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A1战车。(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M1A1战车。(图/翻摄自维基百科,下同。)

军方规划「锐捷专案」向美国采购108辆中古M1A2主战车。其实陆军有意引进M1系列战车(以下以「M1」概指「M1系列」)已快20年了。早在2000年代初期就曾规划筹获四个营近200辆M1A2 SEP,但因预算、建军优先顺序及需求争议等原因搁置多年。后缩减至两个营(加训练兵力)约百余辆,车型也先改成二手M1A1,最后则为目前的柴油版M1A2。

重战车不适合台湾?

且检视几个常见的说法。首先就是所谓重型战车不适合台湾这种狭窄、多山地形。但山岳占全国70%的瑞士和面积只有台湾五十分之一的新加坡都在使用与M1吨位相当的豹二A4式主战车。

另一质疑是战车太重,台湾道路桥梁无法负担。但道路的承受度主要看物体接地压力,62公吨的M1A2因履带面积大,平均接地压力实仅15.4 PSI(每平方英吋15.4磅),远低于公路自行车(90 PSI)、越野自行车(40 PSI)与一般私家车(约28 PSI)。桥梁承载力除系依个别设计规范而异,且需参考桥梁设计活载重、使用状况、车流量、重车比例等

进行评估。车辆越重就越受限制,但一般重车(包括满/湿载之砂石车)所能通过的主要公路桥梁,M1A2理应也可有条件通过。重量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战车在台湾地理兵要条件下能否在多数时间与状况下执行被赋予之作战任务。

十余年前美军评估认为台湾整体运输条件(道路桥梁暨作战区域在不同季节天侯下之地形地质状况)恐难负担国军所规划的M1战车作战运用。这对陆军后来争取新战车建案颇为不利。但去年上半年获悉,美军2016年完成的最新评估却判定台湾(经多年营建并调整作战构想后)已足堪负荷部署重型战车。这个结论明显有助于M1战车案卷土重来。

需求概念

陆军此次对M1A2主战车的作需逻辑其实仍与当年的核心概念近似: 共军新锐主战车(即已成为解放军主力的99式系列) 整体性能优异,一旦登陆将会对我地面部队威胁极大,唯有装备120公厘主炮的重型战车足以阻挡、克制并担负逆袭任务角色。然因共军新型战车重量均超过50吨,台湾适合其抢滩登陆的滩头有限,多数战车仍需在攻占港埠后行政下卸。陆军构想是,在南北主要港口(高雄、基隆) 附近各部署一个M1战车营,以巩卫要津并牵制共军占港下卸战车之威胁。

事隔近20年,共军两栖投射能力突飞猛进,如今已装备各种大小气垫登陆艇等突击载具,可在较广泛地理地质条件滩岸登陆并下卸重型装备。且共军新一代战车整合反应装甲(ERA)暨主动防御系统(APS)等先进防护措施,可削减反装甲飞弹与步兵反装甲火箭等反制手段之效益。而这些发展均相对增进了能藉发射(APS 目前仍难有效反制之)高动能炮弹克制中共新锐战车的M1之难以替代性。而我M60A3/CM11战车也因现在更接近寿限,让此需求论述也比当年为迫切。

M1 vs. 提升M60A3

军方并非没有试图寻求其他可能替代方案,但在可见未来除M1外,也没有其他可满足需求、可负担、又可能实际获得的主战车了。

唯一替代选项就是提升现有M60A3/CM-11战车。但据报导,军方决定支持筹获M1A2,而暂搁置M60A3性能提升案原因之一,乃是委托中科院研发的M60A3性能提升案单价(平均每辆近一亿元)比采购二手M1A2还要贵。其中重要原因为战车关键技术并非中科院核心能量,提升M60A3所需技术、组件均赖外购再自行整合,成本难以压低。

且目前国际市场上的M60提升方案,基本上都会使战车提升后重量接近M1(A1),但防护力较差,机动力也较逊。然需先投资约20亿元试制原型车,还无法确保性能与可靠性均会符量产所需标凖。评估结果认为提升M60A3风险、成本均高于采购M1A2。后者也就因此成为最可行选项。

▲▼M1A1战车。(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美方态度

美军方与涉台国防政策圈长久以来都并不怎么支持台湾投资重型战车。十余年前,国军首度意图申购M1,时任美陆军参谋长的新关上将(Eric Shinseki)就不表认同,甚至还在会见我方高级将领时建议参考美军当时正积极发展的轮型甲车概念。

美方对台湾陆军坚持以耗资不菲的重战车应对可藉多种其他选项来反制特定的威胁一直不以为然。美军官员甚至还曾调侃,「假如真担心共军夺港行政卸载战车,那找港务局长凿船封港,不就结了!?」

