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楔子

    眼前這個女子,眼神堅毅,斷斷續續的說著往事,無悲無喜,又像是說著完全與她不相關的事。

    她說,遇見他,是我一生中最晦暗的時光,他對我冷淡,那時候我覺得他只是不愛我。可當我滿心期待一個新生命的降臨時,他的一句話斬斷了我所以的歡喜,那時,我才覺得他是真的狠心,每每我與他對視時,我都能從他眼裡讀到對自由的渴望,還有對我的輕視,說著,聲音低了下去,可是,怎麼辦?我還是願意對他好,對他的家人好。如今,他不在了,我對他的怨恨也早就消散了呢。她平淡又簡短的描述完了她的這段感情糾葛,但我知道,她那段晦暗的時光,遠沒有她所描述的那麼簡單。

    她是張幼儀,他是徐志摩,他們的相遇也註定了這場悲劇的婚姻。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她12歲就讀於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經過三年的學校教育,養成了她端莊賢淑的品性,15歲那年,正值豆蔻之年,一紙婚約使她成為了他的妻子,徐家是江南富商,張家則有著龐大的經濟地位,兩家聯姻本是天作之合,對她來說,應該是最不幸的捆綁,因著封建禮教的束縛,她乖巧的做著賢妻良母,而他做著瀟洒不羈的詩人,有關於他的消息,她都是從家人那裡了解到的,她一直都知道,志摩不愛她,他愛的是才華橫溢的林徽因,從外界得知,志摩和家裡鬧翻了,吵著要跟她離婚,知曉這個情況時,她內心是悲痛的,她把這種悲痛藏在心裡,仍替志摩照顧父母。

    只做徐家媳婦

    她告訴志摩,她懷孕了,當時的他只顧著自己的愛情,聽到這個消息,大驚失色,對她說了一句,快去打胎,她懵了,當時的醫療水平比較差,說不定會一屍兩命,他卻堅持要她打胎,一點不顧自己的死活,在這個家裡,她一退再退,而他卻得寸進尺,她獨自去柏林,生下了彼得,這時的他也按捺不住了,向她正式提出了離婚,她答應了,也許對她來說這段婚姻也沒什麼值得留戀的,她很快就從悲痛中走了出來,在白天,她自學德語,在晚上,她照顧彼得,可彼得因腹膜炎,永遠的離開了她,命運就是這麼殘酷,可也讓她一夜之間更加堅強,她重拾破碎的心輾轉德國,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眼神也愈加堅定,一無所懼,回國後,她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很多人為她不值,這麼好的女人,怎麼就遭丈夫如此對待,她一笑致之,或許也是志摩讓我真正成長起來的吧,偶爾,她也會去看看志摩的父母,徐老先生含淚拍著她的手說:「幼儀,是我們家對不起你啊」言語間滿是愧疚,她笑著安慰兩個老人家,看著他們青絲中的白髮,她獃獃的想,志摩他可曾有一絲後悔,一絲愧疚。她知曉他是個自由主義者,厭惡封建禮教,追求新思想,可往往越桀驁的人越無情。

    遇見對的人

    漸漸的,事業有了起色,解放前夕,她移居香港,結識了鄰居中醫蘇紀之,次年,兩人結婚了,遇見蘇紀之,或許是她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那些徐志摩留下的傷口也漸漸癒合了,她和蘇醫生故地重遊,她去了康橋,那個來自她曾經的丈夫戀戀不捨的地方,望著熟悉場景,默念著志摩寫的《再別康橋》,淚流滿面,蘇醫生在一盤靜靜的望著她,無聲的安慰,因為他懂她,也尊重她的堅強,在蘇紀之眼裡,她是一朵鏗鏘玫瑰,他尊重她的所有。他們相伴著走了18年,蘇醫生還是先她走了,她平淡的接受了這一切,心靜如水,她繼續前行著。她已經足夠強大,將這些心事自己一一解開。來者不拒,去者不留。


張幼儀(1900——1988),名嘉玢。1900年出生原籍江蘇寶山,比徐志摩小4歲,世居真如,後移嘉定。祖父為清朝知縣,父親張潤之,名祖澤,是當時上海寶山縣巨富。二哥張君勱是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民社黨創立者,曾在段祺瑞內閣和馮國璋總統府任要職。四哥張嘉璈二十八歲即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總經理,是上海金融界的實力派。家中有八男四女,非龍即鳳,張幼儀作為次女備受寵愛。1988年逝世於紐約。

