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這個的中國人不多,因為很多人一般都只了解史迪威在中國的表現。

先說結論:史迪威是二戰剛開始時美國最優秀的軍級指揮官。當時從羅斯福總統一直到陸軍參謀長馬歇爾,還有以下的各級軍官。普遍認為史迪威是最優秀的。

1939年二戰剛剛開始時,美國陸軍規模在全世界的排名是第十九名,甚至排在葡萄牙之後,現役人數為17.4萬人。沒有裝甲師,只有三個不滿員的師(理論為1.5萬人),其他的都分散在各個駐地里,沒有軍,集團軍,裝甲師,而且甚至有師級軍隊的訓練和演習。一句話,美國陸軍處於馬放南山狀態。

這是因為當時美國認為陸軍是用來保衛本土用的,有了一戰的損失後,美國人普遍認為不該派陸軍到外面去打仗,既然有海軍在外面擋著,那麼陸軍就沒必要了。

可二戰開始了,誰都知道要擴軍訓練了,於是美國陸軍開始擴充兵力,大練兵,開始了大量的軍事演習。

史迪威在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軍級規模的演習中,率領"紅軍「負責進攻(美軍中的假想敵一般為紅軍),整個演習動用兵力為7萬人。史迪威率領紅方3萬人扮演假想敵進攻美國,」藍方「則為4萬人負責防守。

史迪威的」紅軍「大放異彩。比預定好的時間提前行動,經常發動意想不到的奇襲,經常出現在敵人想像不到的地方,史迪威的進攻精神讓美國軍方大開眼界。因為史迪威長期在亞洲和中國,經常近距離觀察戰爭,對這個時代戰爭的理解,和美國本土的那些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將軍是完全不同的。史迪威在這次演習後不久被提升為美軍第七師師長。

在接下來1941年的美國全國演習中(50萬軍隊參加),史迪威的第7師同樣扮演進攻的

紅軍」,對抗藍軍的兩個師,雖然面對對方兩倍的兵力優勢,史迪威仍然主動發動進攻表現搶眼,他每天只睡3個小時,視察整個前線。他的下屬發現他幾乎無所不在,在他激勵下,第7師的士兵們在彈藥用盡後,赤手空拳開始搏鬥,有個連隊為了勝利,甚至有精力步行了計劃中未安全的30公里。史迪威和他們一起走完。於是這次演習後,史迪威被提升為第三軍軍長。他的前任認為,他在在美國陸軍的所有47名少將中排名第一。

然後美軍準備開戰,美軍的第一個計劃是在西非的卡薩布蘭卡登陸,以阻止德軍由西非進攻南美,這個登陸計劃被稱為"運動員「計劃。首戰必勝,馬歇爾在九名陸軍軍級指揮官中選中了史迪威,認為他是最優秀的。

雖然後來」運動員計劃「被美軍認為時機不成熟被放棄了,美軍轉而考慮太平洋方面,當時中國向美國要求一名美國將軍指揮中國駐緬部隊,於是有多年中國經驗的史迪威去了東亞。其實原本他可以做為美國陸軍最燦然的將星,在大西洋戰場延續輝煌。


大家對他的好奇和了解,大多是當年派他來中國。史迪威因為他是中國通被派往中國,但有的事壞就壞在他是中國通。印度遠征軍都是直接美國給裝備,美國如果有這二十萬人,就是自己直接指揮了。可國軍和老蔣當然不會想失去指揮權。大家看老蔣和美國的糾紛就知道,美國一直要求指揮權。(歐洲就是美國指揮,連英國都掙不到)

有人說史迪威想要指揮權也不是沒有道理。他認為中國士兵吃苦耐勞,是最好的士兵,對軍官貪腐深惡痛絕。認為按照美國標準訓練出來的軍隊完全可以與日本士兵一決高下。(史迪威要給每個士兵發餉,蔣大怒,兵不能帶了…蔣認為史有野心,史當然問題很多,蒙巴頓將軍也討厭他)一個只考慮作戰的軍人和一個已經腐朽的半封建軍事組織對抗,史迪威必定會被拋棄,這是註定的結局。

前面說很多軍官吃空餉這個改不了,所以他們都對史迪威並不感冒。史迪威處事方式也不對,因為他太中國通,所以難免會很多成見。(奇怪他和馮玉祥卻臭味相投,馮玉祥赴美後還專門去史府弔孝)

總結,史迪威屬於放到了錯誤的位置上。如果僅給其緬甸戰區指揮官一職還好些,給他的職位太多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史迪威軍事指揮水平一般。所以很多人說史瞎指揮,遠征軍埋單,如果遠征軍早點撤退就好了,英國人都比遠征軍跑的快。(史迪威後來瞎指揮就沒什麼人執行了,總指揮羅卓英,參謀團長林蔚,前敵總指揮杜聿明,哪個都不刁他史迪威史。史當完團長以後文職多,沒太多實戰經驗,練兵可以)

當然,作為一個「最好的四星營長」,史迪威對於訓練遠征軍,還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對於當時中國軍隊提出的不少指責,對於中國高層軍官的腐敗作風提出的不滿,也基本上都是事實。只是自己更過分,拋下遠征軍自己跑了,都不說一聲(這是一個將領應有的責任和底線嗎,史迪威沒有告知前線中國遠征軍將士,便帶著身邊的幕僚和衛士離隊而去,逃向印度),老蔣還是從自己媳婦嘴裡知道的,這種行為也讓我震驚,對他的印象分直接減為零。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被蔣介石委員長和一些部下譏為「三星連長」的美國將軍的簡歷。史迪威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8在中國天津任美駐軍第十五團營長、代參謀長,中校軍銜。團長即後來的馬歇爾五星上將。35年駐華武官上校軍銜。39年任美歩兵第二師3旅旅長、40年7月調任第7師師長少將軍銜。41年6月升任第3軍軍長。年底曾負責制定代號「體育家」的北非登陸作戰計劃。擬任美遠征軍司令。因熟悉中國情況,改派中國42年始歷任駐華美軍司令、東南亞戰區副司令、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中國駐印軍司令、44年被迫回國後、45年6月出任第十集團軍司令、被升為上將軍銜,參加了沖繩戰役,出席了著名的「密蘇里號戰略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46年調任第六集團軍司令。同年去逝。

史迪威將軍42年初與國民黨蔣介石合作時、因史迪威對中國的了解,所以對國軍高級將領有很深的成見,同時帶有美國人的優越感吧?令中國軍人很有些不滿!但經過接觸很快消除了隔閡,先後與他合作的陳誠、衛立煌、羅卓英、廖耀湘、孫立人等都對史迪威的軍人素養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杜聿明與史迪威本身並無多大矛盾,杜聿明敗走「野人山」執行的是蔣介石的命令,而史迪威和後來孫立人撤退的路線就是史迪威原計劃路線。在後來的一系列戰鬥中史迪威也與中國將領有很好的默契,堅持深入前線,尊重中國下屬的意見。也贏得了「豬隊友」英國統帥蒙巴頓的信賴!史迪威將軍應該是一個稱職的指揮官。


野人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