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候是中國酷吏最多的時代!太史公在史記中專門為酷吏做《酷吏列傳》。統計有十大酷吏寧成、周陽由、趙禹、張湯、義縱、王溫舒、尹齊、楊仆、減宣、杜周!

其實漢景帝時有一個更牛逼的酷吏郅都,漢景帝庶長子劉榮被郅都逼得自殺獄中,竇太后知道長孫被逼死獄中勃然大怒欲治罪郅都,後郅都被景帝安排到雁門太守,匈奴敬佩郅都的節操威名,竟退兵雁門,後郅都被竇太后所殺,匈奴人再次進犯雁門!

寧成是漢武帝時著名酷吏,為人貪暴殘酷,人們畏之如虎,後死於下一個酷吏義縱之手!

義縱是個殺星,到那裡都是殺得人頭滾滾,楊可告緡,義縱覺得不妥,不懂武帝心術被漢武帝誅殺!

張湯是漢武帝時名臣,也是酷吏,有個典故張湯審鼠,就是說張湯小時候就在刑名上造詣不凡!張湯曾經為了深究罪證與武帝爭執,博士狄山因與張湯爭論被武帝貶去守烽障,最終死在匈奴兵刀之下!張湯得寵時,丞相位置形同虛設!後來被丞相庄青翟以及許多張湯政敵構陷而死,死後家中余財僅500金,後武帝為張湯平反,並治罪庄青翟等人!

王溫舒原本應該是個問題青年,常殺人越貨!

王溫舒治下經常路不拾遺,每次赴任都殺得血流成河,任河內郡太守時王溫舒曾經一口氣殺了一萬多人,流血十里!

。。。。。。

中華歷史上酷吏層出不窮,究其因應該是統治者的帝王心術的需要,推出一個酷吏來推行統治者覺得阻力很大的制度,酷吏殺得血流成河來震懾人心,如果統治者覺得這個酷吏影響到自己的道,就拿酷吏開刀,例如義縱之死!等到統治者覺得酷吏的利用價值被榨乾了,很可能拿酷吏開刀,此時又可以落個順水人情!


先說說酷吏這個詞。

酷吏是漢唐時期對一類官吏的稱呼。到宋明之後,就沒有這種稱呼了。《史記》中,有《酷吏傳》,舊唐書也有。到《宋史》,就已經沒有酷吏的稱謂了。漢唐時期的酷吏,其內涵也有很大不同。等到宋明之後,類似於漢唐酷吏特點的官員,被分為「循吏」、「佞幸」、「奸臣」三個類別之中。其內在意涵上,還是有差異的。

司馬遷《史記》中對酷吏的稱呼,是根據為官者政治傾向上劃分的。從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或說儒道互補的思想,成為社會政治的主流意識形態。但在學術層面上,戰國之後,思想領域是有百家爭鳴的。被列入酷吏的,他們的政治思想上,大體是屬於法家的。《史記 酷吏傳》一開始分別引用孔子和老子的話,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所以,司馬遷說:「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治清濁之源也。」

司馬遷說,孔子和老子說的都對。法治可以做為社會治理的工具,但法律不能成為目的。只用嚴刑峻法的統治,達不到長治久安,社會和諧發展的根本目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還是要靠社會道德。

因為《史記》對酷吏是這樣的定位,所以,《史記》中所記的酷吏,不能算是壞人。比如郅都和張湯,他們都是嚴格執法的人,郅都曾做過一件事,當時濟南有個族閑(目字旁加一閑)氏,一族有三百多家,仗著族大人多,橫行不法,當時地方官根本管不了他們。於是,漢景帝派郅都當濟南太守,郅都到了之後,立刻把閑氏一族帶頭的一家全部殺掉,閑氏立馬老實了。史書說「余皆股慄」。郅都

郅都的死,與漢景帝的廢太子劉榮自殺有關,劉榮當時已經被貶為臨江王。因犯事到中尉府對簿。郅都做為審理者嚴格依法行事。最後劉榮自殺。漢景帝沒有因此怪罪郅都,但竇太后心疼孫子。郅都因此而死。

酷吏們執法嚴酷,自然會得罪人。沒有好結果也是正常的。許多酷吏在掌握法律之時,常常會以法謀私,這也是人們對他們沒有好印象的原因。但象郅都這樣,為官清廉,不謀私利,堅持原則的人,雖然執法嚴酷了一點,如果在後世,大概可以放在循吏中的。

東漢時期的董宣,也是所謂酷吏。他的一個著名的故事,他因為嚴格執法,得罪了皇帝劉秀的姐姐,劉秀和稀泥讓他給道歉。董宣死活不幹,殺我可以,道歉不行,因為我沒有做錯。於是,被命人按他的頭,讓他低頭。董宣直著脖子硬是不低頭,被劉秀稱為強項令。這樣的酷吏其實挺可愛的。

到唐朝時期,酷吏的性質,與漢代就有很大不同了。漢代的郅都等其實是有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操守的。到唐代,《舊唐書》中所列的酷吏,大都是沒有政治操守,為了個人私利,賣身投靠,甘為鷹犬的小人。

