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袁世凱—體味謀國者的雄才與悲哀

所謂「謀國者」既有老成謀國之義,亦有謀國之人的意味。簡言之,袁世凱其人,恰與三國時的曹操類似,於治世則為能臣,遇亂世則可為奸雄。而他人生的結局、選擇,實則與曹操、劉裕、楊堅等人差相彷彿,按照中國傳統社會的規律,他的未來也將是撥亂反正、一統中華,穩居一朝太祖的牌位。 不過,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而他又是一個舊派的人物,對於衰弱已極的老大中國,他看到了重建權威的必然方向,卻沒有利用諸如「訓政」、「專政」之名新招牌的覺悟,把自己的路走絕了。如果他沒有稱帝、如果他能夠更具政治智慧、如果他能看清當時的局勢,甚至如果他能多活十年…… 很不幸,歷史沒有如果。正因為如此,他在同盟會諸公的描繪下成了貪婪無比的竊國大盜,在人們眼中成了簽訂「二十一條」謀求稱帝的賣國賊,在文學作品、乃至史學著作中成了出賣譚嗣同的小丑。儘管很多人說:「這些可以有!」我們仍只能遺憾地說:「這些真沒有!」

核心提示:史家袁偉時有這樣一句話:對政治人物,與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認真關注他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那纔是影響深遠的東西。而袁世凱無論是孤身一人在朝鮮與日本交涉,還是在晚清憲政改革中敢為天下先;無不說明一點:這個人從行為上看是一個真正的愛國者。 一人敵一國:袁世凱在朝鮮竭力維護國家利益 袁世凱數度駐守朝鮮凡十二年,在越來越困難的境地中,他有膽有識,有智有勇,竭力維護了大中國的利益。正是在朝鮮半島的杯俎折衝,使他成為十八世紀中國政壇上的一顆冉冉上升的新星。世人蓋謂「小站練兵」使袁世凱嶄露頭角,其實不辱使命的駐外經歷纔是他走入慈禧太后視野的根本原因。說他靠投機鑽營而步入政壇,恐有失公允。【查看詳情】 袁世凱小站練兵遂成中國近代陸軍之父 袁世凱小站練兵從中國軍隊近代化的角度來看,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和將領,加速了舊軍隊的淘汰。並且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在軍制、兵種、官兵的要求、訓練與考覈、獎懲、軍事教育、軍紀等方面,都同以往的軍隊不同,標誌著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所以,袁世凱及其新軍在近現代軍事史上的影響和歷史地位不能否認。【查看詳情】 袁世凱:晚清新政第一人 君主立憲頭號擁護者 採訪過袁世凱的美國記者說,袁世凱是清朝趨向改革和進步的高層官員中的第一人,他的一系列改革對中國的影響遠超維新派。可以說袁世凱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還在李鴻章之上。而在政治上,袁世凱是虛君共和的頭號擁護者。對於此時的袁世凱,我以為與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認真關注他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那纔是影響深遠的東西。【查看詳情】 晚清時期的袁世凱:改革先鋒 國之瑰寶 縱觀袁世凱的一生,無論是在他嶄露頭角的朝鮮生涯,還是在小站編練「新軍」,晚清新政時期任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他都表現出了成功的政治家、軍事家應有的機敏與勇氣。他在朝鮮維護了國家利益,他為中國編練出第一支近代陸軍,在晚清最後十年,他更為近代中國奠定了一切基礎。此時的袁世凱應該無愧中華脊樑,國之瑰寶的稱呼。【查看詳情】

