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竹靜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處於工業化中後期,雖然近年來消費在經濟增加值中所佔比重越來越大,但是以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仍然是我國經濟的主體。當前實體經濟在發展中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嚴重製約了其發展,如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PPI連續44個月負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仍然不足、外需萎縮狀態短期內難以改變等。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改善產業結構,緩解資源和資金方面的壓力,堅持走好自主創新道路,填補企業在技術升級、設備改造、科技開發等方面的資金缺口。

  堅持金融向實體傾斜

  防止實體經濟空心化

  歷史上一次次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表明,金融資本一旦與產業資本融合後,就將是風雨同舟的關係。實體經濟才是經濟發展的源頭活水,僅靠金融業支撐的經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實體經濟水平越高,經濟實力就越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也越強,這是現代經濟發展的硬道理。目前的狀況是,中國的金融部門出現了「脫實向虛」的趨勢,大量的錢在金融部門空轉,並沒有流向需要資金的實體經濟部門。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實體經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空心化的形態。

  一個人口大國在人均收入還不到發達國家七分之一的階段,過早出現「脫實向虛」、「去工業化」趨勢,不是一個好現象。因為中國未來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如何繞過中等收入陷阱。這種「脫實向虛」的趨勢不僅不利於繞過「中等收入陷阱」,反而會增加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實體經濟空心化的形成,總的來說是由於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前後夾攻與我國政策、市場的諸多變化造成的。近幾十年來,金融業在歐美髮展迅猛,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導致了製造業部門的大規模遷移,實體經濟發展缺失,當國家經濟在金融自由化與監管部門的放鬆管制下出現問題時,已經空心化的實體經濟無力輸入資金,結論是資金鏈徹底斷裂,最終帶來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在這種影響下,中國的實業壓力劇增,經營愈發困難,利潤的持續攤薄成為最後的決定因素,在房地產與金融產業持續暴利的吸引力下,國內的實業家面對著自家的困難,難免渴望參與到暴利行業中去。在這種局面下,遊離資產不斷從實體經濟中被抽離,填充進利潤最高的房地產和虛擬投資領域,空心化的問題愈演愈烈。

  具體分析,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各種成本不斷增高,企業利潤不斷攤薄。實體經濟目前面臨著成本高和稅費高的雙重困境,加上人力成本、原材料成本的增加、經營用租金、各種稅收及費用的高昂支出,使我國部分實體企業的盈利能力逐漸下滑甚至喪失。伴隨著金融危機後,行政性壟斷經營日益擠壓民營企業發展空間的現象,給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生存帶來很多困難。

  第二,市場需求不足,中小企業產能過剩。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帶來的全球經濟紊亂,想要全面復甦,困難重重,目前看來,還要經歷長期的去槓桿化過程。外需的萎縮,使外向型的加工製造業企業受到巨大衝擊,訂單大幅減少,帶來的是利潤的攤薄。同時,在金融危機後,歐美髮達國家加強了實體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再工業化、製造業回歸的發展模式,一些比我國產品成本更低的國家的出口競爭,這對我國的對外企業形成雙重擠壓,導致我國企業產品出口受阻,發展自身更加困難。而國內的消費缺乏增長力,結果就是國內的實體企業產能過剩。

  第三,投資回報反差大,企業家喪失目的性。投資房地產市場和虛擬市場更容易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這是吸引企業「不務正業」的原因之一。在投機市場巨額回報率的誘惑下,很多實業錯誤地將重心傾向了投機領域。投機之風在我國始於房地產行業,溫州的企業家們將炒房提到了檯面上,帶來了我國房地產行業的繁榮,股票市場、煤炭、收藏品也幾乎是同時興起,並逐漸蔓延其他領域。一些實體企業在這些利潤高、資金迴流快的副業的誘導下,紛紛將主要精力投入到投機行業中。在這個過程中,實體企業家奮鬥、創新的創業精神越來越弱,抱著僥倖心理進入投機隊伍的越來越多。在這種狀態下,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可以預見。

  第四,小微企業信貸困難,缺乏資金創新難。企業的發展需要流動資金,小微企業沒有大型企業的信譽度,資金缺口更加明顯,但是正規金融機構的貸款供給主要還是面向大城市、大企業和大項目,真正能惠及小微企業的少之又少,還有相對較高的准入門檻。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曾測算,我國銀行覆蓋貸款企業的情況中,大概大企業能達到100%,中型企業能達到 90%,小企業20%,微型企業則是鳳毛麟角。而且貸款利率偏高,有個別產品還要求收取財務顧問費用等。或者從正規金融機構無法貸到款,轉向民間借貸或地下借貸,利率高昂,甚至達到法定基準利率的 5-8倍,又從資金安全方面給企業發展帶來阻礙。再加上目前我國出口的「中國製造」產品,多是非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產品,其核心技術和關鍵工序都在國外,或者由外商掌控,屬於價值鏈高端的環節都在別人手中,而我們的產業鏈整體處於低端,所以在貿易中只能獲得微薄的利潤。由於中小微企業融資困難,能力有限,不能也不敢大踏步創新,最終難以實現企業技術轉型,在現今複雜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逐漸走向淘汰,脫離實業。

  加快金融改革

  改變脫實向虛狀況

  要改變實體經濟部門經濟困難,金融部門脫實向虛的狀況,關鍵還要依靠改革。

  在市場經濟下,市場機制在調節經濟運行中起到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組織生產最有效的方式。金融業的過度發展和畸形與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對金融資源的壟斷是分不開的,市場經濟就是要打破對金融資源的過度壟斷,減少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對金融市場和金融體系的過度干預。促進金融體系內的競爭,在市場真正完全放任之前要做好深化市場利率和匯率的改革,使資本和外匯的供求能夠通過實際利率和匯率得到真實反映,而且要明確利率市場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取消資本管制、打破政府對金融業及金融資源的壟斷。

  加快資本市場的發展。長期以來, 我國形成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結構,直接融資的比重較低,企業融資對銀行貸款過分依賴。儘管經過一系列的金融改革,直接融資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融資結構失衡的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同時,我國融資主體結構不均衡,對非上市公司不夠重視,小微企業利用直接融資工具進行融資十分困難。因此,我國應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的發展,一方面,著力發展發行市場,加大企業從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比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資金;另一方面,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在做強主板市場的同時,發展好創業板、新三板市場,擴大資本市場對小微企業的服務。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業融資保障體系。銀行對中小企業了解不足,信任度不夠,因此不敢也不願貸款給中小企業。 因此,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徵信系統很有必要。同時,銀行還應建立中小企業貸款信用評級制度,進一步強化企業信用觀念,以信用等級確定是否給其提供貸款和是否需要擔保。 隨著商業銀行改革的推進, 銀行越來越關注資產的質量和信貸資金的風險問題。 因此,銀行應開展中小型企業融資擔保業務。 通過融資擔保,銀行多了一個風險承擔者,銀行貸款的風險相對降低,管理成本減少,銀行的資產質量得到優化,這便為商業銀行更好地調整信貸結構,盤活部分信貸資產,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機會與條件。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