提起唐代的酷吏,人們最先想到的當然是來俊臣。到唐朝時期,科舉制度已經實行,但朝廷的官員還保存著從察舉制到科舉制過渡時期的特點。

來俊臣本來是無賴世家,他的父親叫來操,是個賭徒。來操有個賭徒哥們兒叫蔡本,因為兩個人天天一起賭,來操與蔡本的老婆勾搭上了。後來在賭博的時候,蔡本輸給來操數十年錢。因為還不起,便把老婆抵了賭債。這個女人跟來操的時候,已經是大著肚子了。好在,之前與來操也有關係,肚裡的孩子也說不清是誰的。後來生下的孩子,就是來俊臣。

來俊臣出生於這樣的家庭,自然也不會是什麼好鳥,長大之後,無惡不做。因為犯事被抓了起來。可巧的是,這個時候武則天在台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需要打擊李唐皇族勢力,需要一些告密的小人,幫自己做壞事,於是,來俊臣便以告密起家。當上了官。之後,開始了他的做惡歷程。

來俊臣是做惡的天才,他上位之後,為武則天剷除了成千上萬的不滿者,反對者。他還以自己的天才發明了許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酷刑。除此之外,還有中國文化寫下了最黑暗的一章,發明了《羅織經》,如果研讀了這部經,讓任何人承認犯任何罪都能做到。我們都知道神探狄仁傑,覺得他很厲害。武則天如意元年,也就是公元692年,狄仁傑等六名大臣被人誣告,落在了來俊臣手裡,狄仁傑一入獄,立馬就召了。承認自己謀反。後來他們又讓狄仁傑誣諂別人,狄仁傑以頭撞柱子,血流滿面,也不他他們的。後來狄仁傑寫了辯冤信給武則天,武則天派人去見狄仁傑,來俊臣居然找了個演員假扮狄仁傑,稱自己認罪,使者明知是假的,因為害怕也不敢告訴武則天。要不是後來另一個告密者,向武則天詳細的敘說了來俊臣的把戲,武則天親自召見了狄仁傑,狄仁傑大概也被整死了。

酷吏一定死於酷吏,是一種民間的說法。類似於「惡人自有惡人磨」之意,這種說法,是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意思是讓人相信,壞人總是會得到報應的。但這種說法與歷史的真相併不相符合。歷史往往比傳說更殘酷一些。常常讓人目不忍視,耳不忍聞。於是,便以一種折中的結論,給普通人一個交代,一個說法。

來俊臣害了成千上萬的人。他最後的死,並不是被另一個惡人治死的,大概是被他自己治死的。他害了很多人之後,覺得自己戰無不勝了。最後居然把文章做到了太平公主和武家人的頭上。於是,太平公主和武家聯手,把他給搞死了。

有句名言「來俊臣審周興——請君入甕」。好像周興是被來俊臣整死的。其實不然,在武則天統治時期,周興被人揭發,說明他已經倒霉了。來俊臣的工作,只是讓他承認罪名。按周興的罪行,可以殺頭。但武則天免了他的死罪,把他發配到嶺南,走到半道的時候,被仇人殺掉了。

總之,壞人的滅亡,有可能是狗咬狗的結果。但這不是普遍現象,偶爾有之,也只是表象,而非內因。唐朝的酷吏,大都出在武則天時期,他們本質上是武則天清除異已的工具。武則天利用他們消滅了反對派,按正常的程序是做不到了,於是,只能利用他們。當他們的行為惹得天怒人怨的時候,武則天再把他們殺掉以平民憤。這是人格低下,甘願當狗的必然結果。對他們生殺予奪的權利,始終掌握在他們主人的手裡。

宋以後,沒有酷吏了。但給皇帝當鷹犬與打手的現象,與之前的酷吏本質上是一致的。比如明朝時期東西廠,錦衣衛的那些人。但是,他們不再被稱為酷吏,而是直接被稱為奸臣奄黨之類了。


謝謝邀請。酷吏不是死於酷吏之手,而是死於皇帝之手。對於歷朝歷代的皇帝而言,酷吏是除了太監外必不可少的統治工具。皇帝為更有效更方便的統治管理,需要一批同樣出身於官吏之中的人,秉承皇帝的意志,無所不用其極地執行皇帝指令,藉此威懾不聽話的朝臣,消除被顛覆的隱患,由此誕生了歷史上被叫做酷吏的官員。

其實,歷史上有的酷吏本身人品還不錯,如張湯等。但和太監一樣,他們的榮辱也與皇帝的需要及恩寵密切相關,因此只有壓制住自己的良心,在辦理皇帝交待的事情時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無視太多的道德人性規範,所以經常在製造大案要案上成績斐然。但當皇帝利用酷吏達到目的後,為籠絡人心,維護自己仁君的形象,就必須將行事之酷吏作為替罪羊,給被其過火手段無辜傷及的朝臣百姓一個交待。可這群人往往能力出眾,有的為信念有的為出人頭地,深諳刑訊及保護自己之道,將其法辦時,一般官員不容易獲得定其罪的證據,往往投鼠忌器。於是皇帝迫不得已,只好以毒攻毒,找另一個與其手段相當的人來達到目的,所以才有「請君入甕」的典故,才有另一個酷吏來處理過時的酷吏的哭笑不得的事。


從辯證上說,肯定不對,要不最後一個酷吏怎麼死的?

