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東西方在16世紀開始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其標誌性事件就是哥白尼《天體運行論》開始的科學革命。用恩格斯的話說,「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西方開始外擴,而中國走向了閉關。四百年前,大明將亡時,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來華傳教士們也曾在宮廷掀起過科技小高潮。驚奇的是,當這本書在歐洲遭到禁毀時,它的無刪節版機緣巧合下被帶入中國,可惜從沒有人讀過。今天是哥白尼的忌日,既非整五,也非整十。編輯恰好在近日讀到這樣一本書,略有矯情,遂將該書的譯者序節選出來。」

文|徐國強

1618年4月,耶穌會傳教士金尼閣從里斯本出發,第二次前往中國,次年7月抵達澳門。同行的有新招募的二十餘名傳教士,其中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傅際等人都是飽學之士,日後成為傳播西學的棟樑。艱苦的旅行使七名傳教士染病去世,但幸運的是,船上的圖書完好無損。

值得指出的是,這些書中就有兩本《天體運行論》:羅雅谷私人攜帶的第二版(巴塞爾,1566)和金尼閣所募集的大批圖書中的第三版(阿姆斯特丹,1617)。

秉承學術傳教精神的金尼閣此行為中國帶來了整整一個圖書館,「圖書七千餘部,重複者不入,纖細者不入」——即使在當時的歐洲,這樣的規模也可以算是大型圖書館。

當金尼閣把利瑪竇的義大利文回憶錄《基督教遠徵中國史》(中譯本名為《利瑪竇中國札記》)譯成拉丁文後,在歐洲引起巨大轟動,掀起了到中國傳教的熱潮,教皇保羅五世向中國耶穌會贈送了五百多部圖書,其餘部分,則由金尼閣和同伴鄧玉函精心挑揀,從各國收集而來,堪稱是各個領域的經典之作。

這些圖書首先落腳澳門,然後有一部分被帶到北京耶穌會圖書館, 1773年耶穌會遭羅馬教皇解散,1785年法國政府委派「遣使會」來京取代其工作,同時將圖書劃歸北堂(1703年建於西畔,1888年改遷,即今日的西什庫堂)圖書館收藏。1938年,北堂在整理藏書樓時發現了 「七千部」中殘餘的數百部。解放後,北堂藏書併入中國國家圖書館。

如今這兩部《天體運行論》靜靜地躺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特藏部裏,藍布函套,柔軟的犢皮封皮。

第二版的扉頁上有羅雅谷的拉丁名字「Jacobus Rhaudensis」,還有耶穌會圖書館的圓形紅色圖章:「Bibliotheca Domus S.S. Salvatoris Peking」,後面有作為附錄重印的雷蒂庫斯的《首次報告》,雷蒂庫斯作為路德宗的教徒其名字被畫掉了,但書還在。

第三版的扉頁上寫著:「Missonis Sinensis(中國傳教團)」,和它裝訂在一起的還有尼古拉·穆萊裏烏斯(Nicolaus Mulerius,1564—1630)的《弗裏西星表》(Tabulae Frisicae,阿姆斯特丹,1611),裡面題寫著羅雅谷父親的名字「Alex[and]ri Rhaud[ensi]s」。

羅馬教廷1616年宣佈審查哥白尼的著作,但1620年審查方案纔出臺,而此時兩本書已經上路了。所以第二版中沒有評註也未經過審查,第三版中只是在第一卷第八章《駁地心說》前面寫著「non legatur hoc cap(不要閱讀這一章)」,這很可能是金尼閣憑直覺加上去的。

這兩本《天體運行論》是幸運的,經過長途顛沛和數百年的時局動蕩依然保存完好。但也是不幸的,它們靜靜地沉睡在函中,真的成為一本沒人讀的書。這不禁令人想起金尼閣的初衷,來華之初,他擬定了一個龐大的翻譯計劃,聯絡了艾儒略、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經等中外人士共同翻譯出版這些書籍。如果這七千部書全被翻譯過來,中國文化會呈現出什麼面貌,將超乎我們的想像。但是由於金尼閣在杭州的早逝,以及康熙年間朝廷對天主教的禁制,最終除了一小部分被李之藻和王徵等人翻譯成中文外,大部分書籍蒙上塵埃,下落不明。

(節選自《無人讀過的書——哥白尼〈天體運行論〉追尋記》譯者序,三聯書店出版。本節選標題為編者所加)

文中提及人物注釋(編者所加):

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9),法國傳教士,死於杭州。

鄧玉函(Johann Schreck,1576—1630),德國傳教士,死於北京;著有《遠西奇器圖說》;第一個把天文望遠鏡帶進中國。

羅雅谷(Giacomo Rho,1593-1638),義大利傳教士,死於北京;曾協助改革中國曆法,編修《重振曆書》。

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1666),德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47年,康熙年間封光祿大夫,官至一品。

保羅五世,羅馬第235任教皇(1605年5月16日—1621年1月28日在位),以審判伽利略而聞名。1615年,他批准將《聖經》及彌撒經譯成中文,便於中國神父以中文行聖事。

雷蒂庫斯(Rheticus,George Joachim,1514—1574)奧地利數學家、天文學家。據稱是哥白尼唯一的弟子,也是《天體運行論》出版的最主要推動者。

穆萊裏烏斯,荷蘭科學家,大力支持哥白尼著作出版。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義大利傳教士,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來華,在澳門神學院講授數學,有「西來孔子」之稱。

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譯《幾何原本》,編《農政全書》等。

楊廷筠(1557-1627),杭州人,曾任監察御史,後洗歸信天主教,與徐光啟和李之藻並列,被稱為中國天主教「三大柱石」。

李之藻(1565—1630),杭州人,曾跟利瑪竇學習西方科學,接受天主教教義,後受洗入教。與金尼閣、湯若望有來往。

王徵(1571-1644),明代科學家,西安人,曾與傳教士鄧玉函一起編譯《遠西奇器圖說》,和徐光啟並稱「南徐北王」。

李天經(1579-1659年),河北吳橋人,明代曆法家,曾編寫《崇禎曆法》137卷。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