在我們所熟知的民國女性中,張幼儀的人生,絕對稱得上百轉千回。在人生短短的22年里,她經歷了喪子、離婚,卻實現了人生的逆襲,成為了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張幼儀鳳凰涅磐般的人生,是那個男尊女卑的年代裡最不一樣的煙火,雖是柔弱的女兒身,卻活出了不讓鬚眉的靈魂。

還在張幼儀三歲時,她母親就準備給她裹小腳。在她哭喊了三天之後,疼愛她的二哥向母親請求並承諾會一輩子照顧妹妹,張幼儀才免去了裹腳之痛,並成為張家第一個「天足」。

1912年7月,江蘇都督程德全在蘇州創立「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12歲的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勱(嘉森)和四哥張嘉璈的幫助下到該校讀書。該校首任楊達權,重視女子教育,張幼儀在此受到了先進教育。

1915年,還在上學的15歲民國女子張幼儀,奉父母之命,即將嫁給詩人徐志摩。在同時代人的筆下,張幼儀是標準的大家閨秀:「其人線條甚美,雅愛淡妝,沉默寡言,舉止端莊,秀外慧中。」而風流倜儻的大詩人,第一次看到未婚妻的照片,就鄙夷地譏其為「鄉下土包子」。

1918年,徐志摩等張幼儀為他生下長子徐積鍇、完成傳宗接代任務後,就立刻拋妻棄子,瀟洒地前往美國留學,次年又轉往英國倫敦。1920年,在張幼儀二哥的要求下,徐志摩才極不情願地把妻子接到法國。

在懷二兒子8個月的時候,張幼儀隨七弟張景秋前往德國。1922年2月24日,她剛生下二兒子彼得,徐志摩託人送來的離婚書信就到了。直到此刻,張幼儀才知道徐志摩愛的是林徽因。11月8日,他在《新浙江》上刊登《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而留在德國的張幼儀重拾學習的夢想,在保姆的幫助與公婆的支持下申請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

兩歲的彼得,攝於夭折前一年1925年

1926年,張幼儀學成歸國。徐家父母將其認為養女,並將財產分為3份:老夫妻留1份;給徐志摩和陸小曼1份;張幼儀和阿歡1份。1927年初,張母去世,張幼儀帶著阿歡回上海奔喪並留在上海。

她先在東吳大學任德語教師,隨後開辦了上海第一家時裝公司——雲裳裝公司。張幼儀非常具有商業頭腦,集成衣店和服裝訂做店於一身,在店裡陳列一些衣服樣品,再配合女士們的品位和身材加以修改。一時間上層名媛紛紛以穿「雲裳」服裝為榮。曾在徐志摩口中的「土包子」張幼儀,成長為首屈一指的女裝時尚掌門人。

1927年,張幼儀接受東吳大學邀請教授德語,同年受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邀請出任銀行總裁。經她管理,原本虧損日巨的銀行轉年便扭虧為盈,加之家族支持,銀行三年後資本超二千萬元,幾乎創下金融界奇蹟。

1954年,已逾知天命之年的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生蘇紀之結婚。半個世紀的光陰,令她鬢染秋霜。她終於肯將那顆封存已久的心,再度託付。婚後,她和蘇醫生在香港生活了二十八年。這二十八年,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在她去世後,她讓人在墓碑上,只刻了四個字:「蘇張幼儀」。

晚年,她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

民國女子傳奇人物很多,在我看來張幼儀算不得驚艷絕倫,也不夠風流蘊藉,也不算才華橫溢,所以她也沒有什麼桃色事件可供後人賞玩,但她絕對是獨立女子的代表人物。願你我世間女子,都能如張幼儀,經歷再多凄風苦雨,也能重新綻放,別樣美麗。正如張幼儀所說:「人生從來都是靠自己成全。」


1996年,張幼儀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張邦梅,在美國出版過一本張幼儀的口述自轉——《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要形象地概括張幼儀和徐志摩的關係,小腳與西服應該是最貼合的。

