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一個答非所問。底部單周反轉,一個重要的低點己經完成。滬市2441,深市7011,見底反彈,於周五實現了底部單周反轉,這個點是關係到後市較大形態的轉折點。我們曾經歷了去年10/19滬深兩市的底部單日反轉,它的任務是止住下跌,而對周線級別不產影響。本周五依然是底部單日反轉,但是這個反轉對周線級別產生了很大影響,形成了「底部單周反轉」。因此今後滬市2449~2441,深市7064~7011形成了初步的很堅強的底部區域,很可能三年多的下跌到此為止。我這裡依然強調這裡是中期底部,其後運行有可能去挑戰趨勢反轉,長期存在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需要關注外部環境和內部關係的變化。我乾脆把話說完,底部單日反轉,底部單周反轉,底部雙周反轉,底部單月反轉,底部雙月反轉這個過程首先是要形成指數的反轉形態(指數結構)才可以構成趨勢反轉的。而現情況是由研究「底」轉變為研究「反轉」。小結:春節前後是構築指數中級反轉形態,由於本周只有三個交易日,因此只能根據實際數據+預估數據作出上述判斷並且我自認為是八九不離十。但是下周收盤後就能獲得實際的市場數據,可以立竿見影地定論。


感謝邀請!

這個問題問出了所有投資者的心結。對於投資,人性的弱點是什麼?貪婪、恐懼、從眾,歸根結底是想贏怕輸。

本人進入股市近三十年,很難免俗。九十年代初股市好賺錢,邏輯簡單,T+0,追漲殺跌,一天好幾單。後來進入漫長的煎熬期,牛市大賺,熊市大虧,總體長期虧損。被逼無奈,開始苦練技術,悉心看盤。多年後,才有了相對平和的心態,多數時能執行交易方案,慢慢才開始賺多賠少。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貪婪和恐懼並不完全是壞事,應該辨證地看。巴菲特有句名言: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道出了一個真諦:從眾必輸!但錯了不認錯,想賺市場最後一塊錢,這樣貪婪必敗。患得患失,以致朝令夕改,不能堅決執行投資方案,這種恐懼也是致命的。

投資首先要練就的是心態,從容面對市場,順勢而為,錯了果斷止損,這是投資的基本法則。說來容易做起來難。在市場中磨練,走出人性的陷阱,是每位投資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和投資沒關係,你做不做投資人性都有陷阱,活著就是一個往上爬的過程,只不過股市更具像,更刺激,你需要用一生完成的,在股市裡一遍遍被重演,死亡再生,一個另類遊戲,消耗的雖是資金,但也是你的時間與知識儲備和生命力,無非轉換了,讓你由於利益之爭而忽略了其他,人生本來無味,股市只是增加了調味劑,正看掉入陷阱不可自拔,反看正是這款遊戲的刺激令人生多了些玩味規則的快感,當然也要有被規則戲耍的覺悟!不然沒有其它領域的優勢情況下你的人生不是太他媽平淡無奇了嘛?陰謀論不可有大可不必,不是什麼人拿起槍就是戰士,兩萬五千里長征你活下來了嗎?我們在地球看太空不也是管中窺豹井底之蛙嘛,股民是A股的一部分,A股組成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這裡又充滿著人性的扭曲與碰撞,能存活下來不是很刺激的嘛,何況做好了當家做主小酌一杯,做不好也沒粉身碎骨啊??陷阱也是你自認的,坑就在那裡有人逼你跳了?太把自己當回事兒了,有的玩兒就玩兒吧!就怕別人不帶你玩你硬塞進來沒玩兒好然後罵那些玩兒的人,這不叫陷阱,這屬於道德敗壞啊


謝邀。

分析市場即分析人性。主力行為分析,市場博弈研究,我是實名頭條號:張貴傑


資本逐利,這是資本的本性。資本同時有具有盲目性,在追逐利潤和回報的同時,往往會喪失理性的分析過程。

在很多分析的時候,其實都有一個大家默認的條件,而這個默認條件又往往被忽略,有效市場假設。

資本也是如此,分析資本的回報的合理性,也同樣有這樣一個隱含的條件存在。我們假設,人在投資的過程中是理性的,從而做出合理的判斷和決策。而事實上,一旦參與到投資當中,所有的參與者都會,或多或少的失去理性分析。

這裡,不妨研究一下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當市場走勢和投資者預期,投資者預期和投資者行為之間形成正向反饋,直到正向反饋的崩潰。價格走勢是下跌的,投資者預期還會下跌,投資者做空,價格繼續下跌。投資者預期被驗證,投資者加註做空,價格再下跌。如此反覆。

