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儒家集大成者,但這並不代表荀子思想中不可以有法家的影子,繼而被韓非子和李斯發揚光大。

儒家重視通過禮樂教化使人自覺遵守道德,法家注重嚴酷刑法使人不得不遵從秩序規範。

說荀子是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代表,是因為他主張通過個人努力提高道德修養成為聖賢,即「塗之人可以為禹」,普通人只要不鬆懈倫理道德實踐,就都有機會成為聖人。所以荀子的根本價值取向跟儒家一致,都致力於試圖通過教化使人們向善。

不過荀子主張通過道德實踐成聖成賢,並不意味著他趨向這一價值目標時放棄了其他方式。政治上,他主張"儒法並用"。一方面仍很重視「王道」,提倡「禮義」;同時主張「法後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依法治理國家。荀子非常強調法的重要性。他說:「隆禮重法則國有常。」「道之與法也者,國家之本作也。」這些思想後來就被法家所汲取及發揚光大。

荀子之所以在強調儒家禮義時,還強調法家用外在強制力治理國家,是其「性惡論」的人性論基礎在起作用。荀子和孟子的「性善論」相對立,主張「性惡論」。他說:人性就是「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里好愉逸」。認為人都有「飢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的本性。故有「欲」必爭奪,造成天下大亂,所以他認為人性是「惡」的。正因為人性與禮義相反,因此除了用教化的方式去感化人的內在德行,還需要用武力、強權等外在力量去約束人的言行,使之安分守己。

此外,荀子在社會歷史觀方面,發展了前期法家主張變革的思想,認為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是一代勝過一代,他高度讚揚推行法治的秦國:「威,強乎湯武;廣,大乎舜禹。」遠遠超過歷代「先王」。因此,他提出「法後王」的進步歷史觀。這與儒家「法古」的社會歷史觀也截然不同。

所以說,荀子雖然在根本的價值取向上屬於儒家,但一些具體方法論上有法家思想的影子,所以他的弟子將他思想中法家部分繼承抽取出來,自成一派也在情理之中。

作者:高遠


孔子基於人性善的觀念,提出他的"仁"的核心思想。孟子和荀子都認為人性亦善亦惡,也可以說不善不惡。即人的自然屬性偏向自利,比如媽媽生的雙胞胎,都會搶奶吃,吃不到的那個就會哭;而人的社會屬性偏向為善,比如這雙胞胎長大了以後,由於他們的兄弟或姐妹情誼,彼此可以謙讓和關照。

孟子更偏重人性善的一面,更接近孔子的觀念,因此,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義"的思想,孔孟是一脈相承的,故而人們提到儒家思想時候,就稱之為"孔孟之道"。

荀子更偏重於人性惡的一面,他認為人性惡,與生俱來,哪個孩子都搶奶吃,只有強制或限制,另一個孩子才不會被餓死。

荀子的思想,已經偏離孔子。因為,既然要限制惡,那麼就需要強權,就必須使用手段。這樣以來,荀子的思想就打上了法家思想的烙印。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言:

韓非只不過比荀子多走了一步。


引言

荀子,這位儒學宗師在先秦時期也是格格不入。 他某種程度是承認孔子的,但又對各派大家進行抨擊!而且在儒家學派中,以「性惡論」對戰亞聖的「性善論」!不過,歷來主流都是承認他是儒家宗師。 荀子及其弟子韓非子、李斯都是戰國後期的人物。 這導致他們可以對之前各派有清晰深刻的認識。某種程度上,韓非子、李斯都是對他們老師思想的部分領域的深化!所以,學術上區分他們兩方是困難的!


後世人講究「儒表法里」,就是根據荀子思想而來。
  1. 秦國崛起,乃至統一天下,讓人明白法家思想的厲害,但是,漢儒的一句「可馬上得天下,不可馬上治天下」也顯示了法家思想的弊病!【李斯】

  2. 法家思想以「性惡論」為基點論述對古今治國理政、社會發展的看法,講究依法治國,尋求建立以法為準繩的行政官僚體系!富國強兵應對激烈的戰爭,是西周傳統「禮制」的片面深化!往往解釋也是以傳統文化為解釋方法!

  3. 儒家學說創自孔子,孔子述《春秋》而立志!「克己復禮」回歸「大同社會」,實質上就是對春秋禮崩樂壞的深刻反思,「一日克己,天下歸仁焉」,西周傳統「禮制」社會的堅持!儒家學派實際上知道不可能回歸到傳統社會上,但是對「仁」寄託到對「禮」的表現上!

