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学教授在媒体表示,现在大学生的英文程度太差,让他感觉没有希望了。因为使用「没希望」这么重的字眼,果不其然,这耸动的三个字立即变成许多新闻的标题,引来热烈的讨论。

有人怪罪教育制度太乱,害得学生好累、好辛苦;有人反讽教授自己也有一堆缺点,怎么还批评别人;还有一些评论「歪」的更远,去谈教授个人的政治立场,帮他贴上蓝、绿、红、黑各种标签。这么多声音里,几乎没有人谈论「如何提升英文程度」,所有焦点都围绕在教授、体制、外在环境。这种现象与「销售人才养成」有几分相似。

我们在训练销售团队时,很容易把同仁分成两大类,一种人聚焦于「外在环境」,另一种人聚焦于「内在环境」。举例来说,开发市场肯定面临各种挑战,名单不够多、资讯不完整、客户太刁难、时间不够用,每一种业务工作的难题都「罄竹难书」,说也说不完。聚焦「外在环境」的人,他们的抱怨都有几分道理,不过谈得再多、批评得再犀利,也难以改变自己和公司的命运。但是,另一种人聚焦「内在环境」,也就是跟「自己」有关的部分,他们的想法就很不一样。

「资源这么稀少,『我』该怎么做才能走出一条活路?」

「客户这么难搞,『我』要如何一步步征服他们?」

「目标订这么高,『我』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缩短差距?」

这种思维最大的焦点在「自己」身上,所以它最大的好处,就是最终受惠者都是「自己」。相反的,把焦点放在环境有多差、制度有多乱,或许你会因此锻炼出好口才,但除非你的志向是评论员或分析师,否则这些言论永远也改变不了你的世界。至于那些市场挑战、人的问题,它们一直存在、以后也不会消失。要是外在环境如此完美,哪来反败为胜、逆境突围的剧本呢?

聚焦在「自己」而不是「环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事实上,在我的工作和生活周遭,有很多人是这么相信、也这么实践的。但为何网路上他们的声量经常是少数呢?我想是因为「正能量」都忙著改变自己,没有太多时间酸言酸语的缘故吧。

吴育宏,经济日报业务最前线专栏。)

【延伸阅读1】什么是「去中心化」?行销专家让你秒懂

【延伸阅读2】2018年行销业务策略白皮书

【延伸阅读3】顾客导向 细节做起

吴育宏 at Facebook脸书粉丝专页

吴育宏 at LinkedIn

 

B2B业务 大是文化 吴育宏.png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