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45年前的今天,

一位村民爲抗旱打井,

揮起了他的钁頭,

就是這不經意的一揮,

讓一個2200年前的神祕世界

呈現在我們面前!

1998年6月25日,美國總統克林頓首次訪華。訪華的第一站是陝西西安,過程中,這位總統突然提出,要見一位村民。這位村民是誰?美國總統克林頓爲什麼要接見他?

楊志發,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1965年從部隊退伍回村,時任生產隊民兵連長。楊志發說,當時正忙於夏收,要見克林頓,他並不是很情願。

楊志發

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

我是一個農民,不管是收麥,不管是收秋,我都忙得不行。

最後,他還是換了身衣服,去見了克林頓總統。

就是這張照片,讓許多人知道了這位普通村民的名字,以及背後的一些故事……

1974年春天,關中一帶久旱少雨,爲響應上級號召,西楊村生產隊組建打井隊。

1974年3月27日,打井隊員們來到村南面一片柿子樹林附近,帶着钁頭鐵鍬,開始破土挖井。

第三天,在挖到3米深左右的時候,打井隊員們發現了木炭遺蹟和紅燒土塊。當挖掘到4米多深的時候,離奇的事情發生了。

楊志發

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

我拿钁頭正挖着,這頭“騰”一下下去,就是這麼大一個洞。

離奇的事情並沒有結束。當楊志發繼續向下挖掘的時候,一個陌生的“瓦人頭”出現了。

井上井下的打井隊員們,被眼前景象驚住了,他們不由地停下了手頭上的活兒,面面相覷。誰也說不清這個“瓦人頭”到底是什麼。

楊新滿

陝西省臨潼縣西楊生產隊打井隊員

覺得這個東西好看得很,認爲是農村的神像。

這個好似神像的瓦人頭出現之後,楊志發發現下面的土層就比較稀鬆了,就繼續往下挖。

楊志發

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村民

我往底下掏,掏到底下就是瓦人的一個整身子,那個頭都在底下吊着。底下還有大量的箭頭,還有弩機,底下是磚鋪地。

西楊村挖出“瓦人頭”的消息不脛而走,村民們議論紛紛。有的村民認爲,這是挖到“瓦神爺的廟”了,迷信的老人前來燒香膜拜,祈求“瓦神爺”保佑全家幸福。也有的村民認爲,這是瘟神,多年來這裏乾旱少雨,就是這個不祥之物在作怪。有戶人家還把“瓦人頭”支在一根木杆上,用來嚇唬麻雀。

臨潼縣文化館得知後,趙康民等幾位幹部,第一時間趕到了西楊村打井處現場。

依據專業判斷,趙康民等人當時就認定,這是一個文物現場。

趙康民陷入了沉思:西楊村位於驪(lí )山腳下,距離秦始皇陵只有1500米,他隱約覺得,這些陶俑會不會與秦皇陵有關呢?

1974年4月中下旬,在臨潼縣文化館,趙康民開始對這些陶俑殘片分類排隊,清洗碴口,進行修復。

兩個月後,兩三件栩栩如生,跟真人一般大小的士兵陶俑,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模樣:身高1.78米,身穿戰袍、腰繫束帶、腿扎行藤。

經考證,趙康民認定這是秦代“武士俑”。

1974年6月底,這一消息傳到了中央,副總理李先念批示:建議國家文物局與陝西省委商量,迅速採取措施,妥善保護好這一重點文物。

1974年7月15日,一支由4位考古工作者組建的考古隊,進駐到了西楊村。

1974年9月2日,經過一個半月的鑽探,俑坑除了一邊的邊線沒確定,其餘三邊的界限全部顯現出來。

好一座龐大的俑坑!坑深達五六米,面積上萬平方米!即使對於資深考古人員而言,其規模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

秦俑考古隊最初發掘出的,是大量武士俑。

武士俑面部的細微變化,充滿個性與靈氣,千人千面。是古代寫實主義的藝術典範。

可是,武士俑的不斷出現,讓考古人員感覺難免有些單調乏味。

袁仲一

首任秦兵馬俑考古隊隊長、原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

當時我們就想這有點太單調了,都是俑,要有馬就好了。說來也奇怪,過了兩天以後果然我們把馬挖出來了,大家高興得不得了。

陶馬的身長、高度,與真馬大小相似,也是寫實藝術的傑作。

繼續發掘,又有了一個重要發現——一把秦王嬴政時期的青銅寶劍!

秦劍堅韌、鋒利,雖然埋藏2200多年,但出土時依然刀鋒銳利。

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西安

1976年夏天,經國務院決定,修建遺址保護大廳。同時,建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並決定在197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三十週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如期對外開放,但人們看到的,只是1號坑東端五個探方的發掘成果。那時候,考古隊的工作,已經從發掘轉爲整理與修復。

進入80年代以後,考古條件大爲改善,電腦技術也開始用於考古領域。經過多年的發掘、考證,秦俑考古隊推算出1號兵馬俑坑僅陶俑、陶馬,就有6000餘件,總面積爲14260平方米,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一個規模浩大,氣勢恢弘的地下兵團,在2200多年後揭開了它的神祕面紗,震驚中外。

1987年12月

秦始皇陵及其兵馬俑與故宮、長城等

中國六處歷史遺產

一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秦始皇兵馬俑的發掘

被譽爲20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文字&編輯:欣桐

主編:姜黎

相关文章