小腳與西服,不搭,不配,不自然,不和諧,張幼儀與徐志摩之間似乎就是如此。

有一幕很能說明問題。

1921年8月的一天早晨,徐志摩告訴張幼儀,他的一位女朋友要登門拜訪。聽到這話,張幼儀還以為徐志摩要娶二房太太呢,事實上登門的只是徐志摩的一位普通朋友,從蘇格蘭愛丁堡大學畢業即將回國的袁昌英。張幼儀回憶說,那天袁昌英頭髮剪得短短的,擦著暗紅色的口紅,穿著一套毛料海軍裙裝,但在穿著絲襪的兩條腿下,竟是一雙穿著繡花鞋的小腳。

袁昌英走後,張幼儀無意識地評價說,哎,她看起來很好,可是小腳和西服不搭調。

未想到這句隨意的話卻突然刺激了徐志摩,他腳跟一轉,失態地尖叫道,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一周後,徐志摩突然從家裡消失,小腳和西服的婚姻生活就這樣走到了盡頭。

張幼儀雖然只纏過幾天足,並不真的是小腳女人,但在徐志摩眼裡,她就是個「小腳」的舊式女子,是鄉下土包子,與他心目中的「佳人」毫不沾邊。

徐志摩心目中的佳人是林徽因,是陸小曼那樣的。

事實上,張幼儀在離婚之前的確是這樣一個女子,在三從四德的舊式禮教面前,她極其順從聽話,女人天生「不值錢」在她那裡似乎是天經地義的。

晚年的張幼儀曾對張邦梅說過這樣一段話:「在中國,女人家是一文不值的。她出生以後,得聽父親的話;結婚以後,得服從丈夫;守寡以後,又得順著兒子。你瞧,女人就是不值錢。這是我給你上的第一課,這樣你才能了解一切。」

聽、服、順!若是沒有徐志摩後來不顧一切的離婚,張幼儀的一生多半會禁錮在這三個要命的字眼裡。

很多女人是經不起失去所帶來的打擊的,即便失去的是極壞的生活,她們也不會覺得那是獲得新生自由,只會覺得自己賴以生活的罐子破碎了,接下來的生活會怎樣,可想而知,終歸逃不過沉淪二字。

但骨子裡有氣概的女人不是這樣,失去會讓她們朝著自強的方向蛻變,但對原先生活里的一切卻並沒有敵意,相反會保留其中的責任。

張幼儀這個女人之所以會贏得很多人的尊重、佩服,原因就在這裡,被徐志摩決絕地拋棄後,她並沒有太多的怨恨,有的儘是如何自強。

更可貴的是,她的自強中包涵著對昔日的責任。

有的人的生活是一條先向上再向下的拋物線,有的人的生活是一條先向下再向上的拋物線。很顯然,張幼儀屬於後者,照俗話說,她的人生是觸底反彈的人生。

這一點連向來不拿正眼看她的徐志摩後來都心生了佩服,徐志摩在寫給陸小曼的情書中曾罕見地讚揚過張幼儀:「C(張幼儀)可是一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這兩年來進步不少,獨立的步子已經站得穩,思想確有通道——她現在真是什麼都不怕,將來準備丟幾個炸彈,驚驚中國鼠膽的社會,你們看著吧!」

張幼儀沒有辜負徐志摩的讚揚,創辦雲裳時裝公司,擔任上海女子商業銀行副總裁——她的自力更生、發奮圖強,不僅讓她在工商界打出了一片天地,更贏得了徐家二老的尊重。

不再是徐志摩的太太,卻最終是徐家撐門戶的媳婦!

雖說張幼儀是靠著徐志摩父親徐申如的幫助才獨立精彩起來的,但沒有根植在她內心中對昔日的責任,一切不可能那麼盡善盡好。

自立自強的張幼儀甩掉了舊式女子的標籤,卻保留了傳統的美德,這一點尤為讓人敬佩。

而徐志摩呢,隨後的生活卻是狼狽的風花雪月,乃至最後為這份狼狽的風花雪月疲於奔命至死。

一個是有根的樹,一個是無腳的鳥!

張邦梅曾反覆追問張幼儀,你愛不愛徐志摩?

張幼儀說,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是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滄桑之後,愛是責任!這是張幼儀的答案。

但就是這麼一個女人,徐志摩卻一直當她是秋天裡的扇子!

