀的,那麼耶穌去醫治他,是因為百夫長的這些優點嗎?照著猶太人的立場是這樣的。猶太人到耶穌的面前說,耶穌啊,你給他作這件事真是可以的,他配得啊。他挺好的,和我們蓋教堂,對我們的禮拜非常支持的,你就去醫治他的僕人吧。他配得,這個百夫長他不是一般的人,挺好的。所以他們就在耶穌面前推薦,他們這樣推薦表明對耶穌的信仰是作得不錯的地方,有什麼功勞,有一種自恃,覺得耶穌該憐憫我,該醫治我。這樣的一種信仰不是建立在上帝的應許上,不是建立在一種對上帝慈愛的品行充分的認識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好感、自我的評價上。

  當猶太人這樣說的時候,耶穌難道是聽到了猶太人的建議耶穌纔去的嗎?當然不是的。當耶穌往百夫長家裡去的時候,百夫長就迎出來了。百夫長怎麼說呢?他一再地怎麼說?我不配。猶太的長老把他推薦給耶穌,說他愛我們的百姓,但是他自己的話說,我不敢當。所以在這裡面,耶穌醫治成全的一個理由,猶太人是仗著自己的好處,但是這個百夫長是隻相信救主的慈愛,他來求耶穌唯一的理由,就是他需要。

  如果當我們對這個問題沒有真正認識的話,我們會走向兩個極端:第一個,我沒有功勞,我也沒有改好,所以我真的是沒有信心啊;另一個極端就是,我是非常不錯了,我在耶穌面前可以說那是算得一個,產生一個自義的心,那麼他的靈命很快就會喪失,不能夠成長。就是說我什麼也作不了,我太差了,我信不好耶穌啊。這些都是錯的,也正是一貫地在猶太人心中的信仰。但是這個羅馬的百夫長,這個外邦人,雖然不是耶穌揀選的民族的子民,但是他的良心對救主的教訓有一種呼應。他來求耶穌唯一的理由是他需要耶穌,並且他相信耶穌的慈愛。

  這實際上聽起來非常簡單,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靈當中還沒有生髮出來這個信心。就是耶穌是慈愛的,對於那些真實想需要到天國去的人他都會接納,也都能夠救贖。我們只要感覺到自己需要,主啊我需要悔改,我需要離棄罪,我需要到天國去,我真的需要。耶穌啊,你可憐我吧。就是這樣一種理由,來到耶穌面前。並且我們是認識到上帝是慈愛的品行,給了我們一種可靠的保證,我們認識到上帝是愛的,所以我們信任他。

  在這裡有兩點:第一個,我們的信是因為我們對上帝的愛的感受。第二個,我們求是因為我們需要。就因著這兩點,就如此地簡單。對這兩點我們要理解。現在我們信上帝,這個信心不是我們自己有的,是我們對上帝認識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產生出來的。比如說,小孩子信靠自己的父母,為什麼?父母也是一個大人啊,那麼叔叔,伯伯,阿姨也是跟自己的父母親一樣的年紀的大人啊,為什麼他對別人就沒有信任感,對自己的父母就有信任感呢?那並不是因為出生的關係,如果你認為是出生的關係,那從小就讓這個孩子與父母分開,以後再讓他們見面,他們有一種信任感嗎?也是沒有的。那麼孩子無非是在父母的愛中撫養大的。給他微笑,母親的微笑就映在孩子的眼睛當中,撫摸,親切的話語,給他換衣服,洗澡,給他喂好喫的,這些孩子的心中自然而然在愛的體驗當中就生出來對父母的信。