核心提示:我們已經習慣認為袁世凱出賣了光緒與維新派,在山東瘋狂鎮壓義和團運動。可究竟大家有沒有冷靜的思考過,袁世凱所謂的告密是在慈禧圈禁光緒之後;之所以鎮壓義和團是為了不給對山東虎視眈眈的德國以侵略的藉口? 事實上一百年前的歐美外交官們對這兩點非常的清楚,清楚到足可以使我們汗顏的程度。 戊戌變法時袁世凱傾向「維新」 並未主動告密 袁世凱在戊戌變法期間傾向維新派。他通過徐世昌與維新派保持聯繫,做出了使用兵力的承諾,當事機緊迫時,他不敢做殺榮祿、兵圍頤和園、劫持西太后的冒險舉動。八月初六日晚,聽到楊崇伊帶來的政變消息,袁世凱以為事情泄露,為保全自己,和盤托出了密謀。因此並非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變法失敗,而是變法失敗導致袁世凱告密。【查看詳情】 列強窺視山東 為避免予人口實袁世凱鎮壓義和團 袁世凱巡撫山東,公開宣佈的是「藉以彈壓匪類,保護教民」,實則是遏制德軍。他既要防止德國等列強繼續入侵,又要防止民教糾紛引起教案,兩者既有嚴格的區別,又有聯繫。外國的侵擾,引起人民的反抗,引起教案,而教案又往往為列強進行擴張、發動戰爭的藉口。因此他在山東鎮壓義和團,更多的原因還是避免給與列強侵略的藉口。【查看詳情】 袁世凱巡撫山東政績顯著 從此獲得英美國家青睞 袁世凱出任山東巡撫以及在山東巡撫任期內的表現使得他在英美列強眼中成為繼李鴻章之後第二個有能力,有魄力也有頭腦的中國政治人物。而英美國家對袁世凱的這一好印象也成了日後袁世凱親英美遠日俄的原因之一。當然在袁世凱心目中英美等國無非是謀求一些經濟利益,而日俄對中國領土的狼子野心纔是袁世凱親英美國家的真正原因。【查看詳情】 清末袁世凱的外交選擇 聯合英美對抗日俄 袁世凱對主權觀念非常重視。為了維護中國主權,他甚至願意在山東與東北問題,開放部份權利給予列強,以換取主權的確保。他認為中國的力量尚不足以和列強相抗衡,所以強調以和平談判的手段,解決紛糾,建議清政府善用國際條約以規範列強在中國的行為。在列強中,他則選擇爭取英,美兩國的支持,聯手來對抗日俄在中國的野心。【查看詳情】

核心提示:最應該對日本人有深仇大恨的袁世凱,哪有什麼賣國之動因?若要親日賣國,早在山高皇帝遠的駐朝時期即可大賣特賣。何苦等成為一國之君後再倒手? 不過,有道是「翻案不得人心」。故老袁再發牢騷也沒用,他和曹汝霖等參與過談判的外交官們還是永世不得翻身的「賣國賊」,沒人願意聽他們的嘮叨。沾在他們花白鬍子上的那幾滴可憐的老淚早就讓世人的唾沫給淹沒了。 袁世凱對日外交思維:日本為中國最大之敵人 袁世凱以日本為主要外交對手,對日外交的成敗也與其在政壇上的興衰沉浮息息相關。駐朝時代,袁世凱與日本全面對抗;回國後至辛亥革命前,以日為師,並採取聯英美以制日俄的對策;辛亥革命時期,面對日本的步步侵略,一面抵制,一面妥協。最後外交及個人政治生涯完全失敗。袁世凱和日本的這種關係,正是其時中日關係的一個縮影。【查看詳情】 二十一條起因:臨時民國政府與日本借款案 二十一條的起因是辛亥革命時期民國臨時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中日合辦漢冶萍借款案》。借款案規定漢冶萍公司為中日合辦,中國不得自行處理,附近礦山不準公司以外之人開採。這一借款案的主謀正是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不過孫中山大概不會想到他為打倒袁世凱而與日本人簽訂的條款幾年之後日本人會以此為由,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查看詳情】 袁世凱與中日「二十一條」交涉:忍辱負重 縱觀二十一條簽訂的整個過程中,日本的威逼利誘並非沒有對袁世凱產生一點效果;但若因此就判定袁世凱簽訂21條不但賣國還為日本支持他做皇帝就太不客觀了。事實上袁世凱和民國政府在與日本交涉過程中是盡了最大努力與日方交涉,而最後條約也不足21條。袁世凱當時的處境,蔡鍔,黃興等革命黨人也是充分理解,並未苛責袁世凱。【查看詳情】 屈辱外交不是賣國:袁世凱與二十一條真相 在當時實力懸殊的情況下,逞一時之勇並非明智之策,而袁世凱也並沒有像宣傳中所稱的全盤接受「二十一條」;至於在談判中所做的巨大犧牲和讓步,實屬委曲求全的屈辱外交而非賣國性質。筆者並非有意為袁世凱等人喊冤抱屈,乃歷史評判須以事實為基礎,如果僅從忠奸之價值判斷,難免脫離事實之真相,對歷史人物也是不公道的。【查看詳情】