形容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大概沒有比這更傷感的了。


徐志摩對待林徽因和陸小曼是熱烈的,對待張幼儀卻是冷酷的,不道德的,這是無可諱言的,並不因他為人的明朗和詩歌的雅緻而顯得溫情一些。

1915年,在張幼儀的二哥張君勱的撮合下,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家庭同意了這門婚事,張君勱為什麼要撮合他們呢,張君勱之前就是政壇要人,與梁啟超、林覺民等熟識,而徐志摩拜了梁啟超為師,是梁啟超的弟子,張君勱便和徐志摩也成了朋友,因此就談起了這門婚事。

【張幼儀與梁思成】

當時徐志摩和張幼儀素未謀面,徐志摩也沒有反對這門婚事,張幼儀出身上海巨富指甲,自小受過很好的教育,為人善良,在家中孝順徐志摩的父母,不久就懷了徐志摩的孩子,可以說,結婚的頭四五年里,兩人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矛盾。

一切的變化發生在1920年,這一年徐志摩去了英國,年末就認識了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後來林長民到英國訪問,帶去了女兒林徽因(當時年僅十六歲),徐志摩一見到林徽因,立刻被她吸引,產生了熱戀——從徐志摩的不少詩作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林徽因的愛戀已經難以自控,幾乎忘記了自己還有妻子。

【林徽因】

在這一年年末,張幼儀接到了徐志摩讓她去英國的信,張幼儀便在1921年3月抵達法國馬賽,徐志摩從倫敦趕到馬賽接妻兒,搭了一天的火車去巴黎,在巴黎幾天後,再乘飛機去倫敦。

張幼儀對徐志摩並沒有別的要求,只求安安穩穩地過日子,徐志摩在之前的五年里,雖然沒有溫情,但也沒有侮辱,可是這次不對了,在去倫敦的飛機上,張幼儀吐了,徐志摩沒有安慰和幫助,反而嫌棄地說:「真是鄉下的土包子!」沒想到接著徐志摩自己也吐了,張幼儀回敬徐志摩說:「你也是個鄉下土包子!」

其實張幼儀出身不低,又受過良好的教育,怎麼會是什麼土包子呢?大概是在徐志摩的心目中,張幼儀不如林徽因漂亮吧!

【張幼儀】

這時候張幼儀還是想討好徐志摩的,在剛到倫敦的時候,她還是傳統的中式打扮,過了一陣子,也會穿時髦的西式服裝了,只是她天性是一個老實人,又怎麼能討喜歡浪漫的徐志摩的喜歡呢?

徐志摩心裡只有林徽因,當聽說張幼儀再次懷孕的時候,他無情地讓張幼儀把孩子打掉,當張幼儀說,打掉孩子可能會死人,徐志摩卻說:「有人還會因坐火車死掉呢,難道不坐火車啦?」

【徐志摩】

在張幼儀生產前,徐志摩還帶了一位明小姐回家,這位明小姐穿著毛料西裝,腳卻是纏過又放開的,這位明小姐走後,徐志摩問張幼儀如何看待她,張幼儀說,小腳和西裝不搭調。這句話足見張幼儀的智慧,小腳是傳統,西裝是現代,她用這兩個詞很好地說明了傳統與現代的矛盾,徐志摩何等聰明,怎麼會不知道她的意思是說他的西方戀愛觀念和傳統道德是不兼容的,當即大怒,丟下張幼儀一個人,張幼儀在張君勱的幫助下,才到柏林生了第二個孩子。

可笑的是,徐志摩一方面追尋浪漫自由,另一方面當遇到更加自由放縱的陸小曼後,他卻又不能忍受了,足見他的骨子裡仍然是傳統的,可是他的天性里確實又是浪漫的,這是他的矛盾,也是他悲劇的根源。

【徐志摩與陸小曼】

張幼儀不知道的是,徐志摩大怒而去,其實是去找《時事新聞》的主筆郭虞裳,兩人計划去柏林找張君勱商量離婚的事。徐志摩不敢當面找張君勱,讓郭虞裳去試探,結果被張君勱怒斥一頓,悻悻而歸。

