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國民的身體健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尤其是青少年的身體健康,是每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根。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層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升。與此同時,國民體質尤其是青少年體質狀況卻背道而馳,不斷下滑。雖然近年來中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出現積極變化,身體形態、肺活量、柔韌等指標開始止跌回升,速度、力量等指標下降速度減緩,但大學生體質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青少年總體的體質狀況與歐美、日韓等國相比仍有差距。

青少年體質下降是綜合性社會問題,涉及到遺傳基因、膳食營養、合理運動、生活方式等眾多因素,任何領域出現短板都會造成嚴重後果。正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所說:兒童肥胖是整個社會的過錯,而不是孩子們的過錯。因此,健康不僅是青少年個人身體發展變化的結果,社會及其制度亦對之產生影響並負有主要責任。

學校體育是「健康中國」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礎性作用。學校體育工作蘊含著健康與教育兩大國家戰略,是這兩項工作的重要結合點,也是學校體育的時代價值所在。如何對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項健康指標,考驗著學校體育的發展思路與實踐路徑。

首先,要加強青少年身體教育。從人的生命週期來看,身體一直處於「未完成」狀態,呈現為一條生命曲線。嬰兒、少年、青年、中年以及老年階段,身體在每個生命階段都體現出不同的機能水平與生命樣態。基於身體的這種週期性變化,學校體育就是要教會學生主動在生理生化水平上改善調節身體的退化與異化,進而優化身體的生長發育,延緩衰老,提高免疫系統功能預防疾病,提高生命質量。

青少年雖處於身體的上升期,也要對不同的生命週期有所瞭解,學校體育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在不同生命階段發展不同的身體能力,柔韌、力量等基本身體素質的發育有其自身的敏感期,一旦錯過這個黃金時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

其次,要加強青少年的健康教育。2013年我國居民的健康素養水平為9.48%,意味著每100個人中不到10個人具備基本的健康素養,健康素養水平非常低。青少年正處於人生髮展和行為塑造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素養教育刻不容緩。學校教育一頭連接健康手段,一頭連接健康知識,既自成體系,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必須切實加強學校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健康素養的養成。

學校體育要進一步豐富「健康第一」的內涵,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提升健康素養,培養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識、提升健康技能。要以中小學為重點,建立學校健康教育推進機制。構建相關學科教學和教育活動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經常性宣傳教育與集中式宣傳教育相結合的健康教育模式。

再其次,要加強青少年的運動技能教育。縱觀目前世界各國國民的健康水平,由醫學知識進步和醫學技術提高所催生的國民健康水平的改善幅度不斷地縮小。當醫療手段對提高國民健康的貢獻日趨微弱之時,非醫療手段的作用與價值便獲得時代青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幹預,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作用。在學校中開展體育運動,傳授相關的運動知識與技能,最本質上就是要扼守住青少年身體健康的上游關口,注重預防。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分析報告》表明,我國15歲及以上調查人口不主動體育鍛煉率達72.2%。統計顯示,全世界每年有530萬人因缺乏運動而過早死亡。實際上,運動不足不僅僅是一個生活習慣問題,它還涉及到運動技能問題。我們過去在討論學校體育時,往往只重視它對增強學生體質的作用,忽視了運動手段與技能方法的傳授。從生物學角度看,人類的運動技能除了本能性動作之外,其他動作都是通過後天的教育與傳授所習得。因此,在學校體育工作中,也要注重運動技能的傳授,讓學生在體育運動中根據自身需要掌握操作身體的技能。可以說,運動技能的傳授,是連接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紐帶,是培養終身體育的手段。即使學生離開學校也可以通過自身掌握的運動技能在體育鍛煉中陶冶身心,收穫健康。

相關鏈接

  • 【兩會還原】體育課,仍是中國體育最大的問題!?

  • 學校體育的「經驗公式」

  • 盧元鎮教授:健康中國,體育應該前置

  • 圖文編輯〡朱靈玉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