核心提示:後進國家進步到發達國家都會經歷一個加強中央集權的時期,而這正是民初中國政壇的矛盾所在。當袁世凱尊重議會,恪守憲政的時候,做起事來處處掣肘,中國也呈現國勢日衰的情景;而當二次革命後袁世凱重樹中央權威,架空議會,獨操權柄的時候,民國國勢竟呈蒸蒸日上之盛況。這種看似矛盾的政治現實不但使得袁世凱有了稱帝的念頭,就連章太炎與梁啟超也開始宣揚起開明專制來了。 辛亥革命袁世凱迫使清室退位居功甚偉 正如曾參與議和活動的張國淦所說:「項城最初表面維持清室,其次始討論民主君主,又其次則偏重民主。」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歷史潮流,任何人無法抗拒,更別說早在十年前就開始鼓吹君主立憲的袁世凱了。就連孫中山後來在接受記者採訪之時也承認袁世凱「鼓吹共和久矣」而當時的南北精英也無不把袁世凱視作中國之華盛頓。【查看詳情】 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 「辛亥革命」後,皇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交權,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北京民國時期」,目前許多書籍和文章都指責「北京民國時期」,特別指責袁世凱時期,實際上不僅北京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共和和民主時期,特別是袁世凱時期,這是中國共和和民主時期的開創初期。這一時期中國建立共和體制的第一功臣,毫無疑問是袁世凱。【查看詳情】 破壞民國民主制度的不是袁世凱而是二次革命 孫中山不顧普遍的民意和黨內反對派黃興等人循法律解決的意見,貿然發動所謂「二次革命」,使剛剛具有公開、合法性的政黨政治毀於暴力革命的失敗。於是,國民黨得到一個惡謚:「暴民專制」。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指出,這是它的「自殺之政策」造成的。而「二次革命」後袁世凱形式上徹底統一中國,政壇上再無制約他的力量了。【查看詳情】 民國內憂外患的局勢迫使袁世凱尋找解決辦法 袁世凱之所以後來走上稱帝的道路,也是看到了當時中國內憂外患,中央權威衰弱;加上「二次革命」後袁世凱聲望如日中天,部分知識精英對民主政治的失望都促成了袁世凱開始走上用稱帝來重樹中央權威的道路。而作為一個老派的人物,袁世凱也不知道那些打著「訓政」的幌子實行專制的花招,只好老老實實走君主立憲的稱帝道路了。【查看詳情】

核心提示:袁世凱稱帝是解決軍閥割據的一種思路。自湘軍崛起以來,軍權、財權下移,中央虛軟無力,對外作戰不能集中資源,連戰皆敗。辛亥革命以後各省紛紛獨立,後來獨立雖然取消,但各省在軍事、財政劃地自據的情況比之晚清有過之而無不及。故重建中央權威,解決地方尾大不掉的問題確為當日急務。 民國初年地方勢力強大 袁世凱稱帝挽回中央權威 在袁世凱任總統的最初幾年內,最困擾他的問題就是「政黨和議會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關係」。實際上,就當時袁世凱政府所面臨的客觀情形來看,這兩個問題基本上就是一個問題,二者可以合二為一。這就是在清政府被民國政府替代以後,如何恢復中央的權威,以及恢復國內統一的政治秩序,處理好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問題。【查看詳情】 袁世凱堅信只有威權制度才能使國家富強 袁世凱的獨裁和拿破崙一樣,是民族主義革命的合乎邏輯的結果,既包含有它的優點,也包含有它的致命缺陷。袁世凱鎮壓國民黨除了他自己的野心外,還包涵了對中央集權的追求,對振興中國的新的政治實驗的追求。雖然他失敗了,但他對國民黨的鎮壓以及議會的壓制並非是完全不能理解的、畢竟他認為自己這麼做是為了救國的正義行為。【查看詳情】 袁世凱稱帝民意來源:大眾對民主政治失去信心 古德諾認為中國採用君主制比較好。他認為,中國要生存和發展,一定要實行立憲制,而在中國君主立憲制比共和立憲制的可行性比較大。中國只有在君主制之下,才能慢慢地推進民主。古德諾最擔心的問題是,在落後國家實行共和制,「元首既非世襲,大總統承繼之問題,必不能善為解決」。楊度與梁啟超等人也贊成袁世凱「開明專制」。【查看詳情】 國事紛亂 亦公亦私——袁世凱稱帝的心路歷程 袁世凱最後採取極端的君主立憲的方式來恢復中央權威不得不說並非完全出於一己私利,不過專制或許沒有錯,然則以當時的中國的社會現實來看,不能不說袁世凱選擇稱帝這樣的舉動非常的錯誤。本可以成為一代優秀政治家,中國華盛頓的袁世凱,由於不知適度與自足,一念之差鑄成千古之罪。冤乎?悲乎?恐怕二者兼而有之!【查看詳情】