酷吏肯定沒有好下場。其實酷吏就是一個時代的悲劇。凡是酷吏橫行的時候,都是政權不穩的時候。武則天執政時期,朱元璋執政時期。一個是女人,一個是出身最卑微的平民,肯定有很多人不服。利用酷吏製造恐怖氣氛,稍不留意命都沒了,誰還敢造反?到了政權穩定後,用不著他們了,就把民憤極大的酷吏殺了,收買民心。

酷吏就是一個可恨,可憐又可悲的角色!


惡人自有惡人磨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酷吏應屬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周興、來俊臣了。而他倆都死於同行,即酷吏小人之手。武則天坐上女皇寶座後改朝換代,昔日趾高氣揚的王公貴族紛紛落馬,小人物的上升之路變得空前寬廣。周興原本是個司法小吏,但因為經手宗室謀反案為武則天稱帝掃除了障礙,因此他成為武周建國的一大功臣。武則天稱帝後,周興投其所好,建議廢除李唐宗族的宗正屬籍,再加上周興辦案手段高明,深得武則天賞識。周興作惡多端,結怨太多。他與另一酷吏來俊臣吃飯,來俊臣說到有個犯人不肯招供,向周興請教辦法,周興便說拿一口大瓮放在炭火上,把犯人放進瓮里肯定會招供。來俊臣便讓人取來大瓮放在炭火上,告訴周興自己奉旨審訊周興謀反案,請周興自己鑽到瓮里。周興大驚認罪。武則天念他有功,破例流放嶺南,周興半路被仇家所殺。那來俊臣酷吏的惡名比周興尤甚,他任意奪人妻女,遇到阻攔,就假傳聖旨誣告人家謀反。來俊臣的正妻也是如此強奪來的,來俊臣妻子是名門太原王氏家女子,按理絕不會嫁給來俊臣這般小吏。更何況這位王氏已經嫁人,來俊臣就假傳聖旨說皇帝把王氏賞給他了。王氏的夫家害怕被來俊臣誣告謀反,只能放棄夫人。來俊臣職業是查辦謀反案,若是沒有人謀反他就千方百計製造嫌疑犯。最後竟發展到連武則天的親屬都被其陷害謀反的離譜地步。更令人氣憤的是,來俊臣一次宴請妻子王氏的貴族家人,他手下的打手衛遂忠不請自來,來俊臣覺得打手身份太低不讓他進門,衛遂忠不高興隨即痛罵王氏一頓。來俊臣很沒面子,就叫人把衛遂忠打了一頓。但是沒幾日兩人又重歸於好,王氏憤而自殺。妻子死後沒幾日,來俊臣有看中了別的姑娘。偏巧這個姑娘就是王氏原本的丈夫的一個妾,又被來俊臣搶走。來俊臣得罪的人太多,最後反倒是他的打手衛遂忠糾集了一批人告發來俊臣謀反。告發大軍中甚至還包括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兒子李旦,還包括一大堆酷吏。這些人原本不是一個陣營,但是在痛恨來俊臣上是空前一致。最後武則天發現來俊臣已經變成萬民痛恨的國賊,再保他甚至會牽連自身,於是武則天下令處死來俊臣。來俊臣被斬首後,屍體被百姓分裂,場面駭人,可見民憤之大。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歡迎點贊和評論

酷吏始於漢朝劉徹。當時漢武帝開始重用那些敢於鎮壓豪強的官吏。促使他的宏圖偉業能夠在毫無阻力的情況下達成。這些酷吏對於法律,可以倒背如流,他們以此為安身立命之本。個別的狠角色,可以對法律「活學活用」,達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最厲害的,可以根據皇帝的意願,因地制宜的製造出新的律法。但是一個酷吏殺人太多,影響到皇帝的統治,那麼皇帝就會推出另一個酷吏來懲治他。例如西漢的義縱之死!


酷吏為皇帝賣命,也為皇帝背鍋。酷吏為討好皇帝濫殺無辜,大搞逼供信,且手段殘忍,必然得罪一大批人,最終引起民憤或者人心慌慌。但皇帝看重的是自己的政權,而不是酷吏的手段。當酷吏引起眾怒的時候,皇帝為了平息眾怒,必然拋棄這條惹事的狗。於是,此狗便成了眾人發泄的目標。所以此狗也往往死得最殘。


這個說法肯定不對。

從西漢歷史上有名的酷吏致都來看,就不是這樣!

致都之死。致都是漢景帝時代有名的酷吏,他為漢景帝做成了兩件事。一件事是為漢景帝把當時的丞相周亞夫剷除,另外一件事情是逼死廢太子劉榮。雖然漢景帝非常賞識他,但是當時的皇太后竇太后不能容他,致都在雁門關被逼自殺而亡。


因果循環,惡有惡報


閱讀《酷吏列傳》後的感覺,倒不是因為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而是死於官場的傾扎與自身的罪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