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崛起背後:廣場效應的二次爆發?

4 人贊了文章

年末已至,各種盤點在所難免,倘若評選貫穿2016年互聯網公司的「驚艷指數」,如無太多意外,微博應算其一:迅猛的增長勢頭,讓微博在「後大V時代」上演了一番真正意義上重回顛覆的故事,論及劇情跌宕程度,中國互聯網史上實屬罕見。而關於微博,商業維度的分析已有很多,今天不妨從其他角度分析一下——你知道,在「微觀改變中國」的那幾年,人們非常熱衷對其社會意義進行探討。

幾年前,微博之於社會「意見市場」的角色讓它成為公知熱土;如今,一撥人正在遠離它,而更多的年輕人聞訊而來,微博近3億活躍用戶很大比例是90後和00後羣體,其中又有很大比例來自二三四線城市。直覺上看,現在微博特別像是提供給人們的一個窺探人間百態的萬花筒,而新聞熱點是其中最斑斕的部分,企鵝智庫幾個月前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關注熱點事件是微博忠實用戶最主要訴求,佔比73.5%(其次是名人明星佔47.2%;社交佔比14.4%)。

過去有人將微博比作廣場社交,微信則是客廳社交。在不少人眼中,如今微博的「廣場效應」正在減弱,但我個人覺得,微觀廣場效應還在,甚至更大,只是廣場的性質正在變化。

我還記得,許多年前,有社會學者謹慎地寫道:「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和定製模式與『信息繭房』生成內在嵌合。」但多年之後,至少在其中一種使用場景裏,如今微博的廣場效應很大程度上走在「信息繭房」的反面——在已習慣分眾傳播的互聯網環境,資源似乎在向熱門新聞和話題傾斜的微博,更像是在打破每個人的信息繭房,舉個例子,作為諸多社會熱門新聞的發源地,微博的熱搜榜提供了每個人圈層(尤其職業圈層)之外瞭解新鮮資訊的最佳入口,很多時候,它甚至以主動搜索的形式完成。在我看來,這可以稱得上是人們對「廣場環境」的一種眷戀。

繭房之外的世界

如你所知,理論上,互聯網對人類的影響之一就是將這個世界切分成無數細碎的小共同體,蠶食著「大眾」概念,而機器演算法也在加速人們獲取資訊上的分眾過程:「個性推薦」或「猜你喜歡」已成資訊軟體標配。路透新聞研究院調查顯示,儘管傳統新聞人對迴音閣效應(echo chamber)和平臺偏向(platform bias)等網路現象的憂慮並未褪去,但年輕用戶仍舊迷戀和信任演算法推薦內容。總之,每個人都希望最大程度降低檢索成本,如凱文·凱利所言:「未來很多行業都是過濾器,在海量對象中把無效選擇過濾掉,讓人更好利用時間。」

然而必須承認,或許是過濾器還不夠好,人們總會對繭房之外的世界感到好奇——尤其是幾千年來換湯不換藥的那些「廣場屬性」濃烈的事件類型:政治,社會階層摩擦,對他人的道德評判(尤其涉及兩性),等等。羅振宇曾總結道:「隨著大眾媒體的消失,這個世界基本不可能再出現『小故事』,所謂小故事就是故事本身不具備傳播性,是通過渠道強力傳播硬塞到你腦子裡去。現在出現的是『雲故事』,不發生雲故事傳播就不會發生。中國有四類雲故事原型:第一類,仇富;第二類,仇官;第三類,民族情緒加地域歧視;第四類,兩性。」

翻看微博熱門新聞,不少都是這四類故事的變種,其中明星兩性關係似乎最具廣場效應,王全安,文章,王寶強,林丹……私域內的任何細微之處都被拽至廣場接受道德審判——總之,相較於微信的「客廳環境」,即便最後一鬨而散,即便與自己毫無關係,微博也給予了人們在廣場喊話的權力。

事實上,就像部落時期對個人的最重懲罰是驅逐出部落(這種懲罰後來轉化為古代的流放和現代的囚禁),人類對羣體的歸屬感是一種心理需求——但中國人尤其喜歡和別人的生活糾纏在一起,哪怕進入現代社會,通過微博便知,幹預他人生活的衝動往往不加掩飾。

相似的喜好

為何如此?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接受《新週刊》採訪時提供了一種答案,人們之所以喜歡關注他人,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關注自己,通過他人的樣子瞭解和安慰自己。譬如,很多人關注王寶強事件,是因為能在內心深處本能喚起一種聲音:「雖然我沒那麼多錢,也沒人認識我,但畢竟我老婆還睡在枕邊,我的錢還乖乖地待在卡里。」藉此對苦悶的生活聊以自慰。

而另一方面,在如今的微博廣場中,「爭論」,甚至「製造爭論」一直是主旋律,而爭論話題則更多是甜黨鹹黨,蟑螂大小……這種既無釐頭又無盡頭的話題。

進一步講,就像企鵝智庫調研報告顯示的那樣,微博忠實用戶和新增用戶中女性和90後/00後羣體佔比較高,而在微博流失用戶中男性高知羣體佔比較高——我相信那些離開的人們中,不少人曾抱有幻象:這個社會應在更大的層面達成某種以求平衡的共識,但今天年輕的微博用戶好像並不關心這一點——不過確實,互聯網環境下,很多事情人們無法也根本無需達成共識。

嗯,沒有任何一個輿論環境可以造成絕對的分眾,人們依舊擁有共同的喜好與偏愛。關於人類社會「大眾」與「分眾」間的對立與統一,其實就像美國作家華萊士在論述電視時所言:「電視之所以粗俗,只是因為人們在那些粗俗的興趣愛好上極端相似,但在那些優雅、美好、高尚的興趣愛好上卻大相徑庭。」

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微博能成為今日頭條那般「殺時間利器」的最大原因之一(何況關注列表裡自身所屬領域也在佔據你的注意力),更是它受到資本青睞的原因之一,畢竟,商業越往前發展,時間份額就越是最寶貴的資源。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用文字優雅的文章,為您提供談資與見識;微信公號:李北辰)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