在這時候,張幼儀才到了張君勱處,張君勱看到張幼儀如此凄慘,也知道徐志摩是去意已決,就同意了離婚。

張幼儀離婚後,在德國的菲斯塔洛齊學院讀幼兒教育,學有所成;回過之後創辦雲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並且在離婚後還服侍徐志摩的雙親,將兩個兒子撫育成人——離開徐志摩,真是張幼儀最明智的選擇了。


張幼儀和徐志摩之間,就是被辜負與辜負的關係。

在徐志摩短暫的一生中,和他有過關係的那幾個女人,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徐志摩最看不上的就是張幼儀,然而當歲月走過,人們才發現,他最看不上的那個張幼儀,或許卻是最愛他的人。

15歲的時候,張幼儀由家人做主,嫁給了徐志摩。徐家當時已是江南富商,和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的張家聯姻,對徐志摩的父親來說是求之不得的,然而,徐志摩並不喜歡,他覺得張幼儀是舊社會的女子,礙於父命娶了張幼儀,卻始終對她很冷淡。當張幼儀生下第一個兒子以後,他就留洋去了。

徐志摩這一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幾年都不回來,於是在家人的囑託下,張幼儀孤身來到了異國他鄉,來給徐志摩陪讀。然而,徐志摩仍然對這個妻子很不耐煩,與此同時,他戀上了才貌雙全的林徽因。

為了和林徽因在一起,他向張幼儀提出離婚。此時的張幼儀,又再次懷孕了,徐志摩卻毫不心軟,還讓張幼儀把孩子打掉。他的絕情,讓張幼儀寒心,她同意了離婚。張幼儀生了孩子後,簽了離婚協議,徐志摩跟著她去醫院看了小彼得,「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得神魂顛倒」,「他始終沒問我要怎麼養他,他要怎麼活下去。」

離婚後的張幼儀一邊帶著小兒子一邊繼續進修,然而,苦難仍然沒有放過她,彼得活到三歲就去世了,痛失愛子的張幼儀回國,曾經被徐志摩譏為土包子的她,經歷了許多的傷痛,卻也活出了自己的風采。她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成了總經理。

與此同時,徐志摩因為和陸小曼在一起,陸小曼花銷很大,徐志摩反而疲於奔命各大高校,賺錢供養陸小曼。後來更是為了去聽林徽因的講座,飛機失事,英年早逝。

徐志摩死了以後,張幼儀一如既往的照顧者兒子,並且侍奉徐家的老人,直到1953年,張幼儀在香港與鄰居中醫蘇紀之結婚。蘇醫生曾留學日本,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有子女。婚前,她寫信到美國徵求兒子(大兒子徐積鍇)意見:「因為我是個寡婦,理應聽我兒子的話。」

張幼儀和徐志摩的長子徐積鍇,深知母親多年來的不容易,也是懇切的回答母親,希望她能得到自己的幸福。

晚年張幼儀,對愛的定義,堪稱經典。有人問她愛不愛徐志摩,她答道:「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的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如果徐志摩有機會去審視他的一生,或許他也會發現,那個自己最看不上的女子,卻是對自己付出了最深沉愛意的女子。


一、 都是包辦婚姻惹的禍

我們知道徐志摩是有名的富家少爺,家境殷實;張幼儀也是家世顯赫,張家在江蘇地區有著龐大的政治經濟地位。按理說二人應該算是門當戶對,但結果恰恰就是因為家庭,才讓二人的婚姻生活如此悲哀。當時的傳統世家定親事都是這樣:雙方門當戶對,父母相互同意,便一拍即合,做兒女的不必相見,只有服從。他們倆在結婚之前沒有見過面,但第一次見到張幼儀照片時,徐志摩便嘴角下撇,嫌棄地說:鄉下土包子。這種態度一直持續到他們離婚也沒有改變,徐志摩對張幼儀沒有喜歡、沒有愛情,甚至連關心和敷衍也沒有。長子誕生後,徐志摩便離家去美歐留學了,留下張幼儀繼續過與寡婦沒什麼差別的生活。

二、 中國第一對以「西方形式」離婚的夫婦

張幼儀後來去歐洲找了徐志摩,據說還沒下船,張幼儀便感受到了徐志摩的冷漠,他那「不想出現在這裡」的表情寫在了臉上。在歐洲,張幼儀懷上了第二個兒子,徐志摩讓她打掉,並提出離婚。最終,心灰意冷的張幼儀於德國柏林與徐志摩簽署了離婚協議,終結了維持七年的婚姻,成為了中國第一對正式以西方形式離婚的夫妻。