  我們對上帝也是一樣。我們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關於認識這位上帝,借著聖經、借著默想、借著自然界、借著祈禱,越來越認識這位上帝。哦,他真的是慈愛的,這時候非常信賴他。在這個基礎上生出一種信,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感覺到真的是需要啊,多麼想到天國去啊,多麼想脫離罪啊,多麼想變成完全聖潔的啊,多麼想成為一個對別人有幫助,有意義的人啊,多麼想得到完全的醫治啊。所以感覺到自己的缺少,這也就是我們來求耶穌。我們感覺到自己的需要,我們就來求。我們感覺到上帝是慈愛的,我們就信他的應許。這樣來求助於耶穌的人,必得拯救。

  當我們對上帝的慈愛有認識、信他的應許的時候,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缺少,而有著求的願望的時候,我們必得著饒恕,也必得著義的應許,必得著勝過罪的能力,也必得著完全的恢復和成熟。這整個得救的經驗當中,這兩點是始終不變的貫徹在當中。我認識到上帝是愛的,所以我相信他的話,並且我太需要了,所以我來求,這個就得著。提多3:5節,「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這就是得救的經驗。那麼這個經驗的獲得整個過程當中就是因信稱義。

  信是因為對上帝愛的認識,信也是因為對上帝應許的相信。求是因為我們自己需要,他救我們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著他的憐憫,也就是照著他的話和應許,照著他本身愛的品行。因為上帝是有愛的一位,他對罪人有一種很自然而然要去拯救的心情。這是上帝固有的品行,這是上帝的寶座自然而然的延伸,他是愛的上帝,他對罪人自然而然就有一種想救他的願望。哦,就是這樣一位愛的上帝,很自然而然想救我們。我們瞭解上帝是愛的品行,然後我們對他救贖我們的話語的應許就開始確信,然後我們真的感覺到自己有需要,我們求助於他,我們就真的會得到赦免,我們就會得到義,經歷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

  大家對這個應許要仔細地揣摩,其實這也就是最後末時代要傳給世上的恩典的信息。很多人覺得自己是個罪人,所以覺得自己得不到上帝的祝福,所以不能夠希望去得到上帝的祝福。但是剛好相反,耶穌到地上來就是要去救贖罪人,上帝是愛的一位,他一看到罪人,他就自然而然產生一種憐憫他,想救他的心情。這就是耶穌的十字架。基督到地上來就是要救罪人的,所以我們沒有什麼能夠討上帝喜悅的,我們就是這樣的罪人,但是有一點,我們感覺到自己實在是需要啊,實在是需要上帝的憐憫啊,我們多麼需要上帝顧念我們可憐的境地。我們感覺到自己孤苦,可憐,我們實在少不了耶穌的愛和恩典,因為這個我們就去掉一切自恃的心,膽怯的心,一切阻礙在心靈當中的不信,然後就伸出手來去摸耶穌,抓住耶穌,望著髑髏地的十字架去求,這給所有的罪人都帶來了希望。

  上帝不照著我們的罪看待我們,也不是我們有什麼東西讓上帝喜歡,纔能夠討上帝的祝福。如果你感覺到自己孤苦可憐,感覺到自己需要救助,那麼這位上帝絕對不會拒絕,因為上帝的本性就是這樣。啊,就像現在我們的孫弟兄,他一看到窮人就想施捨他,很自然而然就有這種心情,上帝就是這樣,他一看到罪人他就想救。上帝的本性是這樣的,因為他是慈愛的上帝,他的品行就是這樣的。而我們感覺到自己有需要,這就是我們的理由。任何人上帝都不會拒絕,這是不是要傳給世人最後的信息呢?

  看可9:23節,耶穌對他說:「你若能信,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就是說我們認識了上帝,相信他的話語,因為他答應了,絕對是可靠的。所以凡事都能,也就是說借著信心與上帝的能力聯合,絕對能夠抗拒黑暗的權勢,上帝為我們預備了方法,可以治服一切的惡行,可以抵抗一切的試探。悔改的人得到了饒恕,然後他們繼續因著信,因著上帝的應許,因著上帝的能力,他們抗拒所有的試探,然後對罪得勝。