如果,投資者資金無窮的情況之下,這個假設會不斷的形成趨勢的加強。然而,市場的資金尤其是某一方的資金終究是有限的。到最後,趨勢必然自我崩潰。

中間這個正向反饋的過程就是人性的陷阱。而另外,如果在正向反饋中,有一個多次反向操作的。那麼,經曆數次之後,市場訓練完成了,反過來會變本加厲的開始往相反的方向操作。

這就是人性的演化過程,要不然自我加強,要不然被市場教訓。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或者被貪慾蒙蔽,或者被恐懼嚇止。

從最早的鬱金香泡沫,到之前的比特幣狂歡,每一個階段,每一個品種,哪個離的開人性呢?千百年來,從來沒有什麼變化。

我是張貴傑,專註研究主力行為,機構博弈,散戶心理。原創文字,心血書寫,請您關注,轉發,點贊。盤中最新解讀,主力行為分析,市場機構博弈,趨勢熱點研判,盡在掌握!

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只要是人,不是神,就無法完全克服貪婪與恐懼的本性。巴菲特的成功就是在戰勝人性的貪婪與恐懼方面,比常人做得好一點而已,他的投資生涯也有貪婪的時候,比如投資蘋果股票就是追漲大幅加倉買入的。要在投資中避免儘可能的掉入人性的陷阱,需要不斷的修鍊,需要的在以下兩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一步一步對得與失的理解達到更高的境界。

一是戰勝貪婪與恐懼。投資中的買漲不買跌,就是貪婪與恐懼的具體表現。漲的時候怕錯過賺錢機會,趕緊跟進買入;跌的時候害怕跌了還跌,不敢買入,這種做法是投資二八現象中「八」的典型做法。投資贏家有一條制勝盈利法則,就是走群眾相反路線,與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是一個意思。

二是漠視羊群效應。羊群效應是從眾心理的具體表現,大家買你跟著買,大家不買你也不買,堅定地與二八現象的「八」站在一起。而投資尤其是股票投資是二賺八虧,所以克服不了從眾心理,永遠成不了投資盈家。

克服人性的弱點說易行難,投資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克服並戰勝人性弱點,最終走向成功的過程。


誰能告訴我,或定義什麼是「人性的陷阱」?對於我來說,人們的任何投資,就如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從事的任何大小事(吃喝拉撒,作息,社交,,,,,,。)一樣,只不過是為了實現或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罷了!說得好聽一點,也算是一種追求和人生挑戰;說得不好聽,就是一種慾望。且不管它是屬於一種自願的,或無奈的,或被迫的選擇。

再說,投資可以是金錢的,也可以是感情的,還可以是為了滿足內心喜悅那種投入慈善的,甚至是為了「來生好過」那種宗教信仰的。難不成所有這些都是一種「人性的陷阱」?如果硬要把它描述成「陷阱」,也是一種自然的,充滿某種誘惑,甚至美好理想的「陷阱」。它們是有益無害的,讓人嚮往的!假如人生沒有了刺激,誘惑,吸引,就如一潭日復一日的死水,臭水,沒有了「激流或激情」,又有何意思呢?!不是嗎?


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西奧迪尼,是全球知名的說服術研究權威。在他的暢銷書《影響力》中,總結了六大原則:

1)互惠原則。2)權威原則。3)一致性原則。4)稀缺原則。 5)喜歡原則。6)從眾原則。

這六點解釋了為什麼有些人極具說服力,而有些人總是容易上當受騙。在實際生活和人際交往中,這些原則也被無數的實踐反覆證實。

比如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有以恩報恩的習慣。從小,我們就被教育要記住對自己好的人,不要做忘恩負義的白眼狼。這是互惠原則的體現。

權威原則也是古今中外屢試不爽的說服術之一。我記得十幾年前有一個高露潔的牙膏廣告,搬出了「全國牙防專家」的權威,反覆強調用他們的牙膏,能夠消滅口中99%的細菌。後來才知道只要是牙膏,都有這個功效。可見,請幾個老教授和資深專家來站台,往往能提高產品的說服力。

另外四個原則,對於提高說服力也都有很強的效果。對此感興趣的朋友,有空可以去讀一下西奧迪尼的原著。

最能影響投資的三大原則

在金融投資中,對投資者的決定行為產生很重要的影響,值得我們關注思考的是下面這三條:

1)一致性原則。2)稀缺原則。3)從眾原則。

在投資中,一致性原則體現在我們對於自己的投資觀點的堅持。舉例來說,假設你看好茅台,並且買了一些茅台的股票,那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會不自覺地去尋找各種理由來支持自己的看法。如果茅台漲了,你會慶祝自己選中了一支好股票,到處跟人炫耀自己是股神。如果茅台跌了,你會安慰自己,眾人皆醉我獨醒,茅台是支被大家忽略的潛力股,現在價格低了,更應該買入。橫看豎看,總能找到支持自己買茅台的理由,好始終保持自己投資意見的一致性和正確性。