三、 一種自由、一種新生

離婚對於徐志摩來說是一種自由,是新思想戰勝舊制度的勝利,徐志摩可以自由地選擇喜歡誰了,無論是靈氣的林徽因還是妖嬈的陸小曼,都強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離婚對於張幼儀來說,意味著一種新生。張氏離婚後選擇留在德國,在哪裡死去,就在哪裡復活。她一邊撫養幼子,一邊學習法語、德語,還在裴斯塔洛齊學院(Pestalozzi Furberhaus)學習幼兒師範課程,她將時間安排得滿滿的,獲得了從未有過的自由空間。最後經過德國四年歷練的她回到了國內,化繭成蝶,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銀行家,在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擔任副總裁,還經營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張幼儀的家成為了上海的一處社交場所,政界、學界、商界人物常常是這裡的座上賓客。徐志摩對她的態度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在上海時便讓她幫忙訂做襯衫、外套,在自己母親去世時,讓張幼儀以乾女兒身份與他和陸小曼夫婦站在一起致哀。

四、那我大概愛他吧

張幼儀後來與一個叫蘇記之的醫生結了婚,相敬如賓地過著平靜的生活。她的侄孫女曾問她,你愛不愛徐志摩。她說,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麼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可是,我沒辦法說什麼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麼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說到徐志摩和張幼儀就不得不說一下他們所處的時代了!民國時期是近現代歷史上牛人輩出文化,多彩紛呈,愛情婚姻也非常激蕩的時代。徐志摩和張幼儀的婚姻恰好就是那個時代很具有代表性!

單純說個人而言,徐志摩一定是一個天才詩人,天生情種!他的詩歌和才華毋庸置疑,最熟悉的莫過於《再別康橋》,當然還有其它作品,不再多說!

情感婚姻上確是一個偏執狂,自私的人!先有包辦婚姻張幼儀在前,後有瘋狂地追求林徽因在後,又有和陸小曼的荒唐消沉婚姻!

用現代人的眼光和標準來看,徐志摩絕對不是一個好男人!對父母沒有盡到為人子的孝道,對妻子和孩子沒有盡到為人夫為人父的責任。還是個活脫脫的敗家子和啃老族!既然已經結婚了,不愛張幼儀何必讓她給你生孩呢?又在沒離婚的前提下追求林徽因,林徽因和梁思成結婚了還天天追過去找林約會!結果,和陸小曼進行了一段奢靡又短暫的婚姻,還被戴了綠帽子!最後卻年紀輕輕墜機而亡!

嚴格來說,徐志摩的才華掩蓋掉了他身上其它弱點和毛病!畢竟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嘛!雖然短短几十年的生命,卻也算是過得轟轟烈烈,又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也算是天妒英才了!

張幼儀作為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更多地打上了徐志摩太多的烙印!其實,張幼儀才真正代表了中國傳統女性向現代女性的變化。雖然只是封建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但是張幼儀卻真正體現中華民族傳統女性的美,善良、勤快、隱忍、寬容、忠誠……孝敬公婆,養育孩子,忠誠於丈夫。

即便徐志摩是那麼的羞辱他,她依然執著支持著一大家。後來不得已出來做服裝,開銀行……樣樣做的很成功,風靡上海,引領了當時女性時尚潮流!絲毫不亞於任何男人!

張幼儀絕對稱的上一個優秀、成功的女人!


感謝題主:張幼儀與徐志摩的關係我不知道別人怎麼說,但是我要說的是。縱然才華橫溢也不能掩蓋你始亂終棄的事實。

張幼儀1900年出生江蘇寶山,1915年與徐志摩結婚。1918年生下長子徐積鍇、同年徐志摩前往美國讀書,次年徐志摩則轉往英國倫敦。這應該是典型的異地戀,我估計徐志摩對張幼儀的嫌棄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跟歐洲的氛圍相比,那個時候的徐志摩簡直就是個土包子。他怎麼可能對比自己還要土氣的張幼儀有半分好感。