这也是美国过去十余年间一直建议台湾更广泛构建水雷、武装直升机与先进反装甲飞弹等来反制共军战车登陆威胁的原因。而即便美方多年来使尽全力,以不同方式劝斥诱迫台湾假「创新、非对称」之名试图将防御重点转为陆上作战的过程中,也从未默许台湾采购新的主战车。

可见,美方对未来台海战争想定系假设在共军登陆阶段我方支配海空优能力已尽失,而共军站稳脚步后,我地面部队势必蒙受敌密接支援战机、攻击直升机、甚至武装无人机之肆意扰袭及多轴向陆上攻势。在此前提下,战车就算可藉隐蔽、伪装等保存战力,其机动转移能力势必受到严重限制,基本上只能从事近乎静态防守。是否仍能发挥规划效果,恐犹待军方提出具说服力的资料以昭公信。

柴油机的盘算

若暂且撇开需求辩证,军方此次愿考虑采用柴油型M1A2,而非坚持跟美军完全同步,倒是很值得激赏。

M1的燃气涡轮机性能优异、服役数十年来也相当可靠,且正常虽是烧JP-8航空燃料,也具有可使用多种油料(汽油、柴油、煤油,甚至据称还可烧香奈儿5号香水!)的优点。 但其耗油率却远高于柴油型车。根据美陆军「战车动机研发暨工程中心」(TARDEC)验证测试,每一典型战斗日,柴油型M1A2耗油量仅燃气涡轮型的50%。

战车本身油耗固然是重要考虑,但其耗油量对部队整体所构成的后勤负荷更是值得掌握的全寿期成本因素。 根据美方研究,一个装甲旅级战斗队 (ABCT,配备60辆M1、60辆M2履带装步车、112辆M113)平均每英里作维成本约67000美元。但若改用柴油型M1,则该旅每英里将可节省14%或约9100美元(相当于每公里少17万台币),主战车公路行程则可从330公里增加到483公里以上。且因最耗油的M1加油频率暨所需油料运输量显著降低,该旅也得以精简5000加仑油罐车20%、2500加仑油罐车8%、驾驶兵11%!

柴油型M1怠速及熄火后重新发动的耗油率均显著优于燃气涡轮型(包括安装UAAPU辅助动力系统者),有利于战术运用。而柴油型M1排气温度约仅燃气涡轮型的三分之一,不仅有利于步兵伴随战车步战协同/城镇作战,其红外线特征也较弱,有助提高战场存活性。

再者,燃气涡轮机后勤负担沉重,长期高居M1作维费中维修支出的64%!甚至还有报导称美国陆军所有地面战斗系统年度维修预算总额四分之一都被M1的涡轮引擎所吞噬!是以,换装较省油、国内又具维修能量的柴油发动机显系明智选择。且我国现在才引进M1,虽是中古车但应会翻修至相当于准新状况 ,可服役寿期较长,故换柴油机也会比美军更能凸显经济效益。

▲▼M1A1战车。(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总结

M1A2战车无论火力、防护力、机动力或指通力,都能满足陆军需求,且具未来提升裕度。虽仍有争议,但恐为目前仅有可行方案。当然,欲充分发挥战力犹需适度配套。例如,M1的120公厘主炮虽未像德国豹二系列后期型加长炮管倍径提升威力,却透过研发新型弹种以获致较佳穿甲与其他战术效果。但新型弹药能否随战车获得则需规划并积极争取。

更重要的,鉴于前述反登陆战阶段共军空中威胁严峻,国防部应针就此拟定严谨对策责成陆军优先执行。筹建抗制共军武装直升机与密接支援战机攻击的野战防空能力不仅是采购新战车的必要配套,更须视为政府批准建案和立院审查该预算之前提。

最后,媒体报导称军方高层支持采购M1战车系考量「部队士气」,这个中别有邃义。

历来战争经验显示,即便猛烈精准轰炸已瘫痪对方大部战力,但欲赢得全面战争仍赖地面部队长驱直入摧枯拉朽,造成政治瓦解。握有能挡得住共军装甲矛头的战车不仅能鼓舞官兵士气,更可为社会民众提供一定程度上「共军不是无敌,我们抵抗有望」的心理保障。而这抗敌意愿正是维系吓阻的核心要素。

再者,国防部支持构建相对少量的新一代战车,亦有藉确保地面部队核心种能 (装甲兵) 得以延续发展,并在台湾防卫作战中继续扮演要角,以安抚在「滨海决胜」防卫概念下日感边际化的陆军之意。

好文推荐

梅复兴/潜舰战斗系统输出许可的意义

梅复兴/空军汰幻象机向美国筹购战机的评析

梅复兴/鹰式飞弹部署兰屿 恫吓共军的战略微积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梅复兴,台北出生,祖籍湘东,旅居美国。长期钻研国防,娴熟美台安全关系。曾创办并主编《 台海军情》电子期刊,现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