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王慧】

1919年4月13日,駐印英軍向近萬名手無寸鐵的印度示威羣衆開槍,釀成“阿姆利則大屠殺”慘案。英國殖民時期資料顯示379人被殺,印方稱有近1000人罹難。

這是英國殖民印度史上最黑暗的事件之一。丘吉爾說,這“駭人聽聞”(monstrous);伊麗莎白女王稱,這“令人痛心”(distressing);卡梅倫表示,這“非常可恥”(deeply shameful)。

然而,100年過去了,英國人道歉了嗎?

確切地說,沒有。

英國《衛報》13日報道稱,印度人對“阿姆利則大屠殺”的傷痛難以釋懷,而英國一直 “深表遺憾(deeply regrets)”,卻從未向印度正式道歉(official apology)。

英國《衛報》報道截圖

4月13日是“阿姆利則大屠殺” 100週年紀念日,英國的表態一如既往,毫無突破。英國駐印度高級專員阿斯奎斯(Dominic Asquith)當天在悼念簿上寫下,“我們對曾經所發生的事情,和這些事情造成的痛苦,深表遺憾。”

一大羣記者圍住了他。道歉?還是沒有。

“你可能想重寫歷史,但是你不能,”他說,“正如女王所說,你們能做的就是吸取歷史的教訓。我們永遠不會忘了這裏發生的一切。”

阿斯奎斯的表說法和英國首相梅的表態如出一轍——只有遺憾沒有道歉。週三,梅在下議院稱,“阿姆利則大屠殺”是英國殖民印度史上的一道恥辱傷疤,我們對這些傷害和傷痛深表遺憾。

英國駐印度高級專員阿斯奎斯 @東方IC

阿斯奎斯到阿姆利則敬獻花圈 @東方IC

英國從17世紀就通過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直到1947年印度才獲得獨立。1919年4月13日的“阿姆利則慘案”是印度獨立運動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這一慘案使印度人民反英鬥爭迅速高漲,成爲甘地發動全國性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直接原因之一。

阿姆利則慘案

1919年2月6日,英印立法會議通過羅拉特法案。該法案規定警察可任意逮捕官方所懷疑的分子,不經公開審訊,可以長期監禁。

印度人民完全失去政治自由,全國譁然,羣起反對。旁遮普的反帝鬥爭尤爲激烈。英國殖民當局一方面不準甘地到旁遮普宣傳堅持真理運動,另一方面採用恐怖手段實行鎮壓。

4月10日凌晨,英殖民當局在阿姆利則市逮捕兩名民族主義活動家。隨後約有3萬市民集會市政府門前,要求釋放被捕者,遭到警察和騎兵的鎮壓。集會者奮起反抗,於傍晚佔領火車站、電報局和電話局。當晚,英印軍隊的R.E.H.戴爾將軍率領軍隊開進阿姆利則市,實行宵禁。

4月13日,約5萬人在阿姆利則市賈利安瓦拉巴格廣場舉行集會,抗議殖民當局專橫暴虐,羣衆大會完全是和平性質的。有不少人還帶着孩子來參加集會。

下午4時,戴爾率領149名廓爾喀和錫克士兵前往廣場。日落之前,他命令裝甲車堵住廣場狹窄的入口,自己帶領 105名士兵進入廣場。5時15分左右,戴爾下令向密集人羣開槍。射擊持續10分鐘,發射子彈1650發。

關於死亡人數,說法不一。僅據英國官方公佈的數字:死379人,傷1200人。據收屍者估計,約有500具屍體。戴爾本人認爲有200-300人被打死。

大屠殺不但沒有懾服羣衆運動,反而激起印度人民更加激烈的反抗。阿姆利則慘案成爲甘地於1920-1922年發動全國性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直接原因之一。英國內閣成立亨特委員會調查此事。結果戴爾受到英內閣的“讚揚”。但他卻受到英國人民和反對黨的譴責。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