  但是許多人覺得我缺少信心,好像我不敢來與耶穌接近。我覺得自己缺少信心,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對上帝的慈愛沒有真正的認識,所以對主還有點不太信任,好像他的愛還沒有足以保證,讓我去相信他的話。第二點自己沒有很真實的需要。但是我相信大家對上帝的愛是有真正認識的,對他的話語的可靠是有確信的,我也相信大家是有一種需要的。那麼這個時候你就單純的信心來到基督面前吧,不要感覺到有什麼障礙,不要感覺到自己好像是不配的。我們固然是不配的,但是我們需要這位主,而且主也樂意救贖我們,所以我們只管來吧。

  大家覺得自己是卑賤的人,但是我們投誠在救主的恩旗之下,不要看自己,只要看基督,不管別人怎麼想我,對待我,我只看基督。基督啊,我需要你,就這樣來到耶穌面前,這位基督沒有改變,這位基督曾經趕逐人身上的鬼,醫治人身上的病,他說:「我肯,你潔凈了吧!」(路5:13)「照你的信心成全了吧!」這樣的一位耶穌,他一點也沒有改變。我們不需要這位耶穌到我們面前來,不需要耶穌親自到我們的舍下來,他只要一句話,我們就必得醫治,這就是我們在地上的人仍然可以向著在天上的耶穌祈禱的原因。像那個百夫長的想法一樣,因為我們需要我們相信。所以大家必須要有到耶穌面前來得醫治的經驗,首先大家都要得救纔行。

  我們看約6:37節,「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這剛才所講的是對所有人都適用的。不管你過去的生活怎麼樣,你現在需要耶穌嗎?你現在就來,他絕不丟棄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耶穌說凡是到我面前來的,我總不丟棄他,他的應許是可靠的。無條件的,只要你需要,只要你相信耶穌的能力,「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照你的信心成全了吧。」這就是上帝的應許。他的應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已經說過了,他已經答應了,你不要有任何的懷疑,就去抓住他。

  在我看來現在所有的基督徒,心靈當中的障礙和爭戰是什麼呢?也就是信和不信,沒有別的。不信的人是什麼原因呢?因為他對上帝的愛,本性沒有認識。如果認識到他的愛,他的話語就絕對是可靠的。第二個,就是自己還沒有很深的需要。但是在座的各位是真的對上帝的愛有很深的認識的人,也真的是有需要的人,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再不要被一種陰影籠罩著,感覺到我可不可以呢?我到耶穌面前,他會拒絕我嗎?他會賜福我嗎?把這所有的疑慮都拋棄,耶穌在向我們發出最後的慈愛的呼召,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耶穌必定接納我們。因為他已經應許了,絕不至於滅亡,永遠不至於滅亡,這就是我們現在真正需要去信的地方。救贖也就是如此的簡單,在你信的時候也就是必得著醫治和能力。

  最後看羅5:8節,「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羅8:31節,「既是這樣,還有什麼說的呢?上帝若幫助我們,誰能抵擋我們呢?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舍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這裡講到耶穌不只是捨命饒恕我們,也要將他自己賜給我們。將他自己賜給我們是什麼意思呢?當然耶穌取了人性,永遠是人類的長兄,這裡是把耶穌的義賜給我們,把耶穌的心賜給我們,把耶穌的品行賜給我們。

  38-39節,「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裏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任何的事情都不要在我們的心裏面造成懷疑,不能叫我們與上帝的愛隔絕,也就是任何事情都不要叫我們鬆開抓住耶穌的手。任何事情我們都不要去懷疑,我們相信上帝是慈愛的,照著他的本性,他救贖我們的應許是可靠的。並且我們需要,對於任何需要的人,到耶穌那裡去,他總不拒絕。「在信的人凡事都能」「照你的信成全了吧。」這句話我們要一直記在耳朵裏,任何事情都不能把這幾句話從我們的心中消失。我們絕不至於與上帝的愛隔絕就是這個意思。

尋求真理

活出真理

傳承真理

長按關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