稀缺原則,指的是我們對於「內幕消息」都非常感興趣。因為大家都接受這麼一個假定:如果是一個只有很少人知道的小道消息(稀缺信息),那麼我們很可能可以從中發一筆橫財。因此,基於小道消息的投資機會,對大多數人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兩個我親身經歷的真實案例。

第一個案例,是我的一個發小老李。老李是一家國際知名消費品集團的區域經理,每年大約有大幾十萬的收入。太太在一個事業單位上班,平時比較閑,薪水也不少,屬於典型的中產之家,生活過得比較愜意。

但老李一直不甘寂寞,認為自己該成就一番大事業。從2009年左右開始,他就花很多時間研究各種股票,成為了股市中的老司機。剛開始玩得不大,最多一百多萬那種。到了2015年,老李的一個多年好友告訴他自己認識一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董事長叫他大膽吃進他們公司的股票。老李一開始有些半信半疑,只買了幾十萬。沒想到當年該股票連續來了十幾個漲停板。看著自己賬戶里的餘額節節攀升,老李坐不住了,於是加槓桿通過場外融資繼續加倉。算上槓桿,其賬戶中股票市值一度達到1500多萬。那一年我們一起吃飯喝酒的時候,老李說的話題只有股票。他經常說:「兄弟啊,你早一點聽我的,多買點這支股票,早就財務自由啦!」

2016年的一個晚上,老李忽然給我發微信:「兄弟,能不能借我200萬?」我嚇了一跳,以為碰上了騙子。於是我馬上打給他問:「什麼情況?」老李:「我快要爆倉了。需要200萬補倉。如果不補的話,會被強行平倉,損失慘重!」我告訴他,他的這種投資方法,不符合我的哲學觀。看在多年老友的份上,可能最多湊幾十萬,但200萬肯定沒有。我建議他回頭是岸。後來,老李為了補足保證金,賣了兩套房。事後回頭看,這兩套房也賣虧了。

第二個案例,是一家央企的中層管理人員馮哥。我跟馮哥認識時間不長。馮哥在北京的一個央企工作,每次和馮哥見面,都能聽他吹一些皇城根下的流言蜚語。比如哪個部長以前怎麼起家的,哪個領導人的家裡有什麼事。去年(2018年)有一次,我和馮哥一起吃火鍋,席間講起他的炒股經歷。馮哥嘆口氣:「今年比較背,光在一隻股票上就損了70多萬。」我問馮哥:」你平時不是消息很靈通么?怎麼這次栽這麼大?「馮哥:」別提了。就是栽在消息上。其實消息是挺準的,公司確實重組了。但是市場環境不好,都在跌。我們買的也沒能倖免。「

」消息是準的,但還是虧了「,這話聽起來就讓人啞然失笑。

這些真實的案例,都告訴我們一個重要道理:稀缺原則,對很多投資者都非常管用。大家熱衷於追求小道消息,並期望從中發橫財。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在」稀缺消息「上吃了大虧。

最後講講從眾原則。

很多時候,我們做出投資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自己做了多少功課和分析,而是看到身邊的朋友和親戚這麼做了,也就依葫蘆畫瓢,人云亦云。

對於很多股民來說,炒股是一種帶有社交屬性的投資行為。他們去炒股不是因為自己對股票有多少研究,或者能從股市中賺多少錢,而是因為別人也在炒。別人做,我也做,就這麼簡單。

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單位里抬頭不見低頭見的同事,或者相識多年的同學好友,告訴你他在茅台上賺了20萬,你有什麼反應?是不是心痒痒的,也想去買一點?

在一個充滿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從眾是一種短平快的生存手段。大部分散戶股民,讓他去對一家上市公司做系統的盡職調查,顯然有些勉為其難。無論是專業知識,數據信息,或者專註力,散戶都很難勝任投資調查的工作。看到很多人在談論那隻股票,價格在快速上漲,那我也跟進買一點。如果大家都拋售,價格下跌,那我也趕緊出來。趕在別人買進前買,別人拋售前賣,賺的就是中間那一段。

如果一個市場中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從眾者,那麼這個市場的動量慣性就比較強,更容易在上漲時瘋漲,爛股票賣黃金價;在下跌時猛跌,好股票都跌到白菜價。A股07年08年和15年16年的過山車行情,恰恰就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我再和大家分享一個最近發生的真實例子,可以更好地說明其中的道理。

幾個月前,一位好朋友打電話聯繫我,讓我給他出出主意。他是一家清潔能源公司的高管,年薪百萬以上。

事情是這樣的。他們公司的董事長,當時投了一個項目。該項目是一個高科技產業,被很多人看好。國內私募界的大佬,比如紅S資本的沈大佬,高L資本的張大佬都投了。董事長對我朋友說,你們幾個高管,如果想投的話,也可以讓你們參一腳。每個人的最低投資額為20萬美元。這個投資機會對外已經關閉了,只對內部的高管成員開放。