核心提示:袁世凱遺臭萬年了,連十分曠達的唐德剛先生,都拿他的稱帝之舉,跟汪精衛的叛國當漢奸相類比,說他們一失足成千古恨,「卿本佳人,奈何做賊」?然而,細想想,袁世凱並沒有違反民族大義,賣國當漢奸,他的所作所為,只是不恰當地進行了一次政治體制的改革,開了慣常所謂的倒車而已,而且這個所謂的倒車,退得實際上也有限,絕非像後來人們批判的那樣,退到清朝新政之前去,他的帝制不過是君主立憲而已。 袁世凱:萬般榮辱從容過,功過向來不由人 袁是個半新半舊、亦新亦舊的人物。在經濟文化上,他對包括憲政、新式教育在內新政建設有著極大的熱情,並為之孜孜不倦,並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績並在總統期間把建設勢頭保持了下去。但在政治建設方面,沉迷於「權謀」在二十四史找藥方的袁氏卻遭到徹底地挫敗,留給後來人一個經濟思想上日益開放多元,政治上卻藩鎮割據的中國。【查看詳情】 世界之人傑 中國之罪人——袁世凱 民初黃遠庸曾這樣評價袁世凱:「手執政權者十餘年,天下之大、變故之繁,無不為其牢籠而宰御,則益驕視一切,以為天下事不過如此。於是其手段日以老辣,盡中國國家之所有,供其政治演劇之材料。某今敢斷言於此,長此不變以終古,袁總統者,在世界歷史上,雖永不失為中國怪傑之資格,而在吾民國歷史上,終將為亡國之罪魁。」【查看詳情】 袁世凱:亂世之奸雄 竊國之大盜 袁世凱唯一最大的功績是造就了一大批軍閥。這就是袁世凱給國家帶來的後果。如果他在1911年結束其政治生涯,也許我們對他的評價還不至於那麼苛刻;然而,就史實而言,他既不能作為一個政治家,也不能作為一個誠實正直的人而受到我們的尊敬。甚至袁世凱為其自身的利益而做的努力亦遭失敗,這就是一個鐵腕人物的結局。【查看詳情】袁世凱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 人們寧願相信,歷史只能向前走,不能哪怕稍微後退一點,而這個前進的方向,則是由西方現代史所規定的,離君主越遠的制度,就越先進,革命越徹底的制度也越進步,而先進和進步是不能違抗的,否則就是反動,凡是反動的人,跟漢奸賣國賊也就相差無幾了。袁世凱的悲劇,其實並不只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的悲劇。中國人的悲劇。【查看詳情】

:袁世凱是何許人?想來我們這些讀著教科書長大的人,總歸對這位「竊取」辛亥革命果實,又建了中華帝國的「洪憲皇帝」不抱什麼善意。同樣,對於那些堅持著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的自由派知識分子而言,藉由同盟會袞袞諸公之口傳出的踐踏「約法」、肆行獨裁的袁大總統的形象,更可愛不起來。

或許,這些面孔確實是袁世凱複雜人生的一部分,更是袁氏一生無可磨滅的污點,那麼,我們也沒有義務為他塗脂抹粉,或者如很多人說的作翻案文章。我們只想問一句,莫非有人做得比袁世凱更好?試問,民國肇建之際,又是誰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只為解決財政危機與北洋打內戰?又是誰用刺刀強迫代表通過政府南遷的議案?又是誰悍然發動了廣受時人詬病的「二次革命」?

比較當然不是僅此而已,但事實已經昭然若揭。試問,比起如此的「民主」和一位位的後來者,袁世凱矢志不渝的「虛君立憲」豈不是顯得可愛得很嗎? 大型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重讀」慈禧——體味權力者的智慧與掙扎重讀孫中山——體味革命者的理想與執著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