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 上官雲)說起北京天寧寺,許多人都會爲它的歷史慨嘆。其中的天寧寺塔,建築工藝精湛,雕像精美傳神,堪稱北京地區著名的古塔之一。

29日,中新網(微信公衆號:cns2012)記者實地探訪天寧寺,現在的寺與塔,身處居民區和街道的包圍中。古塔不遠處還有一座高聳的大煙囪,它的拆或留,也一度成爲熱議話題。

遠遠可以看到天寧寺塔。上官雲 攝

與菜市場爲鄰 寺名幾經變遷

沿着二熱電廠東夾道往裏走,再經過一條曲裏拐彎的小路,便能看到“躲”在一片居民區後的天寧寺。它被平房、樓房包圍,與一個規模頗大的菜市場爲鄰,旁邊還有一所小學。

有史料記載,天寧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最初取名光林寺。隋代仁壽年間更名爲弘(宏)業寺,並在寺內建造舍利塔一座。

天寧寺的名字幾經變遷,有天王寺、大萬安禪寺……明宣德十年(1435年),才確定爲天寧寺。之後又更名爲廣善戒壇(萬壽戒壇),後來才恢復“天寧寺”的稱謂。

“能夠開設戒壇,說明當時寺院已經達到了一定規模。天寧寺在隋唐遼金等時代地位一直比較重要。”古建築專家李衛偉介紹。

元末,天寧寺一度毀於兵燹,僅剩一座高塔。明初,燕王朱棣下令重修寺院,之後明清兩代對天寧寺均有修繕。

天寧寺塔。上官雲 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寺院曾一度爲工廠使用。”李衛偉回憶,1988年天寧寺塔被公佈爲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天寧寺作爲宗教場所重新對外開放。

精美的“密檐式”古塔

天寧寺的知名,與寺內的古塔有很大關係,走在南二環西側附近,遠遠便能望見這座精美的高塔。據說,學者樑思成曾盛讚它“富有音樂的韻律,是中國古代建築設計中的傑作”。

走近觀察,此塔平面呈八角形,爲密檐式十三層磚塔,高57.8米。塔基也是八角形,基座之上爲平座,平座勾欄上雕纏枝蓮、寶相花等紋飾。平座之上用三層仰蓮座承託塔身。

塔身的第一層最高,像房子一樣雕出了拱門與直櫺窗,門窗上部及兩側浮雕出金剛力士、菩薩等佛教神像,手法十分細膩傳神;轉角磚柱浮雕升降龍圖案,整體線條柔和、相得益彰。

塔身以上有十三層塔檐,還以磚石雕出了模仿木結構斗拱的模樣。最頂上的塔剎爲磚制兩層八角形仰蓮座,承託一顆寶珠。

令人惋惜的是,歷經歲月洗禮,古塔原本十分精美的雕像有不少已經破損。據瞭解,天寧寺塔北面,原有大覺殿、廣善戒壇等建築,寺西北原有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的姚廣孝的“宗師府”,現在都沒了蹤影。

精美的雕像。上官雲 攝

李衛偉介紹,天寧寺內古塔修繕時,還曾在塔座內發現了一塊“大遼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記”石碑,證實了此塔確爲遼塔。

天寧寺“雙塔”的困擾

常來天寧寺,不難發現這裏有一道頗爲奇特的“景觀”:離古塔不遠的地方,還有一座高聳的大煙囪,無論遠眺近觀,都很難把二者分割開來。曾有人稱之爲天寧寺“雙塔”。

一位居住在天寧寺附近的居民說,大煙囪是北京第二熱電廠蓋起來的,“現在大煙囪已經不用了。以前說要拆掉,但這麼多年也沒拆。”

這個大煙囪的去留,確實曾一度引發討論。有觀點認爲,它已經沒有實用價值,天寧寺塔則是北京近千年來歷史變遷的實物見證。二者相距僅150米左右,大煙囪不拆,對古塔在視覺上的影響很難消除。

但問題就在於,煙囪和天寧寺塔距離過近。而且有人擔心,大煙囪高達180米,屬於混凝土建築,定向爆破難度比較大,主張對其暫時保留。

上官雲 攝

另一位老居民也表示了擔心,認爲除非用人工一點點拆掉,否則“爆破式”拆除大煙囪,可能會給古塔帶來安全隱患。

大煙囪,是拆還是留?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看,大煙囪也是工業遺產,立在此地已有數十年時間,算是一個歷史的見證,周圍居民對它也有一定感情。”對上述兩種觀點,李衛偉打了一個比方,好比一棵千年古樹旁,又栽下了一棵500年的古樹,各有各的價值。

在李衛偉看來,大煙囪拆還是留,實際上是保護文化遺產的兩種角度,都有一定道理。

李衛偉說,目前,古塔的塔剎、塔基修繕過,一些風化比較嚴重的金剛力士雕像也加固過,防止掉落。但體量如此巨大的文物,不好修。

“它的荷載太大了。十三層密檐磚塔,一層層壓到塔基上,壓力很大,修繕時稍有不慎都有可能造成損壞。”李衛偉說,大煙囪拆除與否、如何拆除,要經過詳細論證,“但不管從哪種角度出發,都要首先保證文物的安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