朋友問我:「我該不該投?」

我問他:「這個項目大概多少年上市,在哪裡上市?」

朋友:「不清楚在哪裡上市,據說5年內會上IPO。」

我:「有看過財報么?項目財務狀況如何?未來預期?」

朋友:「還沒有盈利。財務數據少的可憐,但是目前估值很高,接近50億人民幣。」

我:「那你怎麼對這個項目進行估值?」

朋友:「無法估值,主要就是大佬說了算,大佬吃肉我們喝湯。」

我:「投資條款?比如費用,鎖定期,GP/LP的權利義務?」

朋友:「費用多少不清楚,資金最少要鎖定5年。」

我:「完美條件下,從項目中可以賺到多少錢?最差情況虧多少?」

朋友:「我還真沒好好想過。好的情況下可能漲10倍,壞的情況么,血本無歸。」

我:「這種投資機會,看起來就像買彩票,你為啥還要去投?20萬美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

朋友:「這項目萬一真成了,我如果沒有投,那不是錯過了一筆橫財?而且那幾個私募界的大佬也都投了,我相信他們的判斷。」

這個案例,體現了我在上文中提到的三個原則:

1)一致性原則:董事長在好幾年前開始,就看好那個高科技行業。先是買了一些相關的股票,後來嫌不過癮,擼起袖子自己干。當然,到最後董事長的眼光是否准,這是一個未知數。但是從投資的熱情和幹勁來看,董事長對於該行業的鐘愛是無疑的。

2)稀缺原則:朋友得到的投資機會,是董事長透露的」小道消息「,僅限於高管投資,具有非常高的稀缺性。像這樣充滿神秘感的投資機會,對很多人有極大的誘惑。

3)從眾原則:董事長投了,私募基金的幾個大佬都投了,其他高管也投了,在這種氛圍下,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從眾壓力的影響,做出不一定理性的投資決策。

問題在於,我朋友對項目的財務數據一無所知,對那個行業也不甚熟悉,估值和風險評估自然無從談起。投資的條款和費用一問三不知,支持其投資的主要理由就是「大佬也投了」,以及「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因此從本質上來說,這樣的「投資」,其實就是閉著眼睛搏一把。運氣好,搏中了的話,可能20萬變200萬(要等到公司上市之後)。但是運氣不好,沒有搏中的話,可能血本無歸。

一致性原則,稀缺原則和從眾原則,對我們每個個人投資者,都有很大的影響力,值得我們好好思考這背後的心理學邏輯,並加以運用。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考資料:

羅伯特·西奧迪尼, 《影響力》,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


巴菲特曾經說過,當人們貪婪時你的反應要覺察到危機即恐懼,而人們都恐懼時你就要貪婪。李嘉誠也曾經說過,決不去賺取最後一個銅板(硬幣),這些投行的大佬人精所說的話其實都是在說「人性」的貪婪。人性的貪婪永遠得不到滿足,永遠不知道該收手時不收手,急流之下就是瀑布。在此之前必須上岸,急流勇退就是大佬們所說的,恐懼、不賺最後那塊錢。如果不懂得上岸當潮水退去後你身上已經一絲不掛,輸得精光。人性的貪婪即是進取也是一條不歸路,但要懂得適而可止,該出手時當機立斷,該收手時就要即時上岸。世上多少人掉進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澳門賭場的設立就是針對人性來的,不怕你贏他的錢,但你贏了又想贏更多的錢,最終輸得連裸子都沒有了,出來時一絲不掛。


投資一般被認為是理性的博弈,投資的核心是交易,這必然會涉及投資主體、投資標的、投資目標與風險管理,由於資金或者資本都是趨利避害的,這也是背後實際操盤項目的個人、機構甚至國家的意圖和行為的直接目的,投資是由投資主體來操盤的,反映的是投資主體的意志與動機,最終的抉擇主體都是個人,人作為高等生物不是機器人更非行屍走肉,我們有感情、性格、情緒,而非只有冰冷客觀的推理與演算,進而得出決策,所以投資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有人性的光輝,也有反人性的特點,客觀的理性與情緒化的非理性是並存的,所以人性的陷阱在投資中經常碰到,是再正常不過的,而投資的成敗也很大程度取決於我你對人性的精準判斷。


這個問題問得有一定道理。

人性本貪,所以一旦做了投資,就可能被自己的貪慾所引導著走。 比如股票,明明已經賺錢了,但是由於貪婪,還想賺更多,所以就是不賣,股票越漲,自己越貪,最最後進入大跌行情,想賣已經來不及了。這就是人性的陷阱。所以,做投資需要剋制自己的貪婪。

投資市場,有價值投資的因素,但投機的因素大。很少有人看清其中的玄機。

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克制貪慾,貪婪會導致我們不賺反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