  4. 荀子是肯定孔子的。只是已處於戰國後期,變革接近尾聲,遠離西周春秋幾百年!看問題角度肯定不同!孔子是挽留,對未來是悲觀的;而荀子是適應現實發展的。孔子是完美主義;荀子更講究理想與現實的協調!

  5. 荀子思想不僅包括儒家最高理想「仁」,而且包含更多細化的、社會社會已存在的科學理性方面!換句話:就是用仁統攝社會諸多方面!「問道於先後,術業有專攻」,他們是一類人啊!

  6. 韓非子、李斯只是荀子思想中,「性惡論」以及富國強兵方面有深刻理解,如果向上追溯的話,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自己理解!


所以,荀子是儒家,韓非、李斯是法家,因為文化而使學說藕斷絲連!

孔子的儒家學說是傳統文化社會為背景而對最高理想的追求!後世諸多學說是對傳統文化社會片面深刻化發展。李悝之法家與商韓之法家出於傳統「禮制」社會或者說儒家就不足以為奇了,師徒關係也不足以疑惑了!


西漢末年,王莽新政已讓人看到古典儒學的過於理想化,社會動亂,王朝新起「內法外儒」正式成為統治中國的千年思想!

現代人對歷史上儒學的誤解,更多來源於等級、剝削、殘酷!實質上,就是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等級承認上的民本主義!


大家好,我「time007fm」,喜歡的話,多關注我!
師從儒家,卻成法家集大成者

韓非子,師從當世大儒荀子,與李斯同門。荀子開儒家先河,開創了「性惡論」,認為人生下來不是善的,而是惡的,需要通過後天接受教育,規範言行。但荀子並沒有超脫儒家思想範疇,對於所謂的惡,荀子主張通過道德約束、教化。

韓非子不同,他認同荀子的「性惡論」,但對於人性之惡,他主張通過法制約束。韓非子師從儒家,卻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張「法、勢、術」相結合。《韓子》一書中,韓非子總結商鞅、申不害、慎到等人的主張,灌輸新的理念,將法家思想推到了頂峰。

韓國不喜,而秦王思之如狂

韓非子作為韓國貴族,對於故國多有庇佑之心,奈何韓王並不看好他的法家學說。善於著書、辯解義理,連李斯都甘拜下風的韓非子,在自己的母國卻無伸展抱負的良機。韓王對韓非子棄而不用,尊而不崇,認可他有學問的同時,並不推行他的學說。

直到秦王嬴政,偶然間讀到《孤憤》一書時,感嘆道:世間竟有如此人物!詢問李斯後,嬴政才知道《孤憤》出自韓非子之手,也就是李斯的同門師兄弟。

秦軍兵臨城下,韓王畏之如虎,啟用了以「辯才」聞名列國的韓非子,出使強秦。其實,韓非子不僅不是巧辯之士,還患有嚴重的口吃,也就是結巴。那麼結巴的韓非子,為何會以善辯聞名列國呢?

其實韓非子自己並不善辯,但他教別人怎麼善辯。在他撰寫的《說難》一書中,詳細介紹了如何向君主諫言的理論,可以說是培養辯才的教科書。

因此口吃的韓非子,成為了列國盛傳的善辯之士,以韓使的身份出使了秦國。

存韓滅趙,服毒自盡於秦

嬴政朝思暮想的韓非子終於到了,於秦廷之上,口吃的韓非子慷慨陳詞,訴說自己的治國理念。慢吞吞的語速中,傳播的是振聾發聵的法家思想,嬴政漸漸地醉了,沉醉在了韓非子描述的法制世界裡。

面對秦廷眾臣們的質疑,嬴政力排眾議,選擇徵用韓非子為秦國大員,哪怕他是一個韓人。韓非子和嬴政洽談頗為愉快,對於韓非子集「法、勢、術」為一體的法家思想,他十分讚賞,也不吝誇讚。

但直到一件事改變了嬴政、韓非子和睦的君臣關係——李斯提出覆滅六國。雄才大略的嬴政,和李斯的意見出奇的一致,先滅掉最弱、也是最近的韓國,然後步步蠶食。韓非子則提出了「存韓滅趙」的不同建議,先留下韓國,出兵征伐趙國,打開東進之路。

