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挺愛喝茶,尤其是老北京人,早上起來一壺茶清心潤肺,成了習慣,也成了規矩。

不過,要說品茶,北京人確實不沾邊兒。在他們眼裏“喝茶”是個樂呵事兒,千萬別整複雜了!而老北京人茶葉缸子裏也就沏一種茶,不用多說您也知道,是茉莉花兒。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茲要是您看見一位天天喝茉莉花的,八成就是老北京沒跑了。

您就看中國這茶葉地圖,江浙一帶有龍井、碧螺春等綠茶名品,福建武夷巖茶名震全國,安徽以祁門紅茶出口海外聞名於世,而云南又有普洱茶坐鎮。對於中國南方這一片巨大的茶葉產地來說,茶葉的品味怎麼樣放在一邊不說,人首先品的是純純的茶,不摻合其他味道的。所以茉莉花茶貌似入不了這些茶人的眼。

但說來也奇怪,書局也來過一些品茶愛好者,其中不乏一些專業茶人。只不過按照北京的優良傳統,書局待客從來用的是吳裕泰的茉莉花茶,每次端上桌來,都是香氣宜人。外地來的客人也總得問上一問,這是什麼茶,怎麼聞着這麼香。這一問,可能就道出了茉莉花茶的魅力所在。

花茶在北京也被稱爲“香片”,雖說口感可能不及各類名茶,但是香氣衝絕對是公認的事實。茉莉花茶用綠茶的茶坯,經過茉莉花窨焙而成,沏好之後會發散出茉莉花的香氣。據說是品種有二三十種之多,不過一般人也弄不清楚,買茶葉時只說要多少錢一斤的就行。

中國茶人最奉行的名典不外乎陸羽的《茶經》。《茶經》講的是品茶,講究茶的味道、水的優略和茶具講究與否等等。金受申先生說:“飲茶者,乃吾輩忙人解渴之謂也。尤以北方君子,茶具不厭其大,壺盛十鬥,碗可盛飯,煮水必令大沸,提壺澆地聽其聲有“噗”音,方認爲是開水”。

金受申先生並沒有黑北京人的意思,但是北京人的茶文化確實偏向於“喝茶”而非品茶。就拿茶具來講,北京人就習慣用提樑壺或者是蓋碗。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見過帶暖套的小茶壺吧,這是爲了蓄茶保溫。雖然北京人用的茶具不太景緻,但是您要說不講究,那可就是冤枉了。就說這蓋碗,就有好多名堂。

北京人喝茶愛用蓋碗,尤其是茶館裏,蓋碗更加是標配。這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的老北京人冬天有養蛐蛐、蟈蟈、蝴蝶、螳螂這類冬蟲兒的,需要暖氣來增加趣味。尤其是這蝴蝶,沒有蓋碗散發出的暖氣,是萬萬不能起飛的。您想想,舊京茶館裏,一碗熱茶蒸氣升騰,再有一隻花蝴蝶隨之起舞,是多麼富有情趣的冬景。

而且,高級的蓋碗兒也着實不少。坊間傳聞,慈禧老佛爺就愛用她的“萬壽無疆”的明黃官窯蓋碗喝“茉莉雙薰”(就是將事先薰制好的茉莉花茶,在飲用之前再用鮮茉莉花薰制一次,爲的是讓茶中的花香更濃)。而一般的富家子弟,也得在蓋碗上玩出花樣。什麼外繪山水人物、名人手筆,內繪避火圖的不勝枚舉。就算是商人富賈也得來一套名瓷茶具。

有人說北京人愛喝茉莉花茶是因爲北京的水井多是苦水井,味道不好,茉莉花茶味道濃鬱正好能彌補水質的不足。其實也不盡然。雖然北京人喝茶不怎麼講究水,但其實也顧及到了這一點。在北京還沒有洋井和自來水的時候,用的都是普通井水。但是在烹茶的時候,有條件的人家一定是要用甜水井裏的水。過去北京有挑水人,挨家挨戶的送水。普通人家有兩個水缸,一缸儲存苦水,一缸儲存二性子水(水的味道甜中帶有苦澀味),而中等人家還會另外準備一個小缸,專門存放甜水。再不濟的人家沏茶也要用二性子水。

就單茉莉花茶這一種,北京人也能喝出花樣,而且還能根據季節“調味”。咱都知道,夏天喝綠茶最好,能去火。有的人就把龍井茶和茉莉花茶混在一起沏,管這叫做“花紅龍井”,聽起來也頗有趣味。而且,在沏茉莉花茶的時候,也得用沸水從高處直衝茶葉,號稱不這樣就衝不開茶葉。更有愛喝濃茶的,覺得剛倒在碗裏的茶湯顏色不夠濃鬱,還得倒回壺中,謂之“砸一砸”。這些看似在不正經的品茶之法確實沒有那麼高雅,不過北京人大大咧咧、自得其樂的性格倒是在這特有的“茶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本文首發於公衆號“正陽書局磚讀空間”,如需轉載請至公衆號後臺聯繫。

歡迎關注書局官微:正陽書局磚讀空間(zysjzdkj)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