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態度是:「媒妁之命,受之於父母。」徐志摩的這種態度讓我不得不鄙視他的為人。一方面,徐志摩享受著張幼儀帶來的生活方面的好處,為自己生兒育女,孝順父母。另一方面有看不上這場婚姻,為自己的風流找了一個如此低級的借口,簡直匹配不上徐志摩的才華。

1920年,張幼儀前往歐洲與徐志摩團聚。此時的徐志摩與林徽因糾葛不清,徐志摩為了所謂的愛情,不擇手段的要與張幼儀離婚。並於1921年正式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要求,其實這個時候徐志摩就算是很乾脆地跟張幼儀離婚。也無可厚非,至少不會影響我對他的崇拜。

但是有一件事,就算徐志摩才華橫豎都溢,也彌補不了在人品上的巨大缺失。

1922年張幼儀於柏林產下次子,並與徐志摩正式離婚。

什麼意思呢?作為一個正常男人,只要不太壞都不會幹出徐志摩乾的這些事情。你徐志摩一個大男人,開始就說這場婚姻是包辦的,不是自己想要的。你卻堂而皇之地讓張幼儀給你生兒育女,理所當然地讓其照顧你的父母。

歐洲夫妻團聚,徐志摩你要是果斷拒絕張幼儀。你還算個有擔當的男人,而這個時候你一邊跟林徽因糾纏不清,一遍要離婚,另一邊你還讓張幼儀給你生下次子。

不能因為你才華橫溢我就要恭維你,徐志摩有可能是歷史上最為無恥的文人。能大張旗鼓地當婊子還能名正言順地立牌坊,也只有徐志摩做到了。

可能林徽因見識到了徐志摩的無恥,並沒有接收始亂終棄的徐志摩。也避免了,重蹈覆轍,而徐志摩最後的結局不能不說是一種報應。


張幼儀是徐志摩的髮妻,曾經給徐志摩生下兒子,但徐志摩拋棄了張幼儀。徐志摩當時在劍橋留學的時候,看上了林徽因,於是打算離婚去追林徽因。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當時的國民政府的部級幹部,而徐志摩家在海寧也是富豪,張幼儀家也很豪華——她哥哥張君勱是當年科玄論戰中有名的玄學派,也是知識分子。徐志摩與張幼儀是門當戶對的,在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以後,張幼儀自力更生,成為銀行家,也是非常難得的。

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是民國歷史上按照西式離婚方式進行的第一個案例,當時也搞的滿城風雨。說白了還是徐志摩這個人不太地道,畢竟張幼儀為人還是很不錯的,徐志摩則因為比較詩人詩性,不適合婚姻生活,所以後來還去勾搭有夫之婦陸小曼——這個也是朋友的妻子,說起來徐志摩這個人確實有點放蕩了。

因此,徐志摩與張幼儀兩個人是很不一樣的,張幼儀為人忠厚踏實,而徐志摩則比較輕浮。不過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離婚也是正常的,畢竟徐志摩這個人的天性就是喜歡浪漫的女子,而張幼儀不浪漫而且有點古典,所以徐志摩不喜歡她也是可以理解的。

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以後,徐志摩的父親還是把張幼儀當兒媳婦,不承認後來的陸小曼的兒媳婦身份的,而且一度中斷了對徐志摩的經濟支援,這使得徐志摩到處去各個大學講課賺錢,過得也有點蕭瑟。


他,是一首風花雪月的詩歌,

而她,則是一篇踏踏實實的論文。

她或許不夠有趣,或許不夠靈敏,甚至不夠美麗,但是卻是他自己的誤讀。

他實在太傻!有些女人只能欣賞,有些女人卻需要珍藏!

徐志摩最傻的就是,他永遠覺得自己在追求的才是他心中所愛,後來才發現,在他身邊的才是無價的珍寶。

什麼是幸福的婚姻?是當經年的歲月被生活一切割成瑣碎,美麗成了招搖,才華成了賣弄,浪漫成了浮華,情調成了矯情,婚姻中的你我還能剩下什麼?

看看戀愛炙熱如徐志摩與陸小曼,婚後也是一語不合就用煙槍砸臉。

徐志摩與張幼儀的關係就是,徐志摩太小,張幼儀太大,只能做姐弟,不能做伴侶!

否則,他不斷索取卻毫無虧欠,她終將被辜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