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石起筆

畫石起筆,首先掌握輪廓線條的濃淡轉折,以用筆輕重、用墨乾濕來表現出它的立體感。下筆時,中鋒和側鋒並用,線與線之間,分分清脈絡,畫清楚前後塊面。

畫石間隔法

疊石技法在畫面佈局上是有其重要性。以大石間隔小石,或以小石間隔大石,是山水畫傳統的疊石技法。用大石與小石的穿插,易於分出前後層次。大石小石的安排位置,要求疏密相間,從輪廓線的曲折表達生動的氣勢。

疊石(一)

山水畫疊石,要求形態穩定,行筆力求沉厚。初學用墨,先淡後濃,以累積墨色,分出塊面。

疊石(二)

以側鋒行筆畫石,成瘦削峻險的形態,可以表現石骨崚嶒的氣勢。

畫山起筆

畫山起筆線條,先從正面中部定下中心位置,然後構成山的輪廓。它的主要部分是山脊面,要使之蜿蜒曲折,彙集層疊,從而表達全局的氣脈。

畫山主峯

在山與山之間,要注意主次呼應,使主峯與其他山峯氣氛統一。主峯必須雄偉聳拔,輪廓要較其它山峯渾厚。

山勢氣脈(一)

山峯氣脈統一,關鍵在於掌握山峯輪廓的共同點,使前後左右,相互襯託。

山勢氣脈(二)

畫山先定輪廓。須線條交搭蜿蜒,相互呼應,既伸展又曲折,達到山形大小雖異,而氣脈相連的要求。

披麻皴

披麻皴是最基本的一種皴法,初學應從此入手。皴法在畫山石時起著表現山石陰暗凹凸、脈絡紋理的作用。它源於生活,是前人長期寫生實踐中觀察所得。

披麻皴法分解

初學披麻皴,是用繁複的線條,以弧形的角度積疊起來。筆勢上輕下重,表現光的陰暗,既不可刻板,又不可紊亂。要求生動地沿著邊際輪廓線弧形皴擦,交叉行筆。擦是輔助皴的不足。皴擦並用,可使骨肉勻整,剛柔相濟。

長披麻皴

用於表達山的高度,使山峯形態聳拔。

折帶皴

折帶皴用筆多以側鋒取勢,以橫平的線條從轉折處用力。線條轉,筆鋒不轉,是折帶皴用筆特點,故宜於用幹墨,使轉折處有堅削的山石感,表現出山峯或平坡石骨寒瘦的氣氛。

斧劈皴

斧劈皴是傳統中表現雄偉山勢所常用的一種皴法。它要求以渾厚的墨氣和雄壯的筆力,表達山石明暗面,以顯示山石的磅礴氣勢。

小斧劈皴

下筆如刀斧之劈石,故用筆須筆勢如刀,有刮鐵感,勾斫感……相似的皴法,皆為表達山石瘦勁古樸的氣質。

米點皴

出於宋代米芾所作雨景山水,故名米點皴。以濃淡乾濕的平點,表達雨中山嶽迷濛的形態。

米點皴法分解

米點皴的關鍵在於筆墨交融,同時,須掌握渲染技法。渲染的步驟,即待墨點乾透,以清水刷濕,至半乾半濕時,再以濃墨闊筆抹染,分清濃淡層次,使點與點之間融和統一。

小米點皴

小米點皴有顯露山形輪廓線,依據輪廓線點成迷濛的平點山,畫雨中山峯多引用之,也可用於微雲薄靄的春山形態。如以淡汁綠設色,即可表達春山明秀蒼潤的感覺。

破網皴

破網皴用筆舒捲形態近於雲頭皴。初學須有披麻皴、解索皴等技巧,使筆觸亂而不亂,生動飛舞。

雨淋皴

雨淋皴即傳統所謂的「雨淋牆頭」法,它表達大山大水,有其雄偉深厚、氣勢磅礴的精神,其行筆多用中鋒。

雲頭皴

雲頭皴在勾輪廓線條時,應圓渾如夏日雲頭上升,隨勢皴筆,細密流利,舒捲如雲。

荷葉皴

用筆中鋒,以山脈骨骼分出明暗面。自上而下,掌握山勢。設色多以石綠染山頂,以石青分層次,以朱磦託山腰,使能明麗雄偉。

解索皴

線條如解繩索,在筆觸交互中有山石明暗起伏的氣勢。

亂柴皴

亂柴皴以荷葉皴為基礎,中鋒逆鋒行筆,自上而下,要求墨氣淋漓,奔放有力。筆觸雖亂,但不離山形脈絡。

釘頭皴

釘頭皴近於小斧劈皴,宜表現雄偉莊重的氣氛。

潑墨皴

運用潑墨皴,首先要熟悉筆、墨、紙三者的性能,要意在筆先。然後審慎下筆,闊鋒橫卷,使筆的輕重轉折與墨的乾濕濃淡相與融化。而紙的性能,更須配合一氣。

馬牙皴

馬牙皴以縱橫線條,積迭而成,多用幹墨。用於表現山嶽崖壁的聳拔宏偉氣勢。

以上不同形態的傳統皴法十六種,僅供初學者在寫生實踐中加以創造運用。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