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義攝影是攝影史上重要的流派,它是在印象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印象主義攝影以焦點視覺理論為基礎,模仿印象派繪畫的表現形式,運用樹膠重鉻酸鹽工藝進行創作,強調瞬間印象的描繪,力求畫面的朦朧效果,表現一種柔美的境界,整體作品和諧、寧靜,營造了浪漫氛圍,以此來抒發感受,喚起人們美的想像與共鳴。印象主義攝影誕生於1889年,後逐漸發展,在歐洲攝影界興盛了十餘年,現仍為一些攝影家所重視,對攝影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影響。

一、印象主義攝影的成因

印象主義攝影形成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印象主義繪畫的影響;二是自然主義的觀點延續與發展的影響。攝影流派的發展與各種藝術門類的相互影響分不開。攝影術產生、興盛之後,以其迅速、真實的捕捉影像的特點使得當時畫家們深受影響,以至於法國畫家德拉羅什首次見到照片時便說:「從現在起繪畫已經死了!」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繪畫開始尋求變革。19世紀60年代,法國出現了印象派繪畫,印象派畫家們注重表現自然界的光與色的瞬間變化,注重表現對自然的直接感受。可以說攝影在某種程度上促使了繪畫的變革,而這種變革的新形式又反作用於攝影領域。

1889年法國印象派畫展在英國首展,展覽對英國藝術界產生一定的影響,也影響了高藝術攝影的代表人物魯濱迅,他在肯定印象主義繪畫的同時認為「軟調攝影比尖銳攝影更優美」,在這樣的美學觀唸的指導下,魯濱迅注重將「柔美」的審美意識融入到攝影藝術創作中,開始推崇這種朦朧效果的軟調攝影。

魯濱迅在當時攝影界極具影響力,在他的倡導下,攝影界開始嘗試不同手法製成印象的效果。1890年,在魯濱迅的組織下舉辦了印象主義攝影展。雖然自然主義與高藝術主義攝影在創作理念方面完全相左,但兩流派的代表人物對印象攝影的態度卻相近,自然主義攝影代表者愛默生在強調自然主義時就提出「視覺有限清晰論」,而這又成為印象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且在創作中將有限清晰發展為整體模糊,以表達特有的藝術情感。

二、印象主義攝影名家名作

印象主義攝影的代表人物是戴維森、德馬奇、約翰斯頓。喬治·戴維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英國攝影家,倫敦柯達公司經理,代表作是《蔥田》等。他將攝影拍攝的清晰區分開來,認為並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強調清晰,主張藝術上的表現是第一位的,認為柔和的影調才能很好的表現出藝術效果。《蔥田》創作於1889年,在首次印象主義攝影展中展出並成為整個印象攝影的典型代表。《蔥田》以針孔成像的方法展現出濃鬱的鄉村氣息,蔥田、小屋、山林渾然一體,朦朧中體現著寧靜與和諧。戴維森拍攝的多為自然風光,其作品柔和、典雅,具有耐人尋味的效果。

羅伯特·德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法國攝影家,巴黎攝影俱樂部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在草坪上》、《後臺》、《芭蕾舞女》等。他擅用樹膠重鉻酸鹽工藝創作,其作品題材廣泛,重視畫意的營造,力求印象繪畫效果,以表現朦朧之美。他不僅在實踐中推崇印象攝影,且在理論上亦建樹頗多,著有《樹膠重鉻酸鹽工藝》、《攝影藝術表現方法》等文,於技術、藝術兩方面較為系統的論述了印象主義攝影。

約翰·杜德利·約翰斯頓(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英國攝影家,以拍攝城市風光作品而著稱,代表作有《利物蒲印象》等,《利物蒲印象》拍攝於1906年,畫面影調柔和,表現出雨中利物蒲那夢境般美的印象。約翰斯頓注重影像的柔化,其城市風光作品中顯現出特有的高雅、和諧、唯美的韻味。

三、印象主義攝影的特點與侷限

印象主義攝影的特點是朦朧、唯美、模糊、典雅。整體作品構圖自然,畫面影紋粗糙,不求立體與質感,不求細節的展現。為了達到這種效果,印象派的攝影家們想盡方法抹去畫面的清晰,在拍攝器材選擇上使用針孔鏡頭、特殊的柔焦鏡等;在印相時使用漫射濾光鏡或有意地修整負片;直接使用畫筆在照片上描繪等,刻意地弱化輪廓的清晰,以捨棄實在的形來追尋單純和諧的美感,體現如詩如夢般境界。

印象主義的侷限是對攝影的真實表現認識不足,在影像創作中以繪畫的審美要求對影像表層進行了簡單的修改,並想以這種機械的仿畫般的改動來使得攝影更為藝術化。從這個角度而言,印象主義攝影仍未能觸及攝影的本質研究,還是停留在模仿繪畫的階段,只不過將早期高藝術主義的導演擺布轉向面對生活層面,印象攝影作品使人遠觀如繪畫一般,有些作品甚至近觀影紋亦似印象筆觸,且印象主義作品中不注重畫面的空間感與立體感,結構平面化的傾向使得作品過於單薄,消弱了影像真實的特質。若長期刻意的在照片形式上「創作」,會使攝影家忽視攝影的本體語彙的探究,不利於攝影的發展。正是因為這些不足之處,使得印象主義攝影未能成為主流發展方向,在流行一段時間之後就不再是攝影創作領域的主導方向。

四、印象主義攝影的後續發展

雖然印象主義攝影不再作為主流創作道路發展,但印象主義的創作觀念、拍攝手法、製作方法一直延續至今,且隨社會狀況的發展、審美觀唸的變化、攝影器材的改進不斷發展,創作出印象式的攝影作品仍受大眾的歡迎,在國外的一些廣告、時裝攝影中運用較多;在國內攝影界印象式的攝影運用較為廣泛,尤其是在商業人像與風光攝影兩方面更為突出。

商業人像攝影中,朦朧、簡潔與純凈的美感與大眾審美心理趨於一致,這種印象的唯美往往符合大眾審美消費的需要,為迎合併引領大眾審美需求,攝影家力求畫面達到印象的效果,在婚紗攝影、個人寫真中,攝影家創造出朦朧的效果以修飾個人形象上的不足,著意製造夢幻般的視覺感受,使消費者在賞析被修改過的自我「真實」的影像時陶醉其中。

風光攝影中,尤其是表現小橋流水、湖光山色的作品,常帶有印象的效果。這種效果與中國傳統藝術思想是相符合的。在此類形象創作中,攝影家力求在柔和的光影中體現浪漫的藝術效果,在朦朧中顯現出詩情畫意般的美感,使人們在風光作品中得到審美與情感上的享受。

印象主義攝影的產生是攝影藝術發展的一種必然,它是在攝影發展過程中對攝影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探索,拓展了攝影創作的方法,在攝影史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在興盛了一段時期後又因其仍不是攝影本質創作中的變革與發展而使一些印象派攝影家重新探索攝影的本體語彙,在不斷探究中促進攝影藝術的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