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昨天(3月25日)有媒體報道說,上海市靜安區常德路的店鋪招牌被統一換成了黑底白字,沿街望去,一長條統一寬窄的黑色面板像帶子一樣懸在每個店鋪的上方,沒有任何裝飾的白色店名再配以路邊擺放的開着白花的盆景,更增添了幾分肅穆的感覺,這就難怪此種店鋪招牌的風格被吐槽爲“墓地風格”。對此,靜安區有關方面在社交媒體上回應稱,“經現場覈實瞭解,因區工人文化宮在外立面整治過程中,對店招店牌設計的顏色搭配考慮不夠周全”,已“責成區工人文化宮及時整改”。

上述這種“考慮不夠周全”不獨在常德路可見。並且,類似種種“不周全”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簡單、單調和呆板。但是,問題還不在這裏,而是爲什麼這種簡單、單調和呆板能夠呼啦啦鋪將開來,成爲一統。就如常德路,如果黑底白字只是一個、幾個店鋪的招牌,或者哪怕還允許幾個多少不一樣一點的店鋪招牌點綴其間,給人的觀感也不至於是“墓地風格”。

實際上,這種基於“不周全”的簡單、單調和呆板,之所以能夠推行開來,自成一統,成爲一景,就在於其背後的推行力量,就在於這種審美觀所附着的強制命令所具有的權力。這種審美觀,實際上是權力的審美,其所在意的是簡單明瞭,整齊劃一,由此就可以不經複雜程序而一目瞭然地發現其命令之下的審美觀不一致者或者不服從者,同樣也就可以將執行之力集中在不多的幾個特異審美者身上,因此也大大增加了權力行使的效率。而這種權力的行使者已經習慣了簡單、單調,並且因爲效率而越發地偏執於此,已經不習慣甚至不能容忍奼紫嫣紅和爭奇鬥妍,其可能的結果之一,就必是死氣沉沉,“墓地風格”。

然而,人們也不禁要問,類似店鋪招牌的樣式和風格這種事情,難道不是店家自己的事情嗎,難道不是店家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嗎?市政相關部門除了規定一些基於公共安全的限制、審查招牌安裝以及安裝之後的安全性以外,其權力所及的邊界難道還可以擴展至店鋪招牌的顏色上面?所以,店鋪招牌統一風格,看似審美的問題,其實是權力的問題,也是社會治理的觀念問題。

而類似決定店鋪招牌風格的權力,是本應屬於店鋪自己的事情。改革開放後,權力與權利的邊界得到了多重界定。許多權利迴歸於公民個人,乃是因爲權力管了許多“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店鋪招牌風格,其實正是典型的“不該管”也“管不好”的事情。“不該管”硬要管,“管不好”也要管,結果看似整齊劃一了,千篇一律了,但也生氣不存了,活力不現了,新意和創意就更是無蹤可覓。

人的創造性,其實與審美觀相關聯。美的東西,讓人們從中有所啓發,並由此產生動力和衝動,去創造相似、類似的東西,最終創造出具有超越性的東西,此爲創新。在簡單、單調中,在千篇一律中,人們的審美也單一、呆板,視整齊劃一爲美,視奼紫嫣紅爲亂,視死氣沉沉的“墓地風格”爲平靜……

想象一下,如果上海外灘、浦東新區的店鋪樓宇都被一種風格——還不要說是“墓地風格”的招牌統轄,人們對上海的觀感會如何呢?正因此,人們也就關心“區工人文化宮及時整改”究竟是怎麼個“整改”法。是將統一的“墓地風格”再搞成另外一種統一的其他風格,還是還權、放權給店鋪商家,任由其在公共安全的限制下自成一體,這是值得觀察的一件事。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