聽完韓非子的建議,嬴政十分不悅,滅韓有益於秦,而韓非子過不了故國這一關。「存韓滅趙」之策,韓非子私心極重,他在試圖保留韓國,哪怕如此有損秦國利益。

李斯此人,深諳權謀之術,而且功利心極強。雖然他和韓非子同為荀子高徒,但對於到來不久,卻深受嬴政青睞的韓非子,十分憤恨。於是李斯向嬴政進言:韓非子作為韓國公子,來到秦國本就是迫不得已,他不會盡心儘力為大王籌算的。「存韓滅趙」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韓國,他不會在意秦國的切身利益的。

嬴政陷入了深深地沉思,對於韓非子他很喜歡,但秦國的基業重於一切。最終嬴政採納了李斯的建議,派人捉拿韓非子。在陰冷的監獄內,韓非子試圖通過書信,請求嬴政赦免自己的罪行。但面對大權在握的李斯,韓非小小的要求,也難以實現。

披頭散髮、狼狽不堪地韓非子,眼見在劫難逃,最終服毒自盡,身死秦國。等到嬴政原諒韓非子,決定釋放他時,韓非子早已不在人世。

世間無韓非,法制傳萬代

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在同門李斯陷害,秦王嬴政默許之下,結束了韓國公子的一生。但韓非子是韓國的公子,「法、勢、術」的思想卻不是韓國之法。

嬴政很清醒地認識到了韓非子,在法家學術思想上獨一無二的造詣。韓非子在秦國沒有獲得立足之地,但《韓子》中的法家思想卻在秦國紮下了根。「法、勢、術」等理論,成為了秦國新時期的治國理念。

嬴政能夠橫成為「千古一帝」,荀子的兩位高徒功不可沒,憑藉韓非子的法家理論思想,李斯親手塑造了中央集權的大秦帝國。由於韓非子早早遇害,許多人認為大秦帝國的設計師是李斯,其實李斯更像是韓非子理論的實踐者。

秦國很獨特,這個國家自孝公時期,推行商鞅變法起,就和法家思想有了不解之緣。法家使秦國由衰弱,一步步走向了富強,甚至在華夏大地上首次建立了大一統政權。但由商鞅到韓非子,秦國的變法者居功至偉,卻不得善終。

歸根結底,在於秦人仰慕的是法家思想,而不是變法者本人。「畫龍畫虎難畫骨」,秦人學到了法家的真諦——法制非人治,人治不言法。因此,商鞅、韓非子亡故後,他們的法家思想都順利地傳承了下去,融入了秦國的血脈之中,不可剝離。

「行其法而毀其人,秦也」,嬴政在韓非子亡故之後,並沒有過多的感傷,而是推行了「法、勢、術」的法家思想。將有限的精力,用到了橫掃六合的征途之中。最終,華夏大地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大秦出現了。韓非子沒能在秦國生還,但他的思想融入了大秦帝國,並且流傳到了後世。

參考資料:

《史記.老莊申韓列傳》、《韓非子》


因為當時本來就沒有儒家與法家的區別。

當時只有一個統一的本土宗教---儒教。儒家、法家的人都是儒教徒。

儒有八派,最知名的是子張之儒。其主張與墨子類似,據信也是墨家的師從之所。

仲良氏之儒,負責傳樂,就是音樂家,一般讀書人都不清楚,而韓非子卻如數家珍。

說明,韓非子是得到了儒家真傳,如果他後來不提法家主張,人們只會把他當做一代大儒。

現在我們認為韓非子是法家,是按我們後來的標準劃分的。

而韓非子的所謂法家理論,完全是用儒家理論提出的出發點和進行詳實的推演後得出來的。

或許,韓非子,李斯會認為他們法家的主張才能代表儒教,是儒的正統。

而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史書明確記載,是問「禮」於老子的,說明老子的儒學功力也不淺,起碼是大儒級別。

而道家學說主張,事情發生之前預防用「禮」,事情發生之後善後用「法」,又將儒家和法家歸於一個流派。

可見,儒家,法家的劃分,本來就是不一定的,後世只是按其主張靈活劃分而已,本來就不固定,因為他們只是一群儒教徒提出了不同的主張而已。


對中國古代思想影響最大的兩派,儒家和法家在很多方面可謂各執一詞,涇渭分明,二者似乎搭不上邊。比如,儒家說「性善」,法家說「性惡」;儒家提倡「以德治國」,法家提倡「以法治國」。二者的觀點總是針鋒相對。

但是,它們似乎又有點「淵源」: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韓非、李斯都是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學生,尤其韓非更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跟隨荀子(儒家)學習的韓非最後卻成了法家?

圖1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人

  • 「性惡」論: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

做為先秦時期儒家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儒家的一些觀點已經在荀子這裡發生了「變異」,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性惡」論的提出。

與孟子只是在與他人的辯論中提到「性善」不同,荀子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就叫「性惡「。他在裡面直接提出了「人性之惡,其善者偽也」(《性惡》)的觀點。而且他認為,世界所有的醜惡和亂象都是由「性惡」導致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之欲,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圖2 荀子(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況,字卿

「性惡」論可謂是法家思想的邏輯起點——韓非所說的「法、術、勢」的基本假設都是「人性本惡」。基於這個觀點,法家認為,人是「需要管的」;而且由於「人性本惡」,所以用道德教化去使人向善也是徒勞的。再退一步講,就算人變得善良了,也不是道德提升的結果,而是人為的(即主觀上努力的結果,「偽也」)。

同樣的,對於「性惡」之人,不能使用「好言相勸」的方法,因為他的本性是惡的,道德感化起不了作用,所以必須用「刑名法術」。這就為法家的治國理論提供了思想基礎。《韓非子·心度》篇中說到,「聖人之治民,度於本,不從其欲,期於利民而已。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而這麼做的原因在於「夫民之性,惡勞而樂佚,佚則荒,荒則不治,不治則亂」。就是說,「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要想克服這個問題,必須依靠嚴刑峻法。

圖3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

  • 「隆禮重法」:由「儒」向「法」的轉變

春秋戰國時,儒家思想有一條明顯的「演變線」,就是越來越重視現實的功用:從孔子的「仁」到孟子的「義」,再到荀子的「禮」,儒家提倡的東西越來越具體、「可操作」,並且由此可窺見其與法家的思路越來越接近。其中,荀子對於「由禮向法」的轉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對於「禮」的起源,《荀子·禮論》中認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以求」。即「禮」的出現是為了調節人的本性中對利慾的追求。

而到後來,荀子發現,「禮」往往與人性發生衝突,或者說,由於人「性惡」,「禮」的運轉並非十全十美。這時候,他又提出了「法」,即此時他意識到需要一種強制性來保證「禮」的實施。所以,荀子有「禮法之樞要」、「禮法之大分」的說法,並將二者並稱。

圖4 《荀子》是戰國後期儒家學派最重要的著作

與學生韓非只強調「法、術、勢」不同,荀子雖以禮法並稱,但仍認為「禮」高於「法」。《荀子·強國》篇中有云:「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禮」可以成就王業,而「法」只能成就霸業。並且,如果「禮」能得到執行,「法」自然會被遵守:「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願,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

與前代的儒者不同,荀子除了重視「禮」,也意識到了「法」的作用。至此,可以說,荀子已經將一隻腳邁進了法家的「門檻」,而他的學生韓非則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成為了法家的集大成者。

圖5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

自秦以降,歷朝歷代都採用「外儒內法」、「儒法並用」的思想治理國家。雖然兩者在許多觀點上都截然相反,但也並非毫無聯繫。這一點在荀子和韓非身上可以找到一些淵源,而這也是我們學習古代先賢思想的一個很好的啟發。

文:愛影

參考文獻:《士人與戰國格局》,《荀子》,《韓非子》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這是儒家的流氓邏輯。荀子出身儒家不假,到秦國在大讚法家勤政的同時,感嘆無儒家之美政。荀子出秦觀點上肯定有很大變化,所以他的弟子李斯韓非子還有一個在漢朝為宰相都是指著儒家鼻子罵的人物。之所以儒家非說荀子是儒家就是他的弟子有名,荀子又曾經是儒家出身。當然荀子的法家裡面有儒家的東西,比如說性惡論,就是儒家非此即彼的思想邏輯。當然荀子的東西還是法家占多數,只不過儒家能有做事實的老師實在沒有,荀子湊個數。說吳起是儒家的也有,理由也是學過儒,但不能問如何儒的?一看做事還是法家兵家而已。我反儒多年,儒生鬥不過,也給我一定儒家的帽子,只不過我沒有像墨子哪樣寫一篇《非儒》罷了。


歷史上的諸子百家應該都是.學者,社會發展中從事人們思想教化的教師,只不過這些教師,學者的言論高明被推崇為夫子,聖賢。只於後世將他們的言論分門別類才定性成,儒,法,佛,道等家而亦。他們就象現在的各種院士,按行業職能屬象冠以: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等大家。只於他們的儒,法等理論學說應有共性,穿叉,溶合後又根據各自的偏重又各舉一說罷了。分清認識這個事很好!


任何黨派都會有判徒,諸子百家也不例外!


儒術 分為王儒 腐儒 韓